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3-6岁幼儿学习指南》的颁布,创新教育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让幼儿“会学”已成为当今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让幼儿被动地学习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强调的是“教”的作用,注重教育的结果、成绩;“会学”则恰恰相反,它重视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注重幼儿的培养兴趣,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养成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了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让幼儿“会学”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一、学习兴趣,是使幼儿“会学”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打开幼儿学习动机的钥匙,我们应针对幼儿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因势利导,激发求知欲。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先设疑引题,调动幼儿的好奇心,逐一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再展开活动。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幼儿“会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会学”体现了注重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幼儿能对细微的事物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教会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的重要一点。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获取知识,逐渐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会学”的活动的主体。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习惯主要包括:
1.随时留意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幼儿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一个人如果平时就能留意生活,那么他就会逐步积累起观察的经验,遇到外来事物就必然会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反之,平时不留意,只有到必要时才去观察,即使观察得很用心,也会因为缺乏观察能力和平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对幼儿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对他们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
2.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认真、细致地观察,是保证观察活动正常进行、取得良好观察效果的前提。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它的全貌、它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并不见得是一目了然的,往往需要观察者反复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达到目的。处在幼儿时期的儿童,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形,不能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因而这一时期帮助他们克服马虎、粗疏的毛病,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3.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的习惯
观察就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离开了思维、离开了对观察对象的认识,观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思维是观察中的一个实质性因素,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幼儿观察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儿童一方面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更多注意的是事物外露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很好地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观察中思维的习惯,主要是帮助他们由对事物外表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养成语言表述的习惯。
此外,应让幼儿了解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幼儿明确了目的和要求,才会集中注意力,有效地观察和思考所指向的方面。
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的能力。幼儿的观察活动更多的是靠平时自我进行的,这就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于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并明确每次的观察目的和要求。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重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是使幼儿“会学”的关键
在教育活动中,尽量做到:凡是要幼儿动手操作、亲身接触来获得知识的都让他们去操作、去经历、去体验;凡是让幼儿通过与物体与他人的交往来形成认识、发展能力的都尽可能地采用,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相互作用的更多机会,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幼儿感兴趣的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娃娃家、理发店、点心店、银行等)、图书阅读区、建筑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动物饲养区和种植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在同一活动区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已经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游戏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方向、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让幼儿“会学”,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把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将使幼儿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观察能力的提高,将促进观察愿望的提高;主动探索能力增强,将使幼儿获得自己的独立见解;扩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将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让幼儿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促进幼儿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让幼儿被动地学习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强调的是“教”的作用,注重教育的结果、成绩;“会学”则恰恰相反,它重视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注重幼儿的培养兴趣,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养成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了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让幼儿“会学”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一、学习兴趣,是使幼儿“会学”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打开幼儿学习动机的钥匙,我们应针对幼儿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因势利导,激发求知欲。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先设疑引题,调动幼儿的好奇心,逐一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再展开活动。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幼儿“会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会学”体现了注重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幼儿能对细微的事物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教会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的重要一点。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获取知识,逐渐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会学”的活动的主体。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习惯主要包括:
1.随时留意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幼儿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一个人如果平时就能留意生活,那么他就会逐步积累起观察的经验,遇到外来事物就必然会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反之,平时不留意,只有到必要时才去观察,即使观察得很用心,也会因为缺乏观察能力和平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对幼儿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对他们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
2.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认真、细致地观察,是保证观察活动正常进行、取得良好观察效果的前提。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它的全貌、它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并不见得是一目了然的,往往需要观察者反复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达到目的。处在幼儿时期的儿童,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形,不能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因而这一时期帮助他们克服马虎、粗疏的毛病,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3.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的习惯
观察就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离开了思维、离开了对观察对象的认识,观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思维是观察中的一个实质性因素,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幼儿观察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儿童一方面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更多注意的是事物外露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很好地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观察中思维的习惯,主要是帮助他们由对事物外表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养成语言表述的习惯。
此外,应让幼儿了解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幼儿明确了目的和要求,才会集中注意力,有效地观察和思考所指向的方面。
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的能力。幼儿的观察活动更多的是靠平时自我进行的,这就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于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并明确每次的观察目的和要求。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重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是使幼儿“会学”的关键
在教育活动中,尽量做到:凡是要幼儿动手操作、亲身接触来获得知识的都让他们去操作、去经历、去体验;凡是让幼儿通过与物体与他人的交往来形成认识、发展能力的都尽可能地采用,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相互作用的更多机会,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幼儿感兴趣的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娃娃家、理发店、点心店、银行等)、图书阅读区、建筑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动物饲养区和种植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在同一活动区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已经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游戏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方向、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让幼儿“会学”,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把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将使幼儿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观察能力的提高,将促进观察愿望的提高;主动探索能力增强,将使幼儿获得自己的独立见解;扩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将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让幼儿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促进幼儿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