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ADDIE是教学设计理论早期的研究成果,对e-Learning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e-Learning领域仍然存在课程内容质量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文章认为不同工作角色的e-Learning实践者应该采用不同的ADDIE视角,可视化内容架构和设计原型是工作角色之间沟通的重要中介,这些都有助于消除ADDIE在e-Learning领域中的应用障碍。但是单纯的工作流程等工程知识不能保证课程内容的质量,它需要教学设计理论提供技术原理来确保教育产品的需求—教育功能—产品功能—技术实现的匹配。相应地,教学设计者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把握工程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夯实技术原理和操作经验以提升设计能力,彰显自身的专业性。
[关键词] e-Learning; ADDIE; 内容架构; 技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ADDIE是最知名的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模型,被看作众多其他ISD模型的基本框架。ADDIE包含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e)等五个阶段,如图 1所示。[1]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研究者及实践者已经对ADDIE形成了以下基本看法:(1)学习或绩效问题的解决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可遵循的操作方法,知识或能力的培训是绩效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2)ADDIE提供了系统性过程(Systematic)和系统方法(Systemic)以动态地解决学习问题;(3)基础教育、企业培训、职业教育等不同的应用情境,课堂教学方案、软件产品、一门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等不同系统层次,所认可和应用的ADDIE是不同的;(4)教学系统设计(ISD)不同于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ID),教学设计聚焦于分析和设计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ADDIE作为工作框架,可以采用即插即用的方法,整合各类教学设计模型或方法;另一方面,往纵深发展的教学设计理论是ADDIE取得应用效果的关键点。
e-Learning是ISD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e-Learning是指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材料创建学习经验。当前,e-Learning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技术供应商(系统平台、课件开发工具)、内容供应商(标准课件、课件定制)以及他们提供的服务,直接或经由渠道(代理商、合作伙伴)提供给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用户等。在经历了“技术先行”、“内容为王”的阶段后,当前e-Learning领域的主流思想是应用导向,即根据组织的需要确定e-Learning的整体架构,再选择知识管理、在线培训、移动学习等不同解决方案,进行相应的内容开发、技术系统部署和运营管理等。
ADDIE被看作是e-Learning培训/教学课程和方案开发的主要工作模型。然而缺少优秀课程内容、应用咨询和教学设计专业人才等问题[2]一直困扰着e-Learning领域。这不仅使得从业人员专业性遭到质疑,职业发展也缺少方向感。为此,我们首先分析ADDIE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面对的挑战,进一步讨论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带来的解决方案和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二、e-Learning实践中
ADDIE模型的变式分析
笔者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ISD模型来考察ADDIE在e-Learning应用过程中的变化。图2所示的改进学习与绩效的ISD模型[3]将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设计阶段的关键步骤是任务分析与序列化和任务所需支持内容的分析与序列化。图3所示的交互式媒体开发模型[4]将工作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输入、关键活动、可交付的成果和形成性评价方式。
图 4(a)、图 4(b)所示的是台湾数字教材开发实践中两位学者培训时提供的ISD模型,它们将ADDIE五个阶段具体化,但在设计阶段、开发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工作任务略有不同。相对于模型(a),模型(b)把设计和开发的工作任务后移,把策略设计归为开发阶段,媒体制作归为制作阶段,测试归为评价阶段。通过这种调整,突出并细化了内容架构设计、策略设计和媒体制作三个阶段的任务。通过比较这四个ISD模型,我们将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一)实施阶段变化引发的问题
四个ISD模型各具特点,也有共同点。相对于图1所示常规的ADDIE,实施阶段被删除或者修改了工作任务。在e-Learning领域中,内容开发和运营管理已经独立为两个专业岗位。软件产品或课程开发结束交付成果即完成项目,不同于以最终实施教学或培训为核心的项目实践,后者需要基于课程内容详细设计、组织管理、推广并应用实施方案。
教学实施是评价教学设计和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ISD模型如果不包含实施阶段,就需要增加各类测试、评价方法或设计原则,在内容开发阶段尽可能保证成果的质量、教学系统的内在一致性。作为课程的实施团队,仍然需要采用完整的ADDIE模型,因为他们面向更大的社会系统,以实施教学、促进学习和绩效为最终目的。
(二)分析、设计活动任务和内容的排序
