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6年11月起,英语学习教师版微信公共号开设了《大咖来了》栏目,该栏目旨在为一线教师与英语教育专家之间建立一条直接沟通的快速通道。第一期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为诚教授。针对读者提出的五个问题,邹教授分别给予了详尽的回答。本期刊登的是邹教授回答的后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刊登于2017年第1期,敬请关注。
国内教材和国际教材比较,两者在质量上差异很大,专家是如何审查的?我们能否不用国内的教材来上课?
这类问题已经不完全是学术问题了。但是我们可以讨论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国内教材和国际教材的比较问题,我们先看看国际教材有些什么特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欧洲的一批学者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发现,国际英语教材的编者有意或无意间把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教材里面,例如追求物质享受,个人精神生活的质量,精致的利己主义,炫富和追求某种曝光率,这些东西反应了西方最近几十年社会发展以后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有些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的,例如精致的利己主义,炫富和追求无厘头的曝光率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仅在教材内容上,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受其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西方引进的教材大都以“豆腐干”块、短平快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因此,学习深度非常低。其实他们自己国家的母语和二语学习并不是这样,而是非常传统的,学生要大量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将讨论、思考、阅读、辩论等放在一起进行,语言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例如美国的新移民,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也是这个要求。在他们的母语教育中,那些“豆腐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但是这些“豆腐干”到我们的环境中却发生极大的作用,给我们的老师一个错觉,以为教这些“豆腐干”就是阅读了。现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杂志有很多介绍“阅读课”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其实都是些“小豆腐干”块的阅读教学,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当然,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外语学习的思维层次非常低,中低水平的学习者不可能在学习中产生类似于中文学习的那种效果,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希望语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都有意义。因此,这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要让学习者觉得学习内容和过程有意义,能够满足学习者追求意义的本能,另一方面,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又不足以支撑他们开展建立在长语篇基础上的活动。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学习内容,譬如对话和课文编写得特别幼稚、短小、好笑、有趣。这样我们就看到,国际出版界给我们提供的产品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有趣的对话、漂亮的图片、好笑的小故事、内容丰富的小短文,这些内容能够在学习者思维层次很低的情况下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低层次的学习者而言,这些教材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头脑要清楚,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但是,确实如这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他们的教材和我们的教材差别很大。在语言质量、活动设计、内容丰富性方面,国内教材有一定的差距,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人家的语言,英语是我们的外语。
国际和国内出版的教材比较还引出了另一个重要话题,即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系列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还提出了如何平衡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在前几年,我国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学生在表达中国文化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提出要加大中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分量,外语学生要努力学好两种文化的英语表达手段,尤其是加大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甚至不惜要我国外语学生学习“中国英语”,这方面还有若干个国家级的社科课题,对什么是“中国英语”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学生将来在对外交流中,重点是理解别人的文化,尤其是世界文化。至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学生生于此,长于此,他们没有理由不懂,他们最多就是表达的时候一时不那么精确,不至于缺失这种文化。因此,外语学习者主要是要学习理解他人文化,要在努力理解他人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交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认为教材中要放入很多“中国英语”的元素。
这两种观点在国际出版的教材和本土出版的教材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在本土教材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英语特点、学生活动的设计、插图的设计、教师用书的编写方式等都体现了本土文化,尤其是里面的中国式英语更是抢眼。而在国际教材中,教学内容、英语特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插图的设计、教师用书的编写等都体现了一种世界元素,尤其是英语语言的质量更是突出。国际出版的教材以世界为市场,而本土出版的教材以本土学校为市场,这种市场眼光不同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这个差异的背后,则是两种文化观、教育观和语言教学观。我们的教师持什么样的观点,就会在教材的选择上持不同的偏好。
但是,教师在教材选择前,必须能够深刻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作用。教材的本质是商品,兼具有学术性和课程标准的替代品的特征。因此,教材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政策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教材,教材要有吸引力,追求普适性,使用者越多越好;但是作为使用价值的教材,则学术性、文化内容、教学活动、语言特点与特定的学习者越近越好;而作为政策工具的教材,则规定性越高越好,譬如我国所有的教材都规定了统一的词汇表等做法。这三种特性是无法一致的,它们之间有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
虽然教材具有上述三种特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中介工具,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我们教育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的教育结果最终取决于教师如何来教和学生如何去学。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修改、补充、调换,甚至删除不喜欢和不合适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这些内容,可以不理会教材编者的种种教学要求,重新设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学校里发生,没有一位教师会完全一字不差地按教材上课,也没有学生会这样去学习,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是任何教师都懂得的基本常识。教材比较可以得出各种结论,也许有人可以编写出非常优秀的教材,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能力,这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教材的问题,其实是教师的問题。 最后,我們是否可以不用国内的教材,我的回答是不能。
上述讨论已经表明,我们即便用国际教材,它也只能满足你在低层次上的需要,更不要说我们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强制性的要求,基础教育一定要用本国教材。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教师在使用国内出版的教材时,自己建立教学资源库,逐步地成为课程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至于专家是如何审查这些教材的?这要问那些审查的专家们。其实专家如何审查不重要,提供给我们的教材怎么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职业自主性,自己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好的教学材料,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教师能够用课程标准,而不是某套教材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依据。
在乡村学校和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绘本教学有效果,但是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实施起来若比较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应该不应该教音标?
