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有这样一种魔力:凡是愿意走近他的人,不管是谁,无一例外会被迷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这种现象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延续,就算在当时的宋朝,宋神宗、哲宗以及苏东坡死后的几任皇帝:徽宗、高宗、孝宗无一不是其粉丝;在民间,凡是苏东坡碰过的东西: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方台、一座凉亭,都变成了众人争睹、争购的对象,甚至于波及到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巾、东坡墨……甚至,当时还有因为迷恋东坡诗集冷落貌美如花,妻子不满,一气之下休妻的!
本来不敢轻易谈苏东坡,我一支拙笔无论如何也描绘不出这跨域时空的传奇人物,稍有不慎,定会引来无数口诛笔伐,不仅容易陷入“老生常谈”的境地,更容易“班门弄斧”。林语堂的《苏东坡转》、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无数评论苏东坡的文章已经毫不吝啬将所能想象到的赞美之词给予了他。
当我在儋州东坡书院时,心里犹如琴弦波动,久久不能平静;当听到很多人在争论“苏东坡与李白谁写诗更好?”,“苏东坡与杜甫谁更伟大?”、“苏东坡书法绘画到底价值几何?”……我更感觉有些意见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如果只在乎苏东坡的成就而忽视了其精神,已经舍本逐末,落入下乘了。
基于此,谈苏东坡,无非在于两个原因:
其一:苏东坡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远远不是他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等方面的成就,而是他一生积极真诚的生活态度,他面对挫折的乐观,他追求自我的不懈努力,他善良崇高的品格!这在今天,在未来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追寻的。
其二:苏东坡在海南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不管是海南对于苏东坡,还是苏东坡对于海南,相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坡精神在琼州得到了再次升华,我们更有理由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绝境苦中作乐自我调节,
绝不长时间让自己呆在情绪的低谷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之时,海南当时是什么情况?当然与现在的度假天堂相差太远,古人描述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自古很多流放海南的都死在了路途。而当时的苏东坡已经六十岁,生还机会渺茫,他不仅落泪还带着棺木出发,可见其悲壮。
伟大人格,从不违背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王国维曾赞叹“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未之有也。”能得到王国维这位大师如此高的评价足能说明一切,其实在这四位之后还有位王国维的好友能得到这个殊荣,这就是“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出一人”的陈寅恪。
苏东坡的人格在于哪里?在于他从不背叛自己的坚定信仰。其实苏东坡傻吗?没人敢这么看,但为什么他一直宁愿一生流放也丝毫不妥协阿谀奉承当权者?当新党变法之时,苏东坡似乎站在了旧党一边,当旧党得势之时,苏东坡同样与他们格格不入,是苏东坡自命清高吗?不是,因为苏东坡根本没有站在利益,站在集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他想为百姓做好事,他不能容忍腐败,他希望官员能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原因,为此他也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 他明知道有被杀的危险还一再地冒死上谏犯颜上表,只要是一见弊政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上表乞钱救民,上书求太后宽免贫民的欠债,一有朝廷与百姓争利益的事就急赤白脸地大声抗争……但他如此的孤独,在给孔仲臣的信中,头发斑白的他仰天长叹:“呜呼,谁能稍助我者乎!”,其人格气节令人动容。
苏东坡一生都没违背自己的信仰,每次被贬,他总坦然背上背包默默流浪,到一个地方仍然苦中作乐,仍然竭尽全力关心民间疾苦,林语堂称他为:“百姓之友”,他每到一处修水利,建医馆,与百姓打成一片,而且“政绩斐然”。
一辈子都在做官之人,竟然时常穷困潦倒。你能想象他曾经几进帝都权力中心,官至国家核心高层吗?你能想象他在帝都:“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吗?
正如王国维所说,就算他在文学上毫无成就,他的人格也会名传千古的!
苏东坡的人格精神为什么没被足够重视?一方面是苏东坡的乐观掩盖了他悲惨的遭遇,隐藏了他为信仰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的大众随性,他太平易近人,他太真实,喜怒哀乐尽显,同那些印象中或铁骨铮铮或浩气凛然的形象相距太远。
而海南,作为苏东坡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驿站,苏东坡是第一个传播大众文化火种的巨匠,其人格影响也能在海南看到其踪迹:比如鐵骨铮铮的海瑞,比如清正廉明的王弘诲,比如笔耕不辍的丘浚……都能找到他们丝丝相似的影子。
苏东坡被贬海南,实在是海南人的荣幸;而海南以博大胸怀容留和宽慰苏东坡,则是苏东坡不幸中的万幸。苏东坡在海南的经历,让我们感觉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孤岛,但是如何坚信可以走出孤岛,则是生活的人们必须具有的良好心态。正如苏东坡在《在儋耳书》所述,蝼蚁都可以做到,何况人乎?
