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流动一直是我国社会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精英流动作为社会流动中一项特殊的内容,把它放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帕累托的精英理论分析了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精英流动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精英;精英流动;社会阶层
一、关于精英及精英流动概念的界定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首先在政治意义上实用了“精英”并使之普遍化。随着精英理论的不断发展,吉登斯在此基础上对“精英”下的定义是:“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社会机构和组织中占据正式权力位置的个人。”这里则借用吉登斯的精英定义,可以把“精英”界定为那些在社会结构和组织中占据正式权力位置和资源优势位置的个人,他们手中掌控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占据着社会更多的财富。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流动有两重涵义,一是指水平流动,二是指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最典型的两种方式就是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地位的上升和下降。文中的精英流动就是从这一层面来讲的,因而可以说是对精英垂直流动的研究。
二、影响我国精英流动的因素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愈演愈烈,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因而精英流动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影响精英流动因素也愈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精英流动的具体机制。
1.家庭背景与精英流动。帕累托在他的精英理论中认为,稳定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階级。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整个社会阶层变换更替的规律莫过于“农民的子女总是农民,达官贵人的子女永远是达官贵人”。要想跨越这条鸿沟,唯一的途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期在科举中能够高中。由此可见,传统社会中,作为家庭背景的先赋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社会里,职业高度分化,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以自获条件作为精英流动的标准是机会平等原则的体现。但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大国,传统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再加上目前社会制度结构的不完善,因而家庭背景对精英流动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与精英流动。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人们在精英流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资本,或者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体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差别、职业差别、经济收入差别、社会地位差别等等。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一书中也提到,教育机构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颁发文凭,同时也是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中国,学历是目前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获得高学历是获得其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许多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了自己父辈所处的社会地位,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特别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和城镇的社会中下层,他们的社会地位的改变更加明显。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明了一点,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经济财富和个人声望的途径主要就是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是实现精英流动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3.社会资本与精英流动。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人情”、“面子”,因此社会网络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也就十分普遍。关于社会网络资源的定义有很多,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其社会资本理论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财富、地位、权力和与个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那些人的社会关系。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尽管今天其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中国人在社会行动中依然依赖亲情、熟悉、血缘等关系,影响着社会的流动。国外一些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资本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具体表现为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渠道受雇的人获得了比其他人更相配的职位,也不太可能辞职,他们比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工作的人较少缺勤,并且获得了较高的工作表现评价。但在中国,近年来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们求职过程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社会网络发挥着提供信息和信誉保证等方面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实现职业流动,大多因为个人条件不能满足职位的要求,所以才找门路、托人情。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文宏.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J].社会2006年第26卷.
[3]许苏明.文化场域、文化资本与中国近现代精英流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8卷6期.
[4]莫艳清,杨建华.市场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内在机制:1978-2011——来自浙江省居民社会流动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浙江学刊.2013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婷,女,1986年9月20日,重庆市铜梁县,硕士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社会学,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
【关键词】精英;精英流动;社会阶层
一、关于精英及精英流动概念的界定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首先在政治意义上实用了“精英”并使之普遍化。随着精英理论的不断发展,吉登斯在此基础上对“精英”下的定义是:“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社会机构和组织中占据正式权力位置的个人。”这里则借用吉登斯的精英定义,可以把“精英”界定为那些在社会结构和组织中占据正式权力位置和资源优势位置的个人,他们手中掌控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占据着社会更多的财富。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流动有两重涵义,一是指水平流动,二是指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最典型的两种方式就是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地位的上升和下降。文中的精英流动就是从这一层面来讲的,因而可以说是对精英垂直流动的研究。
二、影响我国精英流动的因素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愈演愈烈,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因而精英流动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影响精英流动因素也愈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精英流动的具体机制。
1.家庭背景与精英流动。帕累托在他的精英理论中认为,稳定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階级。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整个社会阶层变换更替的规律莫过于“农民的子女总是农民,达官贵人的子女永远是达官贵人”。要想跨越这条鸿沟,唯一的途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期在科举中能够高中。由此可见,传统社会中,作为家庭背景的先赋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社会里,职业高度分化,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以自获条件作为精英流动的标准是机会平等原则的体现。但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大国,传统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再加上目前社会制度结构的不完善,因而家庭背景对精英流动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与精英流动。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人们在精英流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资本,或者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体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差别、职业差别、经济收入差别、社会地位差别等等。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一书中也提到,教育机构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颁发文凭,同时也是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中国,学历是目前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获得高学历是获得其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许多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了自己父辈所处的社会地位,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特别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和城镇的社会中下层,他们的社会地位的改变更加明显。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明了一点,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经济财富和个人声望的途径主要就是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是实现精英流动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3.社会资本与精英流动。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人情”、“面子”,因此社会网络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也就十分普遍。关于社会网络资源的定义有很多,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其社会资本理论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财富、地位、权力和与个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那些人的社会关系。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尽管今天其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中国人在社会行动中依然依赖亲情、熟悉、血缘等关系,影响着社会的流动。国外一些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资本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具体表现为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渠道受雇的人获得了比其他人更相配的职位,也不太可能辞职,他们比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工作的人较少缺勤,并且获得了较高的工作表现评价。但在中国,近年来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们求职过程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社会网络发挥着提供信息和信誉保证等方面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实现职业流动,大多因为个人条件不能满足职位的要求,所以才找门路、托人情。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文宏.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J].社会2006年第26卷.
[3]许苏明.文化场域、文化资本与中国近现代精英流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8卷6期.
[4]莫艳清,杨建华.市场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内在机制:1978-2011——来自浙江省居民社会流动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浙江学刊.2013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婷,女,1986年9月20日,重庆市铜梁县,硕士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社会学,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