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壶浆与《观刈麦》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提及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你们会想起哪首诗?
  我猜,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首打小就会背的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让大家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粮食。作者李绅也凭借《悯农》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名中的“悯”字有“怜悯、同情”的意思,我将它理解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悲悯之心。
  据说,李绅后来做了大官,却失了对百姓的体恤与悲悯。这其实是有争议的,各种版本以讹传讹,并无定论。我以为,当同僚登高望远抒发做官的感慨,而李绅眼里能看到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农夫,笔下能写出朴素而情真的文字,想必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
  李绅交往的朋友中,也有关注农民劳作之苦的人,他就是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位特别有悲悯之情的诗人。相传他每作一首诗,都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要是老婆婆听不懂,他就进行修改,直到她能够听懂为止。
  大家点赞的是白居易对创作的尊重,但我同时还看到了他对人的尊重:那个时候能读书识字者毕竟是少数,作诗、读诗、品诗似乎是文人之间的文字游戏,与布衣平民无关。而白居易却关注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力求诗作“老妪能解”,这种情怀必定让他能关心世间悲苦,将创作视角放置于更普通的群体。
  今天想和你们一起聊聊的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观刈麦》。
  记得我看《中华诗词大会·恰同学少年》第一季时,有一道与这首诗相关的题,中南大学的一位选手以为此诗写的是种麦子,因此答错而被淘汰。
  那么《观刈麦》写的是什么呢?“刈”字有割的意思,所以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麦收季节,农民割麦收麦的情景。
  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在这里,白居易不仅写出了荡气回肠的浪漫爱情诗《长恨歌》,还写出了《观刈麦》《卖炭翁》這样反映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历五月,正是农忙时节。妇女带着孩子到田里给劳作的男人们送饭送水。南冈麦田里,青壮男子们正在埋头割麦,脚下热气熏蒸,背上烈日炙烤,但即使累得筋疲力尽,内心却盼着白昼长些、再长些,可以多干活。
  其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诗总让人读之心酸。天气如此之热,但时光却无比珍贵,因为天越热、白昼越长,才能有更多时间干活。这也总让我想起《卖炭翁》中相似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冷得发抖,却越盼天更冷,因为越冷炭越好卖。这种不合常情的心理,是不是让你心生无限同情?
  但更让人同情的在后面——一位妇人怀抱孩子,在地里捡拾遗漏的麦子,因为她已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能拾麦充饥。
  与这位妇人相比,酷暑之下能有活干也是值得珍惜的啊。
  让人感动的是,白居易并没有置身于诗外,而是把自己放进诗中,与种田的农人进行对比。他看到农人的劳碌辛忙,开始反省自己 “不事农桑”却能“吏禄三百石”,内心不由愧疚不安,“尽日不能忘”。
  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往往能呈现他的情感和思想。身为士大夫阶层,白居易能站在农民立场,体恤他们的艰辛,并为自己没有功德却享受俸禄而惭愧。这是不是反映了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呢?
  《观刈麦》中有一个成语:箪食壶浆。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思是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引用“箪食”与“壶浆”,表示给青壮男子送饭食。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食物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内涵。
  比如,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社稷合在一起,就代表国家。
  比如,咱们的传统节日,都会和食物相关联。
  比如,“吃”字被广泛运用,吃亏、吃力、吃香、吃罪、吃得开、大吃一惊、吃一堑长一智……
  不管是成语,还是古代文人留下的经典诗词,以及和食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它们都在提醒我们,箪食壶浆,人间烟火。食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是值得被尊重的。
  希望你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也能将这份感情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吃东西时要认认真真,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美好;更应恭恭敬敬,这份敬畏是对劳动者辛苦付出的感恩。
  【作品赏析】
  一颗粮食,要经过多少劳作,才能抵达我们的餐桌?从播种、育秧、耕整、插播、植保、排灌、收割、粮食、盘中餐,每一个阶段,都有诗人怀着尊敬、悲悯和喜悦,创作出相关的诗句: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的是播种;五柳先生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的是锄草;颜仁郁的“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写的是耕整;杨万里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写的是插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的是插秧;白居易的这首《观刈麦》,不仅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勤劳,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者的愧怍。正如本文作者所说的,如果读诗时能共情到诗人的感情,那我们也应该将这份感情迁移到生活中,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保有感恩和敬畏。
