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1894年生于苏州市悬桥巷的一个贫寒家庭,1988年春节前夕卒于北京,享年94岁。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乃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叶圣陶先生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出版总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努力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并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
叶老如此高寿,其养生之道与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节奏规律化
叶圣陶先生在人生旅途上走过了94个春秋,是位受人景仰的一代师表。大家都希望知道他的养生之道,可他自己却谦虚地回答:“我绝无摄生的好方法、锻炼的好经验。”尽管如此,我们从他的自我介绍和一些日记中,还是能寻觅到不少摄生方法。
据叶圣陶先生自述,他从小就不甚健壮,说是几十年留下的照片,“没有一张够得上用‘壮’字‘健’字形容的”。原因是“饭量一向很小,吃了一碗再添是少有的事”。年过八旬之后,叶圣陶先生每餐只能吃一两主食,“全家人一致嫌我吃得太少”,但他自己觉得再多吃就会不舒服,“何况各种菜肴同样有营养”,坚持少吃为佳。从现代养生学看,只要营养够用,少食也是一种益寿之道。
令人钦羡的是,叶圣陶先生的生活节奏竟是那样有规律:每天7点半早餐,12点午餐,6点过后晚餐,习以为常。每天大便2次,一次在早餐之后,一次在午后,算是余波,这是抗战以前早就养成的好习惯了。每天小便6次(包括与大便同时的2次),夜间3次。增多1次的日子也有,但是不多。一般是睡眠时间极长,夜8点半睡,下一天早上5点半光景醒。此外,他每天还有1个小时的午睡。而从他解放前的一些日记看,他也总是规律地上午看书,下午沐浴,极少变化的。
我们知道,能够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对提高机体素质、增强免疫功能是有很大好处的。
叶圣陶先生当然也有休闲活动,他也会抽时间听广播、看戏、看电影、看展览,也会郊游或访友。而这类可使劳逸有所结合、精神张弛有度的活动,正是促使他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与写作的一大缘由。也正是生活规律、少食多眠、精神健康等综合原因,才使叶圣陶先生的身体几十年间经常保持在较佳的状态。他自豪地说过:“我的血压总是受到大夫的赞许,高压、低压距离适当,而且与年龄适合。透视、验血、做心电图都说没问题。”“按脉搏,总在六十七八到七十三四之间。每天早上试一回体温,总在三十六度到三十六度二三之间。”
应该说,即使在叶圣陶先生的晚年,除了视力和听力有比较严重的衰退,除了在80多岁时有过一次心肌梗死和做过一次胆结石手术外,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比较满意的。
乐观宜寿考
叶圣陶先生是位爱国的、有正义感的作家,他投身过“五四”运动;高呼过“‘九一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日子”;也坚定地表示过要与帝国主义反动派斗争的决心:“不扫妖氛誓不还!”叶圣陶先生不是共产党员,但上世纪20年代的共产党上海组织却常在他家开会,他自己则避开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热血男儿,在日常生活中却心绪安宁得很,待人谦和有礼。日记中也未见他对某人某事耿耿于怀,更未发现有何恶言恶语。朱自清先生曾称赞叶圣陶先生:“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在“文革”期间,他接连遭到打击。可在艰难的时刻,他并没有悲观消沉,1971年他在《蝶恋花》词中写出“明年花岂今年朵”?表明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乐观宜寿考”——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赠友诗中的话。有理由相信,叶圣陶先生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自认的两点长寿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叶圣陶先生年过九旬而又依旧思维清明,能继续写出一篇篇爱憎分明、情感真挚的诸多美文呢?他的长寿之道究竟在哪里呢?除了上述因素外,叶圣陶先生自己曾提及两点:
一是遗传。叶圣陶先生说:“祖母和我父亲都活了72岁。外祖母活了86岁。母亲活了96岁。都是年逾古稀的长辈。”由此他认为,他之所以能长寿,遗传或许是若干因素之一。
二是喝酒。叶圣陶先生承认,他从八九岁时就跟着父亲喝绍兴酒了,至老酒兴不减,他甚至开玩笑地对人说,他的长寿秘诀只有两个字:喝酒。的确,且不论别人的文章中常常提到他的善饮,若翻翻他的日记,也是常可看到酒字的。叶圣陶先生在晚年虽戒了烟,却无法与酒绝缘。不过,他饮酒通常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从他自己“饮后甚适”、“饮后作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来。人们说,常饮无妨,少饮有益——在叶圣陶先生身上得到了验证。
1980年,叶圣陶先生题词曰:“多活几年,多做些事。”这些话,既展示了他壮心不已的心愿,也向人们提出了追求长寿时所应具有的正确目的。
