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小说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主题思想的揭示。如果每一篇小说都按这样的教学程序去做,课堂就会索然无味,教学无法深入下去。但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依凭名言警句将小说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会增加教学的内涵和情趣,让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更心甘情愿、兴趣盎然,提升小说的教学魅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更深入文本的解读,读出自己深刻的见解,使课堂一步一步往纵深方向发展。
以教学小说《品质》为例。
一、品质就是符合需求——如何理解“品质”?
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一代质量宗师的菲利浦·克劳士比对“品质”下了这样定义:“品质就是符合需求。”这句话很有内涵,先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当我们要买一样物品的时候,肯定要看看它会符合我们的哪些需求,如买笔,看书写是否流畅,握笔是否舒适,形状是否美观,如果符合我内心的各项需求,那它就是有品质的,就是我要买的对象。一般来说,作为鞋子,第一需求是穿了是不是舒服,合不合脚;第二需求是能不能长时间穿,是不是耐用,牢不牢固;第三需求是穿了好看不好看,漂不漂亮。那么在小说里,主人公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是怎样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的,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说明靴子在各个方面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从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靴子符合消费者美观、经穿、合脚需要,这也就是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的美好品质。
二、品质是用心的结果——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品质显然不仅仅指靴子,还指人,是一语双关。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教授罗伯特·波西格说:“品质是用心的结果。”任何物品的高品质必定是因为人的用心去做而形成。罗伯特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却能说出事物的本质,触动学生的心灵。那么,格斯拉兄弟是如何用心制作具有合脚、经穿、美观等高品质的靴子的?他的用心体现在哪里?通过哲学家罗伯特的话,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寻找有关描写格斯拉在靴子上用心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转向人物形象分析了。例如:
1.第5段的肖像描写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段描写把格斯拉外表的形似与他内涵的神似结合在一起,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的精神境界的展示:“黄皱皱的”“死板板”“僵硬”“迟钝”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实际上正表现了他对靴子的热爱,赞扬格斯拉兄弟一心投入到工作上的用心、敬业与执着。
2.对话描写
①“那双鞋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把靴子送回来!”“我想看一看。”这些话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自己用心做成的靴子,也表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表现了格斯拉的正直,他为顾客抱不平,并非为自己生意,这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的品质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正是他的用心与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失去的。
③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这就是用心、专注、讲究质量。
3.神态描写
如“……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動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表现了他对工作执着投入的精神状态。“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写出了他出自内心对鞋子的热爱,对待靴子像对待生命一样,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4.动作(细节)描写
如“把靴子老拿在手里”“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老拿”“来回地摸我的脚趾”表现了他多么爱靴子,对待自己的工作又是多么细致、负责与用心。
5.侧面描写
如最后几段同行的话语,“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他除了自己以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从早到晚”“费好长时间去做”等描写十分形象地写出格斯拉做靴子的用心、耐心、细心、悉心,说明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神圣的职业,当作生命的全部。
从格斯拉对靴子的用心上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位诚实、敬业、执着、朴实、细致,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套用罗伯特的话可以这样归纳,合脚、经穿、美观的高品质的靴子正是格斯拉用心、细心、耐心、悉心制作的结果。
三、康德的二律背反——如何指出社会背景的作用?
二律背反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康德说,对同一个问题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都可以在人类的理性辩护下,被认为是正确的。
高超的手艺换来的应该是生意的兴隆,恪守职业道德应该得到社会的褒扬,追求鞋子的品质应该是大受欢迎,但实际却非如此,那么《品质》体现了哪些二律背反现象呢?绝妙的手艺换来的是清淡的生意,恪守职业尊严的格斯拉却遭受社会无情的嘲讽,追求靴子品质的格斯拉却最终无钱饿死。通过这个二律背反现象揭示了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资本垄断,机器作坊,单纯追求利益不讲质量,讲究表面、浮华、虚荣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二律背反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格斯拉有着很好的手艺,命运却是悲惨的,为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造成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1)个人原因: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不用次品;他废寝忘食,只一个人做;他不预收工钱,做好了才收。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2)社会原因: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们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以及变坏了的社会风气,则是他不幸的根本原因,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四、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如何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句歌词充满了哲学的味道。
有时候,越是孤单的人内心越是丰满,就如格斯拉,非常孤单,无人理解,但是做起靴子来,却是十分仔细:“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就是内心狂欢的明证吧。当小说中十四岁的“我”看到格斯拉先生做鞋那么辛苦,那么艰难,就羞怯地问了他:“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门手艺。”“手艺”也有版本译成“艺术”,其实译成“艺术”更为妥帖。格斯拉把做鞋当成一门艺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生意人的功利性,而达到了一种新境界。把做鞋当成艺术,因而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到这门艺术当中去,而且从来不觉得难不觉得苦,因为在追求艺术的完美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创造时内心的狂欢、快乐与幸福是无与伦比的,是一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尽管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且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但有了这种高贵的追求,他的生活就不再贫穷,他的内心不再孤单,而是丰盈的、充足的、自由的,甚至他会不顾后果地一意孤行。
这样的格斯拉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所以格斯拉的形象还可以用“充盈、自由、快乐、一意孤行”等词语来概括。因此,小说表现的不仅仅是歌颂一个诚信、认真、负责的小鞋匠,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形态,折射出一种殉道者的人生。
五、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如何更深刻揭示主题?
