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剖析了“留守儿童” 的成因, 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方法, 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留守儿童” 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领导感到为难, 班主任感到棘手。这个问题, 不能看做是简单的学校问题、家庭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 应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留守儿童” 源于那些外出打工、经商的父母, 孩子只能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友生活, 受他们管教。由于这些“管理者” 年纪大, 精力不足, 缺乏教育或管理的经验, 于是孩子天马行空, 独来独往, 常出各种乱子, 给教师增添了很多麻烦。为教育好他们, 教师为家访跑弯了腿;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 说烂了舌, 操碎了心, 但结果还是“杨白劳”。
一、探索“留守儿童” 问题的成因
(一) 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扭曲
据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 的问题, 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 孩子正需要父母给予温暖和照顾, 而结果却事与愿违, 被父母置放于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失去应沐浴到的雨露和阳光, 幸福和温暖。尽管他们有吃有穿,有部分还能吃好穿好, 但精神上却十分空虚的。因而, 无所事事, 自暴自弃, 一味地追求享受, 无心向学, 不愿接受来自外来的意见或建议, 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地扭曲。这部分学生, 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两基” 成果的巩固,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班主任可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二) 脑子空虚, 缺乏主心骨
“留守儿童” 也是父母所生, 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他们听不到父母的声音, 得不到父母的教诲和安慰, 觉得自己的父母并不存在, 自己是个无依无靠的人。因此, 性格孤僻, 遇到难事、苦事, 宁可自己硬扛, 也不向同学、老师谈吐求援; 只有在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时, 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有父母。“留守儿童” 的生活来源靠父母经商或打工。因而, “读书无用论” 的思想在他们的脑子里就比较严重。心想, 我父母不读书, 同样可以挣大钱, 而读书这么辛苦, 又有何用呢? 于是, 他们不思上进、得过且过, 缺乏应有的学习激情。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读书, 哪能不出问题呢?
(三)监护人缺乏教育管理的能力
“留守儿童” 的父母外出了, 一方面, 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 也失去了一般儿童的天性与快乐, 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状态。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孤独感便不断地滋长蔓延, 一旦受到挫折, 心里便觉得委屈和无助。他们渴望与父母团聚, 呼唤亲情, 但这只能是梦中的海市蜃景。于是, 他们沉溺于网吧、游戏室、或游荡于大街闹市之中, 做茶楼酒馆的常客。另一方面,代替他们管理孩子的都是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老龄化人群, 这些监护人中的多数人, 缺乏文化, 更缺乏教育头脑。诸多因素, 使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自然形成了代沟, 没有共同语言, 更没有共同爱好。这样的监护人,怎能管得住这些血气方刚的孩子呢? 即使想管, 也管不住,管不到位, 更管不好, 从而致使多数“留守儿童” 在校外便成了头无拘无束的“野马”, 在家里成了个至高无上的“小皇帝”, 在学校则成了个为所欲为的“自由人”。
(四) 父母错误的补偿心理
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 自己外出经商或打工, 是被生活所逼或围了发家致富, 把孩子留在家中, 良心也是不忍, 感到对不起孩子, 有很大的失落感。为了使自己的心里得到一些平衡和安慰, 他们情愿自己节吃俭用, 也要给孩子多一点物质上的享受。其实, 这是对孩子的一种错误补偿。因为, 这些父母并不懂得孩子的心理活动,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片好心。反过来, 他们手上的钱多了, 不但不刻苦学习, 不以努力学习的行动来报效父母, 反而导致了生活上的“挥霍”, 性格上的放纵, 滥交朋友, 不思进取, 违规违纪, 让班主任更加头疼。
二、解决“留守儿童” 教育对策
(一) 双管齐下
一是政府要加大城市的建设力度, 制定宽松政策, 改善外出经商或打工人员在城市的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 二是加大教育投资, 直接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政策环境。
(二) 完善制度
透过“留守儿童” 的问题,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还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农村初中作为“留守儿童” 的直接教育单位, 理应对“留守儿童” 的动向和趋势进行预测和监管, 并据此对教育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如: 建立“留守儿童” 学生档案, 配备这方面的工作人员; 开设“留守儿童” 生活指导课, 提高他们的生活正理能力, 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 提高他们的性格修养; 完善和提高农村学校的寄宿条件, 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 的一个温馨的“家园”。
(三)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 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对它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密切的协作、齐抓共管, 共同构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监督体系, 形成强大的社会教育合力, 营造关心“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切实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 如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制度, 学校与“留守儿童” 家长联系制度; 强化与监护人的合作沟通, 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 建立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责任制, 促进监护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凝成教育合力;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方位地建立健全社会与学校、家庭、政府“四位一体” 的长效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 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领导感到为难, 班主任感到棘手。这个问题, 不能看做是简单的学校问题、家庭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 应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留守儿童” 源于那些外出打工、经商的父母, 孩子只能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友生活, 受他们管教。由于这些“管理者” 年纪大, 精力不足, 缺乏教育或管理的经验, 于是孩子天马行空, 独来独往, 常出各种乱子, 给教师增添了很多麻烦。为教育好他们, 教师为家访跑弯了腿;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 说烂了舌, 操碎了心, 但结果还是“杨白劳”。
