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存在于家庭环境中的人、物、事都是无声的教科书,或物质的、或精神的、或隐性的、或显性的,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家庭环境;早期教育;行为习惯;性格特点
引言:美国一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全美选出50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个有犯罪纪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半个月后,心理学家收到大量回信,其中的两封信很有意思,都是讲述母亲小时候给他们分苹果的故事。
来自监狱的囚犯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次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而且非常想要它。这时,妈妈却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自己想要那个大苹果,这时约翰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苹果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果然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弟弟却只拿到一个小苹果。从此以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会伪装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断说谎。上中学时,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会不择手段,之后又学会打架、偷窃、吸毒、抢劫、杀人,直到现在,我被关进监狱终身监禁。”
成功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父亲过生日,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却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很好,孩子们,你们都說了真心话,这个苹果最大最红也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可这个大苹果只有一个,让我们来做个比赛吧,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每人一块,负责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资格得到它!”结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妈妈,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同样是分苹果,一位母亲让孩子用说谎来伪装自己,从而使其一步步滑向深渊;另一位母亲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引导他做一个诚实努力的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奠基石,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可塑性很强。每个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他对周围的充满了好奇,他会小猴学样的去模仿。“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环境对人影响。一个勤快的母亲,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而温馨,孩子也不会邋遢到哪里去,有一次我跟同事说我女儿起床后不叠被子,衣服乱扔,同事没有直接回应我的话,而是说他的一个亲戚无论多忙,每天早早起来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亲戚的女儿12岁了,现在寄宿制学校上学,每次上学走时,都是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而且有条不紊,同事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如果你自己把家里收拾干净了,东西摆放有序,犹如破窗效应,孩子就会不令则行。
二、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品格的影响
品质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家庭同样的道德心理。这是因为孩子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服从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德行为。古代“岳母刺字”成就了一代英雄。一则公益公告《给妈妈洗脚》不知感动了对少人。在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导,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使孩子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冷酷、暴躁等不良性格。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三、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她)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称赞和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安慰和同情。总之,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音容笑貌、亲切话语所创造的对孩子充满爱的氛围,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舒畅地感受父母关爱的幸福。贵州毕节四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充分说明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事发后,舆论场上弥漫着一股愤怒情绪,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这不是第一起发生在毕节的留守儿童悲剧,甚至很可能也不是最后一起。人们批评毕节市政府“口惠而实不至”,没有把关爱儿童落到实处。还有人把根源归结为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认为只有取消户籍制度,才能杜绝悲剧的重演。这些观点很可能都是对的,但是,它们“有用”吗?警方披露,自杀儿童中的老大张启刚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说到:“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语言那么简单,想法却超越了年龄。相信很多人读到这些句子,都会被其中深深的绝望所震撼,都会为之感到莫名的悲伤。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承担着他远远无法承受的生活重担,他被压垮了。在长期无人应答的处境中,他的精神世界早就与快乐绝缘了,活着也因此成了彻底的劳役。他不是死于贫穷,而是死于孤独。无论多么强大的政府,总会在某些领域失灵。政府能够让张启刚快乐吗?我觉得做不到。毕节市长无论多么勤政,他的手也摸不到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高素质新人,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作者:楼必生《美国家庭教育启示》
[2]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关键词:家庭环境;早期教育;行为习惯;性格特点
引言:美国一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全美选出50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个有犯罪纪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半个月后,心理学家收到大量回信,其中的两封信很有意思,都是讲述母亲小时候给他们分苹果的故事。
来自监狱的囚犯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次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而且非常想要它。这时,妈妈却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自己想要那个大苹果,这时约翰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苹果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果然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弟弟却只拿到一个小苹果。从此以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会伪装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断说谎。上中学时,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会不择手段,之后又学会打架、偷窃、吸毒、抢劫、杀人,直到现在,我被关进监狱终身监禁。”
成功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父亲过生日,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却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很好,孩子们,你们都說了真心话,这个苹果最大最红也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可这个大苹果只有一个,让我们来做个比赛吧,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每人一块,负责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资格得到它!”结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妈妈,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同样是分苹果,一位母亲让孩子用说谎来伪装自己,从而使其一步步滑向深渊;另一位母亲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引导他做一个诚实努力的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奠基石,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可塑性很强。每个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他对周围的充满了好奇,他会小猴学样的去模仿。“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环境对人影响。一个勤快的母亲,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而温馨,孩子也不会邋遢到哪里去,有一次我跟同事说我女儿起床后不叠被子,衣服乱扔,同事没有直接回应我的话,而是说他的一个亲戚无论多忙,每天早早起来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亲戚的女儿12岁了,现在寄宿制学校上学,每次上学走时,都是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而且有条不紊,同事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如果你自己把家里收拾干净了,东西摆放有序,犹如破窗效应,孩子就会不令则行。
二、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品格的影响
品质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家庭同样的道德心理。这是因为孩子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服从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德行为。古代“岳母刺字”成就了一代英雄。一则公益公告《给妈妈洗脚》不知感动了对少人。在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导,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使孩子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冷酷、暴躁等不良性格。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三、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她)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称赞和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安慰和同情。总之,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音容笑貌、亲切话语所创造的对孩子充满爱的氛围,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舒畅地感受父母关爱的幸福。贵州毕节四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充分说明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事发后,舆论场上弥漫着一股愤怒情绪,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这不是第一起发生在毕节的留守儿童悲剧,甚至很可能也不是最后一起。人们批评毕节市政府“口惠而实不至”,没有把关爱儿童落到实处。还有人把根源归结为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认为只有取消户籍制度,才能杜绝悲剧的重演。这些观点很可能都是对的,但是,它们“有用”吗?警方披露,自杀儿童中的老大张启刚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说到:“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语言那么简单,想法却超越了年龄。相信很多人读到这些句子,都会被其中深深的绝望所震撼,都会为之感到莫名的悲伤。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承担着他远远无法承受的生活重担,他被压垮了。在长期无人应答的处境中,他的精神世界早就与快乐绝缘了,活着也因此成了彻底的劳役。他不是死于贫穷,而是死于孤独。无论多么强大的政府,总会在某些领域失灵。政府能够让张启刚快乐吗?我觉得做不到。毕节市长无论多么勤政,他的手也摸不到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高素质新人,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作者:楼必生《美国家庭教育启示》
[2]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