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进程,企业劳资分配关系由起初的物质资本主导并独享企业剩余的传统范式转化到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并分享企业剩余的新型范式,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知识、科技、劳动者等都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那么集聚知识、技能以及体力于一身的人力资本自然便成为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也逐渐的认识到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全部剩余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需求,这种强烈的需求也使得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不断的增加,人力资本要求享有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便应运而生了。那么企业由传统的物质资本主导并独享企业剩余的范式逐渐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并分享企业剩余的新型范式转变。在各个经济形态,企业中人力资本主导还是物质资本主导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整个社会中各个要素的稀缺度
当社会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分工虽然使得交易费用增加,但是只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的增加大于交易费用,分工必然就会取代自然经济。随着农业经济的到来,在这一阶段中,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社会分工也很不发达,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组织生产。此时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各种生产要素中较为稀缺的生产资料,它的这种天然属性便使得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自然也以土地为中心,封建地租便是这种分配制度下的产物。此时,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租给佃农;佃农只有很少的土地甚至没有土地,无法养活自己及家庭,只有租用地主的土地并且缴纳地租。这时的封建地主即物质资本所有者占主导地位,剥削并独享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随着生产力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由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带领人们走向了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性的生产活动中,土地也不再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而以机器、原材料、生产技术和资金为代表的物质资本取代土地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在这个阶段,社会分工还没有全面展开,专业化水平也较低,企业规模小,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协调还不是很复杂,市场规模也有限,基本处于卖方市场。此时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资金用来扩张,相对来说,对于物质资本的需求最为强烈,人力资本对于生产的作用不大,还没有体现出来,整个社会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从供给方面来看,参加工业化大生产的是一般的人力资本,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每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异很小,能力基本上是同等的,形成的途径也主要是干中学,社会还没有专门从事技能培训的机构和部门。因此,人力资本的差异性主要还是来自于天赋,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还没有从企业的大生产中独立出来,仍然还依附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般的人力资本只是从事一般的生产性活动,对企业的贡献不大,而且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此时的人力资本并不占有优势,也没有形成强有势的主导力量。在这个阶段,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在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处于被雇佣的地位,领取固定的工资性收入,物质资本所有者仍然独享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它的影响范围也极其广泛,从生产领域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等等,衍生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主要集中于知识、技术以及人才,主导产业为信息网络产业、知识产业等。从需求方面来看,对于这种新型的产业,社会分工也不断的深化,分工也逐渐的细化,各种专业化的分工使得对各项技能的需求也增加了。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和交换。市场也跟随着不断的扩张,竞争也逐渐的加剧,企业规模也相应的扩张,生产趋于复杂,各个环节的链接也要求更加的紧密,生产、分配和交换必须能够对于市场的需求做出尽快的反应。因此,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和协调。物质资本所有者仅仅凭借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很难进行全方位的調控的,这时对于专业型的人力资本的需求逐渐产生了。从供给方面来说,科技革命的爆发使得人力资本的内部逐渐出现了分层,随之出现了技术型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创造性活动,以自身的专业化技术为企业各个领域做出贡献。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增强,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这时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便应运而生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管理范围较宽,影响更大,因为每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在此阶段,物质的资本虽然仍然是稀缺资源,但是与人力资本相比,已经不再是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因为从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这些相对过剩的物质资本需要投资的对象便是技术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了最主要的稀缺资源,取代了物质资本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这时的物质资本也不再享有得天独厚的地位,而居于次要地位。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地位的变换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资金实力的竞争,逐渐转向了对于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主导性也逐渐的增强,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一经济时代的产物。
一般而言,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经济时代的稀缺度是不同的,这与整个社会的分工有紧密的联系,与各个生产要素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休戚相关。在一定的经济时代中,一定的社会分工水平下,哪种资源的地位越高、对生产的贡献越大,那么这种资源的稀缺度就越高,主导力就越强。
二、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
在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中,哪种生产要素对企业的贡献率越高,该生产要素的主导性就越强。经济学家巴泽尔认为:“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更大。”在哈特看来,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最有效率的配置是将剩余价值的索取权给予投资决策比较重要的一方。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出资购买厂房、机器以及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一般人力资本提供劳动力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领取工资,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的利润,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由此便引出了“斯密教条”理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萨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位一体”公 式,如下:
