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机器人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机器人是软的。它们的雏形正在实验室里蹒跚学步。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桥本修二实验室(Shuji Hashimoto Laboratory)里,一片被称作“芒果”的机器人整装待发。没错,就是“一片”机器人。“芒果”看起来就像一片芒果,晶莹剔透,身躯不是钢铁炼成的,也没有齿轮没有马达没有处理器,完全颠覆了机器人的传统形象。
  “它首次任务是体验走路。”桥本修二的研究生原佑介(Yusuke Hara)说。他看着站立于粗糙的平面的“芒果”,如尺蠖般蠕动了第一步,收缩,伸展,“芒果”身体的颜色变深了一点,再浅一点,又一步。在两次又一步后,“芒果”停下。“它是第一次走路,这个成绩我们很满意。”
  
  伸缩自如
  
  “传统机器人是由管子、活塞、齿轮和杠杆组成。它们越来越能干,它们能走路,能下深海探测稀有金属,能陪主人踢足球,能切菜、煎蛋⋯⋯但它们坚硬的外表难以适应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制造出机器人的新物种。”原佑介说。
  新物种就是果冻机器人(Jelly Robot),而“芒果”是第一个会走路的果冻机器人。“果冻机器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机器人,它身形伸缩自如,像章鱼一样能挤入人类以及传统机器人无法进入的各种狭小空间,可以通过墙壁裂缝挤入建筑物,可以在洞穴或墙壁缝隙中搜索和拆除爆炸物,可以攀爬绳索和树木,甚至可以溜进人类的身体,不知不觉干掉各种病毒。”原佑介说。“灵感来自毛毛虫,它没有骨头和关节,却也能自由伸缩、蜷曲。”
  早在2000年,早稻田大学仿人机器人研究院就成立了果冻机器人实验室。传统机器人依赖的是机械系统,而果冻机器人依靠的是“自组织”化学信号,并创造自己的内部控制和机械信号。
  “我们造出了能进行自组织反应的材料,这是一种能依据环境变化改变颜色的聚合物,外观像芒果,变色的过程,事实上是细微的化学反应,凝胶体中的钌离子有序地放电、充电,凝胶体的形状也会收缩、伸展。”与原佑介同一个实验室的前田慎吾(Shingo Maeda)说,“这是基于一个称为别洛索夫-扎鲍京斯基(BZ)的振荡化学反应(参见本期辞典)。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也能行走。通过控制外部环境操纵‘芒果’的行程,直到‘芒果’内部的化学反应结束。遗憾的是,‘芒果’现在只能在较为粗糙的物体表面自由行走。”
  
  大大小小的果冻
  
  “芒果”出生1个月后,在布拉格,一堆数以千万计的超迷你果冻机器人“chobots”也诞生了。这是一种微米尺度或以下的柔软机器人。
  “事实上,下一代机器人c h o b ot s 诞生在布拉格很恰当,机器人一词是由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ˇCapek)创造的。”弗朗齐歇克•斯捷潘内克(FrantisekStepanek)指出,他是布拉格化工学院教授。“我更喜欢恰佩克对机器人的描述,‘它们柔软如果冻一般,能去任何它们想去的地方’。chobots满足这点,它们很小,能够进入最微小的地方。”
  Chobots的革新在于通信方式。“微型传感器只是通信的一种方式,chobots能用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不是基于对无线电通讯,而是基于分子传输,自然界中有这样的例子,就是信息素。”斯捷潘内克说。
  半年后,美国人的“ChemBot”来了。它像一个不规则的球,也是靠改变其外形进行移动。传说它不但能够渗透入直径为1厘米的空间,而且能够扩展至原有大小的10倍,还可以最终通过生物降解化为无形。
  “ChemBot”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计划的产物。2007年3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塔夫茨(Tufts)大学签订了一份价值330万美元的合约,用以开发果冻机器人。来自生物工程学、动物神经学、软材料学、无线传输学等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完成小至2克大至200克的果冻机器人模型。和“芒果”不一样,ChemBot利用了“堵塞”原理,通过增加液体密度使液体变为固体状态的物理过程。机器人的内部有着许多不同的小房间,随着小房间的充气和放气过程,机器人一涨一缩的移动了。
  
