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古人雅聚(外一篇)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点相同愛好的人,总能聚到一块儿。摄影的、画画的、作文章的、徒步的、登山的、打麻将的、下棋的、喝酒的,等等。建个群,你拉我进群,我推荐你到其他群,分门别类,呼朋唤友。见面不见面,想说啥,想给谁打招呼,问个好,致个敬,动动手指即可,方便极了。偶尔能聚到一起活动,认识的不认识的,半生不熟的,滚瓜烂熟的,相互一介绍,熟了。投缘的,深交;对脾气的,长交;影响不太深的,浅交。不管男女,不问年龄,不论官职,总之,多了一个朋友,增加了一点人脉。
  现代社会科技、通讯高度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凡低头族、手机控,很少只有一个群。这个群那个群,关注最多的还是自己爱好的那类群。自己的爱好有同友,本来就是件很愉快的事,既关注到别人的成绩,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心血;学习了他人的长处,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随时交流沟通、学习共勉,与古人相比,实在是方便又幸运。
  简便是当下人的一种享受,但比起古时候文人相聚,却没有那份儒雅、那份挚爱、那份胸襟和那份抱朴守拙与从容自信,更没有那份对文字的虔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交和谦谦之心,当然更缺少古人的那种学养。
  参加过数次以文学命名的聚会,总觉得缺点什么。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官方味十足,或者就是所谓成功者的变味儿说教,抑或是半文人半官方的一次集中献媚,轮流歌功。各种活动也跟群里一样,貌似全民写作,但多的是浮躁和狂热,少了些沉静和修性。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携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文朋诗友,在会稽兰亭举行禊礼,饮酒赋诗,酒杯顺水而流,停到谁前面谁便即兴赋诗,成就一段曲水流觞之千古美谈。事后将大家的作品结成集,由王羲之写下《兰亭序》,总述其事。遥想当年,文人们聚会的兰亭雅地,水里飘着酒香,风里吹着墨韵,空气中回荡着文人们的吟诗声和朗笑声,是何等地兴致!
  那次文人雅聚和那篇《兰亭序》,以文质兼美和高超的书法艺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或许,人们对《兰亭序》的无比推崇,恐也不完全是因为书法之美,也许更深的原因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那种优雅生活的向往,都渴望着那种建立在学养、修养之上的从容与自信吧。
  时常向往古人的雅风聚会,我常想,这是一种奢望。人本来就是从慢到快的,只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得使人茫然,使人无措。世界每天在变,旧的东西不断被新的东西围在中间,或是扔到门外。陶公的世外桃源被城市挤到不知哪个角落,再浓的亲情也被商业气息逼退到一个看不见的地方,让你与金钱和名利赤膊相见。日子每天在流淌,却留不下自己的脚印,甚至,稍不小心,还会把日子踢倒。
  生活已经如此,向往古人雅聚,明知是奢望,但,无法割断。
  我的窗下
  坐北朝南的阳台窗外,是小青砖铺出来的安置区大院。偌大的一个院子,竟然没有一棵树,也难找到一棵草。
  阳春四月的一天,我推窗通风时,无意间看见窗下的一株幼苗,不觉心中一动。赶忙下楼来到窗下,蹲下身细看,竟是一株嫩黄微绿的小榆树苗。我仔细看着它,惊叹于它的顽强。
  它是从青砖缝里顶破沙石尘土钻出来的。我提来一小桶水,慢慢地浇在它的周围。每天下班回家,我总要到它跟前,注视它一会儿。
  几天过去,它还在,又绿了些,还多出几片细小的嫩叶。我又在它周围浇了一些清水。
  又过去几天,它仍旧在,没有被玩耍的小孩拔去或折断,已有小板凳那么高了。
  端午过后,下了一场透雨。太阳一照,小榆树高了一些,叶子也越多了,还分出了两枝杈芽。
  眼看它活下来了,我欣喜无比,掀起它周围的小青砖,铲起沙土,圈起一个浅浅的圆坑,再用青砖围起来,留个缺口,好让雨水能流进坑里。
  浇透水后,我坐在小板凳上小憩,瞅着它长粗的茎干和又多了些的细叶,心想,它从此不必向别人寻求雨露。虽然这片土因缺少雨水而燥热,但关注它的人却越来越多,我从窗口看见过好几次,大院里还有其他的人也给它浇水。