一、探索“留守儿童” 问题的成因
(一) 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扭曲
据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 的问题, 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 孩子正需要父母给予温暖和照顾, 而结果却事与愿违, 被父母置放于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失去应沐浴到的雨露和阳光, 幸福和温暖。尽管他们有吃有穿,有部分还能吃好穿好, 但精神上却十分空虚的。因而, 无所事事, 自暴自弃, 一味地追求享受, 无心向学, 不愿接受来自外来的意见或建议, 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地扭曲。这部分学生, 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两基” 成果的巩固,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班主任可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二) 脑子空虚, 缺乏主心骨
“留守儿童” 也是父母所生, 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他们听不到父母的声音, 得不到父母的教诲和安慰, 觉得自己的父母并不存在, 自己是个无依无靠的人。因此, 性格孤僻, 遇到难事、苦事, 宁可自己硬扛, 也不向同学、老师谈吐求援; 只有在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时, 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有父母。“留守儿童” 的生活来源靠父母经商或打工。因而, “读书无用论” 的思想在他们的脑子里就比较严重。心想, 我父母不读书, 同样可以挣大钱, 而读书这么辛苦, 又有何用呢? 于是, 他们不思上进、得过且过, 缺乏应有的学习激情。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读书, 哪能不出问题呢?
(三)监护人缺乏教育管理的能力
“留守儿童” 的父母外出了, 一方面, 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 也失去了一般儿童的天性与快乐, 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状态。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孤独感便不断地滋长蔓延, 一旦受到挫折, 心里便觉得委屈和无助。他们渴望与父母团聚, 呼唤亲情, 但这只能是梦中的海市蜃景。于是, 他们沉溺于网吧、游戏室、或游荡于大街闹市之中, 做茶楼酒馆的常客。另一方面,代替他们管理孩子的都是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老龄化人群, 这些监护人中的多数人, 缺乏文化, 更缺乏教育头脑。诸多因素, 使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自然形成了代沟, 没有共同语言, 更没有共同爱好。这样的监护人,怎能管得住这些血气方刚的孩子呢? 即使想管, 也管不住,管不到位, 更管不好, 从而致使多数“留守儿童” 在校外便成了头无拘无束的“野马”, 在家里成了个至高无上的“小皇帝”, 在学校则成了个为所欲为的“自由人”。
(四) 父母错误的补偿心理
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 自己外出经商或打工, 是被生活所逼或围了发家致富, 把孩子留在家中, 良心也是不忍, 感到对不起孩子, 有很大的失落感。为了使自己的心里得到一些平衡和安慰, 他们情愿自己节吃俭用, 也要给孩子多一点物质上的享受。其实, 这是对孩子的一种错误补偿。因为, 这些父母并不懂得孩子的心理活动,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片好心。反过来, 他们手上的钱多了, 不但不刻苦学习, 不以努力学习的行动来报效父母, 反而导致了生活上的“挥霍”, 性格上的放纵, 滥交朋友, 不思进取, 违规违纪, 让班主任更加头疼。
二、解决“留守儿童” 教育对策
(一) 双管齐下
一是政府要加大城市的建设力度, 制定宽松政策, 改善外出经商或打工人员在城市的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 二是加大教育投资, 直接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政策环境。
(二) 完善制度
透过“留守儿童” 的问题,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还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农村初中作为“留守儿童” 的直接教育单位, 理应对“留守儿童” 的动向和趋势进行预测和监管, 并据此对教育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如: 建立“留守儿童” 学生档案, 配备这方面的工作人员; 开设“留守儿童” 生活指导课, 提高他们的生活正理能力, 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 提高他们的性格修养; 完善和提高农村学校的寄宿条件, 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 的一个温馨的“家园”。
(三)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 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对它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密切的协作、齐抓共管, 共同构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监督体系, 形成强大的社会教育合力, 营造关心“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切实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 如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制度, 学校与“留守儿童” 家长联系制度; 强化与监护人的合作沟通, 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 建立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责任制, 促进监护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凝成教育合力;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方位地建立健全社会与学校、家庭、政府“四位一体” 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