其他文献
春天悄然而至,群花皆绽,但我印象最深的,唯有樱花曼妙的身影。  二三月的春日里,粉白的樱花从树上悄悄地绽放,千姿百态。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星星点点,如群星闪耀;有的展开了两三片花瓣,风一吹就左摇右摆,像喝醉了酒;有的花瓣已尽绽,聚在一起,好似下了场雪。  樱花层层叠叠,甚是好看。这一片,很美,那一片,亦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树樱花看作一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在我看来,樱花之美无物可媲美也。
期刊
一  令普通人挣扎其中的种种都困不住他,更显得他出类拔萃。  “我的成绩应该能冲冲清华。”高考分数查询窗口零点准时开放,我的微信也格外热闹起来,“嗡嗡嗡”震个没完,全是报成绩的消息。而这一条信息格外扎眼,正来自他——我的学生。  我点开和他的对话框,看到他高考成绩的截图,一如既往的好分数。这将是他通向梦想的阳关大道。  他在班会上谈过理想。“我想当科学家。”他如是说,其他同学都笑了——那是他们幼儿
期刊
云龙山共有九节,我和妈妈打算一探究竟。  我们从位于八节山下的季子挂剑台起步。季子挂剑台是一个大平台,平台顶有徐公墓。关于季子挂剑,有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期,徐公特别喜欢季子的剑。季子说出游回来就赠与他。然而未等季子归来,徐公已经去世。返回后,季子把剑挂在了徐公墓前。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人要守信。  在平台顶端的左前方,有一条通往山上的林间小路,我和妈妈沿着这条小路往山上走。此石径如蛇一般伸至山顶
期刊
我的老爸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喜欢穿休闲运动装,看起来文质彬彬。  老爸的脸像六月的天,阴晴不定,说变就变。对我好的时候,老爸好像要把我捧到天上。生气的时候,他会“吹胡子瞪眼睛”,把桌子拍得“啪啪”直响,如暴风雨一般凶猛,吓得我心惊胆战。  有一回,我刚写完作业,看了一会儿平板电脑,正好被老爸抓个现行。老爸好像一壶刚烧开的热水,直冒怒气。他瞪着眼问我:“有时间为什么
期刊
《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一书给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山水自然为主题的篇章是我最喜爱的。晋祠、乌梁素海、榆林红石峡以及长城、古寺、红柳……作者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诉说,以生动优美的笔触,以新奇神异的故事,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告诉我们:人与大自然要互相保护、互相依存。  在与万物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四十年前乌梁素海的美丽富饶与四十年后生态状况的严
期刊
回想我的半生,父亲到底对我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少?影响了什么?  青少年时期,我对父亲一直是存有抵触情绪的。究其原因,一是父母分居八年——父亲在北京,母亲在东北乡下,我在母亲身边长大,父爱有所缺失;一是这种缺失造成的一个“关键事件”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因为预考成绩不佳,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父亲一再催促我复读,而我对复读深感无望,断然拒绝。此事导致以后我们父子之间交流很少,彼此在心理上有意
期刊
提起童年,你会想起什么? 花棉袄里的一针一线,藏着奶奶满满的疼爱;墙院里的方寸之地,是欢乐的“百草园”;屋前院后的芦苇荡,飘荡着最烂漫的欢笑;一生中,最简单快乐的时光是童年。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時候,整个世界都是彩色的,生活就像天上的彩虹和乐园的城堡一样,多彩而欢乐。  童年的我们,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在我们眼里,一切都是好玩的,非得玩到大汗淋漓,才肯像个泥鳅一样溜回家。  童年的我们,没有手机
期刊
一  我出生时,满天星辰将它们最后一缕浊气溶解在榆树的露水里,被温暖的晨光揉进我的梦。从此,我失去了平平淡淡度过此生的资格。  二  在我的梦中,戈德里山谷的美远不及它真实的模样。梦中的玫瑰不再吐露鲜红的芬芳;阳光流进戈德里山谷时失去炽热的温度,穿进我的梦里就失去了暖黄的颜色。孩子们晒着苍白的太阳,读着课本上古老的句子,话一出口就成了静谧的风,飘去了。  我的梦没有斑斓缤纷的色彩,只有一帧帧令人难
期刊
于德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协副主席。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小说选刊》《诗刊》《散文》《散文选刊》《儿童文学》《小小说选刊》等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零点开始》,长篇随笔《我和端端》,散文集《自然笔记》,散文诗集《渡口集》,短篇小说集《少年菊花刀》,小小说集《杭州路十号》等六十余部。曾获第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冰心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有作品被译介到日
期刊
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汪国真说,你要活得快乐些,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活得辉煌些,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就只能活得平凡些。是的,在一定程度上,平凡也是人生中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着一头倔强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映出当时社会丑恶,手握一支敢于针砭时弊的钢笔――是鲁迅。对鲁迅,很多人一直有着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印象。  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