  柔软机器的未来
  
  现在的果冻机器人仍然简陋,距离《终结者2》中的液体机器人T-1000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人对果冻机器人的要求很严格,目标是,“机器人体积不应超过网球大小,能够以每分钟25厘米的速度持续行进5米,可将自身尺寸减少90%,能够穿过直径1厘米的缝隙并在15秒内恢复原状。除此之外,机器人还必须能够在恢复形状后继续执行任务,并具有‘感官知觉’—以便感知存在的障碍和自己的形状。”
  装配迷你传感器的果冻机器人可以完成很多任务:监控和消灭水资源中的有毒物质;注进患者体内,代替医生对患者实施手术,手术完成后能自行在人体内分解消失。塔夫茨大学教授大卫•卡普兰(DavidKaplan)说:“下一步是让机器人用上无线通讯,通过头发丝大小的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压力、声音等数据。相较于普通设备,这种机器人将节约大约0%的电能。”要达到这一点,它们的通讯和材料都要更新。“让果冻机器人走起来,这只是第一步。”
其他文献
乘坐电梯到达太空轨道。有人认为这个幻想至少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实现,有人却在亲手制作它的雏形。    2009年11月4日,美国西南部,距离洛杉矶100公里的一片荒漠中,一根绳子像印度魔术那样从天而降。它的一头连在1300米高空的一架银白色直升机上,另一头落在地面的卡车上。爬上这根绳子的不是魔术师,而是一个看似简陋的三脚架。离卡车不远的地方,一束看不见的光线准确地照射到三脚架底部的光电池板上。  这里
期刊
在不通电话和网络的广西深山里,她和白头叶猴一起生活。与其当一个城市动物,她更喜欢静下心来感受这些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灵。    半山腰,在二三十米高的喀斯特石山岩缝里,一群白头叶猴正死缠着几株绿色植物扯叶子,吃得忘我。殷丽洁和她的同事却在平地上,酸着脖子仰头看:她们盼猴子们吃饱了快闪,这样就能上去采集标本,带回基地研究食性。  当殷丽洁真正站在白头叶猴的位置,才发现这些家伙的视野竟如此开阔。
期刊
商场里的加湿器便宜的只要几十块钱,贵的却要上千。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区别。    多亏了暖气,北方人的冬天反而要比南方人温暖。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关着窗户享受暖气就像夏天宅在空调房里吹冷气一样并不健康。因为冬天空气干燥,越是暖和,相对湿度就越小,皮肤红痒,鼻腔、咽喉也会不断向你抗议。  “买一台加湿器吧。”家电商场的促销员不失时机地向你推荐,“增加室内湿度,能够净化室内空气,杀灭病菌,还能生成具有‘活
期刊
不毒不成活?  给你们写信是看了《吸毒的草》那篇文章。  虽然我不是个热爱花花草草的人,不懂植物的习性,也懒得很,不过年前搬新家的时候,老婆兴致勃勃地抱回来好几盆“吸毒草”,看起来普普通通,和杂志介绍的“蜈蚣草”不是一类,据说它专吸新房子里的甲醛类有毒气体,越毒长得越好。  我按花草市场老板的交代,坚持着每隔二三天就浇水一次,但没过多久就死了,老婆也不懂,看来是我家不够毒。我上网查了一下“吸毒草”
期刊
手镯电话  不是超轻,也不是超薄,而是成为一件漂亮的装饰品,崭新的设计理念体现在这款手镯手机的设计上。闪烁着金属色泽的手镯,配以钻石模样的按钮,电子技术秀出了它的玲珑一面。当有通话讯息时,机身会微微震动,按下按钮,就可以通话。想象一下,一边听着手镯里的mp3,一边带着手镯跳舞这就是设计所带来的魅力。  bbs.cnmdb.com/read.php?tid=1149Metromorph    竹子手
期刊
新兴的高端运动沙狐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精制的球桌面和球沙材料。    俱乐部的射灯下,光滑如镜的长桌面上,几个人轮流轻轻地推动着扁平的圆球。球平稳地滑到球桌的另一端,有时和别的球撞在一起。这是新近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沙狐球(Table shuffleboard)。玩法是自己方的球滑到得分区,同时把对方的球打出去。  沙狐球是贵族们发明出来的。15世纪的英国,贵族们在长桌上滑动银币游戏以打发时间。这种银
期刊
对于紫茎泽兰的入侵,生态环境原本敏感而脆弱的凉山州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农田、林地和牧场都没了—尽管满眼绿色,却什么也养活不了。    看似灌木的绿色植物挤占了川滇公路两侧,当车驶向大凉山,窗外一直在重复单调的风景。白色碎花、紫茎、绿叶,晃过一丛,又一丛。这是“魔鬼草”,本性邪恶,老乡这样说。被“魔鬼草”沾上的土地,往后就只能生长“魔鬼草”。  多年前的某一时刻,风突然静止。“魔鬼草”的种子第一次
期刊
塑料是使用最广的饮料包装材料,但恐怕没人能说清,在它漫长循环旅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是其来源。市场上一些价格便宜的食品容器,大多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再加工。为掩盖老化变色,加工时常使用非食品级染料,其安全性最难追踪。  用途:食用油、酸奶杯、袋装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果汁、矿泉水  优点:可视性好、成本低  缺点:安全隐患多    金属罐分两片罐和三片罐。两片罐以铝为主,多用于碳酸饮
期刊
《阿凡达》在中国的首映,赶上全国范围的大降温,北京下起了59年来同期最大的雪,但看《阿凡达》却热成了一个和抢火车票一样的事。这部片子的3D版票价卖到了150元,是北京市城镇居民月平均收入的1/10。再加上前不久的《2012》,科幻片在中国市场的大卖,让所有的导演、编剧们眼红耳热。  2009年早些时候温家宝总理明确表态,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动不动就看奥特曼,一言既出,国产“动漫”迅速成为各地政府及企业
期刊
门:脊索动物门纲:鸟纲目:雁形目科:鸭科属:秋沙鸭属列入IUCN红皮书 保护现状:濒危(EN)    中华秋沙鸭是名副其实的“冰山上的来客”,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繁衍了上千万年,是第三纪冰期残存下来的物种。同样是“活化石”,这些以十多米高的树洞为巢的“上树鸭子”,所见识过的风景要比大熊猫多得多。它们是候鸟,每年随季节纵贯亚欧大陆。但是这片土地上经济发展的奇迹,可能让中华秋沙鸭成为永远的过客。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