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18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绿色产品标准“绿色之星”证书颁发给了万华生态板业
2007年的深秋,北京密云县一块普通的农田里,农民老庄正和老伴儿一起捡前阵子没被收完的老玉米。一阵风吹过,身边的玉米杆随风摇曳,发出扑簌簌的响声,“这些要么回家烧火,要么作饲料。”老庄头也不抬地说。
不过,远在湖北公安县的农民老金就没这么清闲了,他正和全家一起忙着收秸秆。不过,这些秸秆的用途可不是烧火或者作饲料,它们将被送到附近的一个工厂去。那个工厂是做什么的?老金也不太清楚,他只知道自从这个工厂开工后,原来不值钱的秸秆就变成了可以卖钱的宝贝。
这个让附近农民搞不懂却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增收效益的工厂,就是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的一个带有试验性质的生产工厂。被农民们送到这里的秸秆,在出厂后,就变成了秸秆板。
“我们今后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会在这条生产线上进行试验,目前这条试验生产线的设计生产能力是5万立方米,产品合格率已经能够达到60%左右。”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田说,秸秆板材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不含甲醛的异氰酸酯(MDI)为胶粘剂,作为中间产品,秸秆板材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板、家具的制造。
将秸秆变成秸秆板,看似简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郭兴田和他的同事们历经8年,才初步实现了秸秆板的产业化。要知道,即使在最早开展这一研究的美国,目前也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它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更为复杂的化学过程。”郭兴田说。
出手绿色产业
“最初,我们是在关注环保粘合剂这个背景下,萌生了进入秸秆板行业的念头。”郭兴田清楚地记得,2000年时,国内出现了很多由于家具产品的甲醛大量超标,给人体造成伤害的报道。
“注意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就想能否将MDI应用于木地板之中,从而在源头上切断污染的产生。”当时,郭兴田是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的副总经理。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企业,是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制公司,主要从事MDI为主的异氰酸酯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更早之前,烟台万华的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的一个车间,其产品聚氨酯是生产合成革的原材料。然而,经过10余年的发展,烟台万华已经跻身于聚氨酯行业的“寡头俱乐部”,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MDI制造企业。
MDI是制备聚氨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聚氨酯具有橡胶、塑料的双重优点,被誉为“第五大塑料”,尤其是在隔热、隔音、耐磨、耐油、弹性、挠曲性等方面拥有其它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化工、轻工、纺织、建筑、家电、建材、交通运输、航天等领域。
因为拥有MDI这一资源优势,郭兴田认为如果将MDI应用于木地板的制造中,自然就能避免甲醛对人体的危害。但当他们着手研究木质人造板时才了解到,中国其实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42平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停止了对木地板制作的相关研发。”郭兴田说,根据万华一贯的理念,非环保型、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产业,他们是不会进入的。
与此同时,他们在查阅一些国外资料时发现,部分机构已经开始尝试用农作物秸秆(如小麦、麦秸等)做板材。例如,美国的某家公司出于环保的目的,已经从1995年展开了相关研发,但也只停留在试验阶段。
就在万华注意到秸秆板这个潜在的新兴产业时,国内的几家企业也开始先后投入其中。然而,由于MDI这一主要原材料的成本较高,而秸秆板本身的研发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到2005年时,国内最后一家位于湖北的秸秆板生产试验工厂也倒闭了。
“以前我们的原则是扶植、支持这个产业,但不参与。我们只关注于黏合剂如何更适合秸秆板材的应用。”然而,眼看着这个脆弱的新生产业即将夭折,“这个时候,我们该出手了。”郭兴田说。
绿色整合
“秸秆板的制作是个跨学科的复杂工程。”因此,郭兴田在2005年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对整个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
在深入研究之后,郭兴田得出结论:要想在这个全新而复杂的产业中稳健起步,首先就要进行资源整合。例如,过去的设备制造厂商是制造木材的,因此以前的设备和经验都是以木材为原材料设计和积累的。同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化学知识基本上也是空白状态。研究人员不能没有一线试验的配合,生产人员也必须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必须共享,原有的格局必须打破。“我就将设备制造厂、产品生产厂、黏合剂制造厂整合到了一起。”郭兴田说,“这是个交叉学科,既不同于林业技术,也不同于人造板技术。如果我们坚持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怎么做都不会做好。”
