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生仔猪断奶后就要进人保育阶段,此时期仔猪生长中容易患病。该文基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畜牧养殖现状,从仔猪保育准备阶段、饲养管理等方面对仔猪保育阶段的饲养技术与措施进行探析,旨在提升区域畜牧养殖经济效益。
关键词:仔猪;保育阶段;饲养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65
0引言
仔猪饲养中成功断奶后会成长为保育猪,此阶段仔猪受到养殖环境要素、饲养模式影响,导致其自身抗体逐步.减弱、消失,此时会诱发较多综合性病症。导致仔猪生长产生厌食、腹泻、消化能力不足、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在仔猪保育阶段要因地制宜强化饲养管理,保障仔猪稳定生长。
1前期准备阶段操作
在仔猪保育阶段饲养准备环节中,要对保育舍全面消毒,在保育舍中铺洒火碱。管理人员要及时将养殖圈舍中食槽、地面、饮水器等全面清洗,可以选取高压清洗机进行操作。保育舍各项基础设施充分干燥后,要对整个栏舍进行2次消毒,可以选取刺激性作用较小的广谱消毒药物进行消毒。之后对食槽、保温箱等设施完好性进行检查,判定饮水器能否正常应用,分析各类电器线路连接线装,能否稳定运行。仔猪保育阶段最佳环境温度可以控制为28~30°C,将保育舍温度调为此范围后进行仔猪转移[1]。
2保育猪饲养管理
2.1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在保育猪饲养中养殖管理人员要全面采取全进全出饲养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保育猪感染各类病症概率,对提高保育猪生长质量,防控各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2科学分群,合理调教
在仔猪分群养殖中,要将体重、大小相近患病仔猪放置一起精心饲养。对病残猪隔离养殖,对其采取特殊管理。避免疾病大范围传播,还能促使仔猪适应养殖生长环境。调节仔猪养殖中的紧张情绪,促使仔猪生长速率加快。仔猪实施分群养殖后,其饮食习惯、排泄方式、睡眠习惯、运动行为、排泄行为等尚未产生相应规律,因此目前在养殖中要注重选取科学化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教,促使仔猪能在规定区域饮食、睡眠、排泄等,还要时刻注重调控栏舍整体卫生[2]。
2.3淘汰残次猪
仔猪保育阶段饲养中,养殖人员要及时清除淘汰残次猪。此类猪群整体生长速度较慢,饲养中消耗成本较高。残次猪养殖中容易受到各类病菌感染后患病,对健康猪群养殖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2.4断奶后加强管理
成功断奶后的仔猪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要保持先前的养殖管理模式,不要随意更换饲料、饲养环境、管理模式。当仔猪成功断奶后,其机体主要营养来源产生变化,消化功能开始逐步降低。7~10d要接受乳猪饲料,此类饲料科学化投喂容易消化,自身能量较高,营养元素覆盖较为全面。在实际喂养中要对投喂量进行控制,可以结合仔猪生长现状适度增加投喂次数,这样能有效调控仔猪生长阶段产生的各项不适应性。随着养殖时间增长开始逐步扩大饲料投喂量,在10d养殖后开始转为保育饲料。
2.5饮水管理
仔猪保育阶段生长中洁净的引水源是重要物质,仔猪在生长中饮水供应不足,将会导致仔猪整体食欲降低,还会限制诸多营养元素吸收速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饮水设施,为仔猪每日生长补充足够的引水源[3]。
2.6猪舍环境管控
仔猪转入保育舍养殖后,要将舍内环境温度控制为28~30°C,在随后每间隔1周可以结合仔猪生长情况将舍内温度降低1~29°C,最终将舍内温度均衡控制为22~24°C。在保育舍热源补充中尽量不选取煤炭等具有污染性的热源,可以应用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对保育舍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对保育舍环境温度均衡控制能避免由于温度较低诱发各类病症。
其次,养殖人员要对圈养密度进行调控,其中保育猪生长中平均空间密度要保持为0.3~0.4ni。当空间环境密度小于此面积,整体环境状态较差,舍内空气环境较差。仔猪在整场活动中还会产生互咬现象,导致患病几率增加。此外,还要注重做好圈舍通风管理,要均衡控制舍内温度,需要將门窗关闭。但是长期不通风,舍内空气质量将会降低,其中°CO2以及NH3含量会超出限定值。此时空气中各类病原体数量开始增多,诱发病症后将会降低仔猪生长速率。因此要在控制猪舍正常温度基础上,定期通风。圈舍每日要组织人员打扫,空间湿度保持为60%~70%。湿度不能超出70%,否则将会导致仔猪患上腹泻、各类皮肤病。但是湿度也不能低于60%,否则圈舍中粉尘含量会不断增多,将会导致仔猪诱发呼吸道疾病。在仔猪饲养中各类传染病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诱因,饲养人员要做好充分消毒工作,对传染病进行控制。每3d采取1次消毒措施,在消毒前要对猪舍全面清扫,及时清除猪舍中的食物渣滓、排泄物、灰尘等。
2.7补充饲料添加剂
