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在认知叙事学视角下对该作品进行解读,以期为认知叙事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青春咖啡馆;莫迪亚诺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2-01
20世纪90年代末文学叙事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研究重心更关注读者的认知结构和阅读认知过程。与修辞叙事学强调研究叙事对读者产生的阅读效果不同,认知叙事学重点研究读者理解叙事的认知过程,关注“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如何对读者产生意义”这一问题,从格式塔心理学发展而来的图式理论为实现这个研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认知叙事学使用图式理论相关资源来研究“故事图式”、“叙事理解中的图式层级结构和类别”,并超越静态的图式理论,将该理论用于分析叙事理解的动态认知过程,产生了诸如“映射”、“心理空间”、“语境框架”、“文本世界”等理论和概念。
本文运用认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研讨《青春咖啡馆》的文学叙事视角、读者的认知图示和对文本的阐释心理过程,旨在通过对莫迪亚诺“海滩人”形象的研究,激发国内学者对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热情。
一、认知叙事学下的《青春咖啡馆》
《青春咖啡馆》开篇就写到在孔岱咖啡馆,常客们的年纪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所以从开始看,我一直很平静,因为感觉距离自己有些遥远,在同样的年纪里,我与咖啡馆没有发生太多的关系。慢慢,有些了解并明白为什么要写露姬这个人,并且有了自己对她去向的联想,直至读到最后一章,那一行字,竟当场就在嘈杂的下午茶餐厅哭出声来。她曾努力为她的人生作过各种努力,试图改变,最终却。在那瞬间,接受了她的命运同时,好像也理解、接受并且同情所有人的处境,即使是那些曾有意无意伤过自己的人。原来,我还是对人生有着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写到的那些街区名字、咖啡馆、卢森堡公园,仿佛跟着他们又走了一遍巴黎,而我曾拍摄下来的那一间,会不会是孔岱咖啡馆。
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有种昏黄色调的美丽,不是色彩斑斓的,而是有种晕暗的色彩,场景故事人物,都有种怀旧的气氛和时代感,带有一丝神秘。文字故意很冷静但是充满了感情,字字句句都镶嵌了怀念和感慨。
莫迪亚诺似乎永远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他的那些笼罩在巨大谜团之下的主人翁往往面目模糊,却又分明带有来自同一谱系的强烈印记。晦暗不明的过去,记忆的黑洞,永远试图从往昔逃离,却又从无法抵达。永恒轮回之下,彻底的决裂,才是彻底的救赎。
“我素来相信,某些地方就像磁铁一样,假如你在附近行走,就会被吸引过去。这种吸引的方式你不会察觉,甚至都没有料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只需要一个上坡的街道,一条洒满阳光的人行道或者一条隐没在阴影中的人行道,就足够了。或者一场瓢泼大雨突如其来。这些因素都能把你带到那里,带到那个你必然会不知不觉停下来的明确的地点。在我看来,孔岱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便有了这种磁力,假如有人计算有多大的概率,算出来的结果肯定能够证实这一点:在一个相当宽阔的区域里,人们免不了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身不由已地朝它走去。”我爱这句大过逃逸线==逃逸线那个理论也不是本书的嘛。法国堕落一代的真实写照。你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选择逃避。
二、认知叙事学下的孔岱
孔岱是一個固定点、逃避所、简略邦国、浓缩世情的庇护空间,在其中每一人物的身份与主体意识皆明确无误,我们将眼光深深的投放进去,在人物逃离出被动卷入的浩荡关系时再投射出来。而漂移让人与每一种社会关系“断绝往来时,似乎都会感觉到一种沉醉”,无异于重构,不在于重构出其他什么东西。
书的开头“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 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 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立马就想到纪德的窄门,继而感觉到又是有关寻找有关孤独、有关死亡, 读完后发觉果不其然。只不过这本关于青春期的迷惘更加深厚一些,又夹杂了一点小悬疑,看似文艺清新的封面,内里文字实则颓废感十足,再加上那么悲怆的结局,你把那灰暗的青春献给了谁?
