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下的英雄群像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剧中描绘了近代革命史中一群光彩耀人的热血男儿与巾帼英雄,用非英雄化人物的浑噩人生、卑微欲望等后现代手法颠覆史诗的英雄神话,消除了史诗的庄重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了很大的张力,如巧用脸谱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荧屏人物,像知人善任的杨庭辉、战地黄花东方文英、马列主义原则不离口的张普景、忍辱负重的陈默涵、阴险狡诈的高汉英等等。从众多人物的塑造中展现了真正的英雄,影视题材对英雄的审美也起了重大变化。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愉悦自己精神生活的社会化形态,电视剧艺术作为重要的社会化艺术形态,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历史的天空》;英雄群像;艺术风格;创作视角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167-03
  [收稿日期]2013-04-25
  [作者简介]王子昕,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学。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以主人公姜大牙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塑造了一位另类英雄人物——姜大牙。姜大牙这个艺术形象是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塑造的从底层下里巴人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故事的主人公从最初的粗鲁、觉悟、任性只知硬干的农家汉子,通过社会变革的磨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充满柔情的英雄。在塑造这个人物当中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经历并不是坦途,共产主义战士来自于劳苦大众,同时,也沾染小农意识等恶习,但是只要坚定地走共产主义道路就一定会在磨炼中升华,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坚定战士。
  一、原生态的人物性格
  原生态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原生态的东西必须是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和干预的东西。人们崇拜英雄,崇拜英雄头上那耀眼的光环。确实,过去理想主义英雄头上的光环那么耀眼,光辉就如太阳一样使人敬仰。然而,随着审美层次的提高,这光环似乎不如以前耀眼了。特别是“另类英雄”,在那光环上出现了很多阴影,这其中以《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亮剑》中的李云龙为典型为代表。
  以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为代表的作品则首先表现人物的原生态人格。他没有所谓的传统英雄的光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的人格基础是传统文化的熏染,对革命有着农民式的狡黠,对真正的革命也只有模糊的理解,参加革命后在屡次战役中姜大牙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草莽英雄,战争中姜大牙屡屡得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挽狂澜,赢得了胜利者的美誉;战争中,姜大牙又经常暴露出他个人英雄主义、本位主义的恶习,这些毛病反映在姜大牙的人物形象上就是盲目的狂欢者。姜大牙这汇总原生态的人格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真实,这种真实是电视剧艺术的魅力所在,传统抗日电视剧、解放战争剧都突出人物英雄主义形象,避免那些腐朽的个人主义情节,观众的审美对于姜大牙这种全方位人格展示的人物形象充满了好奇和钦佩。从《历史的天空》开始,姜大牙是一个没有丝毫觉悟的米店伙计、村野汉子,甚至是当地的一个流氓,这样一个底层下里巴人形象,与后来成长为一名战功卓著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什么培养和锻造了姜大牙这个英雄,是什么让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只为果腹到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姜大牙是为了生存而参军,更是为了漂亮的女政委东方文英而加入共产党,留在共产党的军队中,这样一个贪财好色的地痞无赖,既没有纯正的革命动机,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开始的所有选择都是以最原始的冲动为前提,更不要提他的无产阶级情结了。对不断寻找人生道路的姜大牙原生态性格的塑造是《历史的天空》艺术上创新的着力点,亚里士多德对于戏剧曾经说过:“在于描绘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能的事。”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以现代意识与眼光对英雄主义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出人民军队中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人物,突破了原先革命英雄人物的惯例,从而显得个性化、真实化。
  在《红日》、《林海雪原》这样传统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中,往往以融入无产阶级崇高理想中去、融入历史从而完成了个人命运的成长历程作为红色经典常见的模式。塑造的英雄人物往往是高大全的形象,往往缺乏对人的情感的深入探讨和表达。《红旗谱》、《铁道游击队》等作品中的英雄给人留下的遗憾是显而易见的,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往往使我国的电视剧制作者和导演迷失了故事中的人性魅力。结果是使人物显得比较单一,往往使作品的真实度打上了一定的折扣。什么是英雄?几乎都是一些超出了常人智慧与勇气的人,这些人具有崇高的道德和理想,英雄的高大使得人性显得很渺小,使得英雄作为人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些本真的东西被抹杀了。虽然我们从先前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深受主人公英雄人物的鼓舞,但英雄情结使得我们感受的英雄是个全面的人物,没有什么缺点的英雄。 “英雄性”的突出使得英雄的人性被很大程度地抹杀。