仔猪保育阶段生长中要维持消化系统稳定性,保障仔猪肠道酸碱度处于平衡状态。在日常饲喂中要补充重足蛋白质。在哺乳阶段,体内盐酸、乳酸等将会导致胃肠道pH值不断降低,对肠道中各类有害菌自身进行控制。断奶后,仔猪体内乳酸菌含量降低,其盐酸不充分,仔猪胃部pH值不能趋于稳定水平。因此,仔猪断奶后要在日常饲料投喂中补充适量延胡索酸与柠檬酸,这样能有效降低仔猪发病率。仔猪消化系统与成年猪具有差异,在饲养中要补充外源性酶,如淀粉酶、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还要补充更多益元素,能有效控制疾病发生。促进各类营养元素吸收,降低消化病症发生率。
2.8药物保健与驱虫
仔猪在吃母乳中,母乳中抗体免疫力较高,成功断乳后抗体减少,仔猪免疫力较差。肠道中含有的病菌不能得到控制,一不小心将会患病,病菌与细菌之间能混合感染。其中链球菌病感染较为严重,其次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肺支原体肺炎以及细菌性肺炎发生次数较多。因此要及时断奶,预防过程中要在饮水源补充较多电解质多维,其中每3d为1个完整疗程,能有效提升仔猪抗病能力与免疫力。在3d后,要在投喂饲料中补充药物,连续施用15d。在每吨饲料中补充80%支原净125g,2kg15%金霉素、1.5kg10%强力霉素。或是在饮水中加人此类药物,实际添加量为饲料量的1/2。仔猪成功断奶后的2个月要补充驱虫,药,促使仔猪能稳定健康生长。
2.9规范化免疫
在仔猪生长阶段要采取规范化疫苗接种,但不能过于频繁,避免对仔猪进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防止对仔猪免疫系统完善发育产生较大威胁,维持机体激素平衡,对免疫应答有效抑制,能有效控制感染发生。病毒性疫苗注射前后4天时间内不能应用干扰素以及抗病毒性药物,2种病毒性活疫苗不能在相同时间接种,要间隔7~10d,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作用。其中病毒性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可以同时应用,在活菌疫苗肌注前后1周不能应用抗生素。疫苗成功稀释后效价开始降低,当环境温度在15°C以下4h内将会失效,25°C以上1h内将会失效,因此稀释后的疫苗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3结束语
仔猪在保育阶段要做好各项管理操作,提高保育饲养成效。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科学分群,合理调教。淘汰残次猪,断奶后加强管理。注重饮水管理,对猪舍环境管控。补充饲料添加剂,要进行药物保健与驱虫。
参考文献
[1]莫伦粤.仔猪保育期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7):153.
[2]常丽.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8(12):61-62.
[3]李治,保育仔猪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8(5):22.
关键词:仔猪;保育阶段;饲养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65
0引言
仔猪饲养中成功断奶后会成长为保育猪,此阶段仔猪受到养殖环境要素、饲养模式影响,导致其自身抗体逐步.减弱、消失,此时会诱发较多综合性病症。导致仔猪生长产生厌食、腹泻、消化能力不足、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在仔猪保育阶段要因地制宜强化饲养管理,保障仔猪稳定生长。
1前期准备阶段操作
在仔猪保育阶段饲养准备环节中,要对保育舍全面消毒,在保育舍中铺洒火碱。管理人员要及时将养殖圈舍中食槽、地面、饮水器等全面清洗,可以选取高压清洗机进行操作。保育舍各项基础设施充分干燥后,要对整个栏舍进行2次消毒,可以选取刺激性作用较小的广谱消毒药物进行消毒。之后对食槽、保温箱等设施完好性进行检查,判定饮水器能否正常应用,分析各类电器线路连接线装,能否稳定运行。仔猪保育阶段最佳环境温度可以控制为28~30°C,将保育舍温度调为此范围后进行仔猪转移[1]。
2保育猪饲养管理
2.1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在保育猪饲养中养殖管理人员要全面采取全进全出饲养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保育猪感染各类病症概率,对提高保育猪生长质量,防控各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2科学分群,合理调教
在仔猪分群养殖中,要将体重、大小相近患病仔猪放置一起精心饲养。对病残猪隔离养殖,对其采取特殊管理。避免疾病大范围传播,还能促使仔猪适应养殖生长环境。调节仔猪养殖中的紧张情绪,促使仔猪生长速率加快。仔猪实施分群养殖后,其饮食习惯、排泄方式、睡眠习惯、运动行为、排泄行为等尚未产生相应规律,因此目前在养殖中要注重选取科学化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教,促使仔猪能在规定区域饮食、睡眠、排泄等,还要时刻注重调控栏舍整体卫生[2]。
2.3淘汰残次猪
仔猪保育阶段饲养中,养殖人员要及时清除淘汰残次猪。此类猪群整体生长速度较慢,饲养中消耗成本较高。残次猪养殖中容易受到各类病菌感染后患病,对健康猪群养殖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2.4断奶后加强管理
