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的飞速发展亟需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科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在文中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意识;小学科学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引导启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愿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使他们获得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热胀冷缩》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以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学生设计出用橡皮膜封住烧瓶口,把烧瓶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有的想到把踩扁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恢复原来的样子;有的学生提出用气球代替橡皮膜;有的学生则提议用肥皂泡来封瓶口;还有的学生设计出用一个充了气的气球放到热水和凉水中,通过观察排出水的多少来验证结论;有的学生甚至要在关好门窗的实验室中生一堆火,观察门窗是否有“风”吹出,等等。此外,我们还常用“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提出书上实验的不足并改进吗?”“你有独特的见解吗?”等语言问题,启发和鼓励學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做实验。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订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为了能自主探究,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保证。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在水中?这时我根本就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去找答案。他们将酱油、食盐、面粉、粉笔末等物品投入水中进行试验,从而得出结论。在这次实验中学生完全脱离了老师设计好的步骤独立完成,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提高了实验的技能。因此,对于实验操作,教师可大胆让学生尝试操作,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活动,也不必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以及必要的指导。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延伸,拓展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一节科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运用知识活动的终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动手实践,去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等活动。探究活动的延伸,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学会了自主学习创设了机会。例如,在教学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空气和水的力》一单元后,学生明白了反冲力能推动物体运动。因此,我抓住时机进行延伸,开展了以下活动:“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寻求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看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总结、更深一步研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生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创作出了如“空气动力桨赛车”“太阳能电动车”等一些富有创意的精品,比赛也变得更加有意义,不是单纯地为参赛而参赛,而是对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也得到拓展。
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激励创新精神
科学不迷信权威。我们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各种陈旧思想的束缚,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三敢”精神:敢想,即鼓励学生不要受任何框框的约束,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敢说,即敢于把自己的各种想法都说出来,不要怕说得不对或说错;敢于实践,即敢于动手把自己的想法实施于行动。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在“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改变沉和浮》一课时,当学生观察到“一块橡皮泥捏成团状会沉于水,捏成船形时浮于水面”这一现象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地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各种假设。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可能是橡皮泥变轻了”、“橡皮泥变形了”、“水的浮力增大了”等假设。尽管有些假设不正确,但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各种想法说出来,当学生敢于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设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敢想敢说的阶段,而是进一步要求学生敢于进行实验观察活动,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独立地思考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寻找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各种假设,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敢于实践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科学教学这一科学启蒙的阵地上,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扶持学生的创造萌芽,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瑞,昌成明.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6(11):56-58.
[2]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3.
(作者单位:茌平县乐平铺镇联合校)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意识;小学科学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引导启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愿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使他们获得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热胀冷缩》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以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学生设计出用橡皮膜封住烧瓶口,把烧瓶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有的想到把踩扁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恢复原来的样子;有的学生提出用气球代替橡皮膜;有的学生则提议用肥皂泡来封瓶口;还有的学生设计出用一个充了气的气球放到热水和凉水中,通过观察排出水的多少来验证结论;有的学生甚至要在关好门窗的实验室中生一堆火,观察门窗是否有“风”吹出,等等。此外,我们还常用“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提出书上实验的不足并改进吗?”“你有独特的见解吗?”等语言问题,启发和鼓励學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做实验。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订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为了能自主探究,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保证。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在水中?这时我根本就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去找答案。他们将酱油、食盐、面粉、粉笔末等物品投入水中进行试验,从而得出结论。在这次实验中学生完全脱离了老师设计好的步骤独立完成,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提高了实验的技能。因此,对于实验操作,教师可大胆让学生尝试操作,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活动,也不必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以及必要的指导。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延伸,拓展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一节科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运用知识活动的终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动手实践,去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等活动。探究活动的延伸,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学会了自主学习创设了机会。例如,在教学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空气和水的力》一单元后,学生明白了反冲力能推动物体运动。因此,我抓住时机进行延伸,开展了以下活动:“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寻求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看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总结、更深一步研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生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创作出了如“空气动力桨赛车”“太阳能电动车”等一些富有创意的精品,比赛也变得更加有意义,不是单纯地为参赛而参赛,而是对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也得到拓展。
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激励创新精神
科学不迷信权威。我们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各种陈旧思想的束缚,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三敢”精神:敢想,即鼓励学生不要受任何框框的约束,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敢说,即敢于把自己的各种想法都说出来,不要怕说得不对或说错;敢于实践,即敢于动手把自己的想法实施于行动。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在“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改变沉和浮》一课时,当学生观察到“一块橡皮泥捏成团状会沉于水,捏成船形时浮于水面”这一现象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地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各种假设。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可能是橡皮泥变轻了”、“橡皮泥变形了”、“水的浮力增大了”等假设。尽管有些假设不正确,但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各种想法说出来,当学生敢于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设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敢想敢说的阶段,而是进一步要求学生敢于进行实验观察活动,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独立地思考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寻找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各种假设,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敢于实践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科学教学这一科学启蒙的阵地上,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扶持学生的创造萌芽,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瑞,昌成明.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6(11):56-58.
[2]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3.
(作者单位:茌平县乐平铺镇联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