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中国式管理,但发现它往往落于纸面,很少企业能够系统地应用。那么成功应用中国式管理的奥秘何在?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应用“阴/阳均衡”理念,它本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却是中国式管理的奥妙所在。从中国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的创办者,王永庆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均衡的“阳儒阴法”管理策略之道。
中国古代思想与“阴/阳”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 “阴/阳”是非常核心的思想要素。其中《中庸》、《易经》等古代思想巨著都提出或涉及“阴/阳”的概念。拿《易经》为例,它原本是由卜筮记录编纂而成的一部占筮书,反映了夏商时代的巫术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人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易传》的作者认为:《易经》中的每一卦都是由“阴/阳”衍生出来的,每一卦的结构都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也就是宇宙间特定时空中“人”的状态或遭遇:“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传》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命题,并用阴阳对立的衍生变化,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运作的根本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由于这些对比的概念均是由“阴/阳”衍生而来,所以“阴/阳”可以说是它们的“根源性隐喻”(root metaphor),跟一般的“隐喻”有所不同。在中国人的原始观念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盛可转化为阴,阴极也可再滋生出阳,这种观念跟西方近代科学在二元对立的思潮之下,事事都要求有清楚定义截然不同。对中国人而言,“阴/阳”无法给予清楚定义,可是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我们都很清楚: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而且也很了解“阴/阳均衡”的重要性。比方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府组织的运作与管理,早就有“阳儒阴法” (外施儒家而内施法家)的说法。
在本文中,我们不妨以王永庆的故事为例,说明“阳儒阴法”在现代中国企业中的意义,以及“阴/阳均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王永庆的人格塑造和他所创建台塑的企业精神突出地反映了“阳儒”,台塑后来的企业制度则突出地反映了“阴法”,这两者的并存与均衡成了王永庆的成功源泉。
王永庆人格的形成
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情人谷”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村里数百户人家,绝大多数是文盲。他的祖父王添泉以教私塾为业,但却一生穷困,因此,不教儿子王长庚(王永庆的父亲)读书识字。王永庆的人格深受其母的影响,从其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神的光芒。
母亲的楷模
王永庆自幼家境贫困。但他本人刻苦耐劳、勤劳节俭,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这完全秉承自他的母亲詹样。詹样生育王永庆兄弟姊妹共八人,由于家境困苦,产子时没有钱请助医生来接生,全部自己解决,而且产后立即下床,在厨房准备三餐。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家中粗重的工作完全由她一肩挑起。
后来他追忆母亲的事迹说:“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凡事都不期望依靠外力协助,全凭自己设法解决的意志及智慧,使我内心深受感动,受到巨大影响。”
王永庆之“天性”与“道”
在母亲的影响下,王永庆很小的时候就很能吃苦。七岁时,父母就送他到离家约十公里的新店国小上学。他每天清早上学前必须到附近的水井挑十几桶水,把家中的大水缸填满,才步行十公里上学。
王永庆念小学时,因为不知道念书的意义何在,所以对书本没兴趣,也从来没有认真过,在校成绩总是落在最后十名左右。1982年,王永庆对台塑公司的员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就不感兴趣。我读国民学校的时候,对念书就缺乏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也和缺乏环境的引导有关系。”
《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永庆认为他天性对读书不感兴趣,他所要走的“道”不是“读书”,帮助他走出人生之道的主要力量不是学校教育,而是他母亲的“身教”。
王永庆说:“母亲毫无保留地将中国人传统的勤俭美德传承给了我们下一代。”
勤俭朴实的品质
