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焦小健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老骥伏枥”


  迈入耄耋之年,袁隆平似乎真正意识到自己“时间很紧迫”,他为每个下一年都定下“水稻增产”的目标。
  2014年,84岁的袁隆平说,希望能在自己85岁左右,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再过几年,90岁之前能够实现1100公斤。“我现在时间很紧迫,我还是有雄心壮志的,就是老骥伏枥的精神。”
  2015年,在85岁之际,袁隆平卸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他已经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31年。
  卸下行政事务后,袁隆平回归了研究员的角色,依然专注于杂交稻的科研。身体尚好时,他跟随着稻子播种、生长、成熟的季节,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试验田。
  每天,他要下田四次,清晨去转一圈,中午时再去第二次“问诊”,晚饭前和晚饭后,他要第三次、第四次下田。晚上,他会守在电视机前听完全国的天气预报,听到持续暴雨等恶劣天气,他会在客厅墙上挂着的地图前,站上许久,摸一把脸,叹口气。
  后来他的身体跟不上,下不了田了,他还是常到田边去看,特别是到了水稻抽穗期,一亩稻田有效穗多少,每穗平均多少粒,产量大致是多少,他都“心里有底”。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院士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

“中国人要解决吃饭问题,饭碗得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家国动荡早早地在袁隆平身上烙下了印记。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受父亲工作影响,一家人多年间辗转北平、天津、江西、湖北等地生活。
  美好记忆与残酷现实同时出现在袁隆平的童年。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教会学校的母亲英语优异。伴着中外名著长大的袁隆平,英语水平也远远领先同龄人,直到晚年,他爱“飙英语”的习惯还是一直未改。
  袁隆平多年来一直感念母亲的教育,在一封给母亲的长信中,他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袁隆平对学农产生懵懂的兴趣,始于小学一年级。在湖北省汉口,老师带孩子们郊游,在他的记忆里,园艺场“花好多,在地上像毯子一样,红红的桃子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
  然而,9岁时,刚随家人来到重庆的袁隆平就经历了日本飞机的大轰炸,一时间满地焦土,随处可见同胞尸首。
  青年时的袁隆平极具“反叛”精神。他爱游泳,空袭来临,人人都急着躲进防空洞,他嫌憋闷,竟选择到嘉陵江里游泳躲避。数学老师教乘法“负负得正”,他偏要问个原因,老师“你只需记住就行了”的回答没能令他满意。多年后,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他还和一同获奖的数学家吴文俊说起这段往事。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很快三年困难时期来临,在袁隆平的记忆里,“那时大家都吃不饱饭,一天到晚都想吃餐饱饭”。
  饥饿的记忆根植在脑海里,也是从那时起,袁隆平坚定了信念:“中国人要解决吃饭问题,饭碗得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感谢稻田里那株与众不同的水稻”


  23岁的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作物育种之余,开始从事传统水稻品种选育。同一年,大洋彼岸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让人们开始从分子层次上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彼时的中国,盛行的是苏联植物学家、农学家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否认基因存在,认为可以通过嫁接和胚接等手段,利用两个物种的优点,创造出新的物种。
  4年后,青年教师袁隆平在报纸上看到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转而开始从遗传学上研究杂交水稻。
  安江农校老校门旁曾有30多亩水稻良种选育实验田。20世纪60年代初,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到试验田选种,一株“穗大粒多、鹤立鸡群”的稻株引起了他的注意,稻粒数有230余粒,远超普通稻株。袁隆平兴奋地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又将所有谷粒留作试验的种子,并于第二年播种。在他的计划里,这些种子长出的稻株,有望实现亩产上千斤的突破。
  此后两年,每到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科研人员都在稻田里进行杂交育种实验。雄性不育水稻有着“花药不开裂”的外部特征,他和团队拿着放大镜观察了14万株水稻,最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2月底,袁隆平将前述内容整理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上。“这还得感谢稻田里那株与众不同的水稻!”袁隆平说。

从“野败”到“超优千号”


  从开始寻找雄性不育系水稻,到获得可以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用了近10年时间。早期,袁隆平将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和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水稻及其后代进行实验,发现保持不育特性植株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实验陷入僵局。
  1970年11月,在读完国外相关杂交实验的论著后,袁隆平决定用更边缘的野生稻进行杂交实验。后来,在海南的一处农场,助手们找到一株此前从未见过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这株珍贵的野生稻被命名为“野败”。
  到了1973年,用“野败”杂交得到的水稻已经种植了几万株,都能保持不育特性,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
  也是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南优1号”,在湖南、广西等地试种,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1974年,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培育成功,在安江农校试种,亩产628公斤。
  此后,全国又陆续选配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杂交水稻,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提高了粮食产量。
  袁隆平的研究并没就此停止。1981年,他提出两系法育种方式。14年后,两系法技术研究成功。1997年,他又在两系法的基础上研究超级杂交稻。2021年5月,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最终,得到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禾下乘凉梦”


