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没钱、没人、没实力,故总借船出海,借力打力。但拿来的东西难免不称手,短时间内能迅速上量,最后却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拿来主义”的几宗罪
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决策能力,于是欣喜地举起了“拿来主义”的大旗。
下面三种现象是“拿来主义”的典型做法:
现象—:企业自身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且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都不高,于是,通过招聘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的营销人员,进而简单快速地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此类做法在各种行业中都很普遍。
现象二:模仿成功企业的渠道模式。看到大企业通过细化市场区域的作战单元,增加了销售区域,于是他提出了“深度分销”、“渠道扁平化”;看到行业领先者成功占领了零售终端,于是他也开始“决胜终端”;看到有人成功地开拓了专卖店渠道,他马上也跟着成立了“连锁加盟部”……
现象三:由于原先操作某类产品或某个品牌已经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于是在此基础上不加变化地推出了新品类或新品牌,有的企业甚至利用原有的渠道跨进了不相干行业。
以上“拿来”做法,看起来迅速获得了一个销售网络,并轻易地获得了一定的销售收入,但是,由于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等因素联系起来,往往表现出了渠道控制能力等“消化不良”症状,最后大多匆匆以失败收场。
消化不良后遗症
让我们具体看看以上做法的企业会遇到怎样的困境:
第一种现象:营销人员往往把客户利益(或自身利益)看得比公司利益更重,有的人甚至和客户一起欺骗公司,或拒绝或变味执行公司的渠道政策;“反正这个公司重视我的客户资源,而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有些业务员有恃无恐,不服管教;一旦某个关键营销人员离职,往往会带走相当一部分客户(经销商),导致渠道动荡不安。
第二种现象:别的企业发展得顺风顺水,而将做法搬到自己身上之后,才发现模仿之路不简单。
比如,某个知名企业利用现场推广的方式进行终端拦截,随后许多企业纷纷效仿,导致渠道拥挤,经营成本猛增,为了一块场地、一个堆头,拼得头破血流,最后却发现销售远远堵不住市场费用的窟窿,实力不足的企业只有仓皇退出。
也有保健品公司成立“直销推广部”学习安利做直销,后来由于对其运作模式一知半解,直销演变成了传销,被工商部门查处。
第三种现象:发展型企业为了尽快做人做强,经常采取此手段,最后不但没有顺利推广新品,还损害了原来成熟的品牌。
比如,白酒行业的后起之秀小仙洒(化名)定位是中高档,每瓶零售价为90~150元(分普通装和精品装)。上市之初,小仙酒大力拓展酒店终端,并建立发烧友网络进行推广和团购,双管齐下的渠道策略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被业界传为“神话”。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公司一举推出了单价从30元到400多元的“小圣”、“小神”等四个新品牌,和小仙酒构成了“五小”品牌,并依靠原有销售网络推向市场。
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以往经销商在酒店终端主销的是100元/瓶的小仙洒,新“四小”要么因为价位过高销售不出去,要么因为太便宜而几人间津,白白浪费—大笔新品进店费。在超市终端,还出现了“五小”品牌的促销员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现象。
在发烧友网络方面,由于原来该群体的白酒消费水平与小仙酒的零售价接近,太便宜或太贵他们都不愿接受,最终新“四小”不仅巾场反应冷淡,还模糊厂发烧友心目中的“小仙”品牌形象。
最终,由于“四小”品牌分散了公司资源,被竞争对手趁虚而入,市场份额自直线下滑。
以上失败现象,促成原因可能包括多种(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不足等),但是在渠道决策中采取“拿来”甚至“乱拿”做法,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导致了产品的渠道表现力不稳定,渠道控制能力下降,品版策略无法通过渠道有效传递给消费者,企业最终走向闲境乃至失败。
生吞活剥如伺才能消化
当然,我们不是说新的渠道策略就不能推广,成熟的渠道网络就不能被利用,而是说简单的“拿来主义”肯定不能持久。
事实上新渠道策略的形成要受到生产商因素和消费者因素的影响,两种因素的统一,才能保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并充分尊重目标消费群体的购买习惯,满足购买的便利要求。
企业的渠道决策要有所创新,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业内属于全新的渠道策略。例如联想集团率先把电脑摆到商场销售,化妆品经销商在药店卖护肤品,前面提到的小仙牌白酒通过发烧友网络开拓团购业务等,都是新的渠道模式。
2.在企业旧有或同行通用的渠道模式上进行一些革新。例如雅芳的直销模式在大陆受阻后,迅速对同行的渠道(商场、超市、化妆品店)模式进行改变,率先在商超内设立专柜,开展开了加盟和自营专卖渠道。
3.渠道模式没有变化只是在渠道管理上进行创新,增加已有渠道的活力。例如某著名日化公司为了提高渠道成员的经营水平和忠诚度,把原来召开经销商年度会议改变为组织经销商到名牌大学深造等。
可以看出,1、2类渠道创新的企业,在渠道决策中都注重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表1表明了其大致的研究逻辑:
消费者的行为和需求足动态的,笔者并不足建议企业简单地去适应消费者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而是要企业考虑自身需要解决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门题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说,在渠道策略的决策过程中,要统一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目标消费群体的特征,把“拿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个性化渠道。(参见表2)
“消化”的核心是考虑目标客户群体的需要与所选择渠道是否契合。“吸收”的关键足整合企业的资源,来合理地支撑渠道策略的实现。
笔者建议,在采用“拿来主义”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两点内容:
1.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因素、消费者因素,尽可能地通过反复论证后消化为适合本企业的渠道策略;
