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勤工助学的功能以及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探讨了勤工助学工作育人的内涵,提出建议: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结合大学生特点, 努力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完善制度和管理,建立勤工助学评价系统。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助学 调查研究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31-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个人或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勤工助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解决在校贫困生生活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然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校外兼职信息相对封闭、在兼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兼职收入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等问题,令许多大学生对勤工助学望而却步。
一、高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多重功能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增强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结合办学特点,精简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学生的水平,在传统的岗位设置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一方面以征求各个教学单位意见为依据,另一方面以发挥学生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为工作重点,在学校机关以及系、部等学校各个部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例如:在学校实验室助理的岗位,让学生参与实验室仪器的整理,药品的准备,标准样品的配置以及实验准备的其他工作;设置辅导员学生助理岗位,协助辅导员处理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部分解放出来,以便集中更多精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2.助学与育人并重
勤工助学中心加强对勤工助学(兼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把勤工助学岗位建成育人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第一,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国家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宏观政策的同时,学校也开辟了勤工助学通道。学生可以在保证正常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以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地完成学业。
第二,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勤工助学中心对申请不同岗位的学生进行面试和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付出才有收获”的理念,有助于教育他们正确看待不同岗位的职责与分工,认识岗位不分好坏和贵贱。同时,也要求他们端正工作态度,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第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心理上不同程度地会存在自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勤工助学作为一项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有效克服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重塑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感恩的生活态度。
二、当前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不足
1.勤工助学岗位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质量上缺乏专业相关性
在调查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工作意向时,对于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助教和助研,而劳动服务型的工作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大学生主要倾向于那些高智力含量的工作(如校内的助研和助教以及校外的家教和翻译等),这些勤工助学工作技术含量高,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高的报酬,也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提高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积极性,而当前各高校在这些岗位的设置上还略显不足。
2.校外勤工助学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发现,有14.6%的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工作时曾经遭遇过纠纷。比如,实际工资与用人单位提供兼职信息所述工资不同,兼职工资被长时间拖欠,甚至被克扣等问题。但遭遇纠纷时,有的学生会自行解决或主动求助于学校相关部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自认倒霉,放弃权益。因此,学生在校外的勤工助学方面没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机制。
三、建议与对策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但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是学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为他们的自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信念,帮助他们摆脱由贫困造成的自卑感,从而将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勤奋好学,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良好校风。
2.结合高校大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工作具有助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职业能力锻炼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勤工助学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在校内不断拓展助研、助教等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同时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好自身知识密集、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强等优势,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3.完善制度和管理,建立勤工助学评价系统
为了保证勤工助学活动真正达到助学与育人作用,学校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评价体系,更好地为勤工助学的发展服务。首先,在坚持勤工助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就业质量基础上,发挥用人部门的作用与团学组织的优势,做好监督与学生自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其次,为了在法律上能更好的保障学生的权益,在组织模式上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法人化、基地化模式转变。第三,为了更好地总结学生实践效果,建立勤工助学评价体系是重要保障。勤工助学属于实践课程,它的评价不同于传统课程中以记忆具体的知识信息为特点的测验,而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总结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情意能力等多种高层次实践技能为特点的对比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改进与发展。因此,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吸收国外先进的以共同建构为特征的评价体系,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用共同参与的方式来建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林声.中国勤工俭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助学 调查研究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31-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个人或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勤工助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解决在校贫困生生活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然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校外兼职信息相对封闭、在兼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兼职收入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等问题,令许多大学生对勤工助学望而却步。
一、高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多重功能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增强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结合办学特点,精简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学生的水平,在传统的岗位设置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一方面以征求各个教学单位意见为依据,另一方面以发挥学生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为工作重点,在学校机关以及系、部等学校各个部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例如:在学校实验室助理的岗位,让学生参与实验室仪器的整理,药品的准备,标准样品的配置以及实验准备的其他工作;设置辅导员学生助理岗位,协助辅导员处理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部分解放出来,以便集中更多精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2.助学与育人并重
勤工助学中心加强对勤工助学(兼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把勤工助学岗位建成育人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第一,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国家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宏观政策的同时,学校也开辟了勤工助学通道。学生可以在保证正常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以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地完成学业。
第二,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勤工助学中心对申请不同岗位的学生进行面试和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付出才有收获”的理念,有助于教育他们正确看待不同岗位的职责与分工,认识岗位不分好坏和贵贱。同时,也要求他们端正工作态度,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第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心理上不同程度地会存在自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勤工助学作为一项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有效克服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重塑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感恩的生活态度。
二、当前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不足
1.勤工助学岗位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质量上缺乏专业相关性
在调查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工作意向时,对于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助教和助研,而劳动服务型的工作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大学生主要倾向于那些高智力含量的工作(如校内的助研和助教以及校外的家教和翻译等),这些勤工助学工作技术含量高,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高的报酬,也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提高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积极性,而当前各高校在这些岗位的设置上还略显不足。
2.校外勤工助学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发现,有14.6%的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工作时曾经遭遇过纠纷。比如,实际工资与用人单位提供兼职信息所述工资不同,兼职工资被长时间拖欠,甚至被克扣等问题。但遭遇纠纷时,有的学生会自行解决或主动求助于学校相关部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自认倒霉,放弃权益。因此,学生在校外的勤工助学方面没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机制。
三、建议与对策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但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是学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为他们的自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信念,帮助他们摆脱由贫困造成的自卑感,从而将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勤奋好学,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良好校风。
2.结合高校大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工作具有助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职业能力锻炼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勤工助学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在校内不断拓展助研、助教等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同时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好自身知识密集、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强等优势,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3.完善制度和管理,建立勤工助学评价系统
为了保证勤工助学活动真正达到助学与育人作用,学校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评价体系,更好地为勤工助学的发展服务。首先,在坚持勤工助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就业质量基础上,发挥用人部门的作用与团学组织的优势,做好监督与学生自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其次,为了在法律上能更好的保障学生的权益,在组织模式上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法人化、基地化模式转变。第三,为了更好地总结学生实践效果,建立勤工助学评价体系是重要保障。勤工助学属于实践课程,它的评价不同于传统课程中以记忆具体的知识信息为特点的测验,而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总结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情意能力等多种高层次实践技能为特点的对比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改进与发展。因此,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吸收国外先进的以共同建构为特征的评价体系,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用共同参与的方式来建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林声.中国勤工俭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