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遭遇复古“瓶颈”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ug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鹿鼎记》,这些被观众认为经典的金庸作品,在张纪中的翻拍下纷纷出炉,自此拉开了跟风重拍的热潮。一时间群雄逐鹿,四大名著尤其成了争拍的重点。熟悉的经典佳作不断被诠释,甚至有的作品被翻拍四五次之多,就连已经功成名就的大腕如姜文、陈宝国等也一头扎进《三国演义》的怀抱。据了解,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也于2007年9月开机重拍。
  
  10年前,美国将中国的《花木兰》制作成动画片,卖给世界,赚了30亿美金;十年后,美国又推出了《功夫熊猫》,在许多国家尚未完全上映,便有5亿美金进入腰包。我们的编剧、导演什么时候能把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等西方传统资源加以包装,再输出到西方,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只会拿几部名著开刀。
  
  经典翻拍为那般?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翻拍从一开始就不那么平静,自刚开始搞得沸沸扬扬的选“秀”到确定演员角色的一波三折,再到演员造型的曝光,无一不是民众争论的焦点,期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的人物翻拍也持续不断,然而,疯狂的重拍是在重拍文化和经典还是“重拍”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经典影视剧重拍的现象,是靠山吃山还是再无经典?
  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就在于它具有一般作品所不能企及的丰富内涵和恒久魅力,这种内涵与魅力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供一代又一代人阅读、欣赏、研究、借鉴的。所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尽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审美与趣味来。虽然它本身会带有形成时期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和作家特征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名著产生时和存在着的价值。不可否认,重拍剧有它独到的优势:剧本是无庸置疑的经典,观众接受度高,有大把现成的粉丝。不管喜不喜欢原来的故事,只要看过原剧的都有兴趣跟新剧对比一下,还未问世已成焦点;同样不可否认,重拍剧中也能出好片子,比如陈可辛翻拍30多年前由香港导演张彻拍摄的经典名片《刺马》而成的《投名状》,在各大影院热播,观众好评如潮。
  当大家都去翻拍,是不是都有必要,重拍的目的何在?是用自己的理解去超越当年的经典?还是在重拍中寻求经济效益。如果是后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如何才能保证原著风貌,而不被臆想、不被娱乐化?不排除有导演想用歪曲的手段,搅乱经典名著在群众中固有的传统印象,而达到出彩或出名的效应。当年《红楼梦》剧组所有演员,能集中培训一年的时间补文化课,增强对角色的理解,试问现在哪个演员能做到,哪个剧组敢这么做?如果没有实质内容或演技的超越,只加了一大堆眼花缭乱的特技,重拍剧必定如瘦皮猴穿着绫罗绸缎,外表光鲜难掩本质的寒酸。
  进入消费时代,影视市场的利益欲求越发明显,影视事业已转化为影视产业。在这种形势下,影视产品的经济效益成为市场生存的关键。现在我国电视剧整体上被描述为一个投资回报率极高的行业,大体上每年投资20亿左右,通过媒体播放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大约200亿,但是电视剧投资者绝大多数收不到行业的平均利润,确切地说,只有不到20% 的电视剧投资方是赚钱的。在当下的市场形势下,电视剧投资方、制作者不得不学习好莱坞式的“程式化”影视配方模式,选择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影视文化经典作摹本,不断重拍、翻拍、模仿,甚至抄袭。虽然后续之作大多数有“续貂”之嫌,但是总有各种痴迷的大众追捧,总是有一定的票房或收视率的保证,因而这种程式化、重复化可以一直持续到大众对其厌倦为止。
  文化产品成为经典,绝非偶然。老版电视剧《红楼梦》至今播放700多遍,保持收视率前三位,是耗尽了编演人员3年的时间和精力之后结出的硕果。新版重拍,在市场化的周期效益逼迫下,无论时间和精力都不会投入更多,传统社会的“经典”是不容许反复重构的。学者秦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红楼梦》和当年的8个样板戏,是不能随意更改一丝一毫的。现代消费社会迫切需要消解这种权威的束缚,只有消解了这种经典权威,才能消解传统价值体系对时下的影响。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利益”诱惑投资者,通过“文化”诱惑消费者,在自觉却又盲目的消费行为中实现的。然而,面对“利益”的诱惑,急功近利重拍的经典很难再成“经典”。但重拍经典是否成为“经典”对投资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片子拍成什么样子,总有无数的大众去观摩、去比较、去讨论,最终总能保证收视率,也总能保证经济效益。
  其实,经典重拍在消费社会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文化商业行为。然而在当下,文化产业急速发展的消费社会里,经典被一遍又一遍的过滤,经典的文化被一次次的复读,其产生的文化经济是不可否认的。但不容质疑的是在靠山吃山的背后,何时才能再出经典,在越来越多的人以文化的名义发展经济的时候,是否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充斥着更多的中国文化。
  