  二、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元素,战争推动历史,也阻碍历史,但是无论战争做何种评价,都不可否认战争中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展现战争中英雄形象就要展现战争的正义,展现战争的正义就要展现战争在野蛮、暴力中的残酷,生存与毁灭、建设与毁灭为一瞬,它成了生命升华的最高形式——英雄豪气的崩发和投射的主要环境。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历史跨度大,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全视角,就抗日战争阶段而言,铺排的场面有正面、敌后、城市,涉及的武装力量有新四军、游击队、国民党军、日军,在《历史的天空》中,导演把人物设置在这错综复杂的战争背景下,使人性的形象更是有丰富性。身为高级将领的姜大牙在表现出那种颇具棱角、掷地有声的性格的同时,又在战争中培养了一些过人的悟性,对政治斗争的觉悟、对爱情的觉悟,使得姜大牙不断成熟。在《历史的天空》中最能表现为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是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团团长石云彪,在一次阻击战中,由于刘汉英用兵不公,为人狭隘,造成第七十九团受到日军重兵包围,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刘汉英的嫡系部队却抛下同伴撤离战场,此时石云彪本可以选择撤离战场,但他没有撤离,而是平静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团丝绸,系在身边的小树上,对部属说:“国军上校石云彪在此战死。”英雄自古以来都是稀有的,因为英雄要承担的东西太重,他要抛开生死,抛开个人得失,身中数弹的石云彪拼死战斗、生死肉搏,最终献出了生命。战争毁灭了人类、破坏了一切,但英雄的英雄性得以在战争中放大。   战争、军事题材影视剧的战斗场面不仅是为了展示战争的残酷、战事的进程,也是为了人物命运的发展提供背景,纯粹的战争场面没有任何意义。人在战争中的表现,人物命运在战争中的发展才是影视剧的主题。在人物刻画方面也突破了盲目的乐观主义,正视了人性的弱点。人物与战争融合在一起,重视了生命的尊严,对人也有了更深的尊重。战争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误打误撞参加革命的姜大牙有一身的毛病,他能够在部队中得到发展与其说是杨庭辉的赏识、别人的帮助,更准确地应该是自身在战争中的能力,依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他在一次次的战争中证明了自己,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在战争中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的姜大牙。他是有缺点,有毛病,但也有许多的优点,他的人格、命运是在战争中得到了改变,战争的磨炼使他更加成熟,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党内的拷打和凌辱,使他真正成为一位英雄,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在战争中从一个伙计、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他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也使自身在战争中得到了升华,姜大牙是在战争的大舞台上,在内部环境的斗争中成长、发展和实现了自我。
  三、真实可信的英雄群像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是战争题材,所以不可能仅仅树立起一个形象,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人物,他们互相补充、衬托和发展来共同构成影视剧情节发展。在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有一群投身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青年男女,但无论是写投身于国民党的一方还是写投身于共产党的一方,都没有随意地加入阶级的标签、党派的标签。首先是把他们作为真实的人来展现给观众,过多过度地把英雄当成无产阶级政治观念的符号与载体与之对应的就是阶级或是阶层人物的丑化。这一点在传统的红色经典中得到了突出。例如,在电影《林海雪原》中,对解放军战士过分“神化”导致了人物的不真实,反过来,对国民党的军队则是妖魔化。传统战争中双方的“二元对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比较强的无产阶级主观主义色彩,国民党军队中未必就没有英雄,事实上在国共合作的抗日年代,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许许多多的真正的英雄。《历史的天空》的拍摄触摸与探寻了投身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两类青年的灵魂,比如,陈默涵的起义、姜必达的找寻爱情、万古碑的个人私欲与复仇等。这些人性的东西摒弃了阶级、党派甚至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传统界定,代之的是以合乎人物个性与梦想的方式,以一种对人物行为不确定的方式来表达,潜含着一种公正的价值取向,避免了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脸谱化与简单化,实现的是对波澜壮阔复杂的历史的审美创新。而电视剧的成功首先是人物的成功,在为众多观众提供熟悉的面孔之外又提供了一些其他的脸面。在传统的红色题材作品中,往往过分重视战争人物的英雄面,在战斗中的英勇场景,而他们的本色、他们的改造过程、他们走向战争和成长的前史则可能被有意识地避开,至少关注得不多。战争的题材总是局限于一场战争中,往往不够关注平日里的日常生活,往往一出场就是一个成熟的指挥员,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都达到相当的水平,缺少的是从一个对政治和战争一无所知的人的成长过程,人物的个性缺乏生气。