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京学院外语系
摘要:民办高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陕西民办高校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在该领域占据一定优势。同时,经济新常态下,其发展亦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针对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常态;民办高校;教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发展战略理论,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大学要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首先要提升学校教科研能力,即要关注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民办高校生源数量相对减少,陕西民办高校在经历了粗放式快速扩张后,转而开始内涵建设。教学和科研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故需同步发展,才能提升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陕西民办高校该如何通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科研能力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把陕西民办高校这个“品牌”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已经成为业界人士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一)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坐拥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都西安,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办学者引领,陕西民办高校蓬勃发展。即使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只处于国内中游,但陕西的民办高校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在全国俨然形成了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
从自学考试机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学历教育专科阶段、本科阶段,最终到2011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下达了民办高校可以参加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试点工作。在此次授权审核工作中,陕西西京学院等全国5所民办高校获得批准,这是有史以来,陕西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有力的证明了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陕西民办高校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总体办学规模、在校生数居各省之首,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办学层次上,都一直在引领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陕西民办高校庞大的“生态圈”,这一生态土壤,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校已特色显现
经过二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发展,陕西民办高校初步形成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新局面。比如八所民办本科高校中,西京学院是以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土木工程为代表的工科为特色;西安外事学院是以创新创业国际化为其特色;西安欧亚学院定位于民办高校“商科教育领航者”等。民办高校利用其决策方式灵活,紧跟市场需求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避免与公办高校在传统领域的竞争,同时也避免民办高校之间的“内耗”。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在建设自身的品牌专业方面,为努力培育“拳头”专业,优势学科,都积极加大教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学科实验实训设备。
(三)陕西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在经过“粗放式”规模化扩张建设之后,陕西民办高校,尤其是几大本科高校,在校舍及校园建设方面,都已基本可承载其后期的发展。陕西几大民办本科高校已经由之前绝大部分教师兼职化转变为大部分教师专职化,都有了相对基本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对外聘教师的学历职称都有了较高的要求。部分民办高校外聘知名公办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或企业高端人士担任“专任教师”,以更好促进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新常态下,随着生源数量的进一步缩减,各大高校都意识到“内涵”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视“内涵”为其发展动力,视人才培养质量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发展重心进一步放在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培养规格提升等师资“软实力”建设之上。
在教科研队伍的培育上,经调查,陕西民办高校都采取“培养+引进”的思路方针,几所高校都顺应发展潮流,成立类似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学科或者课程分类,下设教学团队,由高级职称教师带头,带领中坚力量讲师助教组成,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抱团协作,分工配合,使其教科研成果产出最大化。在积极培育校内专职教师的同时,民办高校运用灵活决策机制和用人机制,引进知名公办院所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或退休的知名高级职称教师,高薪聘请,走“捷径式”的将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整合,聘用他们担任院系主任或者学科、专业带头人,使某一领域的学科水平得到飞跃式的提升,并为青年教师的教科研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政策机制鼓励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发展
2016年,陕西省进一步把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给予省属高校,包括民办高校职称校内评审、省厅备案的资格,有力的激励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陕西省为鼓励高校教师能力提升和发展,制定专门政策,对教学科研型大学,在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情况下,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强调科研成果对于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高校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这是有史以来,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允许高校教师教科研兼职,将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知识转化、校企合作,为教师扩大视野及展示才能提供更多机会及平台。
三、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一)教师日常教学任务普遍偏重