  文化入侵留下的思考
  
  好莱坞新片《功夫熊猫》今夏全球市场推出,在各地都受到观众欢迎,非常卖座。截止目前,在其他国家还并未完全上映的情况下已经达到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让全世界无数人了解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就影片本身而言,正如中国的一些卡通片工作者所指出的,中国目前的体制,无论是创作体制还是电影体制,都还无法生产出《功夫熊猫》这种高水平的作品。使中国电影人震撼的是,为什么美国同行能够巧妙地将众多中华文化元素,用美式的卡通片组合起来,让所有的观众(包括中国人)都能接受和喜欢。
  这部卡通片,堪称美国软实力的代表作,而这种软实力并非官方刻意为之,而是美国的娱乐工业,面对全球化时代,面对美国的影响力下降,面对中国的复兴,非常巧妙而成功地打造而成的。
  影片里布满了中国元素,从熊猫、功夫、山水、建筑到汉字、鞭炮及至包子、筷子、面条,随处可见我们耳熟能详的细节。导演斯蒂芬森是资深中国文化迷,声称《功夫熊猫》是向中国文化致敬,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按理讲,这部片子宣传了中国文化,在向中国观众暗送秋波,但我们却感觉不到敬意和爱意。在影片口碑和票房的节节攀升中,很多自我反省的报道也随之出现,中国动画片跟人家的差距怎么这么大?我们还隐隐有一种自家的东西被别人抢去的羞辱感。
  十年前的动画片《花木兰》同样取材于中国,同样大获成功,十年后的《功夫熊猫》又故伎重演。难道十年内我们都没有进步?显然不是。我们不再唯西方文化为先进之尊,越来越明白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如何传播自身文化以对世界产生影响力。但跟人家的差距仍然明显,还缺少足够的文化自信,需要作持续的努力。好莱坞练就的“吸星大法”在于能把全球文化资源为它所用,再推销给世界各地。
  第一个把《西游记》搬上荧屏的并不是我们国家,而是日本。当一些人在抵制《功夫熊猫》在中国“捞金”,反对好莱坞“盗窃”中国的国宝和功夫的同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去发挥挖掘自己本土的东西。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为什么我们没有激发出如此的创意,把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点石成金”?中国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奋起直追,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日益壮大自身,审视我们的传统,我们处于一个发展文化产业尴尬的阶段,重建文化自信,克服落后掉队的焦虑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可回避的任务。文化经济不仅有科技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等精神因素;不仅有科学精神,更突出人文精神。改善了经济对人的物化,创造出思想资源被无限利用的经济形态。
  
