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彻斯特印象
在参观了莎翁故居后,我们便踏上了通往曼彻斯特的路。入了城,才发现这里和故乡截然不同。
房屋并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大部分民居都只有几层高,清一色的红砖房,红色的砖墙缀饰着白色的窗框和通亮的玻璃窗,给屋子笼罩上柔和的气息,连棱角似乎都被软化了。房前屋后有草坪,丝毫不沾浮华之气,很是温馨。
途中,我们经过曼彻斯特大学城,依旧是红色的砖墙——这仿佛已成为曼彻斯特的一个标志。到了市中心,只见偌大的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游人穿梭如织,这一切都给这座往日机器轰鸣的工业城市增添了生气。
曼城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我们参观了曼城科学工业博物馆,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机器一下子点亮了我的眼睛,心脏也被激动欢欣填满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架约有两米多高的水车,它如同缩小的摩天轮一样旋转着,撩起的水花为机器提供动力,一部分动力促使纺纱机工作,另一部分继续驱使水车运转。
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想起在国内学校做实验的情景。实验室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使用两种或更多的物质,便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肉眼看不见的活化分子激烈碰撞,就如同发明家思想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一样。我喜欢赖在实验室里,直到老师催促,我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也许,当初哈格里夫斯就是在此发明了那台珍妮纺纱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徜徉于科学殿堂。我甚至幻想着,某一天,我的发明创造可以像博物馆里的这些机器一样,被人类永久地记住。带着这样的心情,我继续参观人类智慧的结晶:沉重的钢铁手臂可以灵活地抬起,不起眼的黑色煤块可以推动巨大的铁皮火车前进,细软的棉丝可以纺出结实的布料……多么神奇啊!这是神也无法创造的奇迹。
最有趣的还是和大自然的接触。在塔顿公园,放眼望去,全是鲜花绿草。大自然的味道是清新的,我们在草地上野餐,面包的浓香混着青草的味道,让人恍惚,如在梦中。在牧场,动物们都躲在树荫下避暑,被圈养的动物也不认生,一个个都伸着脖子向游人讨食。我很喜欢它们,抚摸这个的软皮,梳理那个的毛发,忙得不亦乐乎。
在依依不舍中,我们离开了牧场,离开了曼彻斯特。下一站,是伦敦。
伦敦行
离开曼彻斯特温馨的牧场,我们又在康河的柔波里坐上游船,从叹息桥、数学桥下穿过。
当牛津这座寄托了无数年轻人梦想的大学出现在眼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置身于世界名校之中。多次在书中所见的古朴庄严的建筑和充斥其中的淡淡的宗教气息,深深地吸引着我。希腊学者的雕像矗立着,他严肃的表情像在深思,又像是在警示学子要认真学习。我被这份庄重所感染,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也愈加强烈。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匆匆瞥过印度馆的佛像后,我便向埃及馆冲去。一尊尊石像,是历代的法老王,他们的表情几乎相同,眼睛直视正前方,嘴巴紧闭,不同之处只是尺寸大小和颜色差异。也有半人半神之物,比如人头马,更有斯芬克斯一般的怪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最大的看点应该是木乃伊。木棺里摆放着呈放法老木乃伊的金棺,通体金黄,虽历经千年但看上去仍旧十分庄重,蓝色与红色交织的装饰华丽而又神秘。木乃伊全部都被一层层白布缠裹得严严实实,据说是防止它们被空气侵蚀。
混着海德公园中微微的青草香,我们吃了简餐,然后出发前往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大量的标本诉说着这个世界过去的模样。曾一度统治地球的恐龙如今只剩下屹立不倒的庞大骨架,骨骼因被黄土浸染而变了颜色,但它张开的血盆大口仿佛在向人们炫耀昔日的威严。
最有趣的还是宝石及原石展览。也许是女孩天性爱美,那些闪耀着各色光芒的宝石总是吸引着我的眼球。红宝石艳丽,祖母绿沉稳,紫水晶妖娆,海蓝宝石柔和,钻石则熠熠闪光。玻璃柜里五光十色的宝石折射出闪烁的光,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原石就放在打磨好的宝石旁,它们虽没有漂亮的外形,但一想到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多棱的彩色石头,可以被打磨成光彩夺目的宝石,我的内心还是激动不已,深感大自然的神奇。
温莎城堡是我们英国之旅的最后一站。很幸运,当我们抵达城堡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好也在那里。虽然无法看到女王本人,但是离这位君主如此之近,也算是一种别致的“见面”吧。
印象最深刻的是城堡的教堂,这里埋葬着英国历史上十多位著名的君主。教堂的玻璃是用梦幻的琉璃彩制成的,上面印着宗教图画,只见立于正中的上帝举起神明的手,召唤身旁飞舞的、拥有洁白羽翅的神圣天使。环视教堂,每一处都装饰得异常精致,天花板上每一幅画的雕刻都细致入微。城堡内则更奢华,镶有金色流苏的沙发毯,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水晶吊灯,角落里的中国传统瓷器,每一样都别具魅力。
匆匆离开温莎城堡,我们的目的地是机场。即将跨过英吉利海峡回到祖国,心中有些不舍,我坐在车上,却仍旧做着城堡的梦。飞机渐渐越过英吉利海峡,地面上的建筑已变得十分模糊。再见了,红砖青瓦;再见了,牛津剑桥;再见了,古朴的街道;再见了,自然的城市。最后,再见吧,英国。
