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是自己长出来的

来源 :cookie worl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anj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孩子走两步就看看妈妈在不在身后,而美国孩子相信妈妈一直在身后。信任,就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感,也是一种验证多次后形成的心理暗示。信任,在生命里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小飞象”宁愿相信那根羽毛,不愿意相信自己会飞。也许,足够的爱就是那根羽毛,总是跟宝宝说:“你去试吧,妈妈看着你。”而不是吓唬她:不要去,那里危险,小心坏蛋把你抓走……危险会有的,坏蛋也会有的。说多了,我们相信坏蛋真的很多,而坏蛋也想:做坏蛋很正常嘛。如此循环,放大的威胁真的就成了威胁。
  我理解的是:像小时候告诉宝宝什么是烫一样,让她在有保障的环境里试一下,慢慢地学会把握自己面对危险。妈妈能做盼是:认清宝宝的真实能力,给她一个自我发展和尝试的天空。用橡皮筋理论,不断试探,不断提高应对能力。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没有羽毛自己也会飞。每一个生命体,都会脱离原来的生命体寻找自己的路,让爱和生命代代相传。这是自然的规律。
  自从小艾会认路自己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跟她讨论可能的情况:过马路,迷路,求救,需要记住的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CC爸和花都提过给小艾讲安全的问题。我于是问小艾;“过马路的时候怎么办?”她说:“我走斑马线。把手先举起来,等两边的汽车都停下来再过。”我:“那要是迷路了怎么办?”小艾:“我就问人家啊。问人家要个电话,打电话给你。”我:“如果打不通呢?”小艾:“那就告诉他家里的地址。”我:“你准备选什么样的人帮助你?”小艾:“我去找一个小朋友,要他们的爸爸妈妈帮我……”
  我庆幸自己没有先跟她E课,我的方法,有多少比她高明呢。让她找到解决的办法,以后她碰到问题就会先问自己,如果是我教的,她也许先想的是为什么妈妈不在这里呢?孩子寻求独立的迹象已经明摆着,独立和安全的对立也浮出水面。我知道,回避无济于事,阻止只是暂时的安宁,自然安排的事情,只能顺势而为。担心如果,不如事先看到如果。她需要能力的增长,我需要承受力的增长。希望我们的内心,都变得比以前更强大。而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每天都在变化。
  
  西方父母对孩子放手的实质
  
  要在以前看乔布斯的演讲,我会关注他个人,开复老师提过他的演讲,特别是那段:“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这对个人的启示很大。
  现在来看,却自然而然地站在他父母的立场上。他的生母,从他还没出生就想着不要他(也许这跟美国的堕胎法有关?),但却不是草草地送人了事,而是很用心地筛选儿子的监护人;而他工人阶级的养父母,在他选择了一所需要花光他们一辈子积蓄的大学时负担他,而在他决定先休学然后退学时没有要死要活地拦着他;休学后,在大学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也没有替他规划好一条看起来有更多曙光的路;在他跟朋友鼓捣当时看不到未来的苹果雏形时,由着他们在车库里来,而不去说:“你书也不读,工作也不找,你想干什么?”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能么?父母究竟有没有底线?
  小艾姨父有一对法国朋友,他们的孩子高中没读完就要跟女朋友去澳大利亚闯荡,最开始他们的父母很不理解:高中毕业是最起码的底线,连这个都读不完,还谈什么呢?但最后还是随孩子去。去了澳大利亚两年后,孩子们决定回来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孩子的父亲说:“他自己决定回来读书以后,整个人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得不是一点点。”是什么改变了孩子的看法呢?我一直认为有意识的去做一件事比随大流无意识的往前走要明智。孩子最后自己决定回来读书,那是为他自己读。
  还有一个法国女孩,高中毕业后本来可以上医科大学,她一定要去养马。她父亲心里是不愿意的,但还是让她去养了两年马。两年,这么好的年华,岂不是浪费?那些学了好半天的知识,岂不都忘光了?我没看到故事后面的结果。如果有不积极的结果,我会反对这种做法么?在这些父母的做法里,我认为很多是无奈。但如果真的反对,完全可以不支持不提供条件,看他还能上天去?看来最后还是想通了。
  问我自己:给孩子决定自己的机会,小事也许做得到,所谓决定命运的大事也由她么?兔兔打来电话,聊起这个问题。兔兔说:“美国家长:孩子考试得个B也美滋滋的。换了中国家长:“为什么不是A?”兔兔说:“我们总说无条件的爱,究竟几个家长做得到?”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外的父母对孩子这样放手?兔兔这句话点醒我:放手的本质就是无条件的爱。如果孩子往东就放手,往西就坚决拉回来,是不能算的。(当然不能钻牛角尖:孩子杀人放火也放手,争这个没有意义。)
  当爱是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也总说给孩子放手,其实我们从没有放弃的是我们认为的价值观。我们爱孩子的条件是,你的所作所为要在父母价值观允许的范围内。
  如果父母成功地在孩子成年以前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了孩子,一切好说;但一旦孩子的决定与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会苦口婆心,软磨硬泡要他改变主意。这个周围的例子很多,探险与安全,个人兴趣与就业选择……父母有不插手的么?而且父母也一心一意地认为:“我是为你好!”诚然,父母的经验一眼就可以看出孩子决定的“不实际”。可是除了目的,孩子自己做决定过程中的选择,反省和成长,这些所谓“弯路”上的内在价值我们看到了么?
  乔布斯的养父母,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又把自我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在他们眼里也许是很自然而然的,只有承认孩子的个性,尊重他的选择,孩子才会成为自己。而明着不让孩子往“危险的,没有前途的路上走”的父母,潜意识里一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二是不愿意为孩子担风险。因为孩子失败了,父母自动觉得责任在自己肩上,何必冒险?
  爱这种感情是一样的,但如何爱是不一样的。没有条件的爱,离我们其实很远。
  
