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节奏体语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以明确此新型体育项目的发展特征与发展方向。通过细致的分析比对得出:节奏体语以其独特的夸张动作风格,通过其用力击掌、拍打身体和用力踏地的动作方式,在当前高校进行体育教材改革的大环境下,这一新兴项目就是非常合适的大学体育教学的运动项目,它切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空间大,传播途径广泛,师生认可程度高,但是目前面临宣传力度远不够,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的现状。
关键词:节奏体语;高校;现状
随着近几年在中国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全民健身和全民体育运动,各种新兴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应运而生。作为2013年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原创项目,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首次出现的节奏体语运动,是唯一一个由中国人自主创造的全新运动。它没有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限制,对音乐的要求极少,靠运动员通过手掌击打身体各部位(躯干、手臂、腿部、脚部、髋部)及用力跺脚打出具有超强气势和节奏感的声音;节奏与动作易掌握,内容生动有张力,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节奏感,得到青年一代的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得热爱。这对于目前一直沿袭着传统教与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来说,节奏体语运动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新鲜血液的注入,是具有很大潜能和震撼力的运动项目,同时能达到健康身心的特殊效果。
一、节奏体语的兴起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观念和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对休闲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更加综合性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运动项目需求日益扩大,于是愈多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应运而生,节奏体语作为中国人独创的运动项目,则成为众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
二、节奏体语的特点
(一)身体为音乐的运用者和发出者
节奏体语的表演对音乐要求不高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的音乐伴奏,而以整个身体为乐器,只是靠着双手对身体各部位的拍打及双脚对地面用力跺踩自然地形成有气势和震撼力地韵律与表现形式,在锻炼自身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身体的锻炼性,简而言之就是健身性
节奏体语作为一项身体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与技巧,从传统的健身理念来看,这种对身体关节和肌肉的拍打,再配合对某些穴位的冲击,可以起到放松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以及缓解身心疲劳与压力的积极作用。
(三)休闲性与娱乐性
节奏体语是运动与舞蹈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交融,它借助了节奏,动作和表现形式的变化,能使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让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也能够去享受休闲与娱乐,它是在现代健身操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所以在节奏上看,节奏体语运动更加接近于舞蹈的特点;当今社会,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走出家门去运动的重要性的这种大环境下,节奏体语这项极具娱乐性和多样化的运动项目的出现,更是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校大学生们的接受和喜爱,能使自己通过锻炼,将情感与艺术,节奏变化与内心世界紧密结合,从而取得健康身体、娱乐心情等多重成效。
三、节奏体语在高校发展的现状
(一)专业教师资源匮乏
因为节奏体语运动是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次数少,所以师资力量缺乏。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内几乎没有专业的节奏体语教师,参与教学的教师大都通过学习网上视频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缺乏对节奏体语的正确认识和规范技术的指导。
(二)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几乎没有专门为广大同学普及过关于节奏体语运动的知识,只有极少数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了解一些基本内容,然而大部分的同学没有接触甚至从未听说过这项运动,这极大地阻碍了节奏体语这项新兴项目推广与提高。
(三)高校支持度低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校本身对节奏体语运动的关注度不够,自然对这项运动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支持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奏体语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节奏体语这项新型体育项目在高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节奏体语把体育运动和多种元素糅合,满足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寻求全面、综合的体育教育和人才开发的要求;通过专业教师培训、组织公共课程、参加或举办各種规模比赛、演出等切实可行方式扩大认知范围;积极组织相关赛事或者在校园组织演出扩大节奏体语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节奏体语运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参与其中,从而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如果高校能够接受这些建议并且真正的付诸行动,节奏体语在高校的发展一定会走出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得以快速发展。一个原创的新兴运动项目的出现自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不可否认也必须强调得是它必然存在很大的、须要提升的空间。怎样使节奏体语于高校取得更高更快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以及不懈的努力。通过开设节奏体语课程,让广大高校大学生通过一种正式的方式接触到前沿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但能够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并且还能够在体验节奏体语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宣传效果,扩大认知范围。
参考文献:
[1]黎萍.灵魂的震撼——非洲音乐的艺术魅力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154-156.