我国的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城市中心繁华地区的学校、城郊的学校、乡村的学校在教学水平上差距比较大。这些因素并不全是教育本身导致的,有的是社会因素,譬如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工商精英聚集地区的学校的学生成绩就要普遍高于工业地区、农业地区的学校,因此,教育的不平衡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但是,我们仍然要全力以赴地吸引所有的学习者投入学习。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进步,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出很多办法来解决学生的学习投入问题。
兴趣仍然是所有的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不必赘述,我们重点讨论如何做。
首先是材料有吸引力。学校教育虽然规定了只能用统编教材,但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没有规定老师不可以用自己寻找的补充材料。因此,教师使用补充材料是一个机会窗口,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只要补充材料找得好,完全可以超过教材,这有成功的例子。例如,绘本阅读就是比较好的一个手段,只要找到好的绘本阅读材料,让学生觉得有趣,能够找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就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使用绘本也有一定的方法,不能用老办法教新材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如何把绘本和语言相结合。
在学生年级逐步上升时,教师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譬如青少年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开始看文学作品,让学生走上“边学边看”的道路。当前的研究表明,学习者能够用这种方法“学会阅读/学会学习(Learning to read, and reading to learn)”。“学会阅读”和“学会学习”是一对“孪生姐妹”。少年(10岁以上)在学习阅读时,就是真正的外语学习开始,这两者相辅相成,或者说几乎是同步的。年龄太小时(如小学1-3年级),学习成果不易巩固,年龄太晚了(譬如高中阶段),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十到十四五岁期间,尤其是十二三岁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这时,学生对于阅读中碰到生词已经开始有学习策略,追求意义的本能使他们很快发展出一套处理生词、难句、图片、复杂语篇的策略,这时学生的语言发展最快,教师最容易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无论从经济成本、教育成本等看,这个阶段是教学效率的最佳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太在意学习素材的词汇量是否超标了,句子是否太难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一切他们感兴趣的语料都是不难的,而一切他们不感兴趣的语料都是很难的。教师一定要克服想当然的教学习惯,认为没有教生词和句型,就不能读故事,没有分析课文,学生就没有学习等等陈旧的错误教学思想。少年儿童处理语言的特点完全不同于成年人,因此教师一切要以学生处理语言的方式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研究,解放思想,真正用学生的兴趣、思想等有意义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在这方面,《英语学习》(教师版)的刊物做得很好,我已经注意到连续好几期都有一些文章介绍阅读教学。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这些作者是真正懂得阅读含义的老师,懂得如何用兴趣和思想来引领学生。这里我们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界英语教师的进步,如果我们各地的教师都能够像这些老师那样勇于探索,我们的基础英语教学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要让英语学习有趣,教师还需要知道到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好材料。所谓好材料就是适合你的学生学习的、有趣的、思想内容健康的材料。很多老师都喜欢到网络上去找,这当然是一个办法,但是这上面的优秀材料非常少,因为那些十分优秀的出版物是不会放在网络上让人免费使用的。因此,老师自己要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好东西往往都在一些书的个别章节里,而不是整本书里。教师要在自己的阅读中做个留心人,把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图片等做成索引,这样才能做到要用时可以信手拈来。
当前,我国基础外语界有一个好趋势,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出版社和我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也引进了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少年儿童读物。在我国的外语书店里已经不乏数量众多的优秀少年儿童英语读物原版著作。很多获得国际大奖的读物不仅情节生动有趣,而且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健康。这些读物无论在思想内容,插图艺术还有语言特色都堪称国际一流精品。我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的大大小小的书店,但是像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外语书店中精品如此集中的还是很少见的。这是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我们的老师要逐步地了解这些精品,用这些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创造出有趣的教学环境。
要让教学内容有趣,教师就必须有所取舍。例如音标教学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的教学环节,如果我们一定坚持要按照教科书的内容一一教授音标,我们很可能就“赢了课堂,丢了学生”。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教音标,如果因为要完成音标教学的目标而失去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明显违背了“情感目标”。
