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曾祺认为他写散文,是搂草大兔子,捎带脚。而近些年来,汪曾祺散文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掀起一阵汪曾祺“文学热”。汪曾祺也说过:“生活不安定是一个原因。喧闹熙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需要一点清凉,需要一点宁静,或许就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1]本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探究汪曾祺“滋润”的散文风格,而主要是探究故乡特定的地理基因滋养下的散文风格。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滋润;散文风格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6-01
文学地理学研究者邹建军认为:“任何作家的成长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任何作品的创作也只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因此,我们将这种与生俱来的因素,称为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2]文学地理学中提出的“地理基因”主要指的是作家成长中的故乡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包括故乡的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作家心里沉淀、审美倾向等等。因此,本文主要从故乡地理基因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汪曾祺“滋润”散文风格的形成及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温润多雨的江苏气候和丰富多产的物候。
汪曾祺说过,他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而熟悉的生活很多来自于家乡高邮。高邮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全国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且从秦朝开始,保留至今。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对于故乡的书写都占据很大的比重。故乡高邮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滋润”的散文风格。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采访汪曾祺提到,汪曾祺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水,都有一种“水的感觉”。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写作的背景并且影响他的创作风格。水有时候是波涛汹涌的,像黄河的水;水有时候则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流着的,像江南的小桥流水。文学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基因的气候特征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和物候条件出发,探究江苏高邮对汪曾祺的散文风格的作用。高邮城,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冬季温和,一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七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由于夏季降水量高,地处京杭大运河临岸,加上高邮城的地势较低,运河河底与城墙垛子一般高,因此常常闹水灾。江南的人家,处处都是河道,家家户户都有船。汪曾祺在《我的家乡》中曾提到:“终于,我记得是七月十号,倒了口子。我们那里把决堤叫做倒口子,西堤四处,东堤六处。湖水涌入运河,运河水直灌堤东,顷刻之间,高邮成为泽国。”[3]汪曾祺常年生活在水乡中,水不仅影响他的品性,也滋养他的散文风格。汪曾祺散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回忆花草,都如同一股清流,滋润读者干涸的心灵。江苏温润多雨的气候也影响高邮丰富多产的物候条件。温和多雨的气候,造就高邮鱼米之乡,孕育出著名的高邮双黄咸鸭蛋,高邮麻鸭,尤以水产品突出,光鱼类,就有乡下人所重的鳊,白,鲫;虾有青白;蟹有醉蟹。农业上,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等等。苏北人家喜欢吃野菜,多雨的季节繁殖丰富的野菜资源。丰富多产的物候资源,也成为汪曾祺的散文创作的素材源泉。高邮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滋养一代作家,形成汪曾祺平和闲适的心境,也影响他“滋润”的散文风格。汪曾祺提倡,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也就是“滋润”,形成汪曾祺独特的“滋润”观。
二、本籍人文地理环境的滋润
(一)江苏文化传统的历史动因。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高邮的人文地理环境更是影响深刻。如果说自然环境的滋养是土壤,人文地理环境则是肥料。江苏地理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人才辈出,是人杰地灵的优越之地。江苏的文化是以吴、越为中心区域的文化圈,江苏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水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高邮地处苏北,本文主要探究“水文化”。高邮是水乡泽国,高邮家家户户以船为车,以桥为马,“水文化”贯穿整个高邮地区。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5]因此,水文化具有所重特性,江南的水文化与儒家、道家文化兼揉并济。既有儒家的智者文化,又有道家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尚清谈的情怀。因此,高邮的“水文化”具有清、柔、秀、雅的特征。汪曾祺也说过:“江南的文明本质上是水的文明。”[6]正是高邮的“水文化”滋养汪曾祺的散文风格,不急不躁,讲究的是细腻、平和,表现的是南国的柔性的美感。
(二) “士大夫”传统家庭教育。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自小就受“士大夫”传统家庭教育的熏陶。汪曾祺的祖父从他五年级起,便每天给他讲《论语》一章,剩余时间大、小字各一张,隔天还要交作文一篇。父亲汪菊生乐善好施的性格,对于绘画和音乐的喜爱,熏陶汪曾祺的品性,自小就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祖父和父亲为培养汪曾祺,专门请当地的名师为他讲解《史记》和桐城派的诗文。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因为归有光的散文常常以清谈的文笔描写平常的人物,亲切凄婉的气质深刻地影响汪曾祺,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风格。汪曾祺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老师具有很大的关系”。[7]其中对汪曾祺影响最深的语文老师就是高北溟先生。学业上,他讲解的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给汪曾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学业上,高先生为人正直、待人忠诚、勤奋好学、谈薄名利的人格魅力都在汪曾祺的身上有迹可循。正是“士大夫”传统家庭教育,使得汪曾祺自小打下深厚的文学底蕴,形成平和闲适的品性,创作出独特的散文风格。
参考文献:
[1][3][6][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5.