总揽东坡先生的一生,尽管他历经仕途的坎坷和磨难,仍始终保持着对国家、人民和文化的一种使命感。他心胸坦荡,立身处世,自有本末,绝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趋炎附势,不管他身处何等险恶和艰苦的环境都能从容相对,乐观豁达,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诚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东坡用自己的一生为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精神将和他辉煌的诗词一样,彪炳青史,永存人间!(本文为节选)
本来不敢轻易谈苏东坡,我一支拙笔无论如何也描绘不出这跨域时空的传奇人物,稍有不慎,定会引来无数口诛笔伐,不仅容易陷入“老生常谈”的境地,更容易“班门弄斧”。林语堂的《苏东坡转》、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无数评论苏东坡的文章已经毫不吝啬将所能想象到的赞美之词给予了他。
当我在儋州东坡书院时,心里犹如琴弦波动,久久不能平静;当听到很多人在争论“苏东坡与李白谁写诗更好?”,“苏东坡与杜甫谁更伟大?”、“苏东坡书法绘画到底价值几何?”……我更感觉有些意见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如果只在乎苏东坡的成就而忽视了其精神,已经舍本逐末,落入下乘了。
基于此,谈苏东坡,无非在于两个原因:
其一:苏东坡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远远不是他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等方面的成就,而是他一生积极真诚的生活态度,他面对挫折的乐观,他追求自我的不懈努力,他善良崇高的品格!这在今天,在未来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追寻的。
其二:苏东坡在海南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不管是海南对于苏东坡,还是苏东坡对于海南,相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坡精神在琼州得到了再次升华,我们更有理由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绝境苦中作乐自我调节,
绝不长时间让自己呆在情绪的低谷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之时,海南当时是什么情况?当然与现在的度假天堂相差太远,古人描述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自古很多流放海南的都死在了路途。而当时的苏东坡已经六十岁,生还机会渺茫,他不仅落泪还带着棺木出发,可见其悲壮。
伟大人格,从不违背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王国维曾赞叹“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未之有也。”能得到王国维这位大师如此高的评价足能说明一切,其实在这四位之后还有位王国维的好友能得到这个殊荣,这就是“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出一人”的陈寅恪。
苏东坡的人格在于哪里?在于他从不背叛自己的坚定信仰。其实苏东坡傻吗?没人敢这么看,但为什么他一直宁愿一生流放也丝毫不妥协阿谀奉承当权者?当新党变法之时,苏东坡似乎站在了旧党一边,当旧党得势之时,苏东坡同样与他们格格不入,是苏东坡自命清高吗?不是,因为苏东坡根本没有站在利益,站在集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他想为百姓做好事,他不能容忍腐败,他希望官员能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原因,为此他也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 他明知道有被杀的危险还一再地冒死上谏犯颜上表,只要是一见弊政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上表乞钱救民,上书求太后宽免贫民的欠债,一有朝廷与百姓争利益的事就急赤白脸地大声抗争……但他如此的孤独,在给孔仲臣的信中,头发斑白的他仰天长叹:“呜呼,谁能稍助我者乎!”,其人格气节令人动容。
苏东坡一生都没违背自己的信仰,每次被贬,他总坦然背上背包默默流浪,到一个地方仍然苦中作乐,仍然竭尽全力关心民间疾苦,林语堂称他为:“百姓之友”,他每到一处修水利,建医馆,与百姓打成一片,而且“政绩斐然”。
一辈子都在做官之人,竟然时常穷困潦倒。你能想象他曾经几进帝都权力中心,官至国家核心高层吗?你能想象他在帝都:“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吗?
正如王国维所说,就算他在文学上毫无成就,他的人格也会名传千古的!
苏东坡的人格精神为什么没被足够重视?一方面是苏东坡的乐观掩盖了他悲惨的遭遇,隐藏了他为信仰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的大众随性,他太平易近人,他太真实,喜怒哀乐尽显,同那些印象中或铁骨铮铮或浩气凛然的形象相距太远。
而海南,作为苏东坡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驿站,苏东坡是第一个传播大众文化火种的巨匠,其人格影响也能在海南看到其踪迹:比如鐵骨铮铮的海瑞,比如清正廉明的王弘诲,比如笔耕不辍的丘浚……都能找到他们丝丝相似的影子。
苏东坡被贬海南,实在是海南人的荣幸;而海南以博大胸怀容留和宽慰苏东坡,则是苏东坡不幸中的万幸。苏东坡在海南的经历,让我们感觉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孤岛,但是如何坚信可以走出孤岛,则是生活的人们必须具有的良好心态。正如苏东坡在《在儋耳书》所述,蝼蚁都可以做到,何况人乎?
总揽东坡先生的一生,尽管他历经仕途的坎坷和磨难,仍始终保持着对国家、人民和文化的一种使命感。他心胸坦荡,立身处世,自有本末,绝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趋炎附势,不管他身处何等险恶和艰苦的环境都能从容相对,乐观豁达,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诚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东坡用自己的一生为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精神将和他辉煌的诗词一样,彪炳青史,永存人间!(本文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