让我们在“多活几年,多做些事”的思想鼓舞和指导下,从中寻求更多的启示与教益吧。 【编辑:安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乃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叶圣陶先生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出版总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努力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并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
叶老如此高寿,其养生之道与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节奏规律化
叶圣陶先生在人生旅途上走过了94个春秋,是位受人景仰的一代师表。大家都希望知道他的养生之道,可他自己却谦虚地回答:“我绝无摄生的好方法、锻炼的好经验。”尽管如此,我们从他的自我介绍和一些日记中,还是能寻觅到不少摄生方法。
据叶圣陶先生自述,他从小就不甚健壮,说是几十年留下的照片,“没有一张够得上用‘壮’字‘健’字形容的”。原因是“饭量一向很小,吃了一碗再添是少有的事”。年过八旬之后,叶圣陶先生每餐只能吃一两主食,“全家人一致嫌我吃得太少”,但他自己觉得再多吃就会不舒服,“何况各种菜肴同样有营养”,坚持少吃为佳。从现代养生学看,只要营养够用,少食也是一种益寿之道。
令人钦羡的是,叶圣陶先生的生活节奏竟是那样有规律:每天7点半早餐,12点午餐,6点过后晚餐,习以为常。每天大便2次,一次在早餐之后,一次在午后,算是余波,这是抗战以前早就养成的好习惯了。每天小便6次(包括与大便同时的2次),夜间3次。增多1次的日子也有,但是不多。一般是睡眠时间极长,夜8点半睡,下一天早上5点半光景醒。此外,他每天还有1个小时的午睡。而从他解放前的一些日记看,他也总是规律地上午看书,下午沐浴,极少变化的。
我们知道,能够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对提高机体素质、增强免疫功能是有很大好处的。
叶圣陶先生当然也有休闲活动,他也会抽时间听广播、看戏、看电影、看展览,也会郊游或访友。而这类可使劳逸有所结合、精神张弛有度的活动,正是促使他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与写作的一大缘由。也正是生活规律、少食多眠、精神健康等综合原因,才使叶圣陶先生的身体几十年间经常保持在较佳的状态。他自豪地说过:“我的血压总是受到大夫的赞许,高压、低压距离适当,而且与年龄适合。透视、验血、做心电图都说没问题。”“按脉搏,总在六十七八到七十三四之间。每天早上试一回体温,总在三十六度到三十六度二三之间。”
应该说,即使在叶圣陶先生的晚年,除了视力和听力有比较严重的衰退,除了在80多岁时有过一次心肌梗死和做过一次胆结石手术外,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比较满意的。
乐观宜寿考
叶圣陶先生是位爱国的、有正义感的作家,他投身过“五四”运动;高呼过“‘九一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日子”;也坚定地表示过要与帝国主义反动派斗争的决心:“不扫妖氛誓不还!”叶圣陶先生不是共产党员,但上世纪20年代的共产党上海组织却常在他家开会,他自己则避开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热血男儿,在日常生活中却心绪安宁得很,待人谦和有礼。日记中也未见他对某人某事耿耿于怀,更未发现有何恶言恶语。朱自清先生曾称赞叶圣陶先生:“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在“文革”期间,他接连遭到打击。可在艰难的时刻,他并没有悲观消沉,1971年他在《蝶恋花》词中写出“明年花岂今年朵”?表明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乐观宜寿考”——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赠友诗中的话。有理由相信,叶圣陶先生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自认的两点长寿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叶圣陶先生年过九旬而又依旧思维清明,能继续写出一篇篇爱憎分明、情感真挚的诸多美文呢?他的长寿之道究竟在哪里呢?除了上述因素外,叶圣陶先生自己曾提及两点:
一是遗传。叶圣陶先生说:“祖母和我父亲都活了72岁。外祖母活了86岁。母亲活了96岁。都是年逾古稀的长辈。”由此他认为,他之所以能长寿,遗传或许是若干因素之一。
二是喝酒。叶圣陶先生承认,他从八九岁时就跟着父亲喝绍兴酒了,至老酒兴不减,他甚至开玩笑地对人说,他的长寿秘诀只有两个字:喝酒。的确,且不论别人的文章中常常提到他的善饮,若翻翻他的日记,也是常可看到酒字的。叶圣陶先生在晚年虽戒了烟,却无法与酒绝缘。不过,他饮酒通常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从他自己“饮后甚适”、“饮后作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来。人们说,常饮无妨,少饮有益——在叶圣陶先生身上得到了验证。
1980年,叶圣陶先生题词曰:“多活几年,多做些事。”这些话,既展示了他壮心不已的心愿,也向人们提出了追求长寿时所应具有的正确目的。
让我们在“多活几年,多做些事”的思想鼓舞和指导下,从中寻求更多的启示与教益吧。 【编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