资本一利润土地一地租劳动一工资
价值的创造者为资本、土地和劳动,物质资本所有者为企业贡献资金,获得利润报酬,地主出让土地获得租金报酬,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性报酬。但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本内部有了分层,开始出现了以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为代表的高级人力资本。很显然,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不适合作为收入分配的理论来研究。马歇尔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马歇尔的“四位一体”分配模式:
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
劳动—工资 组织—利润
马歇尔认为:“利润包括许多因素:其中有的是属于资本适用的利息,而有的属于纯利息,或所谓真正利息;还有的是属于管理能力和企业的报酬,其中包括对风险的报酬;此外还有的属于各要素的组合者,而属于任意要素者少。”这里,马歇尔定义的“组织”比较类似如今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认可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贡献,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利润的分配,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不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可以获取利润,根据技术性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贡献,也提出了分享利润的要求。“四位一体”的公式为此收入分配打下了基础。
三、生产要素的退出成本
麦克洛伊德认为,在博弈的过程中,博弈的双方都有权选择继续还是退出,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退出成本。当退出成本比较高的时候,博弈的双方有可能把一次性的合作变为重复性的合作。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成为了地主的私有财产,土地这种资产专用性比较强,一旦地主放弃了土地的所有权,那么他将一无所有,可以说此时地主的退出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他在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工业经济时代亦如此,物质资本所有者出资建厂房、购买机器和生产材料,与一般人力资本每月领取固定工资相比,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退出成本是比较高的。随着科技革命的爆发,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链条的趋于复杂、专业化的需求使得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逐渐从一般人力资本中分离出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逐渐的加强,企业希望能够保留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愿意分享一部分的企业剩余价值给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的退出成本也逐渐的提高,同时更具有主导力。
在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主导力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那么物质资本独享企业剩余的模式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收入分配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企业也应该相应的建立起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享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这在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
(作者單位:湖南师范大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也逐渐的认识到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全部剩余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需求,这种强烈的需求也使得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不断的增加,人力资本要求享有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便应运而生了。那么企业由传统的物质资本主导并独享企业剩余的范式逐渐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并分享企业剩余的新型范式转变。在各个经济形态,企业中人力资本主导还是物质资本主导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整个社会中各个要素的稀缺度
当社会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分工虽然使得交易费用增加,但是只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的增加大于交易费用,分工必然就会取代自然经济。随着农业经济的到来,在这一阶段中,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社会分工也很不发达,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组织生产。此时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各种生产要素中较为稀缺的生产资料,它的这种天然属性便使得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自然也以土地为中心,封建地租便是这种分配制度下的产物。此时,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租给佃农;佃农只有很少的土地甚至没有土地,无法养活自己及家庭,只有租用地主的土地并且缴纳地租。这时的封建地主即物质资本所有者占主导地位,剥削并独享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随着生产力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由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带领人们走向了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性的生产活动中,土地也不再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而以机器、原材料、生产技术和资金为代表的物质资本取代土地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在这个阶段,社会分工还没有全面展开,专业化水平也较低,企业规模小,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协调还不是很复杂,市场规模也有限,基本处于卖方市场。此时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资金用来扩张,相对来说,对于物质资本的需求最为强烈,人力资本对于生产的作用不大,还没有体现出来,整个社会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从供给方面来看,参加工业化大生产的是一般的人力资本,在这个时期,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每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异很小,能力基本上是同等的,形成的途径也主要是干中学,社会还没有专门从事技能培训的机构和部门。因此,人力资本的差异性主要还是来自于天赋,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还没有从企业的大生产中独立出来,仍然还依附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般的人力资本只是从事一般的生产性活动,对企业的贡献不大,而且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此时的人力资本并不占有优势,也没有形成强有势的主导力量。