郭兴田先是找来了原湖北基立(即此前倒闭的秸秆板试验厂)的负责人于文杰,聘请他到北京昌平的研究院作研发带头人,还派了几名化学专家配合于文杰工作。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环保总局联合提出了“以各种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制造工业包装材料、密度板等轻型建筑材料”的联合攻关课题,烟台万华在此课题中被委以重任。
实际上,秸秆板的主要技术难题是由于秸杆表面有一层蜡质的二氧化硅,用现有人造板生产中使用的脲醛胶等难以将其粘牢。万华的专家团队采用纯生物对MDI进行改性,由此生产的改性MDI粘合剂能和秸杆表面的二氧化硅及植物纤维内的羟基反应,形成强力化学键,将秸杆在分子的层面上紧密结合。经过检验,这类板材在硬度、阻燃性、温度适应性等各方面均领先当前的各种人造板材。
据专家介绍,以往装修污染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板材中的脲醛胶粘合剂。脲醛胶是由尿素与甲醛反应生成。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在相同的条件与温度下,生成的脲醛胶又可还原成尿素与甲醛。而用MDI为原料做的粘合剂,既没有甲醛,也没有其它危害健康的挥发物,无毒无味。
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万华还主动找到信阳木工机械有限公司与其开展合作,并在信阳市政府的支持下收购了这家企业,同时收购了已停产的湖北基立,利用已经掌握的成果,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2007年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套连续生产成型板材的第一代设备定型、出厂。
同时,万华还为该设备申请了专利,这不仅为万华开拓秸秆板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在产业拓展之初就获得了巨大的垄断优势。
现在,原先的湖北试验厂已经变身为湖北基立环保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由烟台万华全资所有。湖北基立拥有的我国第一条国产化工艺和设备开发的秸秆板生产线,年产能被设定为5万立方米。作为万华的示范工厂,湖北基立将在全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目前,万华正在筹建河南信阳、河南新乡、山东栖霞三个地区的秸秆板生产线。“河南信阳生产线的土建已经结束,我们正在进行厂房招标,计划2008年6月投产。”郭兴田说,按公司董事会的战略目标,2008年—2009年,他们将在国内粮食主产区建设9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秸秆板生产线。“等生产线全部投产后,万华生态板业公司将具备年产50万—70万立方米的秸秆板生产能力。”
绿色布局
2006年12月14日,由烟台万华、红塔创新等5家股东共同投资组建的万华生态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万华已初步实现了秸秆板的产业化。接下来,他们面对的就是产业化过程中的难题: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以及提升产品品质。
MDI作为秸秆板的胶粘剂,也是主要的“开销大户”。目前MDI占整个秸秆板总成本的70%左右。现在,秸秆板的制造成本仍然略高于优质木质板。“实际上MDI的施胶量只要用到现在的一半,在功能上就能满足了,但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达到。”郭兴田说,这也正是他们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即争取将MDI的用量从5%降到3%。如果该技术研制成功,秸秆人造板每立方米的成本就可降低几百元,将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未来,随着万华板业位于河南、山东等地生产线的开工,也将进一步增大对MDI的需求。
由于MDI的生产技术难度极高,因此直到今天,全球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生产能力。除了万华,巴斯夫、拜耳等国际化工业巨头也是这个“寡头俱乐部”的成员。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体,也是一个社会体。因此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问题,也要考虑能否与社会和谐相处。”郭兴田说,正是基于此,万华才在多元化战略下选择进入生态板业。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看来,万华力主的秸杆板产业,不仅能解决我国林木缺乏的问题,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以一条5万立方米的秸秆生产线为例,每年消耗秸秆6万吨,若每吨秸秆的销售价格为200元,农民可以增收1200万元,平均每亩地增加120元,相当于多收80公斤粮食。
此外,每年入秋后,农村都有大量秸秆因无法利用而被直接焚烧,由此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将秸秆变为秸秆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郭兴田眼中,“秸秆板是一个非常阳光的产业。”
下一步,秸秆板面对的就是市场的考验。终端用户从认识到接受这个全新的产品,还需要时间。目前,秸秆板已经得到下游专业用户的认同,华日、好佳易、美克美家、阔达等家具、装饰装修企业已经与万华板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主动找我们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看来我们选择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郭兴田说。
