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环形置管法42例临床观察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泪小管断裂;环形置管;吻合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202-01中图分类号:R 779.12文献标识码:B
  
  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是眼睑外伤常见的急症之一,如果吻合不良,影响泪液的排出,可造成终生流泪,对断裂的泪小管,尤其是下泪小管,常需要手术修复,恢复泪道功能。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支撑物的植入和固定是泪小管断裂吻合成功的关键。我院于1998年7月~2005年7月,采用硬膜外导管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并采取环形置管法,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男36例,女6例,右眼32例,左眼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5±4.3岁,均合并下眼睑皮肤裂伤。24 h内就诊者38眼,1~15天就诊者4眼。24眼锐器切割伤,6眼石块、棍棒击伤,6眼摔伤,4眼拳头击伤,2眼脚踢伤。
  2.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2%利多卡因做筛前神经阻滞麻醉及创口周围皮肤麻醉。首先找出鼻侧断端,以直径为1.3 mm的猪尾巴探针,前端打孔带引线,自上泪点穿入,旋转,经泪囊由下泪鼻侧断端穿出,引线系住硬膜外管经下泪引入,由上泪小点拉出,并将硅胶管两端扎在上下泪小点之间,显微镜下以60丝线缝合泪小管两断端周围组织2~3针,进针距黏膜面0.5~1.0 mm,勿直接缝合管壁。50丝线间断缝合结膜及眼睑皮肤伤口,将导管固定于下睑皮肤。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3~5天,7天后拆除皮肤及结膜缝线,3个月后拔管,拔管后每周冲洗泪道2次,共6次。
  
  结果
  
  42例泪小管断裂患者,1例因眼睑伤势较重并组织挫伤,周围水肿明显,缝合后伤口感染,致手术失败。42例3个月拔管后泪道冲洗通畅,随访6个月无溢泪症状,治愈率为97.62%。
  
  讨论
  
  泪小管因特殊的解剖位置,在眼睑外伤中发生的机会较多,尤其下泪小管断裂为甚,随着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寻找泪小管断端已不再是难题,而支撑物的选择,安置方式和支撑时间就显得特别重要[1]。硬膜外导管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硬度,可起到支撑作用,且比较有弹性,易于固定。下泪小管管径一般为0.5~0.8 mm,扩张后可达1.5 mm以上。硬膜外导管直径1 mm,恰好可起到支撑作用,其头端一小孔,利于插管及冲洗,是较理想的支撑物。
  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有多种方法,如上泪点注美蓝、猪尾巴探针法、泪囊切开等[2],我们采取猪尾巴探针法,成功率较高。并能直接引入硬膜外导管,不必作标志。
  采用环形置管,稳定性好,不影响外观,内眦弧度正常,形态自然,保持上下泪小点正常生理解剖位置,避免了下睑及泪小管的外翻,豁裂,具有良好的导泪功能,且无剌激症状[3]。并且环形置管因支撑物不进入鼻泪管,对鼻泪管黏膜剌激小,相应泪小管炎等并发症较低,且置管期间舒适度好,拔管后泪道冲洗通畅,排泪功能正常。同时,环形置管可以避免硬膜外管产生的切割作用。Worst泪道探针的弯曲形态符合泪小管的解剖生理,手术中探针行进过程中顺其生理走向,自然平稳地从泪小管鼻侧断端引出,因此寻找泪小管断端比较容易,并且探针孔将硬膜外管顺势带入泪小管,作为泪小管的支撑物,减少了手术刺激性,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环形置管和泪湖中的泪液相接触,在眼睑和眼球运动影响下不断轻轻浮动,具有导管功能[4],这也解决了内眦部伤口在泪液浸渍下不易愈合的问题。
  在泪小管两侧断端吻合时,我们一般不直接吻合断面的管壁,而是将离断端内管壁约0.5~1.0 mm的周围组织的上壁、下壁、前壁各缝合1针,保证泪小管断面全周接触,则愈合将更充分。不直接缝合管壁有以下优点:①易于操作,不致出现管壁的撕裂;②对管壁的黏膜组织没有刺激性,能保证术后内壁的光滑性。关键是尽量使断面对合整齐,在结扎时用力要均匀。进针距离断端2~3 mm,结扎宜稍紧,防止断端离开而影响愈合。
  
  参考文献
  [1]吴欣怡,张军和,申家泉,等.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狭窄及泪小管断裂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6:64-67.
  [2]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78-183.
  [3]潘晓晶,祝 海,赵桂秋,等.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三种硅胶管留置方式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2):1302-1303.
  [4]罗 红,范寒桂,陈贵芹.硅胶环管支撑泪小管断吻合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4):430-431.
  (收稿日期:2008-01-15 编辑:梁明佩)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骨不连;吻合血管;髂骨瓣移植;外固定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73-02中图分类号:R 683.4文献标识码:B    骨不连是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题。2001~2006年,我们对12例四肢长骨骨不连的病人,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移植加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西比灵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低血压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6例,采用西比灵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208例,单用西比灵与谷维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23.56%,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脑电图复查转为正常,观察组为96.08%,对照组为29.41%,比较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
期刊
【关键词】 AF系统;内固定;胸腰骨折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82-02中图分类号:R 683.2文献标识码:B    胸腰椎段爆裂骨折常合并有严重的椎体压缩,椎管变形,脊柱畸形和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笔者自1998~2004年应用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重建椎体高度和生理弯曲,为神经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维胺脂胶囊联合克拉霉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  方法 将1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7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服用克拉霉素片和维胺脂胶囊,对照组仅服用克拉霉素片,疗程均为6周。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维胺脂胶囊联合拉霉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寻常型痤疮;维
期刊
【关键词】手部热压伤;皮瓣移植;创面修复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88-01中图分类号:R 642文献标识码:B    手部热压伤在手外伤中较常见,它是由压伤和热烧伤共同所致的复合伤,损伤机制较复杂,通常伴有皮肤、软组织等复合组织的缺损。2003年2月至2007年5月,我科对16例手部热压伤患者,根据手部皮肤缺损面积的大小、部位及烧伤的深度,采用6种手术方法进行修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 及抗β2-糖蛋白Ⅰ(β2-GPI)抗体与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是否合并血栓栓塞症状的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半定量测定61例HCV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结果 HCV患者血清抗ACA和抗β2-GPI阳性率分别为24.6%、16.4%,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
期刊
【关键词】 卵巢黄体囊肿;早孕;异位妊娠;误诊分析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94-02中图分类号:R 714.22文献标识码:B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是妇科急腹症之一,易误诊为卵巢黄体囊肿蒂扭转、阑尾炎和急性盆腔炎,若再合并早孕,其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现将2002年至2007年我院29例卵巢黄体囊肿或囊肿破裂合并早孕误诊为异位妊娠的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用黄芪、复方氨基酸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  方法 19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各组均给予补液、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口服蒙脱石散等治疗,对照组62例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静滴;黄芪组63例用黄芪注射液0.5~1 ml /(kg·d)静滴;黄芪、氨基酸联合治疗组65例在用黄芪基础上加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0~15 ml/(kg·d),稀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对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  方法 将4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20例予奥美拉唑40 mg静滴,1次/d,对照组20例予西米替丁0.6 g静滴,两组疗程均为3天。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8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率为35%,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期刊
【关键词】 改良B-Lynch缝线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91-02中图分类号:R 714.46+1文献标识码:B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又居产后出血的首位,故预防和及时、有效治疗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主要措施。我院产科采用改良B-Lynch缝线术处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