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运河沿线的淮安,明清时期漕运带来了政治、经济的发达,也推进了文化的繁荣.楚州十番锣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便在这样的文化、地理和社会环境中诞生,对其历史成因及渊源考证具有一定意义.从“人”的角度寻根溯源,说明人文因素是楚州十番锣鼓形成不可或缺的历史现象,对其传承和发展起着催化和滋养作用.另外,力求于“物”的挖掘,希冀从历史文献中寻觅被历史尘封的楚州十番锣鼓传承谱系和曲谱源头.考证与保护相辅相成,如何对项目实施保护,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工作,需要保持高度重视.分析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民族舞蹈发展阶段的问题采用积极的管控处理方案,并理清接下来的工作思路,确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阶段,实现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承,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创造良好条件.
敦煌舞和傣族舞均属于曲线形态的舞蹈艺术,而曲线在舞蹈中的实际美感呈现形式与曲线的物理形态相关.曲线物理形态与直线物理形态的差异较大,并且其变化的灵活度较高,这一点比较明确地体现在敦煌舞和傣族舞中,并且以“三道弯”的形态进行了呈现.实际上,敦煌舞与傣族舞存在内在的联系,敦煌舞是一种新型舞蹈,其具有傣族舞的一些特点,但是又汲取了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形态特征,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舞蹈表现形态的“三道弯”舞蹈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