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代表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的需求告诉学校;学校在倾听企业界呼声的同时,与企业代表畅谈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并为校企合作大开“绿灯”……
日前,浙江10所中等职业学校、永康市11家知名企业及金华市教育局、永康市科技局和经信局的多位分管领导,齐聚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召开第二届理事会,探索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校企政三方开展对话,整合优势资源,以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机电人才,助推永康、武义、缙云五金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心脏”
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是本次会议的焦点问题,也是10所理事会成员学校最关心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心脏’,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钟宝认为,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五金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态度和能力),掌握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工作能力,达到机电产品维修、机床机电设备装调、自动化控制的初、中级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与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不谋而合的是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据校长董士林介绍,由于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学校设备缺乏,学生生源的98%来自农村,因此学校重在培养“宽基础”、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初级机电人才。在董士林看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与地方经济和学校实情“匹配”,要对接用人单位需求,最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他形象地将学生比作郭靖,将企业比作黄蓉,将老师比作江南七怪,他说:“我们的学生最终能否成才,还要看是否能够遇到洪七公——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校校互通有无的同时,几位企业代表也对永康五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永康五金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状况作了分析,希望职业学校能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群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小龙说:“每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我们觉得学生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素质,是职业精神。在我们的用工标准中,对员工心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各占50%。”“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与岗位匹配的基础上,要认可企业文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吕婷婷补充道。
校企紧密合作牵住改革“牛鼻子”
构建校企紧密合作是推进机电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已经成为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成员的共识。在过去的十年中,在理事会的牵线搭桥下,成员学校和成员企业之间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了机电专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已经着手打造“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寻找机电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教学课程,最终形成企业和学校在教学、人力、文化全方位的融合。该校校长叶云汉说:“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有效深化校企、校校合作,才能牵住人才培养模式的‘牛鼻子’。”
丽水市职业教育中心则探索出了“课堂进企业”的教学模式。据校长叶光炳介绍,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生产环境好、设施设备齐全的企业,将学校的课堂引入企业生产车间,在第一线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实现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中职学生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实操技能。”正阳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李新国认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心是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重心则是学生实习实训。因此,正阳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针对高三实习学生构建了半月轮岗、每月座谈、两个月成长的“人才库”培养项目。李新国说:“被培养对象可以申请参加企业的生产项目,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力优化产品制作或工艺环节,且半年上交一次‘成绩单’。”
无论是“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进企业”的教学模式,还是“人才库”校企合作培养项目,都是校企“手挽手、齐步走”的成果。正如永康市和力模具有限公司李伟明所说:“我们正在积极对接合作学校,深化工艺流程的资源共享和师资力量的双向流通,让学生在‘软硬’环境的影响下增强自己的职业兴趣,扭转眼高手低的职业观念,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微合作”升级成为共赢新出路
十年合作,十年探索,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成员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如今,面对地方经济爬坡过坎、“二次出发”的发展形势,金华市教育局职成高教处副处长金尚昶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中职学校既要为学生培养操作技能,也要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因此,过去以定向班、特色班为主要方式的校企“微合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学校、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纽带作用,实现从“微合作”到技术研发的“升级”。
永康市科技局局长程可可说:“职业学校应该为没有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挥技术优势。科技局和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永康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不久前建立了“模具创新研发中心”,包含数控实习和生产、模具制作、加工中心、对外生产车间四个区域,主要针对劳动力密集、工艺比较机械单一的工序和岗位,研发智能化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据悉,该研发中心已经研制出一套防盗门安装的自动化设备,这台设备由两人操作,每天能安装380扇防盗门,解决了防盗门安装依靠人工焊接、技术要求高、产能低的生产困境。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支点,应当放在合力解决技术难题、服务社会上。”据程可可介绍,永康市科技局将为学校和企业开启“方便之门”,在提供科技、人力、设备等各方面无条件支持的同时,倡议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体验中心,让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完成学校和企业布置的“课堂”任务,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根据企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同时,协助企业在学校建立文化和科技展示体验中心,从而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让学生观摩、拆装,最终培养学生技术革新的能力。
目前,校企互建体验中心的合作模式已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下一步,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成员学校将以“永康模式”为蓝本,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集团的各种资源,加强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一方面帮助企业深化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培养研发型技能人才。