王永庆用“勤俭朴实”四个字来概括他从母亲身上传承到的勤俭美德,这四个字也成为他一生奉行的宗旨。他是如何用这四个字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道呢?纵观王永庆的一生,他凭借儒家社会中一般庶人对其文化传统的理解,实践着儒家的修养论,这一整套修养论,可以用《中庸》第二十二章来予以概括: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达到天、地、人合一了。)
“勤“是 “尽己之性”,“俭”是“尽物之性”,“朴实”则是“素朴实在”,是“诚”的体现。在白手起家过程中,王永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些美德。
创业中的体现
1932年,王永庆十六岁。他以父亲四处张罗来的两百元做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叫做“文益”的米店。在那个时代,一般家庭买米通常都要走到街上的米店去买,而米店则是要等顾客上门才有生意做,完全是被动的。
王永庆在深入了解米的买卖过程后,很快想出一套“化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当顾客上门来买米时,他就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到家里,等到把米送到顾客家,自然要把米倒入米缸中。这时王永庆就掏出一本小记事簿,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跟顾客讲好,等到米快吃完的时候,他会主动把顾客需要的米送上门来。
主动送米给顾客,就不能要求一手送货、一手收钱,对于一时付不出米款的顾客,什么时间去收钱最方便呢?对大多数受薪阶级而言,当然是发薪日,所以,王永庆把全部顾客分门别类,用笔记簿一一记下他们的发薪日。等顾客领到薪水口袋有钱时,他再去收款。
王永庆用心、勤奋的做法大受顾客的欢迎。大家都说他卖的米质量最好、服务周到、信用第一,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做越好。仅仅开业两年,凭借 “勤俭朴实”就得以创业成功。“勤俭朴实”是儒家文化中一般庶人在其生活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从儒家的修养理论来看,它其实反映出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
它成为王永庆最重要的座右铭,日后他经营砖窑厂与木材厂,一直到塑料厂、纺织厂、炼油厂,他都以此自勉,同时也以此要求员工。而当王永庆进入塑料行业,正式创办自己的人生事业后,他将自己身上的儒家思想又注入到企业精神之中。
王道:台塑的企业精神
创办台塑后,王永庆再度发挥了勤俭朴实的儒家王道精神,得以尽己、尽物、并言传身教,影响着员工,让这种精神成为台塑的企业精神。
勤
当年在台湾工业会任职的卫道回忆,王永庆进入塑料产业之初,他与创业伙伴赵廷箴一起到工业会,拜会化工组主任严演存,要求投资塑料工业,两人都不懂塑料,遭到严演存的冷眼对待,两人只好腼腆离去。一年之后,王永庆会见卫道时,他对塑料的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都了如指掌,让卫道叹服不已。
看得出,王永庆在遭到严演存的冷眼对待后,回家反思自己的人生处境,凭着儒家“格物”精神,下苦功学习塑料工业的相关知识,由“什么都不懂”,到“了如指掌”。
在管理塑料事业的过程中,小学毕业的王永庆苦于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足,无法根据英文原文了解各种原料的报价和波动。从60岁起,他开始学英文,逐渐熟练到能用英文对话的程度。开会时,当属下主管拿出英文报表后,他一样可以挑出其中毛病。
王永庆在经营台塑企业的时候,也用同样的精神要求员工,正如《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王永庆做事喜欢追根究底,充分体现出儒家“尽己之性”的品质。他一向主张,一棵树要长得枝叶茂盛,必须从看不见与容易被人忽略的根部去下功夫;经营管理要做得好,也必须从平常看不见与容易被忽略的根源处去追求,如此才能够理出头绪,促使各项管理合理化。他认为各单位的主管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用所谓的“鱼骨图分析术”。依事情的先后顺序,将做事情的每一个步骤,一步步标出来。标明:做某一个步骤,要用什么样的原料,多少钱,向哪一家购买,一项项的标示清楚,最后整理完的图表就很像一幅鱼的骨头。他经常告诉属下:“经营企业务必要在成本分析上追根究底,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而成长。”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俭
由于出身贫寒,王永庆从小就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他生活简朴,律己甚严;在经营企业时,则是要求员工:不得有丝毫浪费。他有一句名言:“做一块钱的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省一块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节省一块钱,不就等于净赚一块钱?”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尽物之性”。
台塑的经营也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浪费。举例言之,王永庆平日饮食非常简单,王永庆规定,员工吃自助餐时,菜与饭都是自取,而且份量不限,可是舀到餐盘里的菜饭绝不可剩下或倒掉,否则要受罚。
诚