内容分析、创建内容架构和活动设计是ADDIE的关键活动。从外部需要到学习者参与的学习活动,经历了多次活动任务和知识、信息的分析与设计。图 1所示的模型在分析阶段包含工作任务分析,在设计阶段完成任务排序,在开发阶段完成学习活动设计。在图2所示的模型中,设计阶段不仅对任务进行排序,也要对内容进行排序。图4(b)所示的模型将内容分析放在分析阶段进行。分析与设计阶段的关键任务是:(1)确认必须通过教学或培训解决问题之后,要对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力目标的要求;(2)确定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及其心智模型;(3)基于这些任务和知识设计课程层次、单元层次、课堂层次等学习活动。然而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领域特点,形成了多种分析、设计活动任务和内容的组织顺序,由任务决定知识的学习,或者在知识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甚至跨越详细的内容分析,直接将工作任务分析得到的行为映射为培训内容。 (三)设计、开发、执行阶段中策略设计和媒体开发的归属
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教学策略设计属于设计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媒体开发属于开发阶段还是实施阶段,抑或从分析阶段开始?我们不能抽象地思考某个任务应该放在哪个阶段,因为不同的工作流程体现了不同的方法论和不同的应用情境。阶段性成果能更清楚地分析ISD模型的异同。与图2所示的ISD模型类似,图 4(b)明确区分了内容设计和策略设计,将内容架构作为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开发阶段工作任务较多,其成果不仅包括活动设计方案以及媒体制作脚本,还包括界面风格的整体设计。图4(a)所示的设计模型则在设计阶段囊括了教材架构设计、学习策略设计、界面风格设计和教材原型设计,其阶段成果是教材的原型(内含策略设计和媒体设计),这充分体现了快速原型设计思想的影响。[5]
三、不同角色应采用的ADDIE
模型与沟通中介
经过对多个ADDIE变式的比较分析,尝试提供一份供参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如图 5所示),用于理解和指导从业人员的实践工作。此模型对应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6]区分不同工作情境、不同工作角色应该采用的ADDIE视角,同时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可交付的成果。在设计阶段,主要提供课程的知识网络、内容架构和设计原型,以网络课程为例,设计原型包括课程栏目设置和可重用的版面设计和交互模式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师要通过用户建模、情境剧本编写等为软件系统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在开发阶段,设计学习活动和高保真的课程设计原型,执行阶段则进行批量制作。下面对示意图进行深入解析,讨论ADDIE的应用。
(一)e-Learning培训项目中存在多对工作角色与沟通中介
一个教育产品通常经历“学习需求—教学功能—产品功能—技术实现”四个阶段,包含需求、内容和技术三个关键层面,涉及内容开发项目管理者与教学或培训的管理者、项目管理者与教学设计者、教学设计者与媒体开发者等多对相关工作角色的合作。
1. 内容开发项目管理者与教学或培训的管理者
前者需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来组织团队的工作,安排设计者、开发者、测试者、外部评审专家等,后者则需要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内容开发的方式并实施,制定具体的培训组织和管理方案,开展应用推广和评价工作。内容开发项目管理者采用的工作流程不包含教学实施,把内容设计和媒体开发细化到ADDIE五个阶段中,产品开发完毕,交给教学或培训的管理者进行教学实施,因此他们需要采用ADDIE常规的工作流程和阶段划分,实施后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活动。
2. 项目管理者与教学设计者
内容开发项目中两个关键角色是项目管理者(Project Manager,简称PM)与教学设计者(ID)。ADDIE提供了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作任务,关注通过系统方法保证教学系统目标、活动以及评价的内在一致性。然而教学设计新手参与实践活动时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准确获得需求,如何与内容专家沟通,如何在最短时间作出较优的设计等。而项目管理者则更需要从成本、资源、质量控制等社会系统因素考虑如何根据设计团队的能力水平选定高效的工作模式,如何组织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等。项目管理者可以兼做e-Learning内容开发项目负责人。独立的项目负责人角色专注于从组织目标和用户需求明确项目范围和项目目标、控制进度等。只有掌握了e-Learning培训实践协调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和经验,教学设计者才能胜任项目管理者角色和项目负责人角色,在实践项目中更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
3. 教学设计者(ID)与媒体开发者
媒体开发者常常按照技术思维只关注功能实现或艺术效果,而忽视是否满足用户需要。当教学设计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时,教学设计负责人如何与其他设计人员沟通设计方案也是重要问题。媒体开发者参与内容开发项目的时机不再是制作阶段,而是从设计阶段开始,并延伸到分析阶段。设计原型需要媒体开发者充分地参与,及早参与项目还可以减少开发者对设计方案的错误理解。
区分不同立场和视角的工作角色之后,ISD模型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合作沟通。作为培训或者教学的管理者、内容开发项目的负责人不需要了解设计的细节,但需要掌握设计的整体框架,关注问题是否被真正解决。可交付成果的类型和表现方式是沟通的关键,这不仅是设计与开发的需要,也是项目管理的需要。文档材料不能清晰表达输入和输出关系,为此能把问题、目标、组织顺序等要素以集中、可理解的方式展示至关重要。Van Merri?觕nboer将其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7]的设计蓝图视觉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快速原型进一步提示将技术要素融入可交付成果中,使设计具体化,是ADDIE的一种有益补充方式。
(二)任务设计与活动设计的多种路径和方法
需求、内容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层面。需求分析通过多种沟通技术和设计原型多轮迭代完成。技术问题由设计者与媒体开发人员协同解决。内容层面是最为复杂的工作,也是教学设计者独立负责的任务。对课程或教育软件来说,内容层面主要包括完成教学/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工作任务,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以什么活动形式获得。其中,活动任务是学习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因此,“工作任务—知识基础—活动任务—学习活动”是基本的思考框架。
