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Rochelle 海蓝云天的童话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罗歇尔坐落在法国西部,濒临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行政区划上属于滨海夏朗德省。如果把六边形的法国看作一个伸开手脚的巨人,那么拉罗歇尔就是这个巨人不可替代的腰眼。说起她,法国人很少有不知道的,离葡萄酒的圣地波尔多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从巴黎开出的高速列车TGV直达拉城,经过500公里的风驰电掣,仅用两小时50分钟便把一车厢又一车厢的旅游者,帆船爱好者,抱着划板的"水上飘"送到他们的乐园。
  


  拉罗歇尔的美,在于她湛蓝湛蓝的天和湛蓝湛蓝的水。躺在沙滩上,不能理解这分大自然的造化,卷曲的白云,象扯也扯不开的羊毛卷,那么合适地点缀在浓得化不开的一团蓝颜色上,刚看第一眼,我就已经呆在那里。我的留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惊叹中开始的。其实,拉城的美还远不止于此。
  
  如果有人问我,拉罗歇尔什么东西最多?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游艇。温带海洋性气候使这个滨海小城永远是温润的,冬天不冷,夏季凉爽。明媚的周末,从我的宿舍楼推窗望去,海面上五颜六色的风帆摇曳着,海风温柔地和这些弄潮儿嬉戏,成群的海鸥鸣叫着,或互相追逐,或停在附近的灯塔上梳理他们丰满的羽毛。这种景象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至今,只要想起拉罗歇尔,那幅图画就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激起我莫名的感动。
  想起在图书馆看到一份水上项目的计划书,那是巴黎在申请2008年奥运会时做的。那一次较量,北京赢了,2008年奥运会的水上项目比赛落在中国的青岛,否则,就会在拉罗歇尔。拉城的气候、自然条件很适合水上项目。和当地人谈起来,他们的言语中明显地带着一种惋惜。不过听说拉城和青岛正在商谈建立姊妹城市,多少让人感到有点欣慰。人口不到8万的一座小城,游艇的数量十分惊人,岸边密密匝匝的桅杆排列成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游艇大多是外地人的,每年休假时节,全家老少来到这里,白天出海,晚上泊在港里,在船上烧烤,打牌,尽情享受夏日的闲暇。休假结束,帆船就寄存在这里,加入到庞大的帆船队伍中,直到第二年的假期。所以玩游艇的人真正享受游艇大概只有一两个月,而保养游艇却要一年的时间,其中的花费可想而知。
  法国的海滨城市很多,造就明星的嘎纳,一年一度的盛会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棕榈树的城市尼斯,是法国人理想的阳光地带;沸腾的渔港马赛,因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而带有一丝神秘。这些城市仰仗地中海的恩赐,富有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成为法国人度假的首选,总是人群聚集,沸沸扬扬。相比之下,拉罗歇尔要静寂得多。
  刚到这里的时候,很不适应这里的沉寂,尤其是周末,除了离宿舍不远的一家小商店,别的都关了门,常常独自走半天不见人影,心里说不上是安全还是害怕。习惯了北京的热闹,有时候觉得混在人群中才安全,在这里,常常找不到问路的人,公共汽车上也是如此,经常是一个人在上面左顾右盼,心里没着没落的。有时候真想大喊一声,撕破这张沉默的大网,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正在教堂附近的老街上散步,一阵疯狂的喇叭声吓了我一跳,一向温和给行人让路的汽车今天怎么发疯了?我奇怪地循声望去,只见一队五颜六色的花车开向教堂,车门装饰着鲜花和气球,和北京街头的迎亲车队差不多。司机拼命地按着喇叭,向全城人宣告这一喜讯,路上行人驻足观望,有的干脆鼓掌欢呼起来。教堂的椅子上绑着洁白的花束,主持神父边做祈祷边唱着什么,优美低沉的男中音在大教堂的穹顶上宛转回荡,两位鲜花一样的新人跪在主的面前。仪式之后,在亲友的簇拥下,新人来到教堂门口,大家向他们抛洒洁白的大米,以示祝福。我远远地望着这一幕,许多感动堆积在眼前,在这个越来越崇尚同居,懒得结婚的国度,在这个50%离婚率的时代,能认认真真地举行一场婚礼,足以让我这个外国人感动唏嘘了。
  