“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精华,之前王永庆开米店的故事,也可以用来说明他如何“推己及人”,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处处为对方设想,终于获得其信任的。这种“推己及人”的“诚”让王永庆能没有将社会责任看作一个门面,而是将之实实在在地看做自己的本分。
1981年,王永庆接受《天下》杂志的访问时,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拼命工作?”他回答说:“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我要负责任。如果企业没有上轨道,万一我在外面被车子一碰,死掉了,害了投资大众怎么办呢?人家辛辛苦苦把积下来的血本交给你,为了道义与责任,我不能不努力工作。”
多年来,台湾电子业盛行员工分红配股制度,使公司股本不断地膨胀,利润不断地稀释,最后损害投资大众的利益。针对这一点,王永庆始终坚定地拒绝员工分红配股,使众多小股东的利益获得保障。
霸术:因道全法
在企业精神上,王永庆将“勤俭”等儒家思想通过自己的切身示范,注入到员工身上。而在企业管理上,与儒家思想有着很大区别的法家思想,则成了王永庆管理的有力支点,即所谓的“阴法”。
循法而治,望表而动
一如法家对制度的推崇,王永庆也十分注重制度的建设。台塑从1973年开始一面建立制度、一面全面推行。为了有效推动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午餐会的报制度 (王永庆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以便餐方式轮流招待各事业单位的主管,来追踪、考核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成立“总管理处总经理室”,负责追踪管理制度并督促其落实。
仔细考察台塑建立制度的经过,发现王永庆在用中国法家的“术”实践儒家的“道”。台塑制定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设计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员工依照所设定的操作规范与事务流程去做事。其中,工作量可以计算,工作质量可以衡量,主管也能够主动地做考核与追踪,以追求人与事的公平与合理。用韩非子的观念来说,这就是:“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斲 ,因簪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
因道全法
然而,“明主”如何能够做到这样的境界呢?韩非的主张是“因道全法”。他在“主道篇”中写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王永庆在制定台塑制度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殊理念,体现了法家“因道全法”的主张:
第一,不得抄袭。王永庆认为,照抄别人的规章制度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一个企业的环境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要走的“道”也不同。所以必须要“因道全法”,依自己所要走的“道”,探索“万物之始,是非之纪”,来制定规章制度。
这一点从王永庆对企业管理事无巨细的参与中可以看出,许多西方企业管理教科书都认为,企业负责人要懂得授权与分层负责,只做政策性的决定,其他事务性的工作交给部属去办理即可,而王永庆却大小事情都管。有人批评他像一位厂长,而不像董事长。
王永庆的回答是,书本上写的都是欧美国家的企业。他们的企业历史悠久,各种管理都已经合理化、制度化,企业负责人当然可只做政策性的决定。可是,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尚未上轨道,负责人若不参与事务性的管理,公司就无法实现合理化与制度化。
第二,自行摸索。台塑的管理制度从1973年开始建立。刚开始完全没有经验,既无管理专才的协助,也没有现成的中国式管理制度可以参考,只好自己苦心摸索。这就是韩非所说的“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也是王永庆常说的“追根究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刚开始建立制度必须从基础开始摸索,初期效率一定比较差,速度比较慢;可是如果用心勤劳,不断改善进步,终必融会贯通。”
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王永庆注重营造工人的切身感,让员工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局外人。在此过程中,他不自觉地将自身秉承的儒家传统,”推已及人”与法家制度建设相结合,创造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王永庆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长庚医院没有工务部门,医疗设备共有三千四百余台,折旧后总值六亿元,每年维护费约两千万元,目前由院方自行维护的仪器数量,占百分之九十四。唯一的问题是:缺乏良好的奖励制度,工作人员没有切身感。因此,我们决定成立由维护电梯的七位人员成立成本中心,每年由公司付给维护费二十余万美元,根据实际电梯维护费用,让他们承担盈亏责任。这样一来,实际下来,他们的收入比每人每年可以分到一万美元的工资还要多。”王氏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切身感’,才愿意更用心做好电梯的维护工作。