  不知不觉间,小榆树长到一米多高了,枝叶更加繁茂了,中间的主枝扬着头,在阳光下奋力地向上生长着,两条枝杈斜着往外延伸,似在拼命地追赶中间的主枝。
  从此,我常伫立在窗前看着小榆树。它那细长的叶片宛如小女孩忽闪的眼睛,仰望着天空,打量着这个世界,蕴藏着无限的喜悦和渴望。风一吹,叶片欢快地唱着歌,跳着舞。夜色中,它的枝条间,挂着一轮暖月,也能透出一丝朦胧的意境。
  三年后,它已高过我家窗户;五年后,它已有七八米高了。
  它得到的关爱太多,承受的雨露更多,除了下雨天的自然雨露,平时总有人给它浇水。它快速地成长,已长成大院里唯一的一棵树了。它已轩昂、挺拔,也能遮挡阳光,投下一地荫凉了。
  夏天,老头儿老太太们在榆树下聊天、纳凉;冬天,麻雀在它的枝条上叽叽喳喳,飞起飞落;春天,它那一串一串的鹅黄榆圈儿,压得枝条弯了腰,能引来蝴蝶和蜜蜂;秋天,它的周围散落下一圈虽枯却青绿的叶片,在风中呜呜作响。它已成为大院里的一道景。
  树大招风。它还没怎么太大,风就来了。它因离南窗较近,三楼的居民嫌它太过繁茂,浓郁的叶子遮挡了阳光,要给它瘦身,砍掉了它两边的枝杈,还把它主枝上的枝条砍得只剩树梢的十来根,让它在空旷的大院里犹如一根旗杆。但它仍活着,只是变得难看了。
  一楼主人不住,房子出租给别人。有一位租户是个精瘦的老女人,不知榆树怎么惹她了,她看它不顺眼,常咬牙切齿地诅咒它,说她屋里常有红色小蚂蚁,小蚂蚁的来源就是这棵榆树。她常对树下纳凉的老头儿老太太们说迟早要弄死它。
  它被冤枉了,但它丝毫不知,每天仍在欢快地绽放着生命之光。
  不知是哪一天,人们发现它根部往上约一米多的树皮没有了,在阳光下泛着白中带黄的光,躯干的梢部,只剩下稀疏的叶子在风中颤抖。
  又一年的春天,它梢部为数不多的枝条没有变绿,枝头也没有叶蕾,还是冬天时那种枯黄的颜色。它的躯干也慢慢地变黄、变枯,皮肤裂开了缝,变得粗糙起来,仿佛农家人用的柴火棍。
  它没有主人,它是自己从青砖缝里钻出来的。尽管有人关注它,爱护它,给它围坑,给它浇水,但面对它的死亡,却无人争论,也无人阻止。
  它肯定疼痛过,肯定流过泪,肯定挣扎过,也肯定哀求过,但它最终还是被抽尽了血液,风干了。
  它不曾惹过谁,也没得罪过任何人。它只是想愉快地成长,长久地活下去。
  (责任编辑 高升荣)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学在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使命的主要体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网络的日益普及,高校教育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学的作用,就需要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教育学转变有所了解。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教育学 转变  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对自身使命进行重新定位,在提升教育学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教育学和网络
期刊
摘要: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一生的作品都笼罩着阴郁和对死亡恐惧的阴影,本文将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蒙克一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创作作品的情绪和心理。  关键词:生命 爱情 死亡  1863年12月12日,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出生,他降生于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被认为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引领者,于1944年1月23日结束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蒙克的绘画充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和。它是以老子的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包容、融通、和谐的文化统称,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优秀的执政党,它始终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长期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精神观念、价值考量的认识上与时俱进,催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思维。  关键词:党的引领 传统文化 现代