成功断奶后的仔猪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要保持先前的养殖管理模式,不要随意更换饲料、饲养环境、管理模式。当仔猪成功断奶后,其机体主要营养来源产生变化,消化功能开始逐步降低。7~10d要接受乳猪饲料,此类饲料科学化投喂容易消化,自身能量较高,营养元素覆盖较为全面。在实际喂养中要对投喂量进行控制,可以结合仔猪生长现状适度增加投喂次数,这样能有效调控仔猪生长阶段产生的各项不适应性。随着养殖时间增长开始逐步扩大饲料投喂量,在10d养殖后开始转为保育饲料。
2.5饮水管理
仔猪保育阶段生长中洁净的引水源是重要物质,仔猪在生长中饮水供应不足,将会导致仔猪整体食欲降低,还会限制诸多营养元素吸收速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饮水设施,为仔猪每日生长补充足够的引水源[3]。
2.6猪舍环境管控
仔猪转入保育舍养殖后,要将舍内环境温度控制为28~30°C,在随后每间隔1周可以结合仔猪生长情况将舍内温度降低1~29°C,最终将舍内温度均衡控制为22~24°C。在保育舍热源补充中尽量不选取煤炭等具有污染性的热源,可以应用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对保育舍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对保育舍环境温度均衡控制能避免由于温度较低诱发各类病症。
其次,养殖人员要对圈养密度进行调控,其中保育猪生长中平均空间密度要保持为0.3~0.4ni。当空间环境密度小于此面积,整体环境状态较差,舍内空气环境较差。仔猪在整场活动中还会产生互咬现象,导致患病几率增加。此外,还要注重做好圈舍通风管理,要均衡控制舍内温度,需要將门窗关闭。但是长期不通风,舍内空气质量将会降低,其中°CO2以及NH3含量会超出限定值。此时空气中各类病原体数量开始增多,诱发病症后将会降低仔猪生长速率。因此要在控制猪舍正常温度基础上,定期通风。圈舍每日要组织人员打扫,空间湿度保持为60%~70%。湿度不能超出70%,否则将会导致仔猪患上腹泻、各类皮肤病。但是湿度也不能低于60%,否则圈舍中粉尘含量会不断增多,将会导致仔猪诱发呼吸道疾病。在仔猪饲养中各类传染病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诱因,饲养人员要做好充分消毒工作,对传染病进行控制。每3d采取1次消毒措施,在消毒前要对猪舍全面清扫,及时清除猪舍中的食物渣滓、排泄物、灰尘等。
2.7补充饲料添加剂
仔猪保育阶段生长中要维持消化系统稳定性,保障仔猪肠道酸碱度处于平衡状态。在日常饲喂中要补充重足蛋白质。在哺乳阶段,体内盐酸、乳酸等将会导致胃肠道pH值不断降低,对肠道中各类有害菌自身进行控制。断奶后,仔猪体内乳酸菌含量降低,其盐酸不充分,仔猪胃部pH值不能趋于稳定水平。因此,仔猪断奶后要在日常饲料投喂中补充适量延胡索酸与柠檬酸,这样能有效降低仔猪发病率。仔猪消化系统与成年猪具有差异,在饲养中要补充外源性酶,如淀粉酶、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还要补充更多益元素,能有效控制疾病发生。促进各类营养元素吸收,降低消化病症发生率。
2.8药物保健与驱虫
仔猪在吃母乳中,母乳中抗体免疫力较高,成功断乳后抗体减少,仔猪免疫力较差。肠道中含有的病菌不能得到控制,一不小心将会患病,病菌与细菌之间能混合感染。其中链球菌病感染较为严重,其次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肺支原体肺炎以及细菌性肺炎发生次数较多。因此要及时断奶,预防过程中要在饮水源补充较多电解质多维,其中每3d为1个完整疗程,能有效提升仔猪抗病能力与免疫力。在3d后,要在投喂饲料中补充药物,连续施用15d。在每吨饲料中补充80%支原净125g,2kg15%金霉素、1.5kg10%强力霉素。或是在饮水中加人此类药物,实际添加量为饲料量的1/2。仔猪成功断奶后的2个月要补充驱虫,药,促使仔猪能稳定健康生长。
2.9规范化免疫
在仔猪生长阶段要采取规范化疫苗接种,但不能过于频繁,避免对仔猪进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防止对仔猪免疫系统完善发育产生较大威胁,维持机体激素平衡,对免疫应答有效抑制,能有效控制感染发生。病毒性疫苗注射前后4天时间内不能应用干扰素以及抗病毒性药物,2种病毒性活疫苗不能在相同时间接种,要间隔7~10d,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作用。其中病毒性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可以同时应用,在活菌疫苗肌注前后1周不能应用抗生素。疫苗成功稀释后效价开始降低,当环境温度在15°C以下4h内将会失效,25°C以上1h内将会失效,因此稀释后的疫苗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3结束语
仔猪在保育阶段要做好各项管理操作,提高保育饲养成效。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科学分群,合理调教。淘汰残次猪,断奶后加强管理。注重饮水管理,对猪舍环境管控。补充饲料添加剂,要进行药物保健与驱虫。
参考文献
[1]莫伦粤.仔猪保育期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7):153.
[2]常丽.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8(12):61-62.
[3]李治,保育仔猪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