教学或培训的目的和学习结果包括信息、知识、技能、复杂认知技能、高阶思维能力等。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提出以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分析和组织复杂认知技能获得所需要的学习策略、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先决知识等,在设计开始阶段就确定学习内容,而不像常规ISD模型到开发阶段才能确定内容。Cathy Moore针对当前企业e-Learning常用的“目标—信息—问题”学习和教学设计思路,提出Action mapping[8]的“目标—行为表现—真实活动—信息”设计思路。“目标—信息—问题”方式把知识理解与应用降低为信息的记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主导知识学习,适于情境性知识和复杂认知技能的学习。 对于这两个设计模型,有三点需要作说明。第一,它们都强调活动任务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第二,真实任务有利于迁移,但是活动任务只能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生活真实性,因为大多数领域难以提供真实工作环境,而活动任务也需要设计得具有综合性、挑战性,从而更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在呈现课程内容架构之前,仍然需要系统地分析真实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基础。任务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其中深层结构是知识的关系,特别是原理性知识和认知策略,它们显著影响着活动任务的序列。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任务设计有三条设计路径:(1)工作任务分析→行为训练(活动设计);(2)工作任务分析→知识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设计;(3)工作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与设计→知识分析→活动设计。第一条路径跳过知识,只关注行为表现,在教学领域已经被抛弃。第二条和第三条可以根据领域特点进行选择,第三条与David Merrill的Pebble-in-the-Pond[9]的设计理念相同,而第二条适合于工作任务指向性不明确的基础教育等领域。不论哪一条路径都是一个系统过程,只是切入点不同,活动任务的要求不同,适用的课程目标、开发层次不同。但在进入具体的活动设计之前,总会形成统一的设计蓝图,也可称为内容架构。尽管知识基础对于学习目标,特别是复杂技能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的ADDIE模型中对内容的分析不足。
参考纸质教材的章、节、目等框架,e-Learning内容层次可以划分为四层或三层,依据Cisco的命名规则,[10]它们分别是课程(Course)、模块(Module,非必选)、课(Lesson)、主题(Topic)。主题是一个最小的知识单元,单一的事实、概念、原理、程序、过程等知识点。究竟是真实任务主导知识的学习还是知识决定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在“模块”层次上设计学习任务还是在“课”甚至“主题”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可根据课程目标、知识类型等情境条件确定。
通过对ADDIE实践模式的分析理清了e-Learning培训项目实践中的问题。然而,当教学设计者熟悉了教学设计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对策,掌握了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够将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设计流程充分融合的时候,善于思考的教学设计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保证设计质量。工作模型的确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设计阶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学习任务的适当性由谁决定?如何保证教学系统内在一致性?真正的沟通应基于设计工作的技术原理,而不是让位于行政权力。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质量是e-Learning应用的关键点,决定着e-Learning培训的学习效果和成本。
四、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理论应该提供什么知识才能满足e-Learning实践这个高端需求呢?可以参考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关系来分析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科学知识的形式是概念、假说、定律,技术知识的形式是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工程知识的形式是工程原理、设计和实施方案。教育技术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学科,教学设计作为其核心理论与e-Learning培训活动和内容开发活动是什么关系?e-Learning内容开发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工程知识和技术知识呢?因此需要区分技术原理和工程原理的作用和关系。技术原理是技术工作者在实现某一种技术目的的技术实践中,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试验所获得的关于实现这一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特定理论规范。所谓的工程原理是工作框架和操作环节的区分和联系。教学设计理论一方面要为实践者提供工程原理,如ADDIE,为内容开发和培训方案设计提供工作框架;另一方面更要深入研究技术原理,保证产品功能与需求的一致性。