[5]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滋润;散文风格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6-01
文学地理学研究者邹建军认为:“任何作家的成长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任何作品的创作也只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因此,我们将这种与生俱来的因素,称为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2]文学地理学中提出的“地理基因”主要指的是作家成长中的故乡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包括故乡的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作家心里沉淀、审美倾向等等。因此,本文主要从故乡地理基因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汪曾祺“滋润”散文风格的形成及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温润多雨的江苏气候和丰富多产的物候。
汪曾祺说过,他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而熟悉的生活很多来自于家乡高邮。高邮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全国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且从秦朝开始,保留至今。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对于故乡的书写都占据很大的比重。故乡高邮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滋润”的散文风格。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采访汪曾祺提到,汪曾祺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水,都有一种“水的感觉”。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写作的背景并且影响他的创作风格。水有时候是波涛汹涌的,像黄河的水;水有时候则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流着的,像江南的小桥流水。文学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基因的气候特征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和物候条件出发,探究江苏高邮对汪曾祺的散文风格的作用。高邮城,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冬季温和,一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七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由于夏季降水量高,地处京杭大运河临岸,加上高邮城的地势较低,运河河底与城墙垛子一般高,因此常常闹水灾。江南的人家,处处都是河道,家家户户都有船。汪曾祺在《我的家乡》中曾提到:“终于,我记得是七月十号,倒了口子。我们那里把决堤叫做倒口子,西堤四处,东堤六处。湖水涌入运河,运河水直灌堤东,顷刻之间,高邮成为泽国。”[3]汪曾祺常年生活在水乡中,水不仅影响他的品性,也滋养他的散文风格。汪曾祺散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回忆花草,都如同一股清流,滋润读者干涸的心灵。江苏温润多雨的气候也影响高邮丰富多产的物候条件。温和多雨的气候,造就高邮鱼米之乡,孕育出著名的高邮双黄咸鸭蛋,高邮麻鸭,尤以水产品突出,光鱼类,就有乡下人所重的鳊,白,鲫;虾有青白;蟹有醉蟹。农业上,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等等。苏北人家喜欢吃野菜,多雨的季节繁殖丰富的野菜资源。丰富多产的物候资源,也成为汪曾祺的散文创作的素材源泉。高邮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滋养一代作家,形成汪曾祺平和闲适的心境,也影响他“滋润”的散文风格。汪曾祺提倡,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也就是“滋润”,形成汪曾祺独特的“滋润”观。
二、本籍人文地理环境的滋润
(一)江苏文化传统的历史动因。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高邮的人文地理环境更是影响深刻。如果说自然环境的滋养是土壤,人文地理环境则是肥料。江苏地理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人才辈出,是人杰地灵的优越之地。江苏的文化是以吴、越为中心区域的文化圈,江苏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水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高邮地处苏北,本文主要探究“水文化”。高邮是水乡泽国,高邮家家户户以船为车,以桥为马,“水文化”贯穿整个高邮地区。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5]因此,水文化具有所重特性,江南的水文化与儒家、道家文化兼揉并济。既有儒家的智者文化,又有道家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尚清谈的情怀。因此,高邮的“水文化”具有清、柔、秀、雅的特征。汪曾祺也说过:“江南的文明本质上是水的文明。”[6]正是高邮的“水文化”滋养汪曾祺的散文风格,不急不躁,讲究的是细腻、平和,表现的是南国的柔性的美感。
(二) “士大夫”传统家庭教育。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自小就受“士大夫”传统家庭教育的熏陶。汪曾祺的祖父从他五年级起,便每天给他讲《论语》一章,剩余时间大、小字各一张,隔天还要交作文一篇。父亲汪菊生乐善好施的性格,对于绘画和音乐的喜爱,熏陶汪曾祺的品性,自小就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祖父和父亲为培养汪曾祺,专门请当地的名师为他讲解《史记》和桐城派的诗文。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因为归有光的散文常常以清谈的文笔描写平常的人物,亲切凄婉的气质深刻地影响汪曾祺,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风格。汪曾祺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老师具有很大的关系”。[7]其中对汪曾祺影响最深的语文老师就是高北溟先生。学业上,他讲解的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给汪曾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学业上,高先生为人正直、待人忠诚、勤奋好学、谈薄名利的人格魅力都在汪曾祺的身上有迹可循。正是“士大夫”传统家庭教育,使得汪曾祺自小打下深厚的文学底蕴,形成平和闲适的品性,创作出独特的散文风格。
参考文献:
[1][3][6][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5.
[5]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