作者简介:傅娆,就读于徐州高级中学。2013年参加了苏教国际组织的暑期中小学境外修学旅行活动,在英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参观了莎翁故居后,我们便踏上了通往曼彻斯特的路。入了城,才发现这里和故乡截然不同。
房屋并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大部分民居都只有几层高,清一色的红砖房,红色的砖墙缀饰着白色的窗框和通亮的玻璃窗,给屋子笼罩上柔和的气息,连棱角似乎都被软化了。房前屋后有草坪,丝毫不沾浮华之气,很是温馨。
途中,我们经过曼彻斯特大学城,依旧是红色的砖墙——这仿佛已成为曼彻斯特的一个标志。到了市中心,只见偌大的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游人穿梭如织,这一切都给这座往日机器轰鸣的工业城市增添了生气。
曼城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我们参观了曼城科学工业博物馆,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机器一下子点亮了我的眼睛,心脏也被激动欢欣填满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架约有两米多高的水车,它如同缩小的摩天轮一样旋转着,撩起的水花为机器提供动力,一部分动力促使纺纱机工作,另一部分继续驱使水车运转。
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想起在国内学校做实验的情景。实验室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使用两种或更多的物质,便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肉眼看不见的活化分子激烈碰撞,就如同发明家思想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一样。我喜欢赖在实验室里,直到老师催促,我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也许,当初哈格里夫斯就是在此发明了那台珍妮纺纱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徜徉于科学殿堂。我甚至幻想着,某一天,我的发明创造可以像博物馆里的这些机器一样,被人类永久地记住。带着这样的心情,我继续参观人类智慧的结晶:沉重的钢铁手臂可以灵活地抬起,不起眼的黑色煤块可以推动巨大的铁皮火车前进,细软的棉丝可以纺出结实的布料……多么神奇啊!这是神也无法创造的奇迹。
最有趣的还是和大自然的接触。在塔顿公园,放眼望去,全是鲜花绿草。大自然的味道是清新的,我们在草地上野餐,面包的浓香混着青草的味道,让人恍惚,如在梦中。在牧场,动物们都躲在树荫下避暑,被圈养的动物也不认生,一个个都伸着脖子向游人讨食。我很喜欢它们,抚摸这个的软皮,梳理那个的毛发,忙得不亦乐乎。
在依依不舍中,我们离开了牧场,离开了曼彻斯特。下一站,是伦敦。
伦敦行
离开曼彻斯特温馨的牧场,我们又在康河的柔波里坐上游船,从叹息桥、数学桥下穿过。
当牛津这座寄托了无数年轻人梦想的大学出现在眼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置身于世界名校之中。多次在书中所见的古朴庄严的建筑和充斥其中的淡淡的宗教气息,深深地吸引着我。希腊学者的雕像矗立着,他严肃的表情像在深思,又像是在警示学子要认真学习。我被这份庄重所感染,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也愈加强烈。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匆匆瞥过印度馆的佛像后,我便向埃及馆冲去。一尊尊石像,是历代的法老王,他们的表情几乎相同,眼睛直视正前方,嘴巴紧闭,不同之处只是尺寸大小和颜色差异。也有半人半神之物,比如人头马,更有斯芬克斯一般的怪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最大的看点应该是木乃伊。木棺里摆放着呈放法老木乃伊的金棺,通体金黄,虽历经千年但看上去仍旧十分庄重,蓝色与红色交织的装饰华丽而又神秘。木乃伊全部都被一层层白布缠裹得严严实实,据说是防止它们被空气侵蚀。
混着海德公园中微微的青草香,我们吃了简餐,然后出发前往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大量的标本诉说着这个世界过去的模样。曾一度统治地球的恐龙如今只剩下屹立不倒的庞大骨架,骨骼因被黄土浸染而变了颜色,但它张开的血盆大口仿佛在向人们炫耀昔日的威严。
最有趣的还是宝石及原石展览。也许是女孩天性爱美,那些闪耀着各色光芒的宝石总是吸引着我的眼球。红宝石艳丽,祖母绿沉稳,紫水晶妖娆,海蓝宝石柔和,钻石则熠熠闪光。玻璃柜里五光十色的宝石折射出闪烁的光,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原石就放在打磨好的宝石旁,它们虽没有漂亮的外形,但一想到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多棱的彩色石头,可以被打磨成光彩夺目的宝石,我的内心还是激动不已,深感大自然的神奇。
温莎城堡是我们英国之旅的最后一站。很幸运,当我们抵达城堡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好也在那里。虽然无法看到女王本人,但是离这位君主如此之近,也算是一种别致的“见面”吧。
印象最深刻的是城堡的教堂,这里埋葬着英国历史上十多位著名的君主。教堂的玻璃是用梦幻的琉璃彩制成的,上面印着宗教图画,只见立于正中的上帝举起神明的手,召唤身旁飞舞的、拥有洁白羽翅的神圣天使。环视教堂,每一处都装饰得异常精致,天花板上每一幅画的雕刻都细致入微。城堡内则更奢华,镶有金色流苏的沙发毯,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水晶吊灯,角落里的中国传统瓷器,每一样都别具魅力。
匆匆离开温莎城堡,我们的目的地是机场。即将跨过英吉利海峡回到祖国,心中有些不舍,我坐在车上,却仍旧做着城堡的梦。飞机渐渐越过英吉利海峡,地面上的建筑已变得十分模糊。再见了,红砖青瓦;再见了,牛津剑桥;再见了,古朴的街道;再见了,自然的城市。最后,再见吧,英国。
作者简介:傅娆,就读于徐州高级中学。2013年参加了苏教国际组织的暑期中小学境外修学旅行活动,在英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