不同的描述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为ISD提供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操作程序,但这些设计原则和操作程序加上ADDIE工作流程还不足以确保设计质量。内容领域、内容类型是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工具的前提。布卢姆的三类学习领域、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六个层次,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两个维度的矩阵图,不仅明确了内容类型,也告知了相应的学习条件,使得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九段教学法、动作技能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首要教学原理等则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为不同内容类型提供教学模式。内容类型、教学模式的匹配保证了单一内容类型教学目标的达成,却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整合性设计模型,基于复杂认知技能的任务分析和知识分析,融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多个内容领域,概念、事实、规则、原理、认知策略等多种内容类型,以保证复杂认知技能的学习。然而,在没有技术原理的条件下,凭着经验作设计,知识完备性、学习任务质量、任务序列的设置等都存在很大的质量风险。学者杨开城提出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11]通过知识建模技术和任务设计等方法技术,在任务设计和知识分析之间建立了操作性逻辑关系。这一技术原理是教学设计理论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突破。
知识建模技术将各类内容分析技术整合,图示化知识点及其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图,确保知识的完备性。学习任务设计根据知识组块划分的规则,参考任务类型设计具体的任务,意义建构任务包括鉴别知识点的特征或构成要素以及知识点与其特征要素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寻找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观察知识点运用示范等;能力生成任务包括创建实例、疑难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则包括学习目标、任务序列、交往规则、评价规则等。在初步设计基础上依据学习动机理论和学习风格等对学习活动进行优化。这一设计过程的特点是:(1)通过具体的、可视化的操作方法保证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2)以知识网络图为基础,以活动任务为核心,保证学习者的认知参与;(3)知识建模技术、活动任务设计方法构成的技术原理是学习活动不断改进的前提。
e-Learning领域显著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学习经验。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于e-Learning领域时如何与媒体开发相结合,任务序列与资源工具和传递方式的关系是需要特别讨论的问题。不同媒体形式的教学产品或e-Learning平台约束了学习活动的设计,如电视录像视频限制了交互方式,以资源整合为主的学习管理平台规定了讨论、作业等有限的活动形式,这些限制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前提,归纳为对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规则的约束。由于任务序列的设计与资源条件是松耦合,教学方法如示范、角色扮演、测试等也无关于资源条件,所以相对独立。分析课程概念的关键特征、比较网络课程定义的异同等任务是由内容类型和学习目标决定的,而活动实施则受限于环境条件。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个人阅读、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活动规则尽量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可通过小组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如果是在线学习,则通过个人阅读、BBS论坛等方式进行讨论,可使用帖子数进行评价和过程监控。 [参考文献]
[1] 绩效并置网站[EB/OL].http://nwlink.com/~Donclark/hrd/sat1.html,2012-3-11.
[2] 博奥研究院. 2010中国企业e-Learning应用研究报告[R].北京,2010:53.
[3] Leshin, C., Pollock, J., Reigeluth, C.. Instructional Desig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for Improving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M].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2.
[4] Bergman, R. E., Moore, T. V.. Managing Interactive Video/Multimedia Projects[M].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0.
[5] Tripp, S. D. , Bichelmeyer, B.. Rapid Prototyping: An Alterna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Strategy[DB/OL]. http://www.comp.dit.ie/dgordon/Courses/ILT/ILT0004/RapidPrototypingAnAlternativeInstructionalDesign.pdf,2012-3-11.
[6] Lynch, M.M., Roecke, J.. Project Managing e-Learning: A Handbook for Successful Design, Delivery and Management[M].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2007.
[7] Van Merri?觕nboer, J. J. G. , Kirschner, P.A.. 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2007.
[8] Cathy Moore.Be An e-Learning Action Hero[DB/OL].http://blog.cathy-moore.com/2008/05/be-an-elearning-action-hero,2012-03-11.