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上述对文本的解读上,《品质》其实还有更深刻的主题。
格斯拉一直把制作靴子当作他的理想,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著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但当格斯拉这股“理想”的风遇到残酷的现实的墙(机器生产,工业垄断,社会风气变坏等)的时候,格斯拉屈服了吗?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做靴子的理想:亲手制作,不让别人碰;精心制作,不惜时间;用最好的皮质,不以次充好等。虽然,从社会世俗来看,格斯拉最终饿死,命运是不幸的、悲惨的,但格斯拉有了崇高的理想,生活即使是不幸的,也因为理想而内心一定是欢乐,正如高尔基所言,“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如果,至此,学生还不能理解到这个层次,还可以用歌手谢容儿的《寂寞》加以诠释,拉近学生内心与文本的距离:“我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幻想的未来是多么的精彩,可现实让我悲哀,我寻找的人一次次错过在茫茫的人海,我像一片叶子飘飘荡荡何时落下来。”格斯拉就是把自己包裹起来,幻想着未来的精彩。只有迷恋着理想的人才会这样一次次地幻想未来的精彩,哪怕现实让人悲哀。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探究:格斯拉坚守心中那一片净土,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品质。也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请结合全文,你如何评价格斯拉这个人物?
因为有了以上的分析,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就不会认为格斯拉是顽固不化、不懂交际、不审时度势、不会因时而化的时代落伍者,而会从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格斯拉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的一生却又是完美的;他的一生虽然凄惨、清贫,但是他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并且为这种追求付出了一切,所以,他的人生既是悲哀、单调的,更是欢乐、丰富的;他一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他的理想曾经是那么美好地存在过,所以,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将他最在乎的东西坚持到了最后,而为此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不后悔,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所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六、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如何做到余味无穷的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就像好的作文的结尾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格斯拉来说,与其说制靴是他的职业,不如说是他的宗教;与其说品质是他的追求,不如说是他的信仰。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
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说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格斯拉找到了他内心的依凭,找到了他内心的根据地,他相信:生命的精彩在于争取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以教学小说《品质》为例。
一、品质就是符合需求——如何理解“品质”?
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一代质量宗师的菲利浦·克劳士比对“品质”下了这样定义:“品质就是符合需求。”这句话很有内涵,先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当我们要买一样物品的时候,肯定要看看它会符合我们的哪些需求,如买笔,看书写是否流畅,握笔是否舒适,形状是否美观,如果符合我内心的各项需求,那它就是有品质的,就是我要买的对象。一般来说,作为鞋子,第一需求是穿了是不是舒服,合不合脚;第二需求是能不能长时间穿,是不是耐用,牢不牢固;第三需求是穿了好看不好看,漂不漂亮。那么在小说里,主人公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是怎样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的,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说明靴子在各个方面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从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靴子符合消费者美观、经穿、合脚需要,这也就是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的美好品质。
二、品质是用心的结果——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品质显然不仅仅指靴子,还指人,是一语双关。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教授罗伯特·波西格说:“品质是用心的结果。”任何物品的高品质必定是因为人的用心去做而形成。罗伯特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却能说出事物的本质,触动学生的心灵。那么,格斯拉兄弟是如何用心制作具有合脚、经穿、美观等高品质的靴子的?他的用心体现在哪里?通过哲学家罗伯特的话,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寻找有关描写格斯拉在靴子上用心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转向人物形象分析了。例如:
1.第5段的肖像描写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段描写把格斯拉外表的形似与他内涵的神似结合在一起,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的精神境界的展示:“黄皱皱的”“死板板”“僵硬”“迟钝”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实际上正表现了他对靴子的热爱,赞扬格斯拉兄弟一心投入到工作上的用心、敬业与执着。
2.对话描写
①“那双鞋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把靴子送回来!”“我想看一看。”这些话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自己用心做成的靴子,也表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表现了格斯拉的正直,他为顾客抱不平,并非为自己生意,这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的品质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正是他的用心与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失去的。
③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这就是用心、专注、讲究质量。
3.神态描写
如“……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動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表现了他对工作执着投入的精神状态。“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写出了他出自内心对鞋子的热爱,对待靴子像对待生命一样,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4.动作(细节)描写
如“把靴子老拿在手里”“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老拿”“来回地摸我的脚趾”表现了他多么爱靴子,对待自己的工作又是多么细致、负责与用心。
5.侧面描写
如最后几段同行的话语,“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他除了自己以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从早到晚”“费好长时间去做”等描写十分形象地写出格斯拉做靴子的用心、耐心、细心、悉心,说明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神圣的职业,当作生命的全部。
从格斯拉对靴子的用心上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位诚实、敬业、执着、朴实、细致,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套用罗伯特的话可以这样归纳,合脚、经穿、美观的高品质的靴子正是格斯拉用心、细心、耐心、悉心制作的结果。
三、康德的二律背反——如何指出社会背景的作用?