但是我们不是说不要教音标,音标的好处自然不用我来讨论,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音标的教学要视多种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来说,影响我们教授音标的因素如下: (1)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力;
(2)学习者能够掌控的技术手段;
(3)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4)学习者的年龄。
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习音标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学习者的自控能力。学习者必先判断为何不能正确朗读某个单词,正确朗读这个单词对于学习的作用是什么。由于英语学习者单词朗读正确性和他们的阅读理解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因此,一般的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一定要自己去解决如何发音的问题。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并不依赖声音来获得意义,他们通过直接的“字形——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阅读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生来说,譬如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他们来判断什么单词要能够读出来,什么单词只要知道意义就行了,要求是偏高的。但是对于初中生,譬如初二以上的学习者,他们已经有相当的逻辑判断能力了,就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年龄的学习者学点音标知识可能是有用的。
如果学习者理解学习音标就是为了正确读出一个单词,其实也不一定要通过学习音标来达到这个目的。音标作为一种表音手段,缺点是很多的,同一个元音,不同的人发差别很大,这是常识。一般的外语学习者没有耐心去专门练音标,他们今天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譬如手机上的电子词典,几乎都有发音功能,或者网络上查询,既方便又准确,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呢?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语音或者语言学,专门去学这些音标干什么呢?这相当于又在学一门外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过去你接受过这个训练,也要求小孩子去接受这个训练。以前上海要求小学生都要学习打字,后来发现打字训练没有必要,因为只要让孩子玩电脑,没有学不会的,后来就放弃这个要求。如今的音标是相似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思想开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音标的能力还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关。语言熟练程度高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学,也有信心。而对于英语学习很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企图通过教音标来提高他的自学能力,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一个学生语言熟练水平很低,这说明他压根就没有能力自己去学习,那我们教他音标有什么用呢?
学习者的年龄和音标学习有密切的关系。音标是表音系统,本身没有表意功能,其表意功能只有当学习者已经有了口语系统才具有。由于儿童(13岁以下)不能理解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两者的关系,因此,儿童不理解为何还要学习音标。对他们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一套字母系统,除了死记硬背外,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来理解音标和发音之间的关系。当他们过了儿童阶段,知道了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是两个概念时,他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音标学习的意义,因此,年龄太小的孩子学习音标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新教师和老教师来说分别应该怎么做?如何才能追求每一堂课的亮点?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是主要路径。过去常常说,教师的反思是实践知识的主要路径,现在这几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没有方向和指导的反思效率是很低的。反思固然重要,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思更加可贵。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论知识,其次才是实践和反思。新教师一定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找一本比较好的,公认是严肃认真的英语国家的学者写的教学著作,结合教学实践,慢慢看,边看边思考。这儿我尤其强调看英语国家的学者的英语著作,因为在学习教学原理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但是教师的实践有一个基本要求,要有一定的修养和语言水平。当前我们教师的语言能力偏低。当然和过去比,今天的新教师的英语能力已大大提高了,但是这些提高在我们今天的高要求面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譬如由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育方面的不足,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修养并不是非常理想。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大学英语系里高质量的英语本族语专家非常少,这在保证英语人才质量方面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如果我们身边没有高水平的语言教师,靠我们教师自己的努力恐怕是无法提高我们学生的英语语言修养的。在中学里,这种情况更加严峻,我们的中学老师的英语水平本来就有欠缺,多年书教下来,许多教师的英语水平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因此,在教师语言修养不够的情况下,让老师自己去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局限性非常大。我认为中学也要逐步引进外教,尤其是高质量的外教,一个学校至少要有一个,让他们和我们的教师共同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互相影响,我们教师的语言文化能力就有望逐步提高。