[9] Merrill ,M. D.. A Pebble -in-the-Pond Mode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2002,(8):39~44.
[10] Cisco Systems, Inc. 2003.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Uthoring Guidelines: How to Build Modules, Lessons, and Topics[DB/OL].http://www.e-novalia.com/materiales/104119_kbns.pdf,2012-03-11.
[11] 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 e-Learning; ADDIE; 内容架构; 技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ADDIE是最知名的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模型,被看作众多其他ISD模型的基本框架。ADDIE包含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e)等五个阶段,如图 1所示。[1]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研究者及实践者已经对ADDIE形成了以下基本看法:(1)学习或绩效问题的解决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可遵循的操作方法,知识或能力的培训是绩效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2)ADDIE提供了系统性过程(Systematic)和系统方法(Systemic)以动态地解决学习问题;(3)基础教育、企业培训、职业教育等不同的应用情境,课堂教学方案、软件产品、一门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等不同系统层次,所认可和应用的ADDIE是不同的;(4)教学系统设计(ISD)不同于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ID),教学设计聚焦于分析和设计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ADDIE作为工作框架,可以采用即插即用的方法,整合各类教学设计模型或方法;另一方面,往纵深发展的教学设计理论是ADDIE取得应用效果的关键点。
e-Learning是ISD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e-Learning是指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材料创建学习经验。当前,e-Learning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技术供应商(系统平台、课件开发工具)、内容供应商(标准课件、课件定制)以及他们提供的服务,直接或经由渠道(代理商、合作伙伴)提供给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用户等。在经历了“技术先行”、“内容为王”的阶段后,当前e-Learning领域的主流思想是应用导向,即根据组织的需要确定e-Learning的整体架构,再选择知识管理、在线培训、移动学习等不同解决方案,进行相应的内容开发、技术系统部署和运营管理等。
ADDIE被看作是e-Learning培训/教学课程和方案开发的主要工作模型。然而缺少优秀课程内容、应用咨询和教学设计专业人才等问题[2]一直困扰着e-Learning领域。这不仅使得从业人员专业性遭到质疑,职业发展也缺少方向感。为此,我们首先分析ADDIE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面对的挑战,进一步讨论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带来的解决方案和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二、e-Learning实践中
ADDIE模型的变式分析
笔者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ISD模型来考察ADDIE在e-Learning应用过程中的变化。图2所示的改进学习与绩效的ISD模型[3]将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设计阶段的关键步骤是任务分析与序列化和任务所需支持内容的分析与序列化。图3所示的交互式媒体开发模型[4]将工作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输入、关键活动、可交付的成果和形成性评价方式。
图 4(a)、图 4(b)所示的是台湾数字教材开发实践中两位学者培训时提供的ISD模型,它们将ADDIE五个阶段具体化,但在设计阶段、开发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工作任务略有不同。相对于模型(a),模型(b)把设计和开发的工作任务后移,把策略设计归为开发阶段,媒体制作归为制作阶段,测试归为评价阶段。通过这种调整,突出并细化了内容架构设计、策略设计和媒体制作三个阶段的任务。通过比较这四个ISD模型,我们将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一)实施阶段变化引发的问题
四个ISD模型各具特点,也有共同点。相对于图1所示常规的ADDIE,实施阶段被删除或者修改了工作任务。在e-Learning领域中,内容开发和运营管理已经独立为两个专业岗位。软件产品或课程开发结束交付成果即完成项目,不同于以最终实施教学或培训为核心的项目实践,后者需要基于课程内容详细设计、组织管理、推广并应用实施方案。
教学实施是评价教学设计和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ISD模型如果不包含实施阶段,就需要增加各类测试、评价方法或设计原则,在内容开发阶段尽可能保证成果的质量、教学系统的内在一致性。作为课程的实施团队,仍然需要采用完整的ADDIE模型,因为他们面向更大的社会系统,以实施教学、促进学习和绩效为最终目的。
(二)分析、设计活动任务和内容的排序
内容分析、创建内容架构和活动设计是ADDIE的关键活动。从外部需要到学习者参与的学习活动,经历了多次活动任务和知识、信息的分析与设计。图 1所示的模型在分析阶段包含工作任务分析,在设计阶段完成任务排序,在开发阶段完成学习活动设计。在图2所示的模型中,设计阶段不仅对任务进行排序,也要对内容进行排序。图4(b)所示的模型将内容分析放在分析阶段进行。分析与设计阶段的关键任务是:(1)确认必须通过教学或培训解决问题之后,要对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力目标的要求;(2)确定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及其心智模型;(3)基于这些任务和知识设计课程层次、单元层次、课堂层次等学习活动。然而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领域特点,形成了多种分析、设计活动任务和内容的组织顺序,由任务决定知识的学习,或者在知识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甚至跨越详细的内容分析,直接将工作任务分析得到的行为映射为培训内容。 (三)设计、开发、执行阶段中策略设计和媒体开发的归属