陕西民办高校收入来源单一,受学校运营成本限制,陕西民办高校的师生比普遍偏低,即专职教师的人数仍然不足,所以教师将最多的日常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任务上。据调查,中青年教师都要求承担不低于16学时/周的教学工作量,有的甚至每周承担20以上学时授课,即使高职称的教師,也基本要求不低于12学时/周的教学工作量。更有甚者,在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如此一来,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做科学研究。 (二)师资教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仍不健全
经了解调查,陕西民办高校对师资的培养主要采用“内部培养”为主,即利用课余时间,聘请一些公办科研院所的专家做一些教科研方面的学术报告,而且为了教师“受益面”最大化,往往是所有教师不分专业一起在礼堂聆听报告,对一些不相关的专业,教师非但没有受益,反而浪费了时间。其次,外请专家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讲座,教师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效果。民办高校教师仍然缺乏诸如国外访学、国际交流及挂职锻炼等提升机会。在民办高校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办高校退休人員,他们大多已无职称晋升的需求,因此,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相对不足,主要从事一些理论性的学术研究。
(三)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与机制不完善
由于学校知名度、实力、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合作机制不尽完善,民办高校教师不像公办高校教师有着较多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民办高校教师也较难申请到一些重点省级、尤其国家级科研项目。缺乏较高的平台,因此较难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教师应用科研能力的发展。
(四)教师科研趋向于功利性
为降低学校教学成本,经过多年的师资发展建设,陕西民办高校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局面,教师在待遇、福利以及社会认可度方面,仍然与公办高校教师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之对于“编制”的传统观念,教师在心理上认为同学校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科研极具功利性,教师基于职称晋升和校内考核压力,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缺乏长远科研规划,只是功利性的选择易出成果且易于拿到的项目,注重短期科研数量,而科研质量普遍比较低,导致教师队伍流动大,很不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持续稳定提升。
四、结语
陕西正值“追赶超越”的关键时刻,陕西民办高校也要更进一步突破,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确保继续引领全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提下,面对生源人数减少的巨大压力,应该更加加强学校的软实力发展,为陕西民办高校提升拓宽发展空间,继续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撑起一片
天空。
首先,陕西民办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师生比。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师应该树立“课大于天”的职业理念,但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课堂授课完全成为了一项体力活,不仅让教师疲于上课,而无暇顾及自身的思考和学习,且会慢慢失去职业乐趣。应该加强教师“优课”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品牌课程,才能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探索研究,成为精品课程。其次,学校应该继续加大教科研投入。诸如,支持年轻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支持年轻教师赴国外高校访学,鼓励教师在行业高端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加大教科研奖励等。短期来看,势必增加学校的运营成本,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良性循环,达到质的飞跃,潜力是巨大的。再次,学校应该结合政府政策号召,鼓励教师在高水平科研机构兼职,在增加教师合法收入的同时,增加职业荣誉感,提升民办高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开阔教师的视野,更好地做好理论支撑实践,实践反哺理论提升的良性循环。最后,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考核办法,抓住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契机,不以研究成果数量论成败,让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找到自身的兴趣点,这才是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聂慧.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12).
[2]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6).
[3]玄黎娜,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摘要:民办高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陕西民办高校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在该领域占据一定优势。同时,经济新常态下,其发展亦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针对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常态;民办高校;教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发展战略理论,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大学要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首先要提升学校教科研能力,即要关注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民办高校生源数量相对减少,陕西民办高校在经历了粗放式快速扩张后,转而开始内涵建设。教学和科研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故需同步发展,才能提升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陕西民办高校该如何通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科研能力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把陕西民办高校这个“品牌”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已经成为业界人士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一)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坐拥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都西安,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办学者引领,陕西民办高校蓬勃发展。即使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只处于国内中游,但陕西的民办高校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在全国俨然形成了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