一个关于逃避的故事。孔岱里全是漂泊无依,没有根基的人,每个人都在隐藏自己的过去,试图逃避琐屑的现实,他们把流浪视为真实。露姬只是众多孔岱顾客中的一员,她的逃避,不过是为了找到幸福而已。
一个普通的咖啡馆,常客们自发地互相成为朋友,有人耐心记录下每个来咖啡馆的客人的姓名及进出时间,称其“固定 ”。
三、认知叙事学下的逃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着此类文学絮叨的意义,直到我在半夜读着读着忽然想在法国的街头和他们一起走到天明,生活本来就是絮叨的,而我们需要絮叨的美感。
“每次我和什么人断绝往来,我都感到一种沉醉。”象征和气氛的弥漫是这部小说最鲜明的地方,人物的既定情境、思想从开篇就形成了,但是莫迪亚诺所运用的“迷离”“缥缈”使得悬念性一再弱化,感受性逐渐增强。所以读起来容易走神。由于其中深藏不露的荒谬、挥霍值得品味,当成“状态小说”来读会比较顺利。
四、认知叙事学下的幸福
悲伤的故事。有人终其一生寻找幸福,到头来一无所获。幸福不能永恒,人生只是一瞬。我们寻觅,到头来,只有独孤、失去、迷失,我们把这些称之为我们的青春。虚度也好,挥霍也罢,它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消逝,它永远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梦里。现在生活未必是令人满意的,但至少是自己想要追求的。
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人生寻寻觅觅,到头来得到的只有落寞 失去 不幸 迷茫,只有时时袭来的危机与恐慌,只有萍踪不定的漂浮,只有处在时代大潮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和顾影自怜的悲哀。这本小书其实是“表里不一”的,里面出现的情景主义,运用的象征手法都是值得进一步琢磨,还想再看第二遍。
参考文献:
[1]张丽丽.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海滩人”形象(D).暨南大学:2008
[2]杨冬.莫迪亚诺小说中的“身份遗失”[J].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
[3]田园.语料库语言学在法国的学科建设[J].法国研究:2014(1)
[4]陈建伟.面向教学的法语新闻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J].法国研究:2014(3)
[5]李海;吴泓渺.法语语料库的建构研究[J].法国研究:2008(4)
[6]唐伟胜.认知叙事学视野中的小说人物研究[J].外国语文:2013(2)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青春咖啡馆;莫迪亚诺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2-01
20世纪90年代末文学叙事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研究重心更关注读者的认知结构和阅读认知过程。与修辞叙事学强调研究叙事对读者产生的阅读效果不同,认知叙事学重点研究读者理解叙事的认知过程,关注“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如何对读者产生意义”这一问题,从格式塔心理学发展而来的图式理论为实现这个研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认知叙事学使用图式理论相关资源来研究“故事图式”、“叙事理解中的图式层级结构和类别”,并超越静态的图式理论,将该理论用于分析叙事理解的动态认知过程,产生了诸如“映射”、“心理空间”、“语境框架”、“文本世界”等理论和概念。
本文运用认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研讨《青春咖啡馆》的文学叙事视角、读者的认知图示和对文本的阐释心理过程,旨在通过对莫迪亚诺“海滩人”形象的研究,激发国内学者对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热情。
一、认知叙事学下的《青春咖啡馆》
《青春咖啡馆》开篇就写到在孔岱咖啡馆,常客们的年纪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所以从开始看,我一直很平静,因为感觉距离自己有些遥远,在同样的年纪里,我与咖啡馆没有发生太多的关系。慢慢,有些了解并明白为什么要写露姬这个人,并且有了自己对她去向的联想,直至读到最后一章,那一行字,竟当场就在嘈杂的下午茶餐厅哭出声来。她曾努力为她的人生作过各种努力,试图改变,最终却。在那瞬间,接受了她的命运同时,好像也理解、接受并且同情所有人的处境,即使是那些曾有意无意伤过自己的人。原来,我还是对人生有着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写到的那些街区名字、咖啡馆、卢森堡公园,仿佛跟着他们又走了一遍巴黎,而我曾拍摄下来的那一间,会不会是孔岱咖啡馆。
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有种昏黄色调的美丽,不是色彩斑斓的,而是有种晕暗的色彩,场景故事人物,都有种怀旧的气氛和时代感,带有一丝神秘。文字故意很冷静但是充满了感情,字字句句都镶嵌了怀念和感慨。
