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筹粮官”余洪远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guo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国少将余洪远曾在红四方面军长征中承担着筹粮的重任。在与中央红军会师前,他又专门为中央红军筹措粮秣,为远途跋涉的中央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得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同志的赞扬。
  翻越巴山找红军
  余洪远(1907-1991),陕西省西乡县高川乡人。1932年秋,陕南大旱成灾,颗粒无收,加之官府豪绅的盘剥和巨匪王三春的劫掠,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早年的余洪远思想进步,他听说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是穷人的队伍,在四川达县一带活动,便下定投奔他们的决心。于是,他约了本村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翻越巴山去四川一带寻找游击军。但一时未能找到,便暂时在川北的通江县洪口镇一个地主家打工度日,继续打探信息。
  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抵达四川省通江县,余洪远当天晚上就找到了红军,并主动为红十师带路,打下了川军盘踞的洪口镇。3天后,他就被选调红军第十师政治部,当上了一名政治宣传员,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2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召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团员代表大会,余洪远当选为组织部长。他还先后担任过川陕省保卫局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等职。
  红四方面军的“粮草官”
  1935年3月,余洪远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先后参加了嘉陵江、剑门关、江油等诸多战役,并担任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负责人,担负起收容掉队战士和伤病员,以及担架队、挑夫队、医院、被服厂、兵工厂等庞杂的后勤事务工作。在红四方面军不断行进和流动作战以及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后勤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余洪远却干得有声有色,深得总指挥徐向前信任。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占领剑阁县后,由负责后勤的后方纵队负责人余洪远和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一起,率队赶到江油县中坝,筹集部队西进川西高寒地区所需粮食和物资。当时红军采取“一打”(打地主、土豪)“二征”(征义务粮)“三借”(向富裕人家借)“四买”(用银元或苏维埃货币购买)的办法,仅在江油一个县,就筹集粮食900多万斤。余洪远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徐向前的称赞,誉其为红军西征的“粮草官”。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转战川西北后,他们一方面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各级政权,一方面做迎接中央红军到来的准备。在总部首长的号召下,红四方面军全军指战员捻毛线、织毛衣裤毛手套毛袜子,热火朝天地筹集御寒物资。
  6月初的一天,下着瓢泼大雨。正在中坝做筹粮扫尾工作的余洪远接到紧急电令,要求他火速赶到北川县红四方面军总部受领任务。军情急,不敢误。余洪远冒着大雨在崎岖的山道上策马奔驰,当他赶到北川城郊红四方面军总部时,浑身都在淌水。总指挥徐向前迎出来说:“来得这么快,看淋成啥样了!”余洪远回答到:“接到你的命令,搁下筹粮收尾工作就十万火急地赶来了。”“十万火急!好、好,就是要十万火急!”徐向前满意地赞道。
  徐向前一面安排炊事员备饭,一面拿出自己的一套干衣服给余洪远换上。然后说:“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已经向天全、宝兴开过来了。李先念已于10号率领先遣队去迎接中央红军了。叫你来,是要你火速赶往懋功,为中央红军准备物资,主要是筹措粮食。要给同志们讲清楚,宁可自己饿一些,也要把粮食送给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他们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一路征战,困难很大,要把粮食和好房子都让给他们。”徐向前强调说:“不管有多大困难,希望你完成好任务,并要做到十二万分的热忱。”