期刊
在林艾微十九岁这一年,她得了一种流行病——抑郁症。  这一天,林艾微像平常一样打开电视,娱乐大转盘的声音随即进入她的耳中:“各位观众朋友,乔任梁经纪公司独家声明,乔于二○一六年九月十六日晚与世长辞……过去的几年,他一直饱受失眠困扰……他患上抑郁症……如今却用最决绝的方式与世诀别……”这条新闻的声音在林艾微脑中逐渐模糊。她目光呆滞,双手环抱小腿,那三个字却越来越清晰:抑郁症,抑郁症……  林艾微出生
期刊
如果不瞅窗外一闪而过的电线杆、树木和村庄……几乎感觉不到列车在飞快地行驶,耳旁只有轻微的、有节奏的铁轨与车轮的撞击声。旅客们在这“摇篮”中大多都昏昏欲睡。志春却没有一丝倦意,他看了一眼微合双目的淑云,轻轻叹了口气。不知受什么驱使,他又把爸爸寄来的信掏了出来,逐句逐行地看了一遍。“唉!明天就是正日子了……”他喃喃自语,不知怎么,清淡的眉毛却蹙紧了。  昨天上午,他刚把这封信掏出来,淑云尚未看就一撇嘴
期刊
研究生的爹  一日朋友小聚,觥筹交错,醉意袭来。一位在高中教美术的老兄望灯兴叹,大发感慨:“我这辈子该实现的基本实现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读过研。”  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得那个动情。其余的人也是一个劲儿地附和、劝说。  我来气了,说:“在书画界,你自己说你有没有成就?你在书画界谁人不晓,你的副高职称拿到了没有?”他点了点头说:“不谦虚地说真有点名气,副高职称也早评上了。”我说:“那就对了,我们还
期刊
摘要: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环境下,吉林省文化馆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设了老年钢琴班,让那些年轻时没有完成梦想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在短时间内有效学习钢琴。本文试析老年人有效学习钢琴的具体方法和捷径。  关键词:速成捷径 速成方法 速成保证  弹钢琴已成为当今老年人非常喜爱的一项业余活动。针对这些老年朋友的需求,吉林省文化馆开办了老年钢琴班,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钢琴水平的老
期刊
二○一七年结束了,《参花》也圆满走完了六十年的旅程,如果按照人的年龄来计算,已是花甲老人了。如今的她,真的已经老了吗?已经完成她的历史使命了吗?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应该被淘汰了吗?说实话,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回顾历史,并不是落后。《参花》杂志六十年的风雨、六十年的历史,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我们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参花》不仅在吉林省内是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学杂志,在全国也是很受广
期刊
阿德德的面条  已是晚上十二点了,办公室依旧传来打印机沙沙的声音,我们这群可怜的见习生啊,还在整理资料。  办公室除了打印机的声音,还有一群人在那里吹幾句牛皮或互诉哀怨的声音。上晚班的阿德德(他叫刘俊德,我们都喜欢叫他阿德德)刚从工地回来,听见我们在这儿发牢骚,马上以东北人一贯的大嗓门儿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即便有,那就再吃一顿。来来来,我给你们下面条吃。”话音还没落,阿德德便脱下
期刊
职业赋  风从对面吹来,似乎比昨天还大  这是季节边缘的风,我从半开的窗户  捕捉到层层担忧  教学正在进行。合上课本,就到了仲夏  空气变得紧张,如期抵达的高考  开始检验人的意志与付出  有人从眼前走过,轻松吹着口哨  有人默默转身,握紧拳头  虚度的光阴,在倾斜的落日中颤抖  此时我压住内心的冲动  就像压住一只蝉的聒噪,坚守在岗位  一生只做一件事  儿子的秘密  儿子蹒跚着脚步,就像在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