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前中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出现了盲目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之风。如果不加以制止,势必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影响人民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下,应该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教条出发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28-0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实践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十一五的胜利完成,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浮躁”的现象,比如重庆的大学生户籍问题,就是死搬教条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象征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一些地方仅仅从理论出发而不注重地方实践,不从地方的实际出发,没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果导致工作事倍功半。不仅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给眼前的工作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应该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教条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所以,实践的意义重大,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应该重视实践的意义,从实践出发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践问题
(一)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我国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各项事业也在积极稳妥中稳步前进,但是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2010年河北推出了三年大变样的口号,所谓三年大变样就是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于是主张建中心社区,所谓的中心社区就是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居住。中心社区的选址大多在良田上面建设,节省的土地据说可以招商引资,可以耕种。这种现象就没有做到从实践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制定政策的标准。如果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的情况来考虑问题,就会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所以在政策出台之前,要实践,要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只有以实践作为反对教条主义的根本前提,以理论斗争作为反对教条主义的手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胜利。
(二)盲目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主义作风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前段时间重庆大学生转户籍一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土地利益的增大,一些农村户籍的学生不愿更替户籍,但校方却硬性规定转户籍,引来了学生的不满。户籍的变更是自愿原则,如果学生不愿意是不可以强求的。校方无非是想在政绩上添彩,并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理解实践真正的含义。实践不仅仅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可见,当出发点不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当盲目的用理论去工作的话,最终也将被实践检验为错误的并遭受巨大的损失和代价。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获得认识再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所获得的认识不是基于实践获得的,而是从主观,凭空猜想。所取得的效果那就可想而知了。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一定要注重实践,理解实践的真实含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元化”和“大众化”下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化”和“多元化”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谓的“大众文化”其实并不大众,且不说它的商业文化性质使得其必然具有敌视人的特性,单就其“唯我独尊”文化底蕴而言,就很难散发出“大众”的气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应去顺应眼下的“多元化”和“大众化”,而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革命本性,为重塑社会主义新人作出贡献。
(四)信仰危机下的选择
我们的社会,在信仰上并不如宣称的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的,意识同样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功利主义者把物质当成了唯一的信仰。这样就造成了信仰危机。一种人选择顺应功利主义的横行,另一种人选择去克服和扭转它,立足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实践,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真正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就会既不轻视日常生活,又不沉溺于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众,又不讨好群众;既不逃避现实,又不投机媚俗。
(五)批判精神的丧失
实践是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种科学的超越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实践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虚无”,亦非束缚于一己私利中的“务实”。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从自己的想象中超越现存不难,听任自发性的摆布认同现实更不难,难的是真正地超越现存。唯物主义和理想主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也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唯一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开创性事业的每一步都需要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三、正确把握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因此,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要正确把握实践。我们党也应从实践出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首先,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从实践出发,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实践出真知!避免出现一些地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农民“被上楼”就是地方政府没有全面的把握实践,仅仅处理了人与土地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不能结合,这样做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喊口号,说几个空洞的字眼。更应该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深刻认识,并且在这种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多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认识的飞跃。但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这一个阶段的实践是由上个阶段实践总结的结果。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说过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要不断的去实践。另一个就是实践要谨慎。要正确的去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正确的实践下才能取得很快的进步。因此,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实践不实践,怎么去实践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屈原更是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古人也强调实践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人对实践的含义仅仅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实践的概念,忽略了其重要性。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注重实践,正确把握实践,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华民族才能超过别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出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19.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以列部、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
[3]吕晓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前沿,2007,(0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
[5]王全福.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地[J].高教理论战线,2007,(1).
关键词: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28-0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实践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十一五的胜利完成,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浮躁”的现象,比如重庆的大学生户籍问题,就是死搬教条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象征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一些地方仅仅从理论出发而不注重地方实践,不从地方的实际出发,没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果导致工作事倍功半。不仅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给眼前的工作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应该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教条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所以,实践的意义重大,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应该重视实践的意义,从实践出发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践问题
(一)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我国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各项事业也在积极稳妥中稳步前进,但是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2010年河北推出了三年大变样的口号,所谓三年大变样就是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于是主张建中心社区,所谓的中心社区就是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居住。中心社区的选址大多在良田上面建设,节省的土地据说可以招商引资,可以耕种。这种现象就没有做到从实践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制定政策的标准。如果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的情况来考虑问题,就会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所以在政策出台之前,要实践,要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只有以实践作为反对教条主义的根本前提,以理论斗争作为反对教条主义的手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胜利。
(二)盲目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主义作风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前段时间重庆大学生转户籍一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土地利益的增大,一些农村户籍的学生不愿更替户籍,但校方却硬性规定转户籍,引来了学生的不满。户籍的变更是自愿原则,如果学生不愿意是不可以强求的。校方无非是想在政绩上添彩,并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理解实践真正的含义。实践不仅仅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可见,当出发点不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当盲目的用理论去工作的话,最终也将被实践检验为错误的并遭受巨大的损失和代价。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获得认识再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所获得的认识不是基于实践获得的,而是从主观,凭空猜想。所取得的效果那就可想而知了。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一定要注重实践,理解实践的真实含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元化”和“大众化”下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化”和“多元化”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谓的“大众文化”其实并不大众,且不说它的商业文化性质使得其必然具有敌视人的特性,单就其“唯我独尊”文化底蕴而言,就很难散发出“大众”的气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应去顺应眼下的“多元化”和“大众化”,而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革命本性,为重塑社会主义新人作出贡献。
(四)信仰危机下的选择
我们的社会,在信仰上并不如宣称的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的,意识同样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功利主义者把物质当成了唯一的信仰。这样就造成了信仰危机。一种人选择顺应功利主义的横行,另一种人选择去克服和扭转它,立足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实践,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真正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就会既不轻视日常生活,又不沉溺于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众,又不讨好群众;既不逃避现实,又不投机媚俗。
(五)批判精神的丧失
实践是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种科学的超越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实践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虚无”,亦非束缚于一己私利中的“务实”。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从自己的想象中超越现存不难,听任自发性的摆布认同现实更不难,难的是真正地超越现存。唯物主义和理想主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也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唯一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开创性事业的每一步都需要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三、正确把握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因此,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要正确把握实践。我们党也应从实践出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首先,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从实践出发,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实践出真知!避免出现一些地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农民“被上楼”就是地方政府没有全面的把握实践,仅仅处理了人与土地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不能结合,这样做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喊口号,说几个空洞的字眼。更应该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深刻认识,并且在这种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多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认识的飞跃。但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这一个阶段的实践是由上个阶段实践总结的结果。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说过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要不断的去实践。另一个就是实践要谨慎。要正确的去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正确的实践下才能取得很快的进步。因此,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实践不实践,怎么去实践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屈原更是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古人也强调实践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人对实践的含义仅仅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实践的概念,忽略了其重要性。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注重实践,正确把握实践,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华民族才能超过别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出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19.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以列部、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
[3]吕晓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前沿,2007,(0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
[5]王全福.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地[J].高教理论战线,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