  晚年时,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稻田。清晨,他一起床便走到阳台,面朝着稻田,甩甩胳膊、晃晃腿,锻炼一下身体。
  每天都有全国慕名而来的人向袁隆平请教“种田”的知识,他像个“活地图”,一问对方来自哪儿,哪怕是很偏远的县,一说经纬度,他心里便有了谱。有人希望他能去当地指导水稻种植,他总说:“我看明天身体好,我就去。”
  2019年,89岁的袁隆平身体愈发差了,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每次上医院接受检查后,他都坚持出院。他说,自己身体还可以,就是有一个气喘病,“没有想过退休,一退休了就没有事情做,会有失落感”。
  无法停下去稻田的脚步、不肯休息的袁隆平,反复说起自己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我就跟我的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至少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袁隆平乐呵呵地说,自己接下来的两个目标,其一是把超级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亿亩,每亩增产最低100公斤;其二是海水稻,也搞它个1亿亩,每亩增产300公斤。
  数字显得抽象,袁隆平用到一句类比:增产100亿公斤是什么概念,可以多养活4000万人口,增产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
  对于杂交稻的亩产量,袁隆平从没说过满足了。在袁隆平身边二十几年,辛业芸博士记得,他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那個超级杂交稻要是研究成功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个愿望早在2000年就实现了。紧接着,他又说:“要是亩产800公斤,那我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双季稻最高亩产超过了1500公斤,辛业芸再也没听到“心满意足”这个字眼了。“我意识到,他是不会满足了。”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京报》)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离体生测方法,系统测定和比较了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结果表明,dl-薄荷醇和香茅醇等10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具有较高的活性;选用6种高活性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处理24 h和48 h后6种化合物的LC50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油酸<间苯三酚<间苯二酚<柠檬酸<dl-薄荷醇<香茅醇;油酸<间苯二酚<香茅醇<间苯三酚<柠檬酸<dl-薄荷醇。  关键词:
摘要:椰子木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2013年8 月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对我国椰子及棕榈产业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椰子木蛾发生规律、生物学习性、预测预报以及防治适期的基础。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分龄的准确指标。本文通过林间收集椰子木蛾幼虫头壳和实验室饲养椰子木蛾并收集头壳的方法,通过测量与比较,运用频次分布与线性回归等,对椰子木蛾的龄期划分进行了研究,并依据Dyar
對于中国的乐迷来说,最熟悉的国际指挥大师莫过于小泽征尔了。小泽征尔1935年出生在中国辽宁,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他和印度的指挥家祖宾·梅塔、新加坡的指挥家朱晖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点金一挥”风采依旧  2018年7月28日,日本长野县山之内町“森林音乐堂”,当83岁的小泽征尔走上指挥台时,现场300多名观众鼓掌如潮。原来,观众们都没有想到小泽先生会在这场名为“小泽国际室内乐音乐塾
有的政府官员精通“空手道”,企业给钱送礼就“亲”,不给不送就“清”,亲疏关系明码标价;有的政府官员擅长“金钟罩”,与圈子内的企业相处亲密,对圈子外的企业分得格外清楚;有的政府官员习惯“打太极”和“踢皮球”,对企业表面态度亲切,办事却推诿拖拉……一种变了味的“亲清”政商关系正在基层滋生。给钱送礼就“亲”,不给不送就“清”  在健康的政商关系中,政府官员对所有企业应该一视同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
摘要:为了明确全国不同稻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及其抗性机制,201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16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和3种增效剂在10个抗性种群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安徽安庆、合肥、江苏南京、盐城和无锡5个地区种群达到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74.1~91.2);浙江杭州、台州、湖州3个种群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5.8~47.7),福建福州和广东广州达到低水平抗性(抗性
2020年6月22日,由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常山县委原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郁松受贿案,经开化县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王郁松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并处罚金40万元,对违法所得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王郁松曾有一份亮眼的履历。但是,带着不纯洁的动机入党,为谋求职务升迁无所不用其极,对党纪国法的漠视以及被高利贷套住后的疯狂,让他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入党动机不纯,一
37年前,孙衍吾在自家8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知海书屋”。起初,很多人都说他不过是因为高考落榜一时意气用事,搞一两年自然就会出去挣钱。37年时光荏苒,“小孙”变成了“老孙”,“知海书屋”却被老孙攒出了两万余本报纸合订本和十几万册书,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如今,年近60岁的孙衍吾,虽然只是一个农民,却拥有一颗文人的心,将为民办书屋当作一生的事业。有人笑他,有人敬他。他说:“我是
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称,中国日益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一毕业就回国;许多人放弃在华尔街或硅谷的不菲收入,奔向北上广深;中国政府不断推出利好政策,吸引外籍人才到中国发展。  过去以在国外工作为荣的中国留学生,如今渴望回国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几年前,王毅(音)过着标准的“美国梦”式生活。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在谷歌找到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还在硅谷买了一间寬敞的公寓
编者按: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90年前的南昌起义如一声春雷,似黑暗中的灯塔,使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道路。这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1927年春天以后,随着蒋介石叛变革命,南京和武汉国民政府相继“清党”和“分共”,革命形势跌入谷底。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
摘要 研究了4种虫生真菌对烟草甲虫的致死效果。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在103个/mL的孢子浓度下,对烟草甲虫的致死中时为10 d。另外几种真菌对烟草甲虫也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经过SPSS软件分析了白僵菌对烟草甲虫致死率与时间剂量的量化关系。  关键词 烟草甲虫;生物防治;虫生真菌;白僵菌  中图分类号 S476.12    烟草甲虫(Lasiderma serricor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