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吉林省大豆产区的现状
吉林省种植大豆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大豆之乡”之美称。大豆生产是吉林省传统优势产业。吉林省中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水、肥、气、热、光都十分有利于大豆生长。这一地区是我国高油大豆生态区,大豆品种的平均含油率全国最高。另外吉林省最近几年已选育出10多个油分含量22%以上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新品种完全可以满足目前高油大豆的生产需要。同时这一区域高油大豆生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区域内农作物总耕地面积46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为39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大豆种植面积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4%。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大豆玉米轮作,大豆面积可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地势高(海拔300-500m)温度低(年平均气温2-3℃),土质薄(多为白浆土),粮食生产水平较低。但这一地区7-8月份,降水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有利于可溶性糖分和蛋白质的积累。因此这一地区大豆的比较效益较高,生产出的大豆品质好。1982年以来这一地区生产的小粒大豆和高蛋白大豆一直向日本、韩国等国出口,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当前吉林省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单产水平较低,经营成本高;二是大豆种植规模较小,在中部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清种难度大,并且种植大豆的地块基本都是瘠薄地;三是优质品种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大豆品种多而杂;四是商品大豆含油率比进口大豆低1-2个百分点;五是农田基础设施滞后,抗旱能力差,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大;五是比较效益偏低,六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二、吉林省产业现状、经济地位和发展潜力
吉林省油脂加工业较为发达。1995年全省植物油厂年加工能力约为130万吨;2002年参加农产品产销订单工作会议的油脂加工企业24家,年加工大豆能力达到311.8万吨,其中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的企业有吉林德大等7家。
大豆蛋白加工企业以吉林不二蛋白厂规模为最大,年生产分离蛋白1200吨。豆粉、豆奶加工企业有9家,年加工大豆能力约1万吨。传统大豆食品加工有规模的豆制品厂约24家,集中在少数城市;酱油等发酵食品厂约16家,规模较大的厂家集中在吉、长两市。
目前吉林省大豆年总产量仅能满足大豆加工企业需求的一半左右。吉林德大、吉林慧泽等企业正在扩建,扩建后吉林省的大豆加工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吉林省的大豆需求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三、提高大豆质量和产量的对策
1.加速技术转化
(1)优质品种选择。目前吉林省已育成脂肪含量22%以上和蛋白质45%以上的优质大豆新品种共20多个。其中,吉林省农科院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吉育89号”,脂肪含量高达24.61%;“吉育101”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7.94%。这些品种将作为吉林省主推的优质专用新品种。
(2)优质品种转化布局。高油大豆是吉林省和全国大豆商品市场的主体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吉林省要把中部建成高油大豆生产基地的同时,发展高蛋白大豆,兼顾小粒大豆及其它特种成分的专用大豆。以此为方向,布局新品种的选育转化。高油大豆新品种重点在吉林省中部的17个县市开发转化,高蛋白及小粒大豆重点在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的部分县市推广。在高定位、高标准的基础上,完成一次大豆品种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实现吉林省大豆品种高位优质化。
2.加强优质、专用、高产大豆新品种攻关研究
吉林省要以现有大豆科研机构为基础,突出重点,实行育种科技纵深部署。加强种质资源、育种材料、育种技术研究创新。选择几个重点单位组织育种攻关组,分工协调。加大省对攻关项目科技投入,并争取国家立项和国际合作。大豆育种的主攻目标是高油耐密新品种选育,同时选育高蛋白品种及其他特种用途的新品种。“十一·五”期间新选育出10个左右优质、专用、高产大豆新品种,进一步进行优质品种合理搭配,实行优质专用品种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大豆杂交种选育及繁种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大幅度提高吉林省大豆单产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
3.加强密植、轮作综合高产技术研究开发
密植:目前吉林省的大豆种植密度大多为18-20万株/hm2。而美国密植品种的种植密度可达到50-60万株/hm2,显著提高了单产。依据吉林省的降水量分布等自然条件,分别把大豆种植密度增加到25-30万株/hm2和35-40万株/hm2,即可通过密植把单产提高10%和20-30%。实施大豆密植需要具备四个主要条件:第一,选育出耐密新品种。第二,研制选型适于我省使用的密植播种机具,推广窄行密植和大垅双行密植。第三,提出在密植条件下的除草措施。第四,选择降水量较多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重点推行较高密度的种植措施。一般降水量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在东部山区加强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技术研究。
轮作:以玉米主产区为重点,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行大豆三年轮作制,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的合理轮作方式及充分利用前茬玉米残余肥效、栽培等轮作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大豆轮作的增产效应和单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
4.建立优质专用种子繁殖生产基地
选择二、三个适于繁殖不同熟期专用新品种种子的县(市),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区。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支持,以水利条件建设为主,总共按照3万吨的繁种能力组织建设,以在各种年景都能保持优质种子的供应。
在省种子总站检验中心的基础上,扩建种子检验实验室,充实大豆品种与种子品质检验设备,形成具有监督认证职能的品质检验监督机构。
四、吉林省发展绿色-有机大豆的可能性及前景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有发展有机大豆的独特自然条件,这一地区远离大工厂、大城市、无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境内有多家企业获得了日本JAS、韩国OCK等国际机构的有机认证,为扩大出口有机大豆奠定了基础。这一地区可以建成我国有机大豆出口生产基地,培育长白山优质大豆的品牌。
吉林中部地区也有建立绿色大豆生产基地的基础和条件,制定绿色大豆栽培技术规程并严格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生产出高质量绿色大豆,创立吉林中部绿色高油大豆品牌。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