  为中央红军筹粮秣
  余洪远接受为中央红军筹措粮秣的任务后,用最快速度组建了迎接中央红军筹粮队,主要由妇女独立团两个营和总部后勤单位的人员组成。同时,由一个工兵营开路,一个战斗团和总部警卫营前后掩护,迅即向懋功疾进。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当地藏民及羌民纷纷上山躲藏。余洪远找到了几名通司(翻译),向山上藏羌族群众喊话,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宗旨。躲藏的藏羌族群众观察许久,觉得这支军队与以往的军队不同,才纷纷下山回到家中。在马尔康,余洪远把筹粮队编成200多个组,在方圆百里的藏羌区深人老百姓家中宣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少数民族的好朋友”。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工作,群众很快消除了顾虑,把藏在山洞、地窖里的粮食挖出来支援红军,筹粮队如数付款,或用布匹、盐巴兑换。对土司、富绅的粮食,由红军打了条子征借。
  在高原雪山筹粮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余洪远和筹粮队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虹桥山。虹桥山位于阿坝州小金县东北部,是理县、汶川等地通往小金的唯一路径。山上终年积雪,地势险要,峭壁如削,氣候非常恶劣。筹粮队随红三十军八十八师攻取懋功后,为了接应红一方面军,中途便要翻越这座雪山。由于当地人烟稀少,翻山过程是在无向导、无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近三分之一的人得了雪盲症,还有很多人因高原反应头痛厉害。快到雪山顶时,余洪远的哮喘病猝然发作,憋得他喘不过气,感到一阵心慌、窒息。眼明手快的警卫员很快卸下马鞍子,扶余洪远到马肚旁,让他的背紧贴着马的胸脯,休息了一会,才使他慢慢地缓过神来。
  山南边有一高达300多米的大雪槽,为下山必经之地。因为这个雪槽里的积雪已经凝冻成冰,无法行走,要下去只有溜滑梯这一个法子。余洪远后来在《光荣的使命》一文中回忆说:我们在下雪槽时,需要把牲口的缰绳盘在颈上、下了马鞍、打趴下再朝下一推,接着人也躺着往下一滑,和牲口一起“呼呼”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同志遍身都磨出了血,也有一些队员滑出了雪槽,再也没有找到。余洪远总结出过雪山的经验,想出许多土法子。因为大部分红军战士没有棉衣,余洪远要求战士们注意收集所有可以御寒的布料、毛毡甚至秸秆,以备过雪山时可以裹在身上保暖;四川多酿酒作坊,他便要求大家带些酒在过雪山时喝,既可提精神,还可御寒冷:还特地安排人在雪山脚下熬制了几大锅辣椒水,吩咐每一位路过的红军喝一碗辣椒水、带几个红辣椒,在攀登雪山时驱寒保暖。
  在卓木碉藏区,余洪远的筹粮队遇到了与红军对抗的反动土司家族绰斯甲。绰斯甲家族在这一带作威作福,与国民党的反动势力狼狈为奸,对红军极为仇视。他们拥有上万头牛羊和方圆数百里的大牧场,除了驻扎有地方军阀的一个营,还豢养了大批家丁,配有步枪1000多支、藤枪3000多条。早在红军到来前,绰斯甲就胁迫群众上山,不准接近红军,不准卖粮给红军,不准给红军带路当通司。当红军大部队通过时,便上山隐蔽:见到小分队或零星人员,就倾巢而出,进行残杀。在茅草坪、卓木碉一带筹粮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三营的60多名女战士,在两天内全部被敌惨无人道地杀害,还被割掉耳朵邀功请赏。一次,余洪远和一部分队员途经卓木碉以东的一个山岩时,突然从山上飞下滚木擂石,将警卫员岳成章砸成重伤,余洪远的战马被砸下山崖。此外,卓克基土司索观渝、党坝土司泽郎海也在绰斯甲的胁迫下与红军为敌,对分散活动的筹粮队进行骚乱、偷袭、打冷枪,使筹粮战士伤亡不少。   敌人的嚣张气焰激起了筹粮队指战员的冲天怒火。总部命令筹粮队立即行动,打掉绰斯甲反动土司武装,为红军筹粮打开局面。筹粮队及配属部队连夜出发,兵分三路,在拂晓之前将绰斯甲所在的喇嘛寺包围。寺庙位于半山腰,东南面是悬崖绝壁,下临湍流的绰斯甲河,西北通壤塘大道,寺院里驻扎着绰斯甲土司的主要兵力。经过激战,筹粮队歼敌700多人,俘敌1500多人,彻底干净地消灭了这股反动武装,解救了被囚禁的贫苦群众及绑票人质500多人:还缴获骡马近千匹、牦牛400多头以及大量的青稞、肉干、奶酪、酥油、糌粑、毛皮等战利品。余洪远组织民工日夜搬运,整整运了5天。
  6月12日,在两大红军主力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余洪远和同志们历经艰辛,先后为中央红军筹集了400多万斤粮食和2万斤盐巴以及肉干、酥油、豆辦酱、辣椒等大批副食品。18日,中央红军指战员们捧着红四方面军赠送的这些东西,非常高兴。一位姓曹的团长,因伤躺在担架上,他紧握着余洪远的手说:“感谢老大哥部队,这可是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援啊!”
