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是有文化性的,城市历史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的积淀。文化元素不仅包括各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状况,更包含了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城市公共空间扎根于丰富的文化沃土之中,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本文试把民族文化元素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突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魅力。
关键词:公共空间 文化元素 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消费人口的剧增以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大城市都不乏大型公园、大型广场,但是这种泛政治化的政府政纪的表征工程,并没有增添城市的文化感染力,也没有突显城市个性及其文化底蕴。融合民族元素,延续民族文脉是创建城市个性,增强城市认同感的唯一途径。
1、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讲是指能够提供给公众,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中的街道、廣场、公园、游园绿地、滨水绿地等,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闲性活动等功能。概括的讲,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
2、当前发展现状
城市活动日益密集,而那些优秀的城市遗产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却迅速减少。历史传承的文化风貌在流失,文化魅力在锐减,文化积淀在消融。在快速城市化匆忙的建设中,只强调坚守商业建筑退红线、只强调强化道路快速交通功能,使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现代城市过度商业化的千篇一律,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如同生活在水泥筑成的孤岛上。
3、城市文化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城市是真正的文化中心。”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把文化定义为包含有显型和隐型两方面式样的体系。其中显型式样为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文化的隐型式样则是影响、决定显型式样的思想、观念、模式等,是显型文化的动因起源。城市在文化上的显、隐性,不是单向、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具有相互影响和渗透联系。如果“显”型文化受到改变,也可能改变和修正“隐”型文化中的某些内容。如武汉坐落于长江之滨,水上交通贸易是长期以来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形式,长江孕育了以“热干面”为代表的楚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上贸易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形式,傍水而生的水产养殖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闸蟹、小龙虾、鸭脖子”逐渐代替了“热干面”成为热辣武汉人的代表,这种生活习俗与文化形式在城市文化中的体现,表明了文化中“隐”型因素对“显”型形式的影响。又如陕北城镇,黄土高坡是城镇的主题,人们依山而生,街道环山而行,山地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风情习俗,也制约着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如果开山平港,代之以宽直马路和高楼大厦,不仅建筑文化随之割断,那具有浓郁特色的山城街市生活情趣和居民自身行为心理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4、把文化元素“融”于公共空间设计中
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说“建筑本是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阅读它意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滨谊先生指出,“对于景观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 城市公共空间受其所在的地理条件、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属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文化、特定的场所,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简单化的模式。
传统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地域性的生活习俗,也是文化元素的一部分。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了风格各异的城市环境,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对这些不同文化底蕴的城市做公共空间设计就要在尽量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考虑到整体城市建筑风格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特征因素,运用到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中去。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者有一种重视地域特色以及传承人文环境的视角出发,获得文化认同。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景观设计比我们起步的早,发展比我们更加完善,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深得国际评论界的赞扬,成为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榜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日本东京街头的景观小品——温泉泡脚池,把最现代化的城市和日本地域特色温泉相结合,无论是购物的和服少女还是一本正经的上班族,在街边的泡脚池交流情感成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城市地理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塑造了鲜明的城市个性,更满足了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
国家与国家存在着文化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民族与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城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城市公共空间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中国设计界经过近些年的探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才是设计发展的最佳思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也不乏一些好作品,如武汉鲁巷广场的名人雕塑,对科技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名人“种植”在了这个被大学校园包围的光谷,同时这里还是依靠名校科技研究发生发展的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比之下武汉江汉路上的市井形象的雕塑,在汉口最繁华商业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码头贸易文化的发源地,满面笑容的热干面师傅、摇着蒲扇在凉席上下棋的老者,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老武汉的生活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了中外游客面前。
5、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城市的文化和个性的第一窗口
城市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魅力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外貌和名片,它直接左右着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富有个性的城市会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城市的环境应能明白地告诉人们身居何地。如海口市街头成排的椰树,南京市中山陵前的塔松,杭州市西湖畔在清风中摇曳的一株桃花一株柳,洛阳城里随处可见的牡丹花,都能给人以“城市与我同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要求突显自我个性的今天,那些不顾人们的实际需求,在建设活动中一味地求多、求大、求快,的做法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摈弃,只有还空间于地域的历史性、地方性,才是最吸引人的要素,才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空间。