  在拉城的感动还有很多,有些小事也许当地人习以为常,对于我来讲,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离宿舍最近的"冠军"超市,是我们每周必去光顾的地方,去多了,店员便建议我们办个积分卡,会有小礼物赠送。让人感动的是,给我办了一张类似银行卡大小的超市卡之后,又给了我四张同样密码的小卡,我不解,店员解释说,万一你的卡丢了,还有第二张,再丢了,还有第三张,我注意到每个小卡上都有一个孔,可以挂在钥匙上。这样带起来就不会太累赘,而且也忘不了。顾客方便了,店家当然要付出一定代价,既增加成本,又需要工作量,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心无心,看商家有没有头脑了。周末的超市里总是熙来攘往的,收银员不多,个个忙得抬不起头来,这时候排在我前面一个买酒的小男孩交款时被拦住了,听他们的对话大概是询问是不是和父母一起来的。小男孩10岁左右,一脸小雀斑,很自信地说是父母让买的,收银员叫来领班,领班请小孩给家里打个电话,证实一下。早听说在法国有规定,禁止卖烟酒给18岁以下的孩子,我想也许只是说说罢了,没想到店家会在这么繁忙的钟点一丝不苟,事情虽小,却让我生出不少感慨。
  拉城的外国人不算太多,我们这些亚洲人走在街上就格外引人注目,走在弯弯曲曲的路上,常常让人找不到北,幸好路边可以找到灯箱地图,往往看半天也不知所云,这时候就会有路人停下来,问我们要不要帮助,有时候只是想欣赏一下地图,也会被接二连三的好心人问个不停,地图都不好意思看了,生怕辜负别人。身在异乡,点点滴滴的感动伴着我的求学之路,就象小城街道两旁家家阳台上盛开的花朵,一抹不经意的笑容,却可以温暖世界上最冰冷的角落,我用心感受着这份温暖,也悉心地将它传递给别人。
  法国人有句名言,"什么都可以错过,绝不能错过假期。"他们对假期的钟爱和认真的程度,可以说世上没人可及,在他们的心目中,休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不仅是夏季的长假,就是周末,如果他们没有出去聚会,或者看场电影,那一定会觉得虚度光阴。休假计划作为全家人的头等大事,半年之前就开始筹划,到什么地方,租什么房子,安排什么活动,预定机票等等,周密安排的程度,不亚于一次公司的重要会议。有一次参加法国旅游团去希腊旅行,提前一星期决定,提前三天定的旅行社,同行的法国团友得知我们的快节奏,惊讶的不得了。周末,拉罗歇尔的商业街一改往日的繁华,店铺的老板似乎也对赚钱失去了兴趣,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假日的轻松,或者去晒太阳,或者全家到郊外活动。撇下那些观光客,或者想逛街的人。游人只能一家店铺又一家店铺地走下去,隔着防盗铁门饶有兴致地欣赏橱窗摆设,尽管那些漂亮的衣服器皿,很艺术地摆在橱窗里,吸引过客的眼,但是这种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动物园的铁栅栏。
  