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教学策略设计属于设计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媒体开发属于开发阶段还是实施阶段,抑或从分析阶段开始?我们不能抽象地思考某个任务应该放在哪个阶段,因为不同的工作流程体现了不同的方法论和不同的应用情境。阶段性成果能更清楚地分析ISD模型的异同。与图2所示的ISD模型类似,图 4(b)明确区分了内容设计和策略设计,将内容架构作为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开发阶段工作任务较多,其成果不仅包括活动设计方案以及媒体制作脚本,还包括界面风格的整体设计。图4(a)所示的设计模型则在设计阶段囊括了教材架构设计、学习策略设计、界面风格设计和教材原型设计,其阶段成果是教材的原型(内含策略设计和媒体设计),这充分体现了快速原型设计思想的影响。[5]
三、不同角色应采用的ADDIE
模型与沟通中介
经过对多个ADDIE变式的比较分析,尝试提供一份供参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如图 5所示),用于理解和指导从业人员的实践工作。此模型对应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6]区分不同工作情境、不同工作角色应该采用的ADDIE视角,同时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可交付的成果。在设计阶段,主要提供课程的知识网络、内容架构和设计原型,以网络课程为例,设计原型包括课程栏目设置和可重用的版面设计和交互模式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师要通过用户建模、情境剧本编写等为软件系统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在开发阶段,设计学习活动和高保真的课程设计原型,执行阶段则进行批量制作。下面对示意图进行深入解析,讨论ADDIE的应用。
(一)e-Learning培训项目中存在多对工作角色与沟通中介
一个教育产品通常经历“学习需求—教学功能—产品功能—技术实现”四个阶段,包含需求、内容和技术三个关键层面,涉及内容开发项目管理者与教学或培训的管理者、项目管理者与教学设计者、教学设计者与媒体开发者等多对相关工作角色的合作。
1. 内容开发项目管理者与教学或培训的管理者
前者需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来组织团队的工作,安排设计者、开发者、测试者、外部评审专家等,后者则需要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内容开发的方式并实施,制定具体的培训组织和管理方案,开展应用推广和评价工作。内容开发项目管理者采用的工作流程不包含教学实施,把内容设计和媒体开发细化到ADDIE五个阶段中,产品开发完毕,交给教学或培训的管理者进行教学实施,因此他们需要采用ADDIE常规的工作流程和阶段划分,实施后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活动。
2. 项目管理者与教学设计者
内容开发项目中两个关键角色是项目管理者(Project Manager,简称PM)与教学设计者(ID)。ADDIE提供了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作任务,关注通过系统方法保证教学系统目标、活动以及评价的内在一致性。然而教学设计新手参与实践活动时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准确获得需求,如何与内容专家沟通,如何在最短时间作出较优的设计等。而项目管理者则更需要从成本、资源、质量控制等社会系统因素考虑如何根据设计团队的能力水平选定高效的工作模式,如何组织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等。项目管理者可以兼做e-Learning内容开发项目负责人。独立的项目负责人角色专注于从组织目标和用户需求明确项目范围和项目目标、控制进度等。只有掌握了e-Learning培训实践协调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和经验,教学设计者才能胜任项目管理者角色和项目负责人角色,在实践项目中更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
3. 教学设计者(ID)与媒体开发者
媒体开发者常常按照技术思维只关注功能实现或艺术效果,而忽视是否满足用户需要。当教学设计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时,教学设计负责人如何与其他设计人员沟通设计方案也是重要问题。媒体开发者参与内容开发项目的时机不再是制作阶段,而是从设计阶段开始,并延伸到分析阶段。设计原型需要媒体开发者充分地参与,及早参与项目还可以减少开发者对设计方案的错误理解。
区分不同立场和视角的工作角色之后,ISD模型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合作沟通。作为培训或者教学的管理者、内容开发项目的负责人不需要了解设计的细节,但需要掌握设计的整体框架,关注问题是否被真正解决。可交付成果的类型和表现方式是沟通的关键,这不仅是设计与开发的需要,也是项目管理的需要。文档材料不能清晰表达输入和输出关系,为此能把问题、目标、组织顺序等要素以集中、可理解的方式展示至关重要。Van Merri?觕nboer将其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7]的设计蓝图视觉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快速原型进一步提示将技术要素融入可交付成果中,使设计具体化,是ADDIE的一种有益补充方式。
(二)任务设计与活动设计的多种路径和方法
需求、内容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层面。需求分析通过多种沟通技术和设计原型多轮迭代完成。技术问题由设计者与媒体开发人员协同解决。内容层面是最为复杂的工作,也是教学设计者独立负责的任务。对课程或教育软件来说,内容层面主要包括完成教学/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工作任务,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以什么活动形式获得。其中,活动任务是学习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因此,“工作任务—知识基础—活动任务—学习活动”是基本的思考框架。