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之所以能成功,很重要的方面是思想把握的准确。该剧在正面表现抗日战争恢宏篇章、正视国民党军队倾轧的同时,又把我军内部残酷复杂的斗争、人物英雄的成长历程,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勇于突破传统禁区的手法就是为了一种真实,电视剧中的人物不能以符号化的模式去演绎故事,也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要求而放弃人物艺术性的塑造,电视剧有必要还原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有必要更加饱满地去塑造人物,而不是模式化、概念化的塑造。这些人物或可敬、可爱、可恨,或可理解、可同情,但都是具体可感的真实的,特别是几位主人公,他们不是与观众似曾相识,甚至是与生俱来的某种正确概念的化身,而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在“社会关系总和”的汪洋大海中,在与一切的搏斗挣扎中跃身出来的人物。《历史的天空》对偶然与必然的把握,使拍摄的效果更加贴近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力。
  《历史的天空》成功地把原来模式化的英雄人物还原为真实的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的英雄人物形象,突破了以往英雄成长的模式化,这些固定了的故事模式并没有先验的存在合理性。首先展示了中国英雄的特征,更打动我们的是电视中真实的人物,情感丰富、富于变化。《历史的天空》的英雄,他不是神,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有血有肉,也是有情感的。正是情感的力量推动了他生命的轨迹的运转。姜大牙的革命理想也是有的,但往往并没有摆在第一位,他加入新四军是出于偶然,后来又遇上了东方文英;在爱情方面,他本来只是原始的冲动,后来升华了,成为他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发展的力量,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党的培养教育是重要的,也起了一定的积极因素,但真正激发他内心斗志的只是爱,情欲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堂堂正正地走上了银幕,这是对传统英雄审美的重大突破,也展示了活生生的英雄。剧中人物之间的爱情纯真而美好,没有赤裸裸地渲染,尽管剧中的许多人物是知识层次不高的人,但并没有过度地去展现他们的粗鲁性,而情感的表达更多的是像一杯茶,水到自然成,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给观众留下了淡淡的记忆,令人回味、令人思索。
  可以说,《历史的天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阐释人物,从人物的原生态角度出发,以战争的背景展示人物命运的进程,直面人性的弱点,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在情感的表达、中国民族精神呈现、人物的完整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历史的天空》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优秀电视剧,展示了新时期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创新,对以后革命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无疑是一个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媛媛.历史的尘埃——浅析新历史主义小说《尘埃落定》[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
  [3]杨祝媛.女性新历史书写[J]. 职大学报,2009(2)
  [4]赵静蓉.颠覆和抑制——论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意义[J]. 文艺评论,2002(1)
  [5]李自国.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虚构叙事[J]. 青海师专学报,2008(1)
  [6]陆天明.我为什么要写《省委书记》——求助于新历史主义的一次阐述[J]. 当代作家评论,2002(6)
  [7]路文彬.“少数话语”的权力/欲望化言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叙事策略[J]. 艺术广角,2000(3)
  [8]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J]. 文史哲,2001(5)
  [9]陶富.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历史的天空》[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7)
  [10]杨旭.新历史主义与传记批评之比较[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6)
  [责任编辑薄刚]
其他文献
[摘要]哈尔滨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为满族和少量的锡伯族。满族人口相对较多,文化氛围较浓郁,加之黑龙江地区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因此,满族文化保持较好。锡伯族由于黑龙江地区人口极其稀少,而且居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加之城市文明的冲击,使原本濒于危机的民族文化处于消亡的困境。要保护民族文化不再流失,就要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就要从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从政府的重视与
期刊