莫迪亚诺似乎永远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他的那些笼罩在巨大谜团之下的主人翁往往面目模糊,却又分明带有来自同一谱系的强烈印记。晦暗不明的过去,记忆的黑洞,永远试图从往昔逃离,却又从无法抵达。永恒轮回之下,彻底的决裂,才是彻底的救赎。
“我素来相信,某些地方就像磁铁一样,假如你在附近行走,就会被吸引过去。这种吸引的方式你不会察觉,甚至都没有料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只需要一个上坡的街道,一条洒满阳光的人行道或者一条隐没在阴影中的人行道,就足够了。或者一场瓢泼大雨突如其来。这些因素都能把你带到那里,带到那个你必然会不知不觉停下来的明确的地点。在我看来,孔岱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便有了这种磁力,假如有人计算有多大的概率,算出来的结果肯定能够证实这一点:在一个相当宽阔的区域里,人们免不了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身不由已地朝它走去。”我爱这句大过逃逸线==逃逸线那个理论也不是本书的嘛。法国堕落一代的真实写照。你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选择逃避。
二、认知叙事学下的孔岱
孔岱是一個固定点、逃避所、简略邦国、浓缩世情的庇护空间,在其中每一人物的身份与主体意识皆明确无误,我们将眼光深深的投放进去,在人物逃离出被动卷入的浩荡关系时再投射出来。而漂移让人与每一种社会关系“断绝往来时,似乎都会感觉到一种沉醉”,无异于重构,不在于重构出其他什么东西。
书的开头“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 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 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立马就想到纪德的窄门,继而感觉到又是有关寻找有关孤独、有关死亡, 读完后发觉果不其然。只不过这本关于青春期的迷惘更加深厚一些,又夹杂了一点小悬疑,看似文艺清新的封面,内里文字实则颓废感十足,再加上那么悲怆的结局,你把那灰暗的青春献给了谁?
一个关于逃避的故事。孔岱里全是漂泊无依,没有根基的人,每个人都在隐藏自己的过去,试图逃避琐屑的现实,他们把流浪视为真实。露姬只是众多孔岱顾客中的一员,她的逃避,不过是为了找到幸福而已。
一个普通的咖啡馆,常客们自发地互相成为朋友,有人耐心记录下每个来咖啡馆的客人的姓名及进出时间,称其“固定 ”。
三、认知叙事学下的逃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着此类文学絮叨的意义,直到我在半夜读着读着忽然想在法国的街头和他们一起走到天明,生活本来就是絮叨的,而我们需要絮叨的美感。
“每次我和什么人断绝往来,我都感到一种沉醉。”象征和气氛的弥漫是这部小说最鲜明的地方,人物的既定情境、思想从开篇就形成了,但是莫迪亚诺所运用的“迷离”“缥缈”使得悬念性一再弱化,感受性逐渐增强。所以读起来容易走神。由于其中深藏不露的荒谬、挥霍值得品味,当成“状态小说”来读会比较顺利。
四、认知叙事学下的幸福
悲伤的故事。有人终其一生寻找幸福,到头来一无所获。幸福不能永恒,人生只是一瞬。我们寻觅,到头来,只有独孤、失去、迷失,我们把这些称之为我们的青春。虚度也好,挥霍也罢,它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消逝,它永远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梦里。现在生活未必是令人满意的,但至少是自己想要追求的。
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人生寻寻觅觅,到头来得到的只有落寞 失去 不幸 迷茫,只有时时袭来的危机与恐慌,只有萍踪不定的漂浮,只有处在时代大潮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和顾影自怜的悲哀。这本小书其实是“表里不一”的,里面出现的情景主义,运用的象征手法都是值得进一步琢磨,还想再看第二遍。
参考文献:
[1]张丽丽.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海滩人”形象(D).暨南大学:2008
[2]杨冬.莫迪亚诺小说中的“身份遗失”[J].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
[3]田园.语料库语言学在法国的学科建设[J].法国研究:2014(1)
[4]陈建伟.面向教学的法语新闻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J].法国研究:2014(3)
[5]李海;吴泓渺.法语语料库的建构研究[J].法国研究:2008(4)
[6]唐伟胜.认知叙事学视野中的小说人物研究[J].外国语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