[2]彭瑜.打击乐的肢体语言与形体动作[J].中国音乐学,2009(4):90-93.
[3]李晓莉.体语的功能及其运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0-6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节奏体语;高校;现状
随着近几年在中国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全民健身和全民体育运动,各种新兴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应运而生。作为2013年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原创项目,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首次出现的节奏体语运动,是唯一一个由中国人自主创造的全新运动。它没有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限制,对音乐的要求极少,靠运动员通过手掌击打身体各部位(躯干、手臂、腿部、脚部、髋部)及用力跺脚打出具有超强气势和节奏感的声音;节奏与动作易掌握,内容生动有张力,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节奏感,得到青年一代的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得热爱。这对于目前一直沿袭着传统教与学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来说,节奏体语运动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新鲜血液的注入,是具有很大潜能和震撼力的运动项目,同时能达到健康身心的特殊效果。
一、节奏体语的兴起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观念和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对休闲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更加综合性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运动项目需求日益扩大,于是愈多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应运而生,节奏体语作为中国人独创的运动项目,则成为众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
二、节奏体语的特点
(一)身体为音乐的运用者和发出者
节奏体语的表演对音乐要求不高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的音乐伴奏,而以整个身体为乐器,只是靠着双手对身体各部位的拍打及双脚对地面用力跺踩自然地形成有气势和震撼力地韵律与表现形式,在锻炼自身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身体的锻炼性,简而言之就是健身性
节奏体语作为一项身体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与技巧,从传统的健身理念来看,这种对身体关节和肌肉的拍打,再配合对某些穴位的冲击,可以起到放松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以及缓解身心疲劳与压力的积极作用。
(三)休闲性与娱乐性
节奏体语是运动与舞蹈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交融,它借助了节奏,动作和表现形式的变化,能使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让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也能够去享受休闲与娱乐,它是在现代健身操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所以在节奏上看,节奏体语运动更加接近于舞蹈的特点;当今社会,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走出家门去运动的重要性的这种大环境下,节奏体语这项极具娱乐性和多样化的运动项目的出现,更是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校大学生们的接受和喜爱,能使自己通过锻炼,将情感与艺术,节奏变化与内心世界紧密结合,从而取得健康身体、娱乐心情等多重成效。
三、节奏体语在高校发展的现状
(一)专业教师资源匮乏
因为节奏体语运动是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次数少,所以师资力量缺乏。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内几乎没有专业的节奏体语教师,参与教学的教师大都通过学习网上视频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缺乏对节奏体语的正确认识和规范技术的指导。
(二)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几乎没有专门为广大同学普及过关于节奏体语运动的知识,只有极少数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了解一些基本内容,然而大部分的同学没有接触甚至从未听说过这项运动,这极大地阻碍了节奏体语这项新兴项目推广与提高。
(三)高校支持度低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校本身对节奏体语运动的关注度不够,自然对这项运动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支持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奏体语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节奏体语这项新型体育项目在高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节奏体语把体育运动和多种元素糅合,满足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寻求全面、综合的体育教育和人才开发的要求;通过专业教师培训、组织公共课程、参加或举办各種规模比赛、演出等切实可行方式扩大认知范围;积极组织相关赛事或者在校园组织演出扩大节奏体语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节奏体语运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参与其中,从而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如果高校能够接受这些建议并且真正的付诸行动,节奏体语在高校的发展一定会走出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得以快速发展。一个原创的新兴运动项目的出现自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不可否认也必须强调得是它必然存在很大的、须要提升的空间。怎样使节奏体语于高校取得更高更快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以及不懈的努力。通过开设节奏体语课程,让广大高校大学生通过一种正式的方式接触到前沿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但能够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并且还能够在体验节奏体语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宣传效果,扩大认知范围。
参考文献:
[1]黎萍.灵魂的震撼——非洲音乐的艺术魅力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154-156.
[2]彭瑜.打击乐的肢体语言与形体动作[J].中国音乐学,2009(4):90-93.
[3]李晓莉.体语的功能及其运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0-6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