提升教师素养的另一个方法是派教师出国。外语教师到目标语国家中体验学习非常重要。这个工作过去很多省市开展得非常好,但是这几年我们的教育经费越来越多,可是送教师出国学习的工作却突然停了下来。我建议各地的老师仍然要呼吁,让一线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去进修和体验。
提高语言修养的另一个途径是大量阅读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品。从理论上来讲,任何语言教师都必须首先是文学教师。教师本人不仅要喜欢文学作品,而且还要有丰富的阅读体验,他们对于各种作品的艺术手段有切身的体验,有鉴赏能力,因此,文学修养是所有语言教师的基本功。如果一个中小学老师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我建议这些老师及时补上这一课。可以先从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开始,通过提高英语修养,逐步地进入青少年的心灵世界。
如何让课堂出亮点?这个问题很重要,语言老师要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把惊喜带进教室。好教师就是一个有很多手段的人,但是优秀教师并不见得是那些把课上的华丽好看的人。他们往往看起来非常普通,但是教学过程非常细腻,知道在什么地方给学生什么帮助,什么样的学生给予什么样的帮助,这些帮助的手段、语言、故事、情节都在他们的脑子里。他们的课看上去可能是平淡无奇,但实质上却很有深度。
有专业水准的老师往往不追求华丽的教学场面,他们比较注重哪个环节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例如在“读前活动” “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中,这些有专业水准的老师通常聚焦在“读中活动”上,因为这是一堂课的核心位置。他们会很快地从“读前活动”过渡到“读中活动”,在“读中活动”上大做文章,最后简洁地以“读后活动”来巩固语言知识。因此,我理解的“亮点”,就是真正有学习发生的课堂。
最后,谢谢大家关心基础外语教育的事业,提出这么多高质量的问题,能够让我们大家深入思考和讨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做非常简要的回答,敬请大家諒解。
国内教材和国际教材比较,两者在质量上差异很大,专家是如何审查的?我们能否不用国内的教材来上课?
这类问题已经不完全是学术问题了。但是我们可以讨论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国内教材和国际教材的比较问题,我们先看看国际教材有些什么特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欧洲的一批学者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发现,国际英语教材的编者有意或无意间把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教材里面,例如追求物质享受,个人精神生活的质量,精致的利己主义,炫富和追求某种曝光率,这些东西反应了西方最近几十年社会发展以后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有些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的,例如精致的利己主义,炫富和追求无厘头的曝光率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仅在教材内容上,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受其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西方引进的教材大都以“豆腐干”块、短平快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因此,学习深度非常低。其实他们自己国家的母语和二语学习并不是这样,而是非常传统的,学生要大量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将讨论、思考、阅读、辩论等放在一起进行,语言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例如美国的新移民,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也是这个要求。在他们的母语教育中,那些“豆腐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但是这些“豆腐干”到我们的环境中却发生极大的作用,给我们的老师一个错觉,以为教这些“豆腐干”就是阅读了。现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杂志有很多介绍“阅读课”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其实都是些“小豆腐干”块的阅读教学,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当然,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外语学习的思维层次非常低,中低水平的学习者不可能在学习中产生类似于中文学习的那种效果,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希望语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都有意义。因此,这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要让学习者觉得学习内容和过程有意义,能够满足学习者追求意义的本能,另一方面,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又不足以支撑他们开展建立在长语篇基础上的活动。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学习内容,譬如对话和课文编写得特别幼稚、短小、好笑、有趣。这样我们就看到,国际出版界给我们提供的产品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有趣的对话、漂亮的图片、好笑的小故事、内容丰富的小短文,这些内容能够在学习者思维层次很低的情况下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低层次的学习者而言,这些教材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头脑要清楚,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但是,确实如这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他们的教材和我们的教材差别很大。在语言质量、活动设计、内容丰富性方面,国内教材有一定的差距,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人家的语言,英语是我们的外语。