2.建立循环的信息反馈处理系统,不断通过有效的渠道管理上的变化和突破,来吸收所拿来的东西为本企业所有。编辑:范超伟 jamesfan@vip.sohu.net
“拿来主义”的几宗罪
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决策能力,于是欣喜地举起了“拿来主义”的大旗。
下面三种现象是“拿来主义”的典型做法:
现象—:企业自身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且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都不高,于是,通过招聘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的营销人员,进而简单快速地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此类做法在各种行业中都很普遍。
现象二:模仿成功企业的渠道模式。看到大企业通过细化市场区域的作战单元,增加了销售区域,于是他提出了“深度分销”、“渠道扁平化”;看到行业领先者成功占领了零售终端,于是他也开始“决胜终端”;看到有人成功地开拓了专卖店渠道,他马上也跟着成立了“连锁加盟部”……
现象三:由于原先操作某类产品或某个品牌已经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于是在此基础上不加变化地推出了新品类或新品牌,有的企业甚至利用原有的渠道跨进了不相干行业。
以上“拿来”做法,看起来迅速获得了一个销售网络,并轻易地获得了一定的销售收入,但是,由于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等因素联系起来,往往表现出了渠道控制能力等“消化不良”症状,最后大多匆匆以失败收场。
消化不良后遗症
让我们具体看看以上做法的企业会遇到怎样的困境:
第一种现象:营销人员往往把客户利益(或自身利益)看得比公司利益更重,有的人甚至和客户一起欺骗公司,或拒绝或变味执行公司的渠道政策;“反正这个公司重视我的客户资源,而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有些业务员有恃无恐,不服管教;一旦某个关键营销人员离职,往往会带走相当一部分客户(经销商),导致渠道动荡不安。
第二种现象:别的企业发展得顺风顺水,而将做法搬到自己身上之后,才发现模仿之路不简单。
比如,某个知名企业利用现场推广的方式进行终端拦截,随后许多企业纷纷效仿,导致渠道拥挤,经营成本猛增,为了一块场地、一个堆头,拼得头破血流,最后却发现销售远远堵不住市场费用的窟窿,实力不足的企业只有仓皇退出。
也有保健品公司成立“直销推广部”学习安利做直销,后来由于对其运作模式一知半解,直销演变成了传销,被工商部门查处。
第三种现象:发展型企业为了尽快做人做强,经常采取此手段,最后不但没有顺利推广新品,还损害了原来成熟的品牌。
比如,白酒行业的后起之秀小仙洒(化名)定位是中高档,每瓶零售价为90~150元(分普通装和精品装)。上市之初,小仙酒大力拓展酒店终端,并建立发烧友网络进行推广和团购,双管齐下的渠道策略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被业界传为“神话”。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公司一举推出了单价从30元到400多元的“小圣”、“小神”等四个新品牌,和小仙酒构成了“五小”品牌,并依靠原有销售网络推向市场。
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以往经销商在酒店终端主销的是100元/瓶的小仙洒,新“四小”要么因为价位过高销售不出去,要么因为太便宜而几人间津,白白浪费—大笔新品进店费。在超市终端,还出现了“五小”品牌的促销员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现象。
在发烧友网络方面,由于原来该群体的白酒消费水平与小仙酒的零售价接近,太便宜或太贵他们都不愿接受,最终新“四小”不仅巾场反应冷淡,还模糊厂发烧友心目中的“小仙”品牌形象。
最终,由于“四小”品牌分散了公司资源,被竞争对手趁虚而入,市场份额自直线下滑。
以上失败现象,促成原因可能包括多种(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不足等),但是在渠道决策中采取“拿来”甚至“乱拿”做法,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导致了产品的渠道表现力不稳定,渠道控制能力下降,品版策略无法通过渠道有效传递给消费者,企业最终走向闲境乃至失败。
生吞活剥如伺才能消化
当然,我们不是说新的渠道策略就不能推广,成熟的渠道网络就不能被利用,而是说简单的“拿来主义”肯定不能持久。
事实上新渠道策略的形成要受到生产商因素和消费者因素的影响,两种因素的统一,才能保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并充分尊重目标消费群体的购买习惯,满足购买的便利要求。
企业的渠道决策要有所创新,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业内属于全新的渠道策略。例如联想集团率先把电脑摆到商场销售,化妆品经销商在药店卖护肤品,前面提到的小仙牌白酒通过发烧友网络开拓团购业务等,都是新的渠道模式。
2.在企业旧有或同行通用的渠道模式上进行一些革新。例如雅芳的直销模式在大陆受阻后,迅速对同行的渠道(商场、超市、化妆品店)模式进行改变,率先在商超内设立专柜,开展开了加盟和自营专卖渠道。
3.渠道模式没有变化只是在渠道管理上进行创新,增加已有渠道的活力。例如某著名日化公司为了提高渠道成员的经营水平和忠诚度,把原来召开经销商年度会议改变为组织经销商到名牌大学深造等。
可以看出,1、2类渠道创新的企业,在渠道决策中都注重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表1表明了其大致的研究逻辑:
消费者的行为和需求足动态的,笔者并不足建议企业简单地去适应消费者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而是要企业考虑自身需要解决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门题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说,在渠道策略的决策过程中,要统一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目标消费群体的特征,把“拿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个性化渠道。(参见表2)
“消化”的核心是考虑目标客户群体的需要与所选择渠道是否契合。“吸收”的关键足整合企业的资源,来合理地支撑渠道策略的实现。
笔者建议,在采用“拿来主义”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两点内容:
1.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因素、消费者因素,尽可能地通过反复论证后消化为适合本企业的渠道策略;
2.建立循环的信息反馈处理系统,不断通过有效的渠道管理上的变化和突破,来吸收所拿来的东西为本企业所有。编辑:范超伟 jamesfan@vip.so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