从王永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从母亲的身教中学到儒家的“勤俭朴实”,并且以此作为经营企业的信条。他的待人处事,处处表现出儒家传统的厚道;而台塑的管理制度却将法家管理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阳儒阴法”策略管理值得其他企业深思和学习。
责编:江涛 jiangtao@guanlixuejia.com
中国古代思想与“阴/阳”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 “阴/阳”是非常核心的思想要素。其中《中庸》、《易经》等古代思想巨著都提出或涉及“阴/阳”的概念。拿《易经》为例,它原本是由卜筮记录编纂而成的一部占筮书,反映了夏商时代的巫术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人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易传》的作者认为:《易经》中的每一卦都是由“阴/阳”衍生出来的,每一卦的结构都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也就是宇宙间特定时空中“人”的状态或遭遇:“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传》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命题,并用阴阳对立的衍生变化,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运作的根本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由于这些对比的概念均是由“阴/阳”衍生而来,所以“阴/阳”可以说是它们的“根源性隐喻”(root metaphor),跟一般的“隐喻”有所不同。在中国人的原始观念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盛可转化为阴,阴极也可再滋生出阳,这种观念跟西方近代科学在二元对立的思潮之下,事事都要求有清楚定义截然不同。对中国人而言,“阴/阳”无法给予清楚定义,可是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我们都很清楚: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而且也很了解“阴/阳均衡”的重要性。比方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府组织的运作与管理,早就有“阳儒阴法” (外施儒家而内施法家)的说法。
在本文中,我们不妨以王永庆的故事为例,说明“阳儒阴法”在现代中国企业中的意义,以及“阴/阳均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王永庆的人格塑造和他所创建台塑的企业精神突出地反映了“阳儒”,台塑后来的企业制度则突出地反映了“阴法”,这两者的并存与均衡成了王永庆的成功源泉。
王永庆人格的形成
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情人谷”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村里数百户人家,绝大多数是文盲。他的祖父王添泉以教私塾为业,但却一生穷困,因此,不教儿子王长庚(王永庆的父亲)读书识字。王永庆的人格深受其母的影响,从其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神的光芒。
母亲的楷模
王永庆自幼家境贫困。但他本人刻苦耐劳、勤劳节俭,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这完全秉承自他的母亲詹样。詹样生育王永庆兄弟姊妹共八人,由于家境困苦,产子时没有钱请助医生来接生,全部自己解决,而且产后立即下床,在厨房准备三餐。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家中粗重的工作完全由她一肩挑起。
后来他追忆母亲的事迹说:“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凡事都不期望依靠外力协助,全凭自己设法解决的意志及智慧,使我内心深受感动,受到巨大影响。”
王永庆之“天性”与“道”
在母亲的影响下,王永庆很小的时候就很能吃苦。七岁时,父母就送他到离家约十公里的新店国小上学。他每天清早上学前必须到附近的水井挑十几桶水,把家中的大水缸填满,才步行十公里上学。
王永庆念小学时,因为不知道念书的意义何在,所以对书本没兴趣,也从来没有认真过,在校成绩总是落在最后十名左右。1982年,王永庆对台塑公司的员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就不感兴趣。我读国民学校的时候,对念书就缺乏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也和缺乏环境的引导有关系。”
《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永庆认为他天性对读书不感兴趣,他所要走的“道”不是“读书”,帮助他走出人生之道的主要力量不是学校教育,而是他母亲的“身教”。
王永庆说:“母亲毫无保留地将中国人传统的勤俭美德传承给了我们下一代。”
勤俭朴实的品质
王永庆用“勤俭朴实”四个字来概括他从母亲身上传承到的勤俭美德,这四个字也成为他一生奉行的宗旨。他是如何用这四个字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道呢?纵观王永庆的一生,他凭借儒家社会中一般庶人对其文化传统的理解,实践着儒家的修养论,这一整套修养论,可以用《中庸》第二十二章来予以概括: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达到天、地、人合一了。)