[摘要]2013年4月,教育部认定了14所高校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即国家“2011计划”首批单位。“协同创新”理念在新形势下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高校建设中,学科建设处于核心地位,是高校建设的根基,如何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极为关键。文章通过对协同创新内涵的诠释,详细分析了高校学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提出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应当建立学科交融平台、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发展学
期刊
[摘要]着重讨论了新新媒介的新闻传播效益;具体地分析了新新媒介中的一种——微信。探讨了微信的实质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若干个新特点;同时还分析了以微信为代表的新新媒介在信息传播格局上不同于传统媒介之处。  [关键词]新新媒介;微信;移动UGC;新特点;传播格局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201-03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
期刊
[摘要]“认识论断裂”是阿尔都塞早期学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我们把握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关键。本文试从“认识论断裂”入手,并说明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总问题”与“意识形态批判”等三个主题思想之间的联系,即“认识论断裂”实际上是“总问题”的转变,转变前是“意识形态”阶段,转变后是“科学”阶段,整个过程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内容到思维方式的整体的、彻底的批判。阿尔都塞的观点有积极的意义,但也
期刊
[摘要]《洛阳伽蓝记》描绘了北魏时期京师寺院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丰富的佛教寺院史料。洛阳寺院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密度大,其发展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寺庙本身的空间,而是与当时社会生活有着频繁交往。洛阳寺院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表现出社会公共性的特点,并对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从中可见佛教寺院势力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k23921[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张翎是一位在国外生活并长期坚持用中文写作的海外作家。她的长篇小说《金山》书写了一段不被忘却的无声历史,在重现那段血泪史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张翎在历史与想象相结合方面的高超能力,彰显了张翎的内心温情。以《金山》文本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出发,阐释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心变化以及深度意义等。在日益浮夸躁动的当下,《金山》以它几近“笨拙”的严谨扎实,以它扎实饱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我们眼前一
期刊
[摘要]关于上古汉语中有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一问题,语法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上古汉语有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的用法,但是没有现在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郭锡良、吕叔湘等学者认为“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一方面不很完备,一方面又不很纯净”。在《庄子》中,“其”可以作为主谓短语、小句的主语,可以看作用法“完备”;《庄子》中的“其”既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符合第
期刊
[摘要]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通过揭示疾病(包括结核病、癌症和艾滋病等)在社会中被逐渐隐喻化的过程,指出现代文明社会文化的痼疾,是针对泛滥成灾的疾病隐喻进行祛魅的奠基之作。本文在几个方面发展了疾病隐喻的学说,不但立足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对一些疾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隐喻做一番有力的考察和分析,还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新兴的医疗文学对这一祛魅行动的典范意义。  [关键词]《疾病的隐喻》;苏珊·桑
期刊
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视角袁野  [摘要]梳理了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研究重点,分析他在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努力及其宪政思想在宪法条文中的体现,来回顾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张君劢;五五宪草;四六宪法;宪政;修正式内阁制  [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020-
期刊
[摘要]交错混杂的移民体验和因此产生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使鲁西迪这位移民作家永远徘徊在东方与西方的边陲上,成为不被任何一方完全接受的“他者”。而这位站在东西方边陲上的“他者”却一反移民作家普遍因无根而产生的焦虑与彷徨,用小说展开对家园的“边界写作”。  [关键词]边界写作;他者;鲁西迪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125-03  [收稿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