  得到朱德总司令表扬
  余洪远精心筹粮的事迹很快名扬中央红军。一天,中央队秘书长刘英找到余洪远,说粮食在目前暂时差不多够了,眼下急需再办几件事:一是给中央再送点酥油、骡马和毛驴,因为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老同志喜欢骑毛驴;二是特别提出要给毛泽东选一匹温顺的驮马和一位有文化的男护士。徐向前也指示余洪远要千方百计办好。
  余洪远发动筹粮队多方寻找,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送去的7头毛驴,都是从土司家买的好毛驴,余洪远还特意给毛驴挂红彩带、吊铜铃铛,董老、谢老等几位老人都非常满意。董必武那头毛驴,他不是用来驮书,就是用来驮粮食,要不就是让伤病员骑着,而他自己常拉着缰绳在前面引路。何长工心疼年纪大的董老,几次劝说他路途遥远,还是骑着节省体力,但董必武就是不听。徐特立一路上也舍不得骑毛驴,只用它驮东西,自己穿着草鞋拄着木棍在后面走。此外,中央红军许多将领也都有了新的坐骑。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坐骑在灵关过铁索桥时,马蹄陷在木板缝间拔不出来,影响到部队的通过,情急之下,警卫员将马腿砍掉推下激流中。这次得到了一匹大青骡马,聂荣臻非常高兴。而送给朱德总司令的一匹青马,却因为张国焘的唆使,在阿坝被人偷走杀掉。余洪远便又给朱德总司令找了一头骡子代步,因短时间难以找到好马,对不了解的马匹,余洪远又不放心,他便果断地把自己的坐骑——一匹青色的雄马送给了毛泽东。这匹马个头不大,但温顺、力大、灵活,不管是山路还是平道,跑起来稳当。当时红四方面军部队中的护士大多是女同志,且识字不多,余洪远把在自己身边工作的、符合毛泽东提出的两个条件的卫生员孙玉华送到他身边,毛泽东对此很满意。
  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得到了较充实的物资补充和休整,体力得以恢复。朱德路过马尔康见到余洪远时赞扬说:“你们搞了这么多东西,真是完成了一项光荣的任务呀!中央领导同志、中央机关和不少一方面军的同志,都吃到你们搞的粮食,我还吃到你们从中坝带来的腊肉呢!”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的邓小平,在长征途中所骑的战马死了,只好一路步行。在此后谈起长征他多次说过:“过了雪山后,四方面军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三件东西真是顶了大事呀!”
  卓克基,是红军长征向北通往毛尔盖、包座方向的丁字路口。余洪远遵照指示在这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粮食供应站。除了小麦、玉米和青稞面,还筹集了不少辣椒、洋芋、萝卜、白菜等蔬菜。凡是从这里经过的指战员,都毫无例外地逐人得到补给。中央机关纵队经过时,余洪远特地按照每人30斤粮食的标准给予了重点补充,还配发了副食品等,中央红军在这里得到了较充实的物资补充,
  1936年3月下旬,张国焘闹分裂,率领部队南下。部队到达道孚、炉霍、金川、甘孜一带后,总部驻炉霍。这时,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抵达黔滇边境。为了迎接刚刚由红二、六军团改编的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决定仍由余洪远负责,组织一个300多人的筹粮工作队,前往甘孜,进驻当地喇嘛寺,展开筹粮工作,为即将抵达的红二方面军做好物资供给。那几天,除了积极筹备粮秣,准备住房和帐篷外,余洪远还要求工作队及护送部队指战员动手搓毛线,织毛衣裤毛手套毛袜子等,较短时间内就为红二方面军筹措了粮食、马匹等物资和御寒装备。6月30日,红四方面军指战员排着队伍,敲鑼打鼓,热烈欢迎红二方面军的到来。远途跋涉、连日征战的红二方面军得到了红四方面军的及时补给,任弼时还特意对余洪远表示感谢,称他是“及时雨”。
  1936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甘肃活动。同年9月,根据中央西北局的决定,建立了以岷县为工作中心的中共甘肃省工委,傅钟任书记,余洪远任工委委员。同月成立甘肃省苏维埃政府,何长工任主席,余洪远任粮食部部长。10月,红四方面军北上时,甘肃省苏维埃政府撤销,余洪远再次回到部队工作。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为了即将开展的宁夏战役,妥善安置总部机关和部队中负伤的团以上干部,周恩来决定把他们转移到已经建立起来的陕北根据地。为此,临时组建了一个干部团,有师、团干部和机关人员300多人,由杨忠任团长,余洪远任政委。总部特意为每人配备一匹马,并派了一个骑兵连护送。临行前,朱德总司令前来送行说:你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证安全到达目的地,团里有一部分女同志,不少同志还有伤有病,大家要互相帮助,克服困难。随后,这个干部团在杨忠、余洪远的率领下整装出发,踏上去往陕甘边区的路途。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安全抵达了陕北根据地。
  共和国成立初期,余洪远先后任西南军区第四兵团第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川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炮兵副政委、沈阳军区炮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成都军区监委书记、成都军区顾问等职。