关键词:公共空间 文化元素 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消费人口的剧增以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大城市都不乏大型公园、大型广场,但是这种泛政治化的政府政纪的表征工程,并没有增添城市的文化感染力,也没有突显城市个性及其文化底蕴。融合民族元素,延续民族文脉是创建城市个性,增强城市认同感的唯一途径。
1、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讲是指能够提供给公众,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中的街道、廣场、公园、游园绿地、滨水绿地等,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闲性活动等功能。概括的讲,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
2、当前发展现状
城市活动日益密集,而那些优秀的城市遗产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却迅速减少。历史传承的文化风貌在流失,文化魅力在锐减,文化积淀在消融。在快速城市化匆忙的建设中,只强调坚守商业建筑退红线、只强调强化道路快速交通功能,使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现代城市过度商业化的千篇一律,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如同生活在水泥筑成的孤岛上。
3、城市文化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城市是真正的文化中心。”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把文化定义为包含有显型和隐型两方面式样的体系。其中显型式样为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文化的隐型式样则是影响、决定显型式样的思想、观念、模式等,是显型文化的动因起源。城市在文化上的显、隐性,不是单向、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具有相互影响和渗透联系。如果“显”型文化受到改变,也可能改变和修正“隐”型文化中的某些内容。如武汉坐落于长江之滨,水上交通贸易是长期以来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形式,长江孕育了以“热干面”为代表的楚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上贸易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形式,傍水而生的水产养殖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闸蟹、小龙虾、鸭脖子”逐渐代替了“热干面”成为热辣武汉人的代表,这种生活习俗与文化形式在城市文化中的体现,表明了文化中“隐”型因素对“显”型形式的影响。又如陕北城镇,黄土高坡是城镇的主题,人们依山而生,街道环山而行,山地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风情习俗,也制约着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如果开山平港,代之以宽直马路和高楼大厦,不仅建筑文化随之割断,那具有浓郁特色的山城街市生活情趣和居民自身行为心理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4、把文化元素“融”于公共空间设计中
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说“建筑本是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阅读它意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滨谊先生指出,“对于景观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 城市公共空间受其所在的地理条件、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属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文化、特定的场所,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简单化的模式。
传统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地域性的生活习俗,也是文化元素的一部分。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了风格各异的城市环境,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对这些不同文化底蕴的城市做公共空间设计就要在尽量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考虑到整体城市建筑风格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特征因素,运用到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中去。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者有一种重视地域特色以及传承人文环境的视角出发,获得文化认同。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景观设计比我们起步的早,发展比我们更加完善,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深得国际评论界的赞扬,成为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榜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日本东京街头的景观小品——温泉泡脚池,把最现代化的城市和日本地域特色温泉相结合,无论是购物的和服少女还是一本正经的上班族,在街边的泡脚池交流情感成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城市地理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塑造了鲜明的城市个性,更满足了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
国家与国家存在着文化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民族与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城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城市公共空间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中国设计界经过近些年的探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才是设计发展的最佳思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也不乏一些好作品,如武汉鲁巷广场的名人雕塑,对科技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名人“种植”在了这个被大学校园包围的光谷,同时这里还是依靠名校科技研究发生发展的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比之下武汉江汉路上的市井形象的雕塑,在汉口最繁华商业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码头贸易文化的发源地,满面笑容的热干面师傅、摇着蒲扇在凉席上下棋的老者,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老武汉的生活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了中外游客面前。
5、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城市的文化和个性的第一窗口
城市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魅力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外貌和名片,它直接左右着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富有个性的城市会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城市的环境应能明白地告诉人们身居何地。如海口市街头成排的椰树,南京市中山陵前的塔松,杭州市西湖畔在清风中摇曳的一株桃花一株柳,洛阳城里随处可见的牡丹花,都能给人以“城市与我同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要求突显自我个性的今天,那些不顾人们的实际需求,在建设活动中一味地求多、求大、求快,的做法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摈弃,只有还空间于地域的历史性、地方性,才是最吸引人的要素,才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