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不少中学生遇事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缺少社会责任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更别谈无私奉献了。对于父母、老师、社会的爱都视若当然。而且很多学生还出现了双重人格,在老师面前表现很好,乖巧听话,可一回到家中,则“原形毕露”,有一点不如意都会表现出不耐烦。还有的同学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写起文章来冠冕堂皇,而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
为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为论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笔者对我校30个班发出了问卷566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回收率90.6%。问卷主要有人生价值观取向、人际交往取向、个人道德取向。学生跨度从初一到初三。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价值观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现象突出。关于人生目的,62.4%的学生认为是“赚钱过上幸福生活”,11.1%的学生选择了“成名成家”,20.8%的学生认为是“拥有权势”,只有5.7%的学生选择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24.9%的学生会“热情帮助”,0.8%表示“与己无关”,64.2%表示“看情况再说”,10.1%选择了“怕惹麻烦”。面对一项困难工作或解决人际冲突,53%的学生选择的是“宁愿独立完成”,而选择“能与人合作得很好”的仅占10.1%。85%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技巧”,分别有26%和6%的学生对自己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从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地得出一个结论:礼貌、尊重、无私、谦逊、慷慨、服务他人、良好的风度和有效的沟通,可以解决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而目前的中学生或多或少地缺乏这些品质和习性。
在一些教师看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永远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应试教育考核的情况下,还不如在短短的三年内提高学生的分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积极引导来消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不为学生创造提高思想道德的条件,而是用“短、平、快”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学习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想而知了。教师只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备课、教研、指导学生做作业和考试的模式上,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较少,忽略了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研究。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不太满意。学校在图书、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有待加强。
创新学校德育模式。学校要以具体事例来教育学生,在熏陶中使学生领会到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失德、符合道德的事做出自己的评判;树立身边榜样,参照榜样约束自己;教师善用褒奖,一分为二地表扬学生,中肯地批评学生,使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每个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师德修养,充分认识到肩上的重担,才会在平时工作中“润物细无声”。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每堂课、每个适当的时机去引导、规范。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要开发适应时代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如初一开展中小学衔接教育和初中学法指导。初二开展心理健康青春期及法律知识教育。初三主要是择业教育和学生考试心理指导。还可以每个月拟定德育主题,分段安排,如开学初安排行为学习习惯教育,期中安排学习方法、思想认识及复习考试教育,期末安排安全、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保证德育工作有计划、有层次、收到实效。学校德育要遵循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多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发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通过定期的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和老师坦诚相待,互相交流,互通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老师和家长互相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家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针对性教育。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外,适时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教师走进家庭,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等。
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可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如法制副校长、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关工委委员、离退休老干部、部队的战士等,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吸纳他们的合理意见,为学校德育工作增添活力。学校和社区一起研究,共同制定学生寒暑假的社区活动计划,使社区能及时配合学校,为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并能对辖区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消除学生在假期无人看管的真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七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中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每一个人独特的外形、能力、人格和其他重要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了健康发展。这种身心发育的矛盾,使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状态,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得以解脱。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摆在每个学校面前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为论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笔者对我校30个班发出了问卷566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回收率90.6%。问卷主要有人生价值观取向、人际交往取向、个人道德取向。学生跨度从初一到初三。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价值观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现象突出。关于人生目的,62.4%的学生认为是“赚钱过上幸福生活”,11.1%的学生选择了“成名成家”,20.8%的学生认为是“拥有权势”,只有5.7%的学生选择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24.9%的学生会“热情帮助”,0.8%表示“与己无关”,64.2%表示“看情况再说”,10.1%选择了“怕惹麻烦”。面对一项困难工作或解决人际冲突,53%的学生选择的是“宁愿独立完成”,而选择“能与人合作得很好”的仅占10.1%。85%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技巧”,分别有26%和6%的学生对自己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从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地得出一个结论:礼貌、尊重、无私、谦逊、慷慨、服务他人、良好的风度和有效的沟通,可以解决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而目前的中学生或多或少地缺乏这些品质和习性。
在一些教师看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永远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应试教育考核的情况下,还不如在短短的三年内提高学生的分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积极引导来消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不为学生创造提高思想道德的条件,而是用“短、平、快”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学习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想而知了。教师只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备课、教研、指导学生做作业和考试的模式上,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较少,忽略了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研究。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不太满意。学校在图书、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有待加强。
创新学校德育模式。学校要以具体事例来教育学生,在熏陶中使学生领会到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失德、符合道德的事做出自己的评判;树立身边榜样,参照榜样约束自己;教师善用褒奖,一分为二地表扬学生,中肯地批评学生,使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每个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师德修养,充分认识到肩上的重担,才会在平时工作中“润物细无声”。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每堂课、每个适当的时机去引导、规范。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要开发适应时代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如初一开展中小学衔接教育和初中学法指导。初二开展心理健康青春期及法律知识教育。初三主要是择业教育和学生考试心理指导。还可以每个月拟定德育主题,分段安排,如开学初安排行为学习习惯教育,期中安排学习方法、思想认识及复习考试教育,期末安排安全、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保证德育工作有计划、有层次、收到实效。学校德育要遵循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多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发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通过定期的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和老师坦诚相待,互相交流,互通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老师和家长互相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家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针对性教育。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外,适时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教师走进家庭,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等。
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可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如法制副校长、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关工委委员、离退休老干部、部队的战士等,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吸纳他们的合理意见,为学校德育工作增添活力。学校和社区一起研究,共同制定学生寒暑假的社区活动计划,使社区能及时配合学校,为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并能对辖区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消除学生在假期无人看管的真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七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中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每一个人独特的外形、能力、人格和其他重要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了健康发展。这种身心发育的矛盾,使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状态,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得以解脱。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摆在每个学校面前亟待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