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创建了“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办学思路,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实践中,与成年人接触,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人类的认识,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变的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形式,注重质量管理、过程管理。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我们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的路子上来,与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专业,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原有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院自2007年9月起陆续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星沃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宇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工学合作定向培养协议书,招收了“军企”班、“星沃”班、“巨华”班和“大宇”班四个订单班。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也被确定为学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近三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一)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知识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打造来构建理论知识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合。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将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为《机械基础》,优化了课程结构;
2、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对一些课程进行了重组。如将《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授课重点。如对《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及故障诊断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4.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们始终按订单企业的要求,主要以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
(二)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我们要求这几个环节要有课程实验(包括各专业课程的参观、实作、方案设计等)、专门技能实训(实作、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实训、毕业实训)、企业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调查和毕业论文等形式。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规律来系统安排,注意由易至难、由浅至深、由专门到综合、由模拟环境到实际工作环境。在具体的学时安排上,要求实践和实训环节的学时数要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也熟悉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
3、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
(三)走产学研结合的必由之路。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举措,同时又是整合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方式,对解决就业也使积极作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结合,体现在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师资队伍共建、技术研究、推广、服务等方面。要求借专业特点,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来。
(四)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包括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职业基本技能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该专业的业务工作范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岗位资格技能要求,并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供保障。
2、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计划、有落实,取证率高。
机电系一向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第一届学生开始就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编入了教学计划,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与落实,该专业学生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高达100%。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参加企业实践到就业指导和顶岗实习,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作风。
3、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陪养,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校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学院认真落实“两课”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每年新生的军训,重视劳动品质、劳动技能教育。我们还聘请了企业专家来校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工程机械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院系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机电系从2008年开始与实训中心协商开放实验室,让一些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同学多点儿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技能,而且在培养良好职业素质方面,起到了增强学生热爱专业、爱岗敬业的积极作用。
(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依托交通行业,面向新疆工程机械行业,全方位与企业合作,确立“校企共建、实践主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改革。学生第一年在校内完成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利用一个月假期时间在企业观摩生产性实习,回校继续参加专业课程学习,并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实习,熟悉工作过程,掌握有关专业基本技能,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第四学期在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结束后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生产实习,第五学期后两个月回校参加小专业化方向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突出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形成和培养,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实用性,更具有个性化,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第六学期在企业中选择一个技术岗位上岗,参加顶岗实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效果
试点证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改革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
1、考核结果有明显提高。
2、学生的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实行改革前,由于授课内容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导致每班、每节课均出现学生睡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
实施教学改革以后,使以上不良局面有了很大改观。所有项目课程教学全在一个模拟生产实际环境,以维修过程实际为教学主线,全面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这样来,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不会发生上课睡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同时按照维修实际设计了学生考核标准,以维修项目考核为主,同时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以考核项目/内容为导向,以小组考核方式为原则,促使各学习小组发挥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系统地研究,也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模式,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初浅地探索,只能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也希望引起大家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普林林 董兴主编.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工学结合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办学思路,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实践中,与成年人接触,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人类的认识,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变的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形式,注重质量管理、过程管理。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我们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的路子上来,与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专业,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原有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院自2007年9月起陆续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星沃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宇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工学合作定向培养协议书,招收了“军企”班、“星沃”班、“巨华”班和“大宇”班四个订单班。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也被确定为学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近三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一)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知识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打造来构建理论知识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合。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将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为《机械基础》,优化了课程结构;
2、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对一些课程进行了重组。如将《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授课重点。如对《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及故障诊断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4.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们始终按订单企业的要求,主要以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
(二)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我们要求这几个环节要有课程实验(包括各专业课程的参观、实作、方案设计等)、专门技能实训(实作、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实训、毕业实训)、企业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调查和毕业论文等形式。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规律来系统安排,注意由易至难、由浅至深、由专门到综合、由模拟环境到实际工作环境。在具体的学时安排上,要求实践和实训环节的学时数要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也熟悉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
3、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
(三)走产学研结合的必由之路。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举措,同时又是整合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方式,对解决就业也使积极作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结合,体现在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师资队伍共建、技术研究、推广、服务等方面。要求借专业特点,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来。
(四)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包括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职业基本技能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该专业的业务工作范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岗位资格技能要求,并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供保障。
2、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计划、有落实,取证率高。
机电系一向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第一届学生开始就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编入了教学计划,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与落实,该专业学生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高达100%。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参加企业实践到就业指导和顶岗实习,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作风。
3、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陪养,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校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学院认真落实“两课”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每年新生的军训,重视劳动品质、劳动技能教育。我们还聘请了企业专家来校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工程机械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院系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机电系从2008年开始与实训中心协商开放实验室,让一些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同学多点儿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技能,而且在培养良好职业素质方面,起到了增强学生热爱专业、爱岗敬业的积极作用。
(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依托交通行业,面向新疆工程机械行业,全方位与企业合作,确立“校企共建、实践主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改革。学生第一年在校内完成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利用一个月假期时间在企业观摩生产性实习,回校继续参加专业课程学习,并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实习,熟悉工作过程,掌握有关专业基本技能,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第四学期在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结束后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生产实习,第五学期后两个月回校参加小专业化方向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突出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形成和培养,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实用性,更具有个性化,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第六学期在企业中选择一个技术岗位上岗,参加顶岗实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效果
试点证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改革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
1、考核结果有明显提高。
2、学生的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实行改革前,由于授课内容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导致每班、每节课均出现学生睡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
实施教学改革以后,使以上不良局面有了很大改观。所有项目课程教学全在一个模拟生产实际环境,以维修过程实际为教学主线,全面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这样来,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不会发生上课睡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同时按照维修实际设计了学生考核标准,以维修项目考核为主,同时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以考核项目/内容为导向,以小组考核方式为原则,促使各学习小组发挥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系统地研究,也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模式,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初浅地探索,只能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也希望引起大家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普林林 董兴主编.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