2007年的深秋,北京密云县一块普通的农田里,农民老庄正和老伴儿一起捡前阵子没被收完的老玉米。一阵风吹过,身边的玉米杆随风摇曳,发出扑簌簌的响声,“这些要么回家烧火,要么作饲料。”老庄头也不抬地说。
不过,远在湖北公安县的农民老金就没这么清闲了,他正和全家一起忙着收秸秆。不过,这些秸秆的用途可不是烧火或者作饲料,它们将被送到附近的一个工厂去。那个工厂是做什么的?老金也不太清楚,他只知道自从这个工厂开工后,原来不值钱的秸秆就变成了可以卖钱的宝贝。
这个让附近农民搞不懂却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增收效益的工厂,就是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的一个带有试验性质的生产工厂。被农民们送到这里的秸秆,在出厂后,就变成了秸秆板。
“我们今后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会在这条生产线上进行试验,目前这条试验生产线的设计生产能力是5万立方米,产品合格率已经能够达到60%左右。”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田说,秸秆板材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不含甲醛的异氰酸酯(MDI)为胶粘剂,作为中间产品,秸秆板材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板、家具的制造。
将秸秆变成秸秆板,看似简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郭兴田和他的同事们历经8年,才初步实现了秸秆板的产业化。要知道,即使在最早开展这一研究的美国,目前也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它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更为复杂的化学过程。”郭兴田说。
出手绿色产业
“最初,我们是在关注环保粘合剂这个背景下,萌生了进入秸秆板行业的念头。”郭兴田清楚地记得,2000年时,国内出现了很多由于家具产品的甲醛大量超标,给人体造成伤害的报道。
“注意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就想能否将MDI应用于木地板之中,从而在源头上切断污染的产生。”当时,郭兴田是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的副总经理。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企业,是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制公司,主要从事MDI为主的异氰酸酯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更早之前,烟台万华的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的一个车间,其产品聚氨酯是生产合成革的原材料。然而,经过10余年的发展,烟台万华已经跻身于聚氨酯行业的“寡头俱乐部”,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MDI制造企业。
MDI是制备聚氨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聚氨酯具有橡胶、塑料的双重优点,被誉为“第五大塑料”,尤其是在隔热、隔音、耐磨、耐油、弹性、挠曲性等方面拥有其它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化工、轻工、纺织、建筑、家电、建材、交通运输、航天等领域。
因为拥有MDI这一资源优势,郭兴田认为如果将MDI应用于木地板的制造中,自然就能避免甲醛对人体的危害。但当他们着手研究木质人造板时才了解到,中国其实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42平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停止了对木地板制作的相关研发。”郭兴田说,根据万华一贯的理念,非环保型、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产业,他们是不会进入的。
与此同时,他们在查阅一些国外资料时发现,部分机构已经开始尝试用农作物秸秆(如小麦、麦秸等)做板材。例如,美国的某家公司出于环保的目的,已经从1995年展开了相关研发,但也只停留在试验阶段。
就在万华注意到秸秆板这个潜在的新兴产业时,国内的几家企业也开始先后投入其中。然而,由于MDI这一主要原材料的成本较高,而秸秆板本身的研发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到2005年时,国内最后一家位于湖北的秸秆板生产试验工厂也倒闭了。
“以前我们的原则是扶植、支持这个产业,但不参与。我们只关注于黏合剂如何更适合秸秆板材的应用。”然而,眼看着这个脆弱的新生产业即将夭折,“这个时候,我们该出手了。”郭兴田说。
绿色整合
“秸秆板的制作是个跨学科的复杂工程。”因此,郭兴田在2005年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对整个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
在深入研究之后,郭兴田得出结论:要想在这个全新而复杂的产业中稳健起步,首先就要进行资源整合。例如,过去的设备制造厂商是制造木材的,因此以前的设备和经验都是以木材为原材料设计和积累的。同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化学知识基本上也是空白状态。研究人员不能没有一线试验的配合,生产人员也必须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必须共享,原有的格局必须打破。“我就将设备制造厂、产品生产厂、黏合剂制造厂整合到了一起。”郭兴田说,“这是个交叉学科,既不同于林业技术,也不同于人造板技术。如果我们坚持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怎么做都不会做好。”
