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优化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sh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新课标指导思想和学生认知特点,针对选文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编制的,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导语”和文本内容的钻研,而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分析与研究;重视了课外教辅资料的搜集,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浪费了教材课后练习的实用价值,而且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教育专家朱家珑说过:“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由此可见,研读课后习题,落实课程标准,将更加有效地促进教与学。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灵活而有效地处理课后练习题呢?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文章本身特点,因地制宜,巧妙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如何利用课后练习指导自己的备课和教学。
  一、根據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我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还潜心研究每一道课后练习题。不少课后练习为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教学重难点。
  如《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各有不同,试加以辨析。
  3.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其中那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
  仔细分析,课后练习2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特别是一词多义现象,使学生养成确切辨析词义的习惯。课后练习3旨在培养学生因事说理的能力,并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对照课后练习,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这些教学目标紧扣课文重点,与课后习题相互对应,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二、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预习
  课文后的习题,是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根据单元说明精心设计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依据。
  如《植树的牧羊人》的课后“思考探究”习题共有四个: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叙述“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和高原变化的表格。2.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摇?摇?摇?摇?摇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相关语句。3.阅读首尾两段,参考下面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4.积累拓展写一段文字,记录社会上默默“种树”的人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这四个习题根据四单元单元说明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能够指导学生了解全文主要内容和情节,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又训练了学生的默读梳理和概括能力。不仅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学会多角度评价人物,更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外,在感受人物人格,体会故事主旨的基础上,思考其现实意义。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这个“思考探究”先行自主预习,将会使课堂教学更简约有效。
  三、利用课后练习,把握文章内容
  人教版教材中现代文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大多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内容。《荷塘月色》课后练习第一题问:作者描写了荷塘的那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找到答案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文言文课后第一题往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还能使学生很快背会课文。如《兰亭集序》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这几道题是按行文思路来提问的,能帮助学生很快了解文章情感脉络,掌握作者情感变化轨迹,并背诵课文。
  四、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
  许多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例如朱自清的《春》课后思考探究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思考探究四:“说说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这两个课后习题,都是基于单元说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设计的,同时规定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重难点。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落实比喻句的赏析,鼓励其有创意的写作,不仅能训练学生语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还能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
  五、基于课后习题,拓展相关知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部编语文教材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多篇课文后安排了“积累拓展”,其目的在于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五单元里有一篇蒲松龄的《狼》,课后积累拓展四:“再列举几个有关狼的成语,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此题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文化倾向,这无疑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和拓展思维。《狼》课后拓展五:“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
  总之,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教师要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它不仅能指导教师定位教学目标,落实课后习题,训练学生能力,还能扩大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
  ★作者通联:重庆市大江中学校。
其他文献
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其成长关键期将遭受成长的痛苦,而其员工因不能或被动适应企业成长的要求将经历痛苦的成长,为了保障中小企业取得快速、持续的良性发展,应形成企业人力资源
通过结核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情况调查,发现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因素多为主观因素,并与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结核病知晓情况相关,导致结核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因此采取针对性的
摘要:目的:探讨用中药组方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疗效。方法:用中药组方研末外敷治疗121例临床急性乳腺炎患者。结果:治愈106例,好转12例,有效率97.5%。结论:用此中药方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能取得临床满意疗效。  关键词:中药;研末;急性乳腺炎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像的形式更有效地表达思维的工具,而在一般情况下,思维导图会有一个中心词或者指导性的想法,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将其他的概念、想法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互相联系的表达方式,而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表达与运用的学科,思维导图作为思维表达工具最终的目标也是借由文字的运用来变现思想,因此二者之间的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训练工具,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思维
莲塘街道办事处自2004年以来,在认真按照市区党委、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部署,围绕“五星莲塘”建设的目标,不断完善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配合“梳理行
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可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古典诗词是古代诗人思想文化的结晶,古人对诗词的创作极为认真,对诗词中句式的表达甚至细化至对每个字的选用,诗人都进行了一定的揣摩。例如著名诗人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中,对“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敲”字的选用便花费了巨大心思,诗人在“敲”与“推”之间捉摸不定,最终还是韩愈大诗人综合各方面
戏剧化特征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人物自身的外在对话、动作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主题内涵,具有“三一律”的戏剧特征,包括相对集中的时空场景和较为集中的故事情节。《诗经·卫风·氓》(下面简称《氓》)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展示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而又感情悲愤的妇女形象,它有相对集中的时空场景、完整的叙事情节、鲜明的矛盾冲突和决绝的悲剧情结。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