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近一年,省河北梆子剧团《钟馗》剧组演变全国大江南北。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提高,但是作为民族传统精华的戏曲形式,却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世界潮流的问题。
关键词:河北梆子;经济飞速发展;融合交汇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一年,省河北梆子剧团《钟馗》剧组演变全国大江南北。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提高,但是作为民族传统精华的戏曲形式,却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世界潮流的问题。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和商品。要使民族文化长期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和商品,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保护、开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之中,经济获得了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多元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河北梆子而言,面临着的挑战,更加严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的群众了解程度、喜爱程度和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我们课题组通过面向全省不同年龄阶层群众的调研,明显体现出调研结果不容乐观,河北梆子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聊天询问的方式,我们收集到最基层大众的心声,获得了第一手的民意资料。经过整理群众对河北梆子的现状反馈,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河北电视节目和收音机节目中没有专门的河北梆子节目,观众和听众没有媒介来收听收看梆子表演。反之,其他剧目倒是更为熟悉,国粹京剧在CCTV戏曲频道节目可以天天收看到,河南豫剧也可以由如今收视率很高的《梨园春》节目中收看到,唯独河北的媒体节目中没有本省的戏曲文化节目,令百姓们心中愤懑。
(2)河北梆子的文化宣传的声势很小,即使有宣传的活动影响范围也不大,百姓们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有类似活动的举办。
(3)百姓反馈上来的发展现状中指出河北省有关领导、部门根本不重视河北梆子,很少组织演出和下乡活动,更不用说对河北梆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4)群众反映省内县级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庙会上经常有草台班子演出河北梆子,但是力度很小,演员也不是非常专业,省内各市级城市更没有类似的演出,群众喜闻乐见却见不到家乡戏的演出,难免为之生存发展担忧。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网络的网上对话调查,我们向全省普通群众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和征集建议,我们大致分为四个年龄段进行调研,即12~18岁、18~30岁、31~40岁以及4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我们经过整理汇总,得出以下对四个年龄段人群的调研结果:
(1)百分之六十的少年基本不了解河北梆子,百分之四十的青年人不太了解,而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中老年朋友了解河北梆子,有一部分甚至非常喜欢。在所有涉及的地区和群众都认为保护、传承河北梆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在调研的群众中,无论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将近?知道河北梆子是国粹,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3)通过调研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天,有将近七成的人群不知道,剩余知道的也不是非常确定。我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4)在调研中,我发现群众身边很少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的,而且如果有类似保护活动的举办,群众的积极性也不是特别高涨。
(5)在对于河北梆子应当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调研中,群众无论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高低给出的建议趋于类似。
当今时代的格局已经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带动其他方面共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经过调研汇总对我省国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与现代社会经济大潮如何更好的融合交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应把“振兴河北梆子”这一重要议题重视起来,应当十分重视我省国粹文化,敦促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加以指导,发扬“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省内的文化自己来发扬光大”的精神。
(2)我省、市领导要加强对河北梆子的重视程度,增强对其的保护工作的意识和指导,增大对保护和宣传梆子文化的资金投入,为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3)我省、市各电视台、广播电台应当组建以展示河北梆子灿烂文化瑰宝为主题的节目广播,让全省大众有节目可欣赏,有电台可聆听。我省可以学习CCTV戏曲频道和河南省的保护和宣传方式和力度。
(4)我省、市各地区应大力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河北梆子到基层中去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多组织民间演出,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喜爱河北梆子,为其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争取观众,减少观众断层。
(5)我省、市应倡议各大高校、中学及小学,开设国粹河北梆子选修课程,从小抓起,发扬戏曲文化精神,为其扩充传承的下一代。
(6)我省的梆子专业演员应当在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继续继承灿烂传统的梆子文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挖掘经典创作适应时代的作品,在不改变传统的基础上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我省戏迷。
参考文献:
[1] 中国戏曲网.
[2]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
[3] 让河北梆子再展辉煌[N].人民政协报,2006422.