郭兴田先是找来了原湖北基立(即此前倒闭的秸秆板试验厂)的负责人于文杰,聘请他到北京昌平的研究院作研发带头人,还派了几名化学专家配合于文杰工作。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环保总局联合提出了“以各种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制造工业包装材料、密度板等轻型建筑材料”的联合攻关课题,烟台万华在此课题中被委以重任。
实际上,秸秆板的主要技术难题是由于秸杆表面有一层蜡质的二氧化硅,用现有人造板生产中使用的脲醛胶等难以将其粘牢。万华的专家团队采用纯生物对MDI进行改性,由此生产的改性MDI粘合剂能和秸杆表面的二氧化硅及植物纤维内的羟基反应,形成强力化学键,将秸杆在分子的层面上紧密结合。经过检验,这类板材在硬度、阻燃性、温度适应性等各方面均领先当前的各种人造板材。
据专家介绍,以往装修污染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板材中的脲醛胶粘合剂。脲醛胶是由尿素与甲醛反应生成。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在相同的条件与温度下,生成的脲醛胶又可还原成尿素与甲醛。而用MDI为原料做的粘合剂,既没有甲醛,也没有其它危害健康的挥发物,无毒无味。
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万华还主动找到信阳木工机械有限公司与其开展合作,并在信阳市政府的支持下收购了这家企业,同时收购了已停产的湖北基立,利用已经掌握的成果,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2007年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套连续生产成型板材的第一代设备定型、出厂。
同时,万华还为该设备申请了专利,这不仅为万华开拓秸秆板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在产业拓展之初就获得了巨大的垄断优势。
现在,原先的湖北试验厂已经变身为湖北基立环保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由烟台万华全资所有。湖北基立拥有的我国第一条国产化工艺和设备开发的秸秆板生产线,年产能被设定为5万立方米。作为万华的示范工厂,湖北基立将在全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目前,万华正在筹建河南信阳、河南新乡、山东栖霞三个地区的秸秆板生产线。“河南信阳生产线的土建已经结束,我们正在进行厂房招标,计划2008年6月投产。”郭兴田说,按公司董事会的战略目标,2008年—2009年,他们将在国内粮食主产区建设9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秸秆板生产线。“等生产线全部投产后,万华生态板业公司将具备年产50万—70万立方米的秸秆板生产能力。”
绿色布局
2006年12月14日,由烟台万华、红塔创新等5家股东共同投资组建的万华生态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万华已初步实现了秸秆板的产业化。接下来,他们面对的就是产业化过程中的难题: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以及提升产品品质。
MDI作为秸秆板的胶粘剂,也是主要的“开销大户”。目前MDI占整个秸秆板总成本的70%左右。现在,秸秆板的制造成本仍然略高于优质木质板。“实际上MDI的施胶量只要用到现在的一半,在功能上就能满足了,但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达到。”郭兴田说,这也正是他们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即争取将MDI的用量从5%降到3%。如果该技术研制成功,秸秆人造板每立方米的成本就可降低几百元,将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未来,随着万华板业位于河南、山东等地生产线的开工,也将进一步增大对MDI的需求。
由于MDI的生产技术难度极高,因此直到今天,全球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生产能力。除了万华,巴斯夫、拜耳等国际化工业巨头也是这个“寡头俱乐部”的成员。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体,也是一个社会体。因此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问题,也要考虑能否与社会和谐相处。”郭兴田说,正是基于此,万华才在多元化战略下选择进入生态板业。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看来,万华力主的秸杆板产业,不仅能解决我国林木缺乏的问题,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以一条5万立方米的秸秆生产线为例,每年消耗秸秆6万吨,若每吨秸秆的销售价格为200元,农民可以增收1200万元,平均每亩地增加120元,相当于多收80公斤粮食。
此外,每年入秋后,农村都有大量秸秆因无法利用而被直接焚烧,由此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将秸秆变为秸秆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郭兴田眼中,“秸秆板是一个非常阳光的产业。”
下一步,秸秆板面对的就是市场的考验。终端用户从认识到接受这个全新的产品,还需要时间。目前,秸秆板已经得到下游专业用户的认同,华日、好佳易、美克美家、阔达等家具、装饰装修企业已经与万华板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主动找我们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看来我们选择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郭兴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