教学或培训的目的和学习结果包括信息、知识、技能、复杂认知技能、高阶思维能力等。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提出以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分析和组织复杂认知技能获得所需要的学习策略、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先决知识等,在设计开始阶段就确定学习内容,而不像常规ISD模型到开发阶段才能确定内容。Cathy Moore针对当前企业e-Learning常用的“目标—信息—问题”学习和教学设计思路,提出Action mapping[8]的“目标—行为表现—真实活动—信息”设计思路。“目标—信息—问题”方式把知识理解与应用降低为信息的记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主导知识学习,适于情境性知识和复杂认知技能的学习。 对于这两个设计模型,有三点需要作说明。第一,它们都强调活动任务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第二,真实任务有利于迁移,但是活动任务只能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生活真实性,因为大多数领域难以提供真实工作环境,而活动任务也需要设计得具有综合性、挑战性,从而更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在呈现课程内容架构之前,仍然需要系统地分析真实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基础。任务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其中深层结构是知识的关系,特别是原理性知识和认知策略,它们显著影响着活动任务的序列。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任务设计有三条设计路径:(1)工作任务分析→行为训练(活动设计);(2)工作任务分析→知识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设计;(3)工作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与设计→知识分析→活动设计。第一条路径跳过知识,只关注行为表现,在教学领域已经被抛弃。第二条和第三条可以根据领域特点进行选择,第三条与David Merrill的Pebble-in-the-Pond[9]的设计理念相同,而第二条适合于工作任务指向性不明确的基础教育等领域。不论哪一条路径都是一个系统过程,只是切入点不同,活动任务的要求不同,适用的课程目标、开发层次不同。但在进入具体的活动设计之前,总会形成统一的设计蓝图,也可称为内容架构。尽管知识基础对于学习目标,特别是复杂技能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的ADDIE模型中对内容的分析不足。
参考纸质教材的章、节、目等框架,e-Learning内容层次可以划分为四层或三层,依据Cisco的命名规则,[10]它们分别是课程(Course)、模块(Module,非必选)、课(Lesson)、主题(Topic)。主题是一个最小的知识单元,单一的事实、概念、原理、程序、过程等知识点。究竟是真实任务主导知识的学习还是知识决定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在“模块”层次上设计学习任务还是在“课”甚至“主题”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可根据课程目标、知识类型等情境条件确定。
通过对ADDIE实践模式的分析理清了e-Learning培训项目实践中的问题。然而,当教学设计者熟悉了教学设计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对策,掌握了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够将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设计流程充分融合的时候,善于思考的教学设计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保证设计质量。工作模型的确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设计阶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学习任务的适当性由谁决定?如何保证教学系统内在一致性?真正的沟通应基于设计工作的技术原理,而不是让位于行政权力。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质量是e-Learning应用的关键点,决定着e-Learning培训的学习效果和成本。
四、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理论应该提供什么知识才能满足e-Learning实践这个高端需求呢?可以参考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关系来分析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科学知识的形式是概念、假说、定律,技术知识的形式是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工程知识的形式是工程原理、设计和实施方案。教育技术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学科,教学设计作为其核心理论与e-Learning培训活动和内容开发活动是什么关系?e-Learning内容开发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工程知识和技术知识呢?因此需要区分技术原理和工程原理的作用和关系。技术原理是技术工作者在实现某一种技术目的的技术实践中,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试验所获得的关于实现这一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特定理论规范。所谓的工程原理是工作框架和操作环节的区分和联系。教学设计理论一方面要为实践者提供工程原理,如ADDIE,为内容开发和培训方案设计提供工作框架;另一方面更要深入研究技术原理,保证产品功能与需求的一致性。