  经济强国的文化力量
  
  美国人将中国故事“花木兰”经过穿透力极强的“美式”包装,卖往世界各地,赚了30多亿美元。1992年,好莱坞从网上获得中国云南禄丰的侏罗纪恐龙化石资料,摄制出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国内票房收入达44亿美元,在海外更是达到476亿美元;1997年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15亿美元的票房价值。
  中国传奇故事被美国公司西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改造中国文化,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凭借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敲醒了沉醉于政治斗争和战天斗地的中国人。那时我们刚刚看清科技浪潮和市场化的方向,开始着手经济改革,并取得快速发展,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狂饮着可口可乐,欣赏着好莱坞大片,观看着NBA的空中搏击;或穿上牛仔服,开着名牌车,唱着卡拉OK,迷于网络世界,却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知不觉地走进文化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日趋汹涌,“文化”一词从全球经济的边缘走向中心:从好莱坞巨片刮起的全球文化风暴到《哈里·波特》创造的经济奇迹,从巴黎米兰时装周对世界审美倾向的改变到NBA篮球的视觉征服和经济震撼,从巴塞罗那启动的奥运经济到数字传媒平台的崛起等等,这一切都在促使人们在现实的、文化的碰撞中开始重新审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萧条。日本从大脑中寻找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造经济奇迹。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
   2002年,日本文化事业预算约985亿日元,占年度财政的 0.12%;而同年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4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5%。日本动画片过去总被嘲笑为新奇文化,只能吸引儿童和卡通迷。但据日本经产省统计,2002年日本动画片仅在美国的销售额就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日本钢铁总价值的3倍多。日本人把满足你的眼球,调节你的耳膜,改善你的感官作为日本经济的增长点,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不仅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世界。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经济遭受重创,韩国果断提出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是最适合韩国的产业。将文化创新作为经济突围的突破口,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在短期内把韩国建设成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
  韩国政府出资,以影视为突破口,首先韩国创造了以流氓兔、布高娃娃为代表的“韩流”冲击中国文化市场,让许多中国人按时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离自己越来越远、充满悲欢离合的人间情趣,韩国影星的爱好越来越牵动亿万中国“韩丝”的心。前段时期,韩剧《大长今》在中国上演,并很快走红,收视率是空前的。用韩国教育部长的话说:“《大长今》在中国热播,恰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我传统的怀念,它所反映的是久别的、被遗忘的中华文化,而我们文艺工作者用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中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渴求,值得深思。”韩国的卡通片、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在欢快休闲的气氛中,带走了中国的银子,抢走了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地盘。2004年,韩国的文化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韩国靠文化产业走出亚洲金融危机。
  在美国,资料显示,过去一年内新经济已为其一百多万“知识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传统国家经常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讥讽美国的浅薄。美国却我行我素,你说我没文化,我就接纳、改造你的文化。你说我没文化法则,我偏偏要无为而治。60年代以后,美国顶着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坚持进行产业调整,将发展高科技高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越来越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1791年,美国宪法就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公民的出版自由,最大限度地制约了政府权力,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权利。美国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美国从文化资源小国变成文化产业大国:全美有2.5万个公共图书馆和8000余个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产品遍布世界,2005年,仅版权业一年创造的增加值就高达4500亿美元。
  