“勤“是 “尽己之性”,“俭”是“尽物之性”,“朴实”则是“素朴实在”,是“诚”的体现。在白手起家过程中,王永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些美德。
创业中的体现
1932年,王永庆十六岁。他以父亲四处张罗来的两百元做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叫做“文益”的米店。在那个时代,一般家庭买米通常都要走到街上的米店去买,而米店则是要等顾客上门才有生意做,完全是被动的。
王永庆在深入了解米的买卖过程后,很快想出一套“化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当顾客上门来买米时,他就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到家里,等到把米送到顾客家,自然要把米倒入米缸中。这时王永庆就掏出一本小记事簿,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跟顾客讲好,等到米快吃完的时候,他会主动把顾客需要的米送上门来。
主动送米给顾客,就不能要求一手送货、一手收钱,对于一时付不出米款的顾客,什么时间去收钱最方便呢?对大多数受薪阶级而言,当然是发薪日,所以,王永庆把全部顾客分门别类,用笔记簿一一记下他们的发薪日。等顾客领到薪水口袋有钱时,他再去收款。
王永庆用心、勤奋的做法大受顾客的欢迎。大家都说他卖的米质量最好、服务周到、信用第一,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做越好。仅仅开业两年,凭借 “勤俭朴实”就得以创业成功。“勤俭朴实”是儒家文化中一般庶人在其生活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从儒家的修养理论来看,它其实反映出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
它成为王永庆最重要的座右铭,日后他经营砖窑厂与木材厂,一直到塑料厂、纺织厂、炼油厂,他都以此自勉,同时也以此要求员工。而当王永庆进入塑料行业,正式创办自己的人生事业后,他将自己身上的儒家思想又注入到企业精神之中。
王道:台塑的企业精神
创办台塑后,王永庆再度发挥了勤俭朴实的儒家王道精神,得以尽己、尽物、并言传身教,影响着员工,让这种精神成为台塑的企业精神。
勤
当年在台湾工业会任职的卫道回忆,王永庆进入塑料产业之初,他与创业伙伴赵廷箴一起到工业会,拜会化工组主任严演存,要求投资塑料工业,两人都不懂塑料,遭到严演存的冷眼对待,两人只好腼腆离去。一年之后,王永庆会见卫道时,他对塑料的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都了如指掌,让卫道叹服不已。
看得出,王永庆在遭到严演存的冷眼对待后,回家反思自己的人生处境,凭着儒家“格物”精神,下苦功学习塑料工业的相关知识,由“什么都不懂”,到“了如指掌”。
在管理塑料事业的过程中,小学毕业的王永庆苦于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足,无法根据英文原文了解各种原料的报价和波动。从60岁起,他开始学英文,逐渐熟练到能用英文对话的程度。开会时,当属下主管拿出英文报表后,他一样可以挑出其中毛病。
王永庆在经营台塑企业的时候,也用同样的精神要求员工,正如《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王永庆做事喜欢追根究底,充分体现出儒家“尽己之性”的品质。他一向主张,一棵树要长得枝叶茂盛,必须从看不见与容易被人忽略的根部去下功夫;经营管理要做得好,也必须从平常看不见与容易被忽略的根源处去追求,如此才能够理出头绪,促使各项管理合理化。他认为各单位的主管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用所谓的“鱼骨图分析术”。依事情的先后顺序,将做事情的每一个步骤,一步步标出来。标明:做某一个步骤,要用什么样的原料,多少钱,向哪一家购买,一项项的标示清楚,最后整理完的图表就很像一幅鱼的骨头。他经常告诉属下:“经营企业务必要在成本分析上追根究底,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而成长。”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俭
由于出身贫寒,王永庆从小就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他生活简朴,律己甚严;在经营企业时,则是要求员工:不得有丝毫浪费。他有一句名言:“做一块钱的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省一块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节省一块钱,不就等于净赚一块钱?”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尽物之性”。
台塑的经营也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浪费。举例言之,王永庆平日饮食非常简单,王永庆规定,员工吃自助餐时,菜与饭都是自取,而且份量不限,可是舀到餐盘里的菜饭绝不可剩下或倒掉,否则要受罚。
诚
“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精华,之前王永庆开米店的故事,也可以用来说明他如何“推己及人”,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处处为对方设想,终于获得其信任的。这种“推己及人”的“诚”让王永庆能没有将社会责任看作一个门面,而是将之实实在在地看做自己的本分。