  1951年8月,王维舟、胡耀邦、余洪远等率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川陕苏区慰问老区军民。那些日子,余洪远走遍了川陕苏区的山山水水,他还特意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凭吊红军英烈,怀念没有迎来新中国成立的战友们。
  1955年,余洪远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晚年,余洪远拿起笔撰写了不少回忆革命生涯的文章,尤其是对长征中担任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负责人,为红一、二方面军筹措粮秣,做了详尽描述,为研究红军长征史提供了珍贵史料。1991年10月5日,余洪远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其他文献
“同志们!我回来了!”不用看光听这大嗓门就知道是我们寝室的“大活宝”回来了。她总是声音比人先到一步,她可是一个令你哭笑不得的人物。  她,名叫美霖子,身高比一般女孩子要矮,体型比一般女孩子要胖些,眼睛还算大,鼻梁还算高。每天梳着个马尾辫。怎么样?这样的组合还算可以吧?  美霖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马马虎虎。她做事马虎的程度真的有些离谱。还有就是只说不做,是属于三分钟热度那种的。不信吗?那往下接着看吧
  
因为年轻,我希望故事有悱恻缠绵的结局;因为年轻,我希望生活有丰富多彩的律动;因为年轻,我渴望自由却拒绝飞翔,渴望成长却畏惧烦恼;因为年轻,当我置身于旷野中聆听天籍之音时,分不清是美妙还是孤寂……  偶一日,无情的风卷着片片身不由己的花瓣落进我不谙世事的眼眸,这才发现,绯色的回忆退去激情,开始变得透明,于是,我看见了淡蓝日记本里的故事……  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
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传奇将领朱光,早年参加广州起义,在川陕苏区被张国焘关押,带着镣铐长征到陕北。他,延安时期是毛泽东主席的文友,抗战初期担任朱德总司令的秘书,解放战争时期是林彪的下属,建国初成为叶剑英主政广东的助手。参加广州起义  朱光,原名朱光琛,出生于1906年11月,广西博白县松旺镇茂山村人,朱熹后裔。从小师从于语言学家王力,白幼聪颖好学,喜爱书画,技艺日臻成熟,他的书法作品常被学校展出。1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何去何从,是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因循守旧,照抄照搬原有的条条框框呢,还是实事求是,研究新问题,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使人们陷入深深的思索中,理论界自然首当其冲。  1978年,43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经反复思考.毅然提笔撰写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的大讨论,从而为否定“两个凡是
三月,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林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枯黄的田野悄悄泛起了嫩绿,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阳春三月,杜鹃声声,蝶儿双双,春雨潇潇,百花怒放。  和煦的春风中,卸下厚重冬装的人们纷纷拿起锄铲,上山植树造林,绿化自己的家园。在遭遇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锐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剧、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严重生态问题之后,痛定思痛之后
教室里闹哄哄的,同学们正在为派谁去参加这次全校性的演讲比赛而大伤脑筋。
  
1938年10月23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100余人乘“新升隆”号轮船撤往重庆,途中在湖北省嘉鱼县燕子窝(今属洪湖市)江面上遭侵华日机轰炸,25人罹难。  西撤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向南京发起进攻。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新址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迁往重庆,但此时国民政府所属军事、经济、外交等职能部门均暂时集中于武汉。  中共中央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