吉林省种植大豆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大豆之乡”之美称。大豆生产是吉林省传统优势产业。吉林省中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水、肥、气、热、光都十分有利于大豆生长。这一地区是我国高油大豆生态区,大豆品种的平均含油率全国最高。另外吉林省最近几年已选育出10多个油分含量22%以上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新品种完全可以满足目前高油大豆的生产需要。同时这一区域高油大豆生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区域内农作物总耕地面积46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为39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大豆种植面积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4%。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大豆玉米轮作,大豆面积可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地势高(海拔300-500m)温度低(年平均气温2-3℃),土质薄(多为白浆土),粮食生产水平较低。但这一地区7-8月份,降水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有利于可溶性糖分和蛋白质的积累。因此这一地区大豆的比较效益较高,生产出的大豆品质好。1982年以来这一地区生产的小粒大豆和高蛋白大豆一直向日本、韩国等国出口,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当前吉林省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单产水平较低,经营成本高;二是大豆种植规模较小,在中部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清种难度大,并且种植大豆的地块基本都是瘠薄地;三是优质品种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大豆品种多而杂;四是商品大豆含油率比进口大豆低1-2个百分点;五是农田基础设施滞后,抗旱能力差,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大;五是比较效益偏低,六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二、吉林省产业现状、经济地位和发展潜力
吉林省油脂加工业较为发达。1995年全省植物油厂年加工能力约为130万吨;2002年参加农产品产销订单工作会议的油脂加工企业24家,年加工大豆能力达到311.8万吨,其中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的企业有吉林德大等7家。
大豆蛋白加工企业以吉林不二蛋白厂规模为最大,年生产分离蛋白1200吨。豆粉、豆奶加工企业有9家,年加工大豆能力约1万吨。传统大豆食品加工有规模的豆制品厂约24家,集中在少数城市;酱油等发酵食品厂约16家,规模较大的厂家集中在吉、长两市。
目前吉林省大豆年总产量仅能满足大豆加工企业需求的一半左右。吉林德大、吉林慧泽等企业正在扩建,扩建后吉林省的大豆加工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吉林省的大豆需求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三、提高大豆质量和产量的对策
1.加速技术转化
(1)优质品种选择。目前吉林省已育成脂肪含量22%以上和蛋白质45%以上的优质大豆新品种共20多个。其中,吉林省农科院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吉育89号”,脂肪含量高达24.61%;“吉育101”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7.94%。这些品种将作为吉林省主推的优质专用新品种。
(2)优质品种转化布局。高油大豆是吉林省和全国大豆商品市场的主体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吉林省要把中部建成高油大豆生产基地的同时,发展高蛋白大豆,兼顾小粒大豆及其它特种成分的专用大豆。以此为方向,布局新品种的选育转化。高油大豆新品种重点在吉林省中部的17个县市开发转化,高蛋白及小粒大豆重点在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的部分县市推广。在高定位、高标准的基础上,完成一次大豆品种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实现吉林省大豆品种高位优质化。
2.加强优质、专用、高产大豆新品种攻关研究
吉林省要以现有大豆科研机构为基础,突出重点,实行育种科技纵深部署。加强种质资源、育种材料、育种技术研究创新。选择几个重点单位组织育种攻关组,分工协调。加大省对攻关项目科技投入,并争取国家立项和国际合作。大豆育种的主攻目标是高油耐密新品种选育,同时选育高蛋白品种及其他特种用途的新品种。“十一·五”期间新选育出10个左右优质、专用、高产大豆新品种,进一步进行优质品种合理搭配,实行优质专用品种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大豆杂交种选育及繁种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大幅度提高吉林省大豆单产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
3.加强密植、轮作综合高产技术研究开发
密植:目前吉林省的大豆种植密度大多为18-20万株/hm2。而美国密植品种的种植密度可达到50-60万株/hm2,显著提高了单产。依据吉林省的降水量分布等自然条件,分别把大豆种植密度增加到25-30万株/hm2和35-40万株/hm2,即可通过密植把单产提高10%和20-30%。实施大豆密植需要具备四个主要条件:第一,选育出耐密新品种。第二,研制选型适于我省使用的密植播种机具,推广窄行密植和大垅双行密植。第三,提出在密植条件下的除草措施。第四,选择降水量较多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重点推行较高密度的种植措施。一般降水量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在东部山区加强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技术研究。
轮作:以玉米主产区为重点,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行大豆三年轮作制,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的合理轮作方式及充分利用前茬玉米残余肥效、栽培等轮作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大豆轮作的增产效应和单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
4.建立优质专用种子繁殖生产基地
选择二、三个适于繁殖不同熟期专用新品种种子的县(市),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区。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支持,以水利条件建设为主,总共按照3万吨的繁种能力组织建设,以在各种年景都能保持优质种子的供应。
在省种子总站检验中心的基础上,扩建种子检验实验室,充实大豆品种与种子品质检验设备,形成具有监督认证职能的品质检验监督机构。
四、吉林省发展绿色-有机大豆的可能性及前景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有发展有机大豆的独特自然条件,这一地区远离大工厂、大城市、无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境内有多家企业获得了日本JAS、韩国OCK等国际机构的有机认证,为扩大出口有机大豆奠定了基础。这一地区可以建成我国有机大豆出口生产基地,培育长白山优质大豆的品牌。
吉林中部地区也有建立绿色大豆生产基地的基础和条件,制定绿色大豆栽培技术规程并严格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生产出高质量绿色大豆,创立吉林中部绿色高油大豆品牌。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