日前,浙江10所中等职业学校、永康市11家知名企业及金华市教育局、永康市科技局和经信局的多位分管领导,齐聚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召开第二届理事会,探索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校企政三方开展对话,整合优势资源,以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机电人才,助推永康、武义、缙云五金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心脏”
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是本次会议的焦点问题,也是10所理事会成员学校最关心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心脏’,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钟宝认为,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五金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态度和能力),掌握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工作能力,达到机电产品维修、机床机电设备装调、自动化控制的初、中级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与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不谋而合的是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据校长董士林介绍,由于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学校设备缺乏,学生生源的98%来自农村,因此学校重在培养“宽基础”、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初级机电人才。在董士林看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与地方经济和学校实情“匹配”,要对接用人单位需求,最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他形象地将学生比作郭靖,将企业比作黄蓉,将老师比作江南七怪,他说:“我们的学生最终能否成才,还要看是否能够遇到洪七公——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校校互通有无的同时,几位企业代表也对永康五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永康五金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状况作了分析,希望职业学校能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群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小龙说:“每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我们觉得学生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素质,是职业精神。在我们的用工标准中,对员工心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各占50%。”“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与岗位匹配的基础上,要认可企业文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吕婷婷补充道。
校企紧密合作牵住改革“牛鼻子”
构建校企紧密合作是推进机电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已经成为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成员的共识。在过去的十年中,在理事会的牵线搭桥下,成员学校和成员企业之间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了机电专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已经着手打造“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寻找机电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教学课程,最终形成企业和学校在教学、人力、文化全方位的融合。该校校长叶云汉说:“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有效深化校企、校校合作,才能牵住人才培养模式的‘牛鼻子’。”
丽水市职业教育中心则探索出了“课堂进企业”的教学模式。据校长叶光炳介绍,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生产环境好、设施设备齐全的企业,将学校的课堂引入企业生产车间,在第一线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实现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中职学生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实操技能。”正阳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李新国认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心是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重心则是学生实习实训。因此,正阳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针对高三实习学生构建了半月轮岗、每月座谈、两个月成长的“人才库”培养项目。李新国说:“被培养对象可以申请参加企业的生产项目,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力优化产品制作或工艺环节,且半年上交一次‘成绩单’。”
无论是“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进企业”的教学模式,还是“人才库”校企合作培养项目,都是校企“手挽手、齐步走”的成果。正如永康市和力模具有限公司李伟明所说:“我们正在积极对接合作学校,深化工艺流程的资源共享和师资力量的双向流通,让学生在‘软硬’环境的影响下增强自己的职业兴趣,扭转眼高手低的职业观念,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微合作”升级成为共赢新出路
十年合作,十年探索,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成员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如今,面对地方经济爬坡过坎、“二次出发”的发展形势,金华市教育局职成高教处副处长金尚昶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中职学校既要为学生培养操作技能,也要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因此,过去以定向班、特色班为主要方式的校企“微合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学校、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纽带作用,实现从“微合作”到技术研发的“升级”。
永康市科技局局长程可可说:“职业学校应该为没有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挥技术优势。科技局和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永康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不久前建立了“模具创新研发中心”,包含数控实习和生产、模具制作、加工中心、对外生产车间四个区域,主要针对劳动力密集、工艺比较机械单一的工序和岗位,研发智能化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据悉,该研发中心已经研制出一套防盗门安装的自动化设备,这台设备由两人操作,每天能安装380扇防盗门,解决了防盗门安装依靠人工焊接、技术要求高、产能低的生产困境。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支点,应当放在合力解决技术难题、服务社会上。”据程可可介绍,永康市科技局将为学校和企业开启“方便之门”,在提供科技、人力、设备等各方面无条件支持的同时,倡议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体验中心,让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完成学校和企业布置的“课堂”任务,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根据企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同时,协助企业在学校建立文化和科技展示体验中心,从而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让学生观摩、拆装,最终培养学生技术革新的能力。
目前,校企互建体验中心的合作模式已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下一步,金华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成员学校将以“永康模式”为蓝本,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集团的各种资源,加强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一方面帮助企业深化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培养研发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