在这个阶段,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在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处于被雇佣的地位,领取固定的工资性收入,物质资本所有者仍然独享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它的影响范围也极其广泛,从生产领域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等等,衍生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主要集中于知识、技术以及人才,主导产业为信息网络产业、知识产业等。从需求方面来看,对于这种新型的产业,社会分工也不断的深化,分工也逐渐的细化,各种专业化的分工使得对各项技能的需求也增加了。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和交换。市场也跟随着不断的扩张,竞争也逐渐的加剧,企业规模也相应的扩张,生产趋于复杂,各个环节的链接也要求更加的紧密,生产、分配和交换必须能够对于市场的需求做出尽快的反应。因此,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和协调。物质资本所有者仅仅凭借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很难进行全方位的調控的,这时对于专业型的人力资本的需求逐渐产生了。从供给方面来说,科技革命的爆发使得人力资本的内部逐渐出现了分层,随之出现了技术型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创造性活动,以自身的专业化技术为企业各个领域做出贡献。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增强,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这时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便应运而生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管理范围较宽,影响更大,因为每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在此阶段,物质的资本虽然仍然是稀缺资源,但是与人力资本相比,已经不再是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因为从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这些相对过剩的物质资本需要投资的对象便是技术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了最主要的稀缺资源,取代了物质资本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这时的物质资本也不再享有得天独厚的地位,而居于次要地位。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地位的变换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资金实力的竞争,逐渐转向了对于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主导性也逐渐的增强,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一经济时代的产物。
一般而言,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经济时代的稀缺度是不同的,这与整个社会的分工有紧密的联系,与各个生产要素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休戚相关。在一定的经济时代中,一定的社会分工水平下,哪种资源的地位越高、对生产的贡献越大,那么这种资源的稀缺度就越高,主导力就越强。
二、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
在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中,哪种生产要素对企业的贡献率越高,该生产要素的主导性就越强。经济学家巴泽尔认为:“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更大。”在哈特看来,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最有效率的配置是将剩余价值的索取权给予投资决策比较重要的一方。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出资购买厂房、机器以及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一般人力资本提供劳动力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领取工资,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的利润,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由此便引出了“斯密教条”理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萨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位一体”公 式,如下:
资本一利润土地一地租劳动一工资
价值的创造者为资本、土地和劳动,物质资本所有者为企业贡献资金,获得利润报酬,地主出让土地获得租金报酬,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性报酬。但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本内部有了分层,开始出现了以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为代表的高级人力资本。很显然,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不适合作为收入分配的理论来研究。马歇尔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马歇尔的“四位一体”分配模式:
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
劳动—工资 组织—利润
马歇尔认为:“利润包括许多因素:其中有的是属于资本适用的利息,而有的属于纯利息,或所谓真正利息;还有的是属于管理能力和企业的报酬,其中包括对风险的报酬;此外还有的属于各要素的组合者,而属于任意要素者少。”这里,马歇尔定义的“组织”比较类似如今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认可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贡献,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利润的分配,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不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可以获取利润,根据技术性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贡献,也提出了分享利润的要求。“四位一体”的公式为此收入分配打下了基础。
三、生产要素的退出成本
麦克洛伊德认为,在博弈的过程中,博弈的双方都有权选择继续还是退出,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退出成本。当退出成本比较高的时候,博弈的双方有可能把一次性的合作变为重复性的合作。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成为了地主的私有财产,土地这种资产专用性比较强,一旦地主放弃了土地的所有权,那么他将一无所有,可以说此时地主的退出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他在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工业经济时代亦如此,物质资本所有者出资建厂房、购买机器和生产材料,与一般人力资本每月领取固定工资相比,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退出成本是比较高的。随着科技革命的爆发,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链条的趋于复杂、专业化的需求使得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逐渐从一般人力资本中分离出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逐渐的加强,企业希望能够保留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愿意分享一部分的企业剩余价值给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的退出成本也逐渐的提高,同时更具有主导力。
在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主导力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那么物质资本独享企业剩余的模式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收入分配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企业也应该相应的建立起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享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这在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
(作者單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