1981年,王永庆接受《天下》杂志的访问时,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拼命工作?”他回答说:“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我要负责任。如果企业没有上轨道,万一我在外面被车子一碰,死掉了,害了投资大众怎么办呢?人家辛辛苦苦把积下来的血本交给你,为了道义与责任,我不能不努力工作。”
多年来,台湾电子业盛行员工分红配股制度,使公司股本不断地膨胀,利润不断地稀释,最后损害投资大众的利益。针对这一点,王永庆始终坚定地拒绝员工分红配股,使众多小股东的利益获得保障。
霸术:因道全法
在企业精神上,王永庆将“勤俭”等儒家思想通过自己的切身示范,注入到员工身上。而在企业管理上,与儒家思想有着很大区别的法家思想,则成了王永庆管理的有力支点,即所谓的“阴法”。
循法而治,望表而动
一如法家对制度的推崇,王永庆也十分注重制度的建设。台塑从1973年开始一面建立制度、一面全面推行。为了有效推动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午餐会的报制度 (王永庆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以便餐方式轮流招待各事业单位的主管,来追踪、考核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成立“总管理处总经理室”,负责追踪管理制度并督促其落实。
仔细考察台塑建立制度的经过,发现王永庆在用中国法家的“术”实践儒家的“道”。台塑制定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设计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员工依照所设定的操作规范与事务流程去做事。其中,工作量可以计算,工作质量可以衡量,主管也能够主动地做考核与追踪,以追求人与事的公平与合理。用韩非子的观念来说,这就是:“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斲 ,因簪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
因道全法
然而,“明主”如何能够做到这样的境界呢?韩非的主张是“因道全法”。他在“主道篇”中写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王永庆在制定台塑制度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殊理念,体现了法家“因道全法”的主张:
第一,不得抄袭。王永庆认为,照抄别人的规章制度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一个企业的环境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要走的“道”也不同。所以必须要“因道全法”,依自己所要走的“道”,探索“万物之始,是非之纪”,来制定规章制度。
这一点从王永庆对企业管理事无巨细的参与中可以看出,许多西方企业管理教科书都认为,企业负责人要懂得授权与分层负责,只做政策性的决定,其他事务性的工作交给部属去办理即可,而王永庆却大小事情都管。有人批评他像一位厂长,而不像董事长。
王永庆的回答是,书本上写的都是欧美国家的企业。他们的企业历史悠久,各种管理都已经合理化、制度化,企业负责人当然可只做政策性的决定。可是,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尚未上轨道,负责人若不参与事务性的管理,公司就无法实现合理化与制度化。
第二,自行摸索。台塑的管理制度从1973年开始建立。刚开始完全没有经验,既无管理专才的协助,也没有现成的中国式管理制度可以参考,只好自己苦心摸索。这就是韩非所说的“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也是王永庆常说的“追根究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刚开始建立制度必须从基础开始摸索,初期效率一定比较差,速度比较慢;可是如果用心勤劳,不断改善进步,终必融会贯通。”
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王永庆注重营造工人的切身感,让员工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局外人。在此过程中,他不自觉地将自身秉承的儒家传统,”推已及人”与法家制度建设相结合,创造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王永庆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长庚医院没有工务部门,医疗设备共有三千四百余台,折旧后总值六亿元,每年维护费约两千万元,目前由院方自行维护的仪器数量,占百分之九十四。唯一的问题是:缺乏良好的奖励制度,工作人员没有切身感。因此,我们决定成立由维护电梯的七位人员成立成本中心,每年由公司付给维护费二十余万美元,根据实际电梯维护费用,让他们承担盈亏责任。这样一来,实际下来,他们的收入比每人每年可以分到一万美元的工资还要多。”王氏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切身感’,才愿意更用心做好电梯的维护工作。
从王永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从母亲的身教中学到儒家的“勤俭朴实”,并且以此作为经营企业的信条。他的待人处事,处处表现出儒家传统的厚道;而台塑的管理制度却将法家管理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阳儒阴法”策略管理值得其他企业深思和学习。
责编:江涛 jiangtao@guanlixuej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