[4] 让燕赵瑰宝薪火相传[N].人民日报,20051216.
指导教师:王庆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关键词:河北梆子;经济飞速发展;融合交汇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一年,省河北梆子剧团《钟馗》剧组演变全国大江南北。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提高,但是作为民族传统精华的戏曲形式,却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世界潮流的问题。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和商品。要使民族文化长期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和商品,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保护、开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之中,经济获得了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多元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河北梆子而言,面临着的挑战,更加严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的群众了解程度、喜爱程度和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我们课题组通过面向全省不同年龄阶层群众的调研,明显体现出调研结果不容乐观,河北梆子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聊天询问的方式,我们收集到最基层大众的心声,获得了第一手的民意资料。经过整理群众对河北梆子的现状反馈,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河北电视节目和收音机节目中没有专门的河北梆子节目,观众和听众没有媒介来收听收看梆子表演。反之,其他剧目倒是更为熟悉,国粹京剧在CCTV戏曲频道节目可以天天收看到,河南豫剧也可以由如今收视率很高的《梨园春》节目中收看到,唯独河北的媒体节目中没有本省的戏曲文化节目,令百姓们心中愤懑。
(2)河北梆子的文化宣传的声势很小,即使有宣传的活动影响范围也不大,百姓们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有类似活动的举办。
(3)百姓反馈上来的发展现状中指出河北省有关领导、部门根本不重视河北梆子,很少组织演出和下乡活动,更不用说对河北梆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4)群众反映省内县级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庙会上经常有草台班子演出河北梆子,但是力度很小,演员也不是非常专业,省内各市级城市更没有类似的演出,群众喜闻乐见却见不到家乡戏的演出,难免为之生存发展担忧。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网络的网上对话调查,我们向全省普通群众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和征集建议,我们大致分为四个年龄段进行调研,即12~18岁、18~30岁、31~40岁以及4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我们经过整理汇总,得出以下对四个年龄段人群的调研结果:
(1)百分之六十的少年基本不了解河北梆子,百分之四十的青年人不太了解,而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中老年朋友了解河北梆子,有一部分甚至非常喜欢。在所有涉及的地区和群众都认为保护、传承河北梆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在调研的群众中,无论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将近?知道河北梆子是国粹,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3)通过调研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天,有将近七成的人群不知道,剩余知道的也不是非常确定。我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4)在调研中,我发现群众身边很少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的,而且如果有类似保护活动的举办,群众的积极性也不是特别高涨。
(5)在对于河北梆子应当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调研中,群众无论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高低给出的建议趋于类似。
当今时代的格局已经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带动其他方面共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经过调研汇总对我省国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与现代社会经济大潮如何更好的融合交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应把“振兴河北梆子”这一重要议题重视起来,应当十分重视我省国粹文化,敦促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加以指导,发扬“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省内的文化自己来发扬光大”的精神。
(2)我省、市领导要加强对河北梆子的重视程度,增强对其的保护工作的意识和指导,增大对保护和宣传梆子文化的资金投入,为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3)我省、市各电视台、广播电台应当组建以展示河北梆子灿烂文化瑰宝为主题的节目广播,让全省大众有节目可欣赏,有电台可聆听。我省可以学习CCTV戏曲频道和河南省的保护和宣传方式和力度。
(4)我省、市各地区应大力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河北梆子到基层中去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多组织民间演出,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喜爱河北梆子,为其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争取观众,减少观众断层。
(5)我省、市应倡议各大高校、中学及小学,开设国粹河北梆子选修课程,从小抓起,发扬戏曲文化精神,为其扩充传承的下一代。
(6)我省的梆子专业演员应当在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继续继承灿烂传统的梆子文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挖掘经典创作适应时代的作品,在不改变传统的基础上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我省戏迷。
参考文献:
[1] 中国戏曲网.
[2]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
[3] 让河北梆子再展辉煌[N].人民政协报,2006422.
[4] 让燕赵瑰宝薪火相传[N].人民日报,20051216.
指导教师:王庆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