不同的描述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为ISD提供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操作程序,但这些设计原则和操作程序加上ADDIE工作流程还不足以确保设计质量。内容领域、内容类型是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工具的前提。布卢姆的三类学习领域、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六个层次,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两个维度的矩阵图,不仅明确了内容类型,也告知了相应的学习条件,使得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九段教学法、动作技能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首要教学原理等则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为不同内容类型提供教学模式。内容类型、教学模式的匹配保证了单一内容类型教学目标的达成,却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整合性设计模型,基于复杂认知技能的任务分析和知识分析,融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多个内容领域,概念、事实、规则、原理、认知策略等多种内容类型,以保证复杂认知技能的学习。然而,在没有技术原理的条件下,凭着经验作设计,知识完备性、学习任务质量、任务序列的设置等都存在很大的质量风险。学者杨开城提出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11]通过知识建模技术和任务设计等方法技术,在任务设计和知识分析之间建立了操作性逻辑关系。这一技术原理是教学设计理论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突破。
知识建模技术将各类内容分析技术整合,图示化知识点及其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图,确保知识的完备性。学习任务设计根据知识组块划分的规则,参考任务类型设计具体的任务,意义建构任务包括鉴别知识点的特征或构成要素以及知识点与其特征要素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寻找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观察知识点运用示范等;能力生成任务包括创建实例、疑难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则包括学习目标、任务序列、交往规则、评价规则等。在初步设计基础上依据学习动机理论和学习风格等对学习活动进行优化。这一设计过程的特点是:(1)通过具体的、可视化的操作方法保证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2)以知识网络图为基础,以活动任务为核心,保证学习者的认知参与;(3)知识建模技术、活动任务设计方法构成的技术原理是学习活动不断改进的前提。
e-Learning领域显著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学习经验。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于e-Learning领域时如何与媒体开发相结合,任务序列与资源工具和传递方式的关系是需要特别讨论的问题。不同媒体形式的教学产品或e-Learning平台约束了学习活动的设计,如电视录像视频限制了交互方式,以资源整合为主的学习管理平台规定了讨论、作业等有限的活动形式,这些限制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前提,归纳为对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规则的约束。由于任务序列的设计与资源条件是松耦合,教学方法如示范、角色扮演、测试等也无关于资源条件,所以相对独立。分析课程概念的关键特征、比较网络课程定义的异同等任务是由内容类型和学习目标决定的,而活动实施则受限于环境条件。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个人阅读、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活动规则尽量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可通过小组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如果是在线学习,则通过个人阅读、BBS论坛等方式进行讨论,可使用帖子数进行评价和过程监控。 [参考文献]
[1] 绩效并置网站[EB/OL].http://nwlink.com/~Donclark/hrd/sat1.html,2012-3-11.
[2] 博奥研究院. 2010中国企业e-Learning应用研究报告[R].北京,2010:53.
[3] Leshin, C., Pollock, J., Reigeluth, C.. Instructional Desig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for Improving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M].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2.
[4] Bergman, R. E., Moore, T. V.. Managing Interactive Video/Multimedia Projects[M].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0.
[5] Tripp, S. D. , Bichelmeyer, B.. Rapid Prototyping: An Alterna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Strategy[DB/OL]. http://www.comp.dit.ie/dgordon/Courses/ILT/ILT0004/RapidPrototypingAnAlternativeInstructionalDesign.pdf,2012-3-11.
[6] Lynch, M.M., Roecke, J.. Project Managing e-Learning: A Handbook for Successful Design, Delivery and Management[M].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2007.
[7] Van Merri?觕nboer, J. J. G. , Kirschner, P.A.. 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2007.
[8] Cathy Moore.Be An e-Learning Action Hero[DB/OL].http://blog.cathy-moore.com/2008/05/be-an-elearning-action-hero,2012-03-11.
[9] Merrill ,M. D.. A Pebble -in-the-Pond Mode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2002,(8):39~44.
[10] Cisco Systems, Inc. 2003.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Uthoring Guidelines: How to Build Modules, Lessons, and Topics[DB/OL].http://www.e-novalia.com/materiales/104119_kbns.pdf,2012-03-11.
[11] 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