二律背反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康德说,对同一个问题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都可以在人类的理性辩护下,被认为是正确的。
高超的手艺换来的应该是生意的兴隆,恪守职业道德应该得到社会的褒扬,追求鞋子的品质应该是大受欢迎,但实际却非如此,那么《品质》体现了哪些二律背反现象呢?绝妙的手艺换来的是清淡的生意,恪守职业尊严的格斯拉却遭受社会无情的嘲讽,追求靴子品质的格斯拉却最终无钱饿死。通过这个二律背反现象揭示了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资本垄断,机器作坊,单纯追求利益不讲质量,讲究表面、浮华、虚荣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二律背反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格斯拉有着很好的手艺,命运却是悲惨的,为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造成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1)个人原因: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不用次品;他废寝忘食,只一个人做;他不预收工钱,做好了才收。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2)社会原因: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们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以及变坏了的社会风气,则是他不幸的根本原因,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四、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如何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句歌词充满了哲学的味道。
有时候,越是孤单的人内心越是丰满,就如格斯拉,非常孤单,无人理解,但是做起靴子来,却是十分仔细:“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就是内心狂欢的明证吧。当小说中十四岁的“我”看到格斯拉先生做鞋那么辛苦,那么艰难,就羞怯地问了他:“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门手艺。”“手艺”也有版本译成“艺术”,其实译成“艺术”更为妥帖。格斯拉把做鞋当成一门艺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生意人的功利性,而达到了一种新境界。把做鞋当成艺术,因而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到这门艺术当中去,而且从来不觉得难不觉得苦,因为在追求艺术的完美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创造时内心的狂欢、快乐与幸福是无与伦比的,是一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尽管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且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但有了这种高贵的追求,他的生活就不再贫穷,他的内心不再孤单,而是丰盈的、充足的、自由的,甚至他会不顾后果地一意孤行。
这样的格斯拉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所以格斯拉的形象还可以用“充盈、自由、快乐、一意孤行”等词语来概括。因此,小说表现的不仅仅是歌颂一个诚信、认真、负责的小鞋匠,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形态,折射出一种殉道者的人生。
五、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如何更深刻揭示主题?
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上述对文本的解读上,《品质》其实还有更深刻的主题。
格斯拉一直把制作靴子当作他的理想,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著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但当格斯拉这股“理想”的风遇到残酷的现实的墙(机器生产,工业垄断,社会风气变坏等)的时候,格斯拉屈服了吗?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做靴子的理想:亲手制作,不让别人碰;精心制作,不惜时间;用最好的皮质,不以次充好等。虽然,从社会世俗来看,格斯拉最终饿死,命运是不幸的、悲惨的,但格斯拉有了崇高的理想,生活即使是不幸的,也因为理想而内心一定是欢乐,正如高尔基所言,“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如果,至此,学生还不能理解到这个层次,还可以用歌手谢容儿的《寂寞》加以诠释,拉近学生内心与文本的距离:“我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幻想的未来是多么的精彩,可现实让我悲哀,我寻找的人一次次错过在茫茫的人海,我像一片叶子飘飘荡荡何时落下来。”格斯拉就是把自己包裹起来,幻想着未来的精彩。只有迷恋着理想的人才会这样一次次地幻想未来的精彩,哪怕现实让人悲哀。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探究:格斯拉坚守心中那一片净土,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品质。也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请结合全文,你如何评价格斯拉这个人物?
因为有了以上的分析,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就不会认为格斯拉是顽固不化、不懂交际、不审时度势、不会因时而化的时代落伍者,而会从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格斯拉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的一生却又是完美的;他的一生虽然凄惨、清贫,但是他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并且为这种追求付出了一切,所以,他的人生既是悲哀、单调的,更是欢乐、丰富的;他一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他的理想曾经是那么美好地存在过,所以,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将他最在乎的东西坚持到了最后,而为此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不后悔,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所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六、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如何做到余味无穷的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就像好的作文的结尾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格斯拉来说,与其说制靴是他的职业,不如说是他的宗教;与其说品质是他的追求,不如说是他的信仰。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
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说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格斯拉找到了他内心的依凭,找到了他内心的根据地,他相信:生命的精彩在于争取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