  西方的经验不可以照搬
  
  橘生淮北的故事,本不是橘的错;淮南淮北也没有错,错在橘跟它生长的地方没有对上。跟在美国的兔兔聊天,说到就算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第二代亚裔,到职场上依然摆脱不了东方人的含蓄,谦虚以及潜在的等级意识。很少能对着爷爷辈的上司轻松一句:“Hi John,今天一起吃午饭吧。”就像小王子跟兔兔说话,我首先教他的是“叫阿姨”,而决不会直呼兔兔的名字。
  等级和辈分的影响如此之深,深到我不被提醒感觉不到。而且越是周到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传承越牢。东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注定很多东西无法照搬。即使在地球被慢慢拉平的今天,也要看清楚了才能为己所用。
  说过西方家长的放手。而对于东方家长,看到放手有好处,但却不一定愿意实施到自己身上。东方的家庭,孩子和父母是绑在一起的。孩子的每一步,其实是家的每一步。用全家之力为一个孩子铺路是很正常的事。孩子的成功和失败跟父母的干 系很大,就像以前的人民币跟美元紧密挂钩。孩子的成功是一个家庭的成功,反之亦然。
  爱是动力,也是负担,尤其是密不透风的爱。孩子长大后,与其说是感谢爱,不如说是在为爱还债。“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为我付出这么多,我却达不到他们的希望。”再好的感情,深到可以干涉对方对自我的感觉和把握,就是过度。东方家庭的爱,无疑是想占据心灵的,做不到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事实上,经常是做不到的)。孩子是家庭这棵树上的一根粗枝,树干总想把自己最好的养分送给他,却不在意他是不是有自己的根系。这样的结果,往好的方面看是家庭关系的亲密无间。
  事物总是两面的,对不同方面的强调导致不同的结果和价值观。西方的父母也爱孩子,但是文化传统要求孩子独立。表现在称呼上,不管去哪里,学校的老师,朋友家的长辈,大家都是以名字直呼。——这点,面对中国人,我是做不到的,也不认为要做到。而孩子的独立,两代之间家庭的泾渭分明,不能不说是老人院兴旺原因。问自己,是喜欢四世同堂,还是晚景凄凉?
  在一种环境里成长的人看另一环境里的人,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他人的感受。对于一个强调独立的人,看似凄凉的晚景很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也许是跟小辈搅在一起没有自己的空间更让他不能忍受一曾经的—个同事就是如此。
  事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你要哪一面。有时候,根本不是你自己想要就能要的,社会和文化的传统,逼着你做选择。文化传统上,在西方生活的第—代亚裔,骨子里还有着亚裔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表现在家庭教育里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孩子应付好学校的学习很重要。尤其是当初那些以高分考出来的精英,在潜意识里,好成绩是好好生存的一种手段。所以亚裔孩子普遍成绩好,但是后面的故事就很难说了。
  西方的教育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主动性,有很差劲的学生;但真正厉害的学生,无论学业还是个人发展都很出色,个人选择五花八门。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是兴趣自由生长的温床。
  还有社会环境,不久前说到的独立和安全的对立。在国内,我如果放手让小艾像现在这样独立,估计出门拐个弯就回不来了。而且国内—般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谁愿意冒险。所以,利害相权,取舍是很显而易见的事。
  一种做法是否可行,跟它后面的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只看到表面成效就急于效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出乎意料。看过一部法国片:十八岁的儿子怎么都不想离开家,但是父母想方设法把他“赶”出去,最后男孩到了中国,跟他的中国女朋友和岳父母生活在一起。很有意思的结局。换个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人比橘幸福的地方。因为人可以通过全面素质的培养,凭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其他文献
我们的奥运  是世界最精彩的比赛  看谁跑了第一  看谁跳的最远  看谁把足球一脚踢进球门  还要看看是谁  冲在马拉松的最前面    我们的奥运  是世界最光荣的奖台  了不起的世界冠军  手拉手,向我们走来  亮闪闪的金牌挂在他们胸前  下一次还要  更高、更强、更快    我们的奥运  把世界连在一起  森林和海洋,平原和高山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家园  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  一家人团结友