  经济决定地位 文化决定未来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条件。只要我们把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发掘的前提下,加以合理开发、整合、包装,再通过市场途径,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人类先后经历以自然力为主体的农业经济、以资本和机器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和以科技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经济崛起,标志着人类新阶段的来临。文化经济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有机结合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和需求,是以文化为主导的人本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是信息生产和使用的经济,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的扩大和深化,不仅有科技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等精神因素;不仅有科学精神,更突出人文精神。改善了经济对人的物化,创造出思想资源被无限利用的经济形态。
  文化经济的要义在于人文精神成了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人的智慧成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且具非损耗性和高增值优势。因此,文化经济不是经济与文化的机械混合,而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在“经济文化化”向“文化经济化”的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经济形态。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每年都有几千万人进来,几千万人出去,新的传输媒体没有国界,各种文化从空中(卫星)、海底(光缆)就直接进来了,现在国外仇华反华势力不再是用军舰大炮,也不完全是靠商品,而是用文化来改变和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思维空间。所以说文化无处不在,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你不找它,它会找你,它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东西,它有极大的冲击力。
  21世纪是从经济高温转向文化高热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用现代技术改造和引领民族文化,用有效的政策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用公共文化资源催生民间活力,用市场去激活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承与再生。如果不在意主流文化因背离市场被边缘化的现实,如果不在意外来的文化扩张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力,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导致民族的衰落与消亡,五千年的文化就必然成为五千年的包袱。
  从一个民族的永久性上看,文化比经济的意义更为深远,经济的优势常常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化的优势则是一张不变的王牌,一个民族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复制与模仿的。民族要复兴,文化必须复兴。中国文化只有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文化大国,中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其他文献
据了解,中国原创动漫的发展成就逐渐被更多海外的业界关注和赞赏。2008年年初法国举行的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更是特别设立“中国日”,这是该艺术节35年来首次为一个国家设立主题日。有预言说,中国动漫产业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积蓄后,将在2008—2010年左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力量。近日,在由中发协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和新六感出版创意与国民阅读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的书业观察论坛
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号角吹遍神州大地,节能减排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日益深入人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全民期待。然而,纵观大江南北,各地的母亲河正日益受到严重污染!几大流域污水横流显得很不协调,污染纠纷不断搅得难以和谐,群众缺乏清洁饮用水谈何小康?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深入治理流域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流域污染已是触目惊心    古人赞叹长江“水天清,影湛波平”,汉江“水是眼横波
在9月11日召开的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中国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   曾培炎说,为了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国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加重视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更加重视自主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阅读和网络书店的扩张  似乎让整个实体书店业日渐萎靡  但不知何时开始,又有一批人想要开书店了  TA们有资本、有理想,而且非常清楚  在这样的劣境中,书店的生命力在哪里  阅读,是最能打破实体限制的事情  能瞬间将你带到任何时间地点  而书店提供的阅读体验,则可以超越你所有想象力  甚至代表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几十年如一日的法国莎士比亚书店  在文学孤岛中开出一方天地的澳
这位入行多年的老戏骨,最近还成了直播平台上的新面孔——他的直播视频在微博上播放量竟然超过850万次。发表情包、聊吃的、唠家常……如果说《人民的名义》的热播,离不开多位实力派演员的通力合作,那么“达康书记”的走红,则与年轻观众们的二次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别流泪,祁厅长会笑。”就算你躲得过《人民的名义》,也躲不过剧中“达康书记”的魔性表情包。  “达康书记”何许人
还记得那个几乎每年都说的“年度最期待酒店”吗?历时12年,如今终于落成。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  它是全球海拔最低的酒店。  这一切源自于一个“在88米深坑建造建筑物”的疯狂念想。日据时期,这里曾是他们的采石场,日本侵略者依靠从这里挖出来的石头,建造堡垒、碉堡,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深近百米,周长约千米,总体面积大概为5个标准足球场的偌大空间。  上海佘山景区的天马山深坑內,酒店主体建筑背靠这个大致呈
中国经济的风险在于制度性缺陷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稳定的高增长周期当中,真正的问题不是还有没有长期增长的潜力,而在于这种长期的增长会不会被一些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所打断。甚至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停顿下来。  中国经济中存在许多不平衡,最大的几个不平衡是:储蓄过多;外贸顺差太大;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过剩,即货币过多。  经济领域存在这么多的货币,如果难以通过通胀释放,这些过剩流动性的影响主要就会体
2005年12月10日,郎咸平像明星一样来河南“走穴”,他也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生活。    独角轨迹    2005年岁末,郎咸平接受河南有关媒体的邀请,首次来中原参加“中原先锋榜”系列活动。  在此行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郎咸平曾相继在上海炮轰格林柯尔、在广州抛出“中国企业只要是想‘做大做强’就一定会失败”、在武汉语惊股市、在成都放言“国内企业家只能做三流企业”、在南京为企业老总布道、在北京与福布斯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达2.21亿,网络成为广大群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经济及政治交流的一个平台。上至中南海,下至县市区,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民意都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引用美国老报人斯特朗斯基所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来比喻互联网,希望网络能成为民众与中央沟通的平台。    一个帖子影响选举结果    近日,一篇名为《辽宁省本溪市
编者按:我刊从本期开始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栏目“30年人和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被誉为“国门第一路”的北京公交1路车队,始终服务在北京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长安街上,时刻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同时见证着中国30年来最重要的4次巅峰时刻。  作为通过长安街最多次数的公交1路车队的全体司售人员都非常清楚,在公交系统中,他们代表着1路;对于北京来说,他们代表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