国际和国内出版的教材比较还引出了另一个重要话题,即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系列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还提出了如何平衡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在前几年,我国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学生在表达中国文化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提出要加大中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分量,外语学生要努力学好两种文化的英语表达手段,尤其是加大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甚至不惜要我国外语学生学习“中国英语”,这方面还有若干个国家级的社科课题,对什么是“中国英语”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学生将来在对外交流中,重点是理解别人的文化,尤其是世界文化。至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学生生于此,长于此,他们没有理由不懂,他们最多就是表达的时候一时不那么精确,不至于缺失这种文化。因此,外语学习者主要是要学习理解他人文化,要在努力理解他人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交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认为教材中要放入很多“中国英语”的元素。
这两种观点在国际出版的教材和本土出版的教材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在本土教材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英语特点、学生活动的设计、插图的设计、教师用书的编写方式等都体现了本土文化,尤其是里面的中国式英语更是抢眼。而在国际教材中,教学内容、英语特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插图的设计、教师用书的编写等都体现了一种世界元素,尤其是英语语言的质量更是突出。国际出版的教材以世界为市场,而本土出版的教材以本土学校为市场,这种市场眼光不同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这个差异的背后,则是两种文化观、教育观和语言教学观。我们的教师持什么样的观点,就会在教材的选择上持不同的偏好。
但是,教师在教材选择前,必须能够深刻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作用。教材的本质是商品,兼具有学术性和课程标准的替代品的特征。因此,教材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政策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教材,教材要有吸引力,追求普适性,使用者越多越好;但是作为使用价值的教材,则学术性、文化内容、教学活动、语言特点与特定的学习者越近越好;而作为政策工具的教材,则规定性越高越好,譬如我国所有的教材都规定了统一的词汇表等做法。这三种特性是无法一致的,它们之间有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
虽然教材具有上述三种特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中介工具,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我们教育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的教育结果最终取决于教师如何来教和学生如何去学。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修改、补充、调换,甚至删除不喜欢和不合适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这些内容,可以不理会教材编者的种种教学要求,重新设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学校里发生,没有一位教师会完全一字不差地按教材上课,也没有学生会这样去学习,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是任何教师都懂得的基本常识。教材比较可以得出各种结论,也许有人可以编写出非常优秀的教材,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能力,这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教材的问题,其实是教师的問题。 最后,我們是否可以不用国内的教材,我的回答是不能。
上述讨论已经表明,我们即便用国际教材,它也只能满足你在低层次上的需要,更不要说我们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强制性的要求,基础教育一定要用本国教材。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教师在使用国内出版的教材时,自己建立教学资源库,逐步地成为课程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至于专家是如何审查这些教材的?这要问那些审查的专家们。其实专家如何审查不重要,提供给我们的教材怎么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职业自主性,自己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好的教学材料,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教师能够用课程标准,而不是某套教材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依据。
在乡村学校和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绘本教学有效果,但是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实施起来若比较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应该不应该教音标?