期刊
每天夸孩子一句,重要吗?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前者成才率比后者高5倍。  许多父母都知道:如果今天夸孩子手干净,第二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如果今天夸的字比昨天写得好了,明天的字准写得更工整,如果今天夸他讲礼貌,明天他就会更注重礼貌……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他不仅心情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提倡的,什么是大人反对的。这
期刊
漫长的暑假即将开始了,处于学龄前的幼儿该如何有意义的度过这个悠长假期,这个问题相信是许多家长很关心的。当然,愉快渡过假期少不了安全。孩子在家时间多了,安全防范就非常重要。例如,父母应将危险的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易摔易碎的物品收置整齐。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让他明白大人不在时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安全加愉快,才是完美的假期。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家长如何使他们度过一个完美
期刊
玩具是宝宝最亲密的伴侣,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小宝宝的手、身体经常接触玩具,正处1岁左右口腔期的宝宝,还容易把玩具放到口中,若是玩具充满细菌,就会很容易让宝宝感染生病,因此玩具的清洁与保养万万不可忽略。    毛绒玩具    毛茸茸、触感柔软、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是孩子们的最爱。为了达到杀菌的目的,要经常给毛绒玩具进行“日光浴”。  可水洗毛绒玩具:毛绒玩具与我们穿的衣服材质很接
期刊
纳尼亚的白色世界清冷而孤寂,尽在咫尺的白,却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白色在《纳尼亚传奇》里成了死寂和冰冷的象征,让人们避尤不及。而现实中的白色却是时尚界里永恒的色彩,它优雅而富有诗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白色的可塑性让设计大师着魔不己,在leas ismore指引下,让白色的童装幻化出无穷的魅力。IPinco Pallino的白典雅尊贵、Miss Blumarine的白清丽脱俗、Nolita Poc
期刊
浪漫在属于自己的季节悠然存在着,没有春的朦胧、秋的沧桑、冬的虛无……轻轻推开窗,感受摇曳的浪漫气息浸润心田。绽放在裙角的花朵正悄然诉说着以往的浪漫,层叠的褶皱在夏风的催促下缓缓开启心扉,甽光照耀下的鲜艳世界,美丽的女孩仿佛身披羽翼的天使,在幻彩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期刊
在现今以男性为主导的时尚界里,意大利女设计师Anna Molinari以擅长演绎女性性感浪漫的风格引领当代欧洲时尚风格。  1986年,Anna为上流社会贵太太的宝贝们儿量身打造了Miss Blumarine。不变的意大利式浪漫性感风格中增添了些许青春的味道。童话、梦幻都是她设计理念的代名词。Anna酷爱玫瑰,在设计界有“玫瑰女皇”的美称,一片片艳丽的玫瑰花辦是她创作的灵感,给予她充分的想象空间。
期刊
海的潮汐,日夜涌动,站在漫无边际的海岸,遥看未来航行的方向……孩子们的梦想,正在随着每一次的潮起潮落,汹涌澎湃。08年海洋风格的童装继续盛行,怀旧的色彩在蓝色的基调中激情游走,海军蓝、珐琅蓝、铁灰蓝在条纹、格子和牛仔布的配合下,打造出一个异常鲜活的海洋世界,任孩子们扬帆远行。
期刊
一提到“街头”这个词,人们便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朋克、嬉皮和摇滚,那些略带叛逆颓废与慵懒邋遢之气的服饰常常让人感到一种不可操控的局促,因此,大多数人们在感受“街头”风貌中略带玩酷的颓唐气质时,内心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掀起波澜。  08年的夏季,低腰裤、涂鸦裙、波普图案T恤在童装的世界横空出世,“街头”风貌正肆无忌惮的向孩子们的乖巧性格提出挑战。虽然,在童装的设计上,街头风貌已经大大消减了颓废的因素,但张
期刊
Chip trip老板盐见光良,原为日本大企业Java group员工,(Java group为日本服饰界有名的企业,营业额高达500多亿,从女装、童装、男装、各种配件…等等都有独立自创的品牌),他在Java group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日本90年代,童装非常流行以卡通图案为主题,Java group也都以此为导向经营童装,盐见光良在当时觉得卡通图案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便提出一个新的提案,可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