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柑橘生产史考

来源 :农业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吴县、太仓、金华、龙泉等太湖流域盛产各色柑橘,尤其是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在神话时期即有生产,因其种类多、品质佳、获利丰,名闻天下.柑橘的花可蒸馏制香、果皮可入膳或制药.很多人依赖柑橘为生.柑橘因其可食、可药、可赏玩的特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柑淡(种子)发芽、砧木嫁接的种植法;火粪培壅、防治虫藓病害的治理法等柑橘载培技术流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柑橘不仅在太湖流域传播,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研究柑橘的生产与利用史,也是对农业技术史与饮食史的考察.
其他文献
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的断尾青铜猪尊的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猪尊短而上翘的残尾表明周代先民已经掌握仔猪断尾以防阉割感染的先进技术.这件猪尊的出土,为先秦文字学与后世文献中记载的家猪去势术提供了实物力证,让这项世界领先的家猪生产技术较《齐民要术》的文字记载提前了一千多年,这件青铜器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高度统一.
西周初年,经过战争交锋后,莱人逐渐臣服于姬周贵族集团,齐、莱从军事对抗走向合作.莱夷是商周之际莱州湾沿岸盐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齐国通过与之合作生产、流通食盐获得丰厚的利润.齐国凭借开发鱼盐资源立国,并将鱼盐之利视为本国的核心利益.春秋时期,齐桓公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莱国等诸侯国臣服,重新连接起了因地方势力崛起而一度中断的盐业商贸之路.此后历代齐侯通过兼并战争蚕食莱国土地,最终吞并莱国.
《湖蚕述》是江南蚕桑生产技术的汇集大成之作.其乡土文献价值有二:一是集他人蚕桑之书,合而编之的成书方式,对保护和传承地域传统蚕桑技术,仍具当代实践指导价值;二是记录和保存了蚕桑习俗、丝绸经济、乡土文献和蚕桑词汇等史料,描绘和勾勒了江南地域特色的蚕桑经济、风土人情、乡土生活等历史画卷.
中国传统司法中调解手段虽受到推崇,但与古代诉讼形态中“健讼”的一面相矛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的探析,从官方制度上看纵向的“回缩”,并将司法案件与权威向上转移;而横向上因为集约化司法体制,以及导致纠纷繁多的外部因素,使得官方乐于刻画健讼形象与推崇调解手段.乡村纠纷解决的途径虽然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横向上民间团体与地方权威受到官方势力的影响,调解的实际效用并不牢靠.总言之,官方矛盾的治理策略,造成乡村社会调解手段的“虚弱”局面.
乾隆年间,蝗灾是伊犁农业开发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清朝廷对蝗灾十分重视,从祈神禳灾、组织灭蝗、赈济减赔、外地调粮等途径积极应对.乾隆三十一年伊犁蝗灾事件与伊犁将军明瑞“来京陛见”存在内在关联.
在晋冀鲁豫边区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敌伪军事政策的打击背景下,植树造林运动作为边区人民谋生存、谋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边区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务.边区政府为改善边区自然环境,创造军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条例、下达各种工作指示来推动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宣传教育、设立森林管理机构来保障植树造林运动的有效进行.边区植树造林运动的大规模开展不仅推进了边区生产建设进程,保障了边区长久的发展,也为如今我国生态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
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有关果品的记载.果品不仅具备食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持续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果品种植的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种植品类日益繁多,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增强.果品在饥馑灾荒年代可以充当主食饱腹,可以调节味道增添层次,果树既具备观赏价值,又可以作为经济作物提供经济效益.此外,果品还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果品可用以彰显社会地位,可用以交际交流,可用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可用以下酒醒酒以避世.果品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功用使它
本文考述了咸齑之历史渊源,记述了明代至今,“中国雪菜之乡”宁波人极为钟爱的咸齑(特指以雪里蕻腌制的咸菜,又称“雪菜”)文化.
清代甘青地区的水案执照碑具有重要的法史价值,且同时蕴含着两种性质:其一是代表着官方的律法与规则,其二则是对民间惯例的延续和尊重.而水案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上其自身的反复性和决不待时性,使得其性质迥异于普通民事、刑事案件.官员们在审理水案时既不敢拖延以免事态扩大;又难以遏制其旷日持久的纠纷蔓延,只能参考地方的传统惯例、既往判决、各村纳粮多少、争议水源出处等因素综合判定.但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真正为中央所认可的水案治理模式,并非通过狭义的法律手段,而是使用行政手段,去修渠建闸,帮助民间设立规
受晚清重农政策的影响,竺可桢赴美留学的初衷是学习农业,但由于中美农业差异巨大,他毕业后改选与农业相近的气象学为研究方向.回国以后,他又致力于气象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在实际运用中涉及大量气象学与农业的学科交叉.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主要负责农业相关科学研究,并设立以农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地理研究所,其组织领导的综合考察队为农业增产作出大巨大贡献.通过梳理竺可桢在农业科技实践方面的史料,可以看出竺可桢从年轻时对具体农业科学知识的追求,一直持续到老年时作为国家科学机构领导者对农业兴国政策的重视及执行,他对农业科技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