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实验的载体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54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教育专家罗伯特·M·加涅认为,学生在有能力从事探究即展示科学家的能力之前,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就是进行科学探究很好的载体,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部分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实验.笔者在复习课中以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主要的是充分利用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可是在实际的探究中,我发现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科学性的
  问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后发现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问题.具体的操作步骤:设置情境→分析情境体现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先用氨气、酚酞、蒸馏水演示喷泉实验(如图1),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1:
  (1)喷泉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压强差,有哪些方法可以形成压强差?
  (2)喷泉实验中烧瓶中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烧杯中液体可能是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出形成压强差的方法:
  方法1:保持一端的压强不变,增大另一端的压强,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方法2:保持一端的压强不变,减小另一端的压强,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气体与液体的组成可能有①NH3、HCl、SO2、NO2和水 ②CO2、SO2、SO3、HCl和NaOH溶液 ③NH3和稀盐酸、稀硫酸
  讨论2:
  气体与液体的组成中有CO2和NaOH溶液,显然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那还有什么其他的装置也能通过形成压强差,体现它们发生了反应?
  二、设计方案,培养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生或画图、或口述,主要设计出以下实验装置,变“看不见”为“看得见”.
其他文献
各位学员、同志们: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共同举办的第47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和第4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两个班的培训工作准备充分、主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也曾说过:“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普遍加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中给出的条件,结合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自行解答,并进行必要的说明或计算;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中考命题紧紧把握的一个方向,近年中考中较多地出现了涉及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说理题,以此考查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物理说理题也就是简答题,有些学生在答此类题时,由于答不到关键点上,或不会组织语言等,答不圆满,得分率不很高,要想圆满地解答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审题时要审清题意,清楚题目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明
一、论述题的特点  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要求学生对所问的问题依据有关的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作出正确的回答,而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力求言简意赅,能理顺问题的纲目,用较完美的物理术语答出题目中需展示的知识要点,论述题的特点是.  1.突出概念理解  这类论述题能够反映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理解水平.  2.知识异同辨析  这类论述题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对
物理计算是通过物理定律、公式的运用,对题目给的物理量进行数据运算,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技巧.一般来说,物理计算中的每个物理量有着它特定的含义,不再是无意义的数字,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结论;另一方面,物理计算过程还伴随着运算技巧与合理方法的应用,从而减小数据运算的难度.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法、疏肝法对超促排卵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VEGFR-2及其下游血管生成MAPK家族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两种方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和环节之异
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均不发生变化.这一原理在中考中变化灵活,考查形式多样.以下几例都是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原理循序渐进的来解决问题的.  母题:某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以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有O元素  变式1: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有碳、氢、氧
近几年在各地的数学中考题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不但能考查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中考试题谈谈如何解阅读解答题.  一、改错型阅读  此类问题,常常是事先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却设下错误的陷阱,解答者必须要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在“细”字上下功夫,可谓细节决定成效.  例1 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的第三课时,是继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应用中的有关旋转问题和测量问题后的又一种类型的应用:即有关工程中的“坡度”问题.三种类型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背景不同,其实解决问题所用的工具都相同,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因此本节课沿用前两节课的教学模式.直角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听数学课听得很多,而且特别对听数学复习课后思考颇多.我觉得大多数学教师都是在知识归纳,解法总结,知识的重点、难点重复,例题更新等方面作文章,它常常忽视数学解题思路中数学观点的指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想就本文谈谈自己对数学总复习的认识和作法.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最本质的东西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在总复习中就应该在平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