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拼搏进取的品格、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并从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构建完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教学方式以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全方位措施来保证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效果。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国际贸易学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非思政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和资源,实现“学科教育”和“思政育人”的高度契合,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又实现了对其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文化滋养和政治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国际贸易学”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和探寻重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关键课程,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也应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深挖和凝练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价值渗透和引领作用。
(一)爱国主义情怀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理念,提升其解决复杂国际经贸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应放眼世界、胸怀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和信念。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课程全程都蕴含着培育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内容。如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部分,通过梳理我国对外贸易在历史上的兴衰及当前第一贸易大国地位的巩固以及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自己的青春梦;在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的内容部分结合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作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大国担当;在关税的章节通过分析我国主动大幅度减免关税的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姿态和贡献;在国际贸易政策部分组织学生分析西方国家单边主义以及针对我国贸易保护的实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二)拼搏进取的品格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可借助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和品格教育。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阐述了一国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在解析这些理论的同时,应向学生强调“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鼓励学生们不论自己是否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都可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来培育自己人生的竞争优势。只要腳踏实地、拼搏进取,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同样,也可借助李斯特的“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的观点引导学生不贪图眼前的安逸,刻苦学习、不断积累、厚积薄发。
(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会与不同国家的客户交往,要克服文化、法律、制度以及汇率变动等方面的差异和障碍,学生在工作中所展现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不但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和交易的成败,更是关乎到中国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形象。国际贸易学课程的许多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而打造学生的职业智慧。如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辩论会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借助于“我国产品被反倾销”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工匠精神和公平竞争观念,学会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如何捍卫我国企业的权利和利益。
(四)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
国际贸易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如结合文化贸易和贸易历史发展的内容,引入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经典史实;从丝绸和瓷器的输出到“欢乐颂”“甄嬛传”的出口,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到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热潮,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彰显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底气和自信。国际贸易的环境成本、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反倾销、反补贴等内容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在“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只有不断加深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才能使专业教师自觉主动地把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放到与传授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贸易”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政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与讨论并评选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室也要定期举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也可聘请其他学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做经验分享;国际贸易课程的任课教师更要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国际贸易学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非思政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和资源,实现“学科教育”和“思政育人”的高度契合,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又实现了对其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文化滋养和政治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国际贸易学”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和探寻重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关键课程,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也应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深挖和凝练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价值渗透和引领作用。
(一)爱国主义情怀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理念,提升其解决复杂国际经贸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应放眼世界、胸怀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和信念。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课程全程都蕴含着培育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内容。如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部分,通过梳理我国对外贸易在历史上的兴衰及当前第一贸易大国地位的巩固以及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自己的青春梦;在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的内容部分结合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作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大国担当;在关税的章节通过分析我国主动大幅度减免关税的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姿态和贡献;在国际贸易政策部分组织学生分析西方国家单边主义以及针对我国贸易保护的实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二)拼搏进取的品格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可借助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和品格教育。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阐述了一国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在解析这些理论的同时,应向学生强调“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鼓励学生们不论自己是否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都可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来培育自己人生的竞争优势。只要腳踏实地、拼搏进取,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同样,也可借助李斯特的“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的观点引导学生不贪图眼前的安逸,刻苦学习、不断积累、厚积薄发。
(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会与不同国家的客户交往,要克服文化、法律、制度以及汇率变动等方面的差异和障碍,学生在工作中所展现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不但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和交易的成败,更是关乎到中国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形象。国际贸易学课程的许多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而打造学生的职业智慧。如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辩论会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借助于“我国产品被反倾销”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工匠精神和公平竞争观念,学会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如何捍卫我国企业的权利和利益。
(四)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
国际贸易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如结合文化贸易和贸易历史发展的内容,引入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经典史实;从丝绸和瓷器的输出到“欢乐颂”“甄嬛传”的出口,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到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热潮,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彰显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底气和自信。国际贸易的环境成本、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反倾销、反补贴等内容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在“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只有不断加深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才能使专业教师自觉主动地把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放到与传授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贸易”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政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与讨论并评选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室也要定期举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也可聘请其他学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做经验分享;国际贸易课程的任课教师更要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