  说起晒太阳,又是另一番滋味,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艳阳高照的时候,拿着伞的肯定是我们,法国人甚至嫉妒我们一晒就黑,他们拼命要晒黑,却往往不如意。拉城度假的海滩上,排满了赤裸的男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体海滩"。在旅游季节,拉城的阳光和童话般的古堡,使得隔海相望,饱受阴雨之苦的英伦游客纷至沓来,肆无忌惮的日光浴,使他们个个成了煮熟了的虾。古堡旁边的露天咖啡座是夏日海滩最诱人的地方,成百上千的凉椅密密匝匝地排列着,很费劲才能找到空位,要一杯咖啡,一边歇脚一边津津有味地观赏不远处的古堡,帆船,以及海边散步的老老少少,这种悠然的气氛,让人觉得发呆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一批又一批的观光客,就是在这里感受着阳光下的拉罗歇尔。
  桌子上摊着法语课本,喝着祖国的乌龙茶,望着窗外近在咫尺的大西洋上的点点白帆,盘算着放假以后去骚扰欧洲的哪片土地,这就是我的留学生涯。
  我们的宿舍楼大概是拉罗歇尔最高的建筑了,共有八层,一人一间,有桌有椅有床有柜,甚至还有一个整体浴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不是设计合理,很难想象这些家什可以在10平米的空间里井井有条。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都说着一口匪夷所思的法语,口音天南地北,在楼道里,各种肤色,打扮,带着各国风韵来来往往。那些一到周末就大包小包往家赶的,不用问一定是法国人,包里装着的肯定是回家要洗的脏衣服。
  从宿舍楼颜色的设计上可以看出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一楼淡蓝色,二楼米黄色,每层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十足。我住的那一层是粉红色的,温馨得很,屋内的家什也是个性化设计,明快的颜色正如欧洲随处可见的盛开的花朵,海蓝色的浴室,粉色的墙壁,让我对宿舍生活充满眷恋。
  迷人的小城,优雅的环境是很多学子到拉罗歇尔大学来求学的重要原因,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学费低廉,宿舍漂亮,很多优势是其他学校不可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宿舍楼内每层配备的大厨房,冰箱、微波炉、烤箱一应俱全。黄昏时分,这里是最热闹的场所,大家三三两两,边做饭边聊天,说说当天的课程和头疼的考试,或者生日聚会的趣闻,以及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长途车票。最爱做饭的当然是亚洲人了,尤其是我们几个中国人,常常煎炒烹炸一通忙活,尽管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长期形成的有荤有素的饮食习惯,使我们成了同学们眼中最善待自己嘴巴的人。吃惯速冻食品的西方学生往往在微波炉前面站一会,晚饭就搞好了,诧异地看我在炉子前不慌不忙地炖鸡、熬汤,想念着北京热热闹闹的小饭馆……偶尔也有偷懒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在"乱炖",一个非洲学生以为我又在创意什么了不得的中国菜,凑过来伸长了鼻子,我生怕他误会,糟蹋了咱们中华美食的声誉,赶紧盖上锅盖,告诉他这是中国的快餐,看他半信半疑地走开,心里真好笑。
  


  学校是每天必去的地方,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没有围墙,不同的是因为学校离海边很近,建筑设计往往与海有关。比如主楼被设计成一座巨大的风帆,图书馆的屋顶也是船形,颜色都是海蓝色。更绝的是在教室里学习,窗外就是港口,有如一幅塞尚的风景画,不经意地一瞥,不是摇曳的帆船,就是直起的吊桥,这种人在画中游的感受连巴黎的学子都羡慕不已。
  踩着古堡脚下的老石阶,沿着滨海大道漫步,听着歌唱了千年的海潮声,拉罗歇尔的历史从黑暗的中世纪走来。"La Rochelle" ,古拉丁语是岩石的意思,就在岩石堆积的海边,建立了最初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发生了不少了不得的事:路易十八时代的繁荣,17世纪的宗教之争,使黎塞留的名字和这个城市紧紧相连;大家都听说过波尔多的葡萄酒,很少有人知道,在中世纪,最有名的葡萄酒却是产于拉罗歇尔。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美酒,亲昵地称她为"葡萄酒的女儿"。不过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昔日的繁华随风而去,大面积的葡萄园也渐渐荒芜了。
  如今的拉罗歇尔是旅游者的天堂,水上爱好者的乐园。作为旅游城市,市政府很重视环保问题,不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了增加市民的环保意识,还设立了一年一度的"全城无汽车日"。早在1976年,就提出了"城市自行车计划",兴建了一百多公里的自行车道,在旅游景区,绿荫掩映中,还设有专用的自行车道。政府投资购买了一批自行车用于出租,每到旅游季节,带有特殊标记的黄色自行车满城飞舞,情景十分动人。收取的费用也是象征性的,一个小时一欧元,如果一小时之内还车,则完全是免费的。
  为了减少污染,市区内的一些专用停车场还提供一种红色的电瓶车,这种车不是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载着客人慢悠悠绕圈子的那种,而是一种充电的汽车,时速和普通汽车没什么两样。买了卡的司机,只要在车门边刷一下卡,车门就自动打开,然后插卡计费行车。开累了,可以在自己最方便的一处停车场泊车,或者换另一辆。停车场见不到管理人员,一切都是自己操作,每天有人定时来充电,很方便,而且没有污染。
  一年的留学生活不过忽忽一瞬,透过飞机的舷窗,拉罗歇尔渐渐远去了,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地方,而我点点滴滴的往事,逐渐聚拢来,连缀成一串越来越清晰的回忆。海蓝云天下的古堡,风中摇摆的帆船,小城居民满足的笑脸,仿佛就在眼前,给我在北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滋养。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很多次感动,却往往因为琐事的烦扰,精神压力的重负而"习而不察"。回头,突然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生活也变得多彩起来,原来美好也可以这么平凡。
  回家了,终于又吃上了北京地道的涮羊肉,真香。
  编/杜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