我国的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城市中心繁华地区的学校、城郊的学校、乡村的学校在教学水平上差距比较大。这些因素并不全是教育本身导致的,有的是社会因素,譬如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工商精英聚集地区的学校的学生成绩就要普遍高于工业地区、农业地区的学校,因此,教育的不平衡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但是,我们仍然要全力以赴地吸引所有的学习者投入学习。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进步,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出很多办法来解决学生的学习投入问题。
兴趣仍然是所有的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不必赘述,我们重点讨论如何做。
首先是材料有吸引力。学校教育虽然规定了只能用统编教材,但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没有规定老师不可以用自己寻找的补充材料。因此,教师使用补充材料是一个机会窗口,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只要补充材料找得好,完全可以超过教材,这有成功的例子。例如,绘本阅读就是比较好的一个手段,只要找到好的绘本阅读材料,让学生觉得有趣,能够找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就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使用绘本也有一定的方法,不能用老办法教新材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如何把绘本和语言相结合。
在学生年级逐步上升时,教师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譬如青少年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开始看文学作品,让学生走上“边学边看”的道路。当前的研究表明,学习者能够用这种方法“学会阅读/学会学习(Learning to read, and reading to learn)”。“学会阅读”和“学会学习”是一对“孪生姐妹”。少年(10岁以上)在学习阅读时,就是真正的外语学习开始,这两者相辅相成,或者说几乎是同步的。年龄太小时(如小学1-3年级),学习成果不易巩固,年龄太晚了(譬如高中阶段),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十到十四五岁期间,尤其是十二三岁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这时,学生对于阅读中碰到生词已经开始有学习策略,追求意义的本能使他们很快发展出一套处理生词、难句、图片、复杂语篇的策略,这时学生的语言发展最快,教师最容易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无论从经济成本、教育成本等看,这个阶段是教学效率的最佳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太在意学习素材的词汇量是否超标了,句子是否太难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一切他们感兴趣的语料都是不难的,而一切他们不感兴趣的语料都是很难的。教师一定要克服想当然的教学习惯,认为没有教生词和句型,就不能读故事,没有分析课文,学生就没有学习等等陈旧的错误教学思想。少年儿童处理语言的特点完全不同于成年人,因此教师一切要以学生处理语言的方式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研究,解放思想,真正用学生的兴趣、思想等有意义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在这方面,《英语学习》(教师版)的刊物做得很好,我已经注意到连续好几期都有一些文章介绍阅读教学。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这些作者是真正懂得阅读含义的老师,懂得如何用兴趣和思想来引领学生。这里我们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界英语教师的进步,如果我们各地的教师都能够像这些老师那样勇于探索,我们的基础英语教学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要让英语学习有趣,教师还需要知道到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好材料。所谓好材料就是适合你的学生学习的、有趣的、思想内容健康的材料。很多老师都喜欢到网络上去找,这当然是一个办法,但是这上面的优秀材料非常少,因为那些十分优秀的出版物是不会放在网络上让人免费使用的。因此,老师自己要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好东西往往都在一些书的个别章节里,而不是整本书里。教师要在自己的阅读中做个留心人,把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图片等做成索引,这样才能做到要用时可以信手拈来。
当前,我国基础外语界有一个好趋势,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出版社和我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也引进了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少年儿童读物。在我国的外语书店里已经不乏数量众多的优秀少年儿童英语读物原版著作。很多获得国际大奖的读物不仅情节生动有趣,而且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健康。这些读物无论在思想内容,插图艺术还有语言特色都堪称国际一流精品。我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的大大小小的书店,但是像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外语书店中精品如此集中的还是很少见的。这是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我们的老师要逐步地了解这些精品,用这些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创造出有趣的教学环境。
要让教学内容有趣,教师就必须有所取舍。例如音标教学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的教学环节,如果我们一定坚持要按照教科书的内容一一教授音标,我们很可能就“赢了课堂,丢了学生”。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教音标,如果因为要完成音标教学的目标而失去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明显违背了“情感目标”。
但是我们不是说不要教音标,音标的好处自然不用我来讨论,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音标的教学要视多种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来说,影响我们教授音标的因素如下: (1)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力;
(2)学习者能够掌控的技术手段;
(3)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4)学习者的年龄。
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习音标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学习者的自控能力。学习者必先判断为何不能正确朗读某个单词,正确朗读这个单词对于学习的作用是什么。由于英语学习者单词朗读正确性和他们的阅读理解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因此,一般的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一定要自己去解决如何发音的问题。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并不依赖声音来获得意义,他们通过直接的“字形——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阅读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生来说,譬如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他们来判断什么单词要能够读出来,什么单词只要知道意义就行了,要求是偏高的。但是对于初中生,譬如初二以上的学习者,他们已经有相当的逻辑判断能力了,就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年龄的学习者学点音标知识可能是有用的。
如果学习者理解学习音标就是为了正确读出一个单词,其实也不一定要通过学习音标来达到这个目的。音标作为一种表音手段,缺点是很多的,同一个元音,不同的人发差别很大,这是常识。一般的外语学习者没有耐心去专门练音标,他们今天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譬如手机上的电子词典,几乎都有发音功能,或者网络上查询,既方便又准确,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呢?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语音或者语言学,专门去学这些音标干什么呢?这相当于又在学一门外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过去你接受过这个训练,也要求小孩子去接受这个训练。以前上海要求小学生都要学习打字,后来发现打字训练没有必要,因为只要让孩子玩电脑,没有学不会的,后来就放弃这个要求。如今的音标是相似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思想开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音标的能力还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关。语言熟练程度高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学,也有信心。而对于英语学习很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企图通过教音标来提高他的自学能力,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一个学生语言熟练水平很低,这说明他压根就没有能力自己去学习,那我们教他音标有什么用呢?
学习者的年龄和音标学习有密切的关系。音标是表音系统,本身没有表意功能,其表意功能只有当学习者已经有了口语系统才具有。由于儿童(13岁以下)不能理解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两者的关系,因此,儿童不理解为何还要学习音标。对他们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一套字母系统,除了死记硬背外,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来理解音标和发音之间的关系。当他们过了儿童阶段,知道了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是两个概念时,他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音标学习的意义,因此,年龄太小的孩子学习音标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新教师和老教师来说分别应该怎么做?如何才能追求每一堂课的亮点?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是主要路径。过去常常说,教师的反思是实践知识的主要路径,现在这几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没有方向和指导的反思效率是很低的。反思固然重要,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思更加可贵。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论知识,其次才是实践和反思。新教师一定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找一本比较好的,公认是严肃认真的英语国家的学者写的教学著作,结合教学实践,慢慢看,边看边思考。这儿我尤其强调看英语国家的学者的英语著作,因为在学习教学原理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但是教师的实践有一个基本要求,要有一定的修养和语言水平。当前我们教师的语言能力偏低。当然和过去比,今天的新教师的英语能力已大大提高了,但是这些提高在我们今天的高要求面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譬如由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育方面的不足,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修养并不是非常理想。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大学英语系里高质量的英语本族语专家非常少,这在保证英语人才质量方面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如果我们身边没有高水平的语言教师,靠我们教师自己的努力恐怕是无法提高我们学生的英语语言修养的。在中学里,这种情况更加严峻,我们的中学老师的英语水平本来就有欠缺,多年书教下来,许多教师的英语水平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因此,在教师语言修养不够的情况下,让老师自己去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局限性非常大。我认为中学也要逐步引进外教,尤其是高质量的外教,一个学校至少要有一个,让他们和我们的教师共同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互相影响,我们教师的语言文化能力就有望逐步提高。
提升教师素养的另一个方法是派教师出国。外语教师到目标语国家中体验学习非常重要。这个工作过去很多省市开展得非常好,但是这几年我们的教育经费越来越多,可是送教师出国学习的工作却突然停了下来。我建议各地的老师仍然要呼吁,让一线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去进修和体验。
提高语言修养的另一个途径是大量阅读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品。从理论上来讲,任何语言教师都必须首先是文学教师。教师本人不仅要喜欢文学作品,而且还要有丰富的阅读体验,他们对于各种作品的艺术手段有切身的体验,有鉴赏能力,因此,文学修养是所有语言教师的基本功。如果一个中小学老师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我建议这些老师及时补上这一课。可以先从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开始,通过提高英语修养,逐步地进入青少年的心灵世界。
如何让课堂出亮点?这个问题很重要,语言老师要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把惊喜带进教室。好教师就是一个有很多手段的人,但是优秀教师并不见得是那些把课上的华丽好看的人。他们往往看起来非常普通,但是教学过程非常细腻,知道在什么地方给学生什么帮助,什么样的学生给予什么样的帮助,这些帮助的手段、语言、故事、情节都在他们的脑子里。他们的课看上去可能是平淡无奇,但实质上却很有深度。
有专业水准的老师往往不追求华丽的教学场面,他们比较注重哪个环节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例如在“读前活动” “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中,这些有专业水准的老师通常聚焦在“读中活动”上,因为这是一堂课的核心位置。他们会很快地从“读前活动”过渡到“读中活动”,在“读中活动”上大做文章,最后简洁地以“读后活动”来巩固语言知识。因此,我理解的“亮点”,就是真正有学习发生的课堂。
最后,谢谢大家关心基础外语教育的事业,提出这么多高质量的问题,能够让我们大家深入思考和讨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做非常简要的回答,敬请大家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