从自学考试机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学历教育专科阶段、本科阶段,最终到2011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下达了民办高校可以参加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试点工作。在此次授权审核工作中,陕西西京学院等全国5所民办高校获得批准,这是有史以来,陕西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有力的证明了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陕西民办高校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总体办学规模、在校生数居各省之首,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办学层次上,都一直在引领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陕西民办高校庞大的“生态圈”,这一生态土壤,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校已特色显现
经过二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发展,陕西民办高校初步形成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新局面。比如八所民办本科高校中,西京学院是以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土木工程为代表的工科为特色;西安外事学院是以创新创业国际化为其特色;西安欧亚学院定位于民办高校“商科教育领航者”等。民办高校利用其决策方式灵活,紧跟市场需求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避免与公办高校在传统领域的竞争,同时也避免民办高校之间的“内耗”。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在建设自身的品牌专业方面,为努力培育“拳头”专业,优势学科,都积极加大教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学科实验实训设备。
(三)陕西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在经过“粗放式”规模化扩张建设之后,陕西民办高校,尤其是几大本科高校,在校舍及校园建设方面,都已基本可承载其后期的发展。陕西几大民办本科高校已经由之前绝大部分教师兼职化转变为大部分教师专职化,都有了相对基本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对外聘教师的学历职称都有了较高的要求。部分民办高校外聘知名公办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或企业高端人士担任“专任教师”,以更好促进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新常态下,随着生源数量的进一步缩减,各大高校都意识到“内涵”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视“内涵”为其发展动力,视人才培养质量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发展重心进一步放在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培养规格提升等师资“软实力”建设之上。
在教科研队伍的培育上,经调查,陕西民办高校都采取“培养+引进”的思路方针,几所高校都顺应发展潮流,成立类似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学科或者课程分类,下设教学团队,由高级职称教师带头,带领中坚力量讲师助教组成,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抱团协作,分工配合,使其教科研成果产出最大化。在积极培育校内专职教师的同时,民办高校运用灵活决策机制和用人机制,引进知名公办院所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或退休的知名高级职称教师,高薪聘请,走“捷径式”的将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整合,聘用他们担任院系主任或者学科、专业带头人,使某一领域的学科水平得到飞跃式的提升,并为青年教师的教科研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政策机制鼓励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发展
2016年,陕西省进一步把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给予省属高校,包括民办高校职称校内评审、省厅备案的资格,有力的激励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陕西省为鼓励高校教师能力提升和发展,制定专门政策,对教学科研型大学,在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情况下,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强调科研成果对于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高校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这是有史以来,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允许高校教师教科研兼职,将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知识转化、校企合作,为教师扩大视野及展示才能提供更多机会及平台。
三、陕西民办高校教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一)教师日常教学任务普遍偏重
陕西民办高校收入来源单一,受学校运营成本限制,陕西民办高校的师生比普遍偏低,即专职教师的人数仍然不足,所以教师将最多的日常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任务上。据调查,中青年教师都要求承担不低于16学时/周的教学工作量,有的甚至每周承担20以上学时授课,即使高职称的教師,也基本要求不低于12学时/周的教学工作量。更有甚者,在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如此一来,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做科学研究。 (二)师资教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仍不健全
经了解调查,陕西民办高校对师资的培养主要采用“内部培养”为主,即利用课余时间,聘请一些公办科研院所的专家做一些教科研方面的学术报告,而且为了教师“受益面”最大化,往往是所有教师不分专业一起在礼堂聆听报告,对一些不相关的专业,教师非但没有受益,反而浪费了时间。其次,外请专家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讲座,教师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效果。民办高校教师仍然缺乏诸如国外访学、国际交流及挂职锻炼等提升机会。在民办高校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办高校退休人員,他们大多已无职称晋升的需求,因此,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相对不足,主要从事一些理论性的学术研究。
(三)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与机制不完善
由于学校知名度、实力、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合作机制不尽完善,民办高校教师不像公办高校教师有着较多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民办高校教师也较难申请到一些重点省级、尤其国家级科研项目。缺乏较高的平台,因此较难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教师应用科研能力的发展。
(四)教师科研趋向于功利性
为降低学校教学成本,经过多年的师资发展建设,陕西民办高校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局面,教师在待遇、福利以及社会认可度方面,仍然与公办高校教师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之对于“编制”的传统观念,教师在心理上认为同学校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科研极具功利性,教师基于职称晋升和校内考核压力,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缺乏长远科研规划,只是功利性的选择易出成果且易于拿到的项目,注重短期科研数量,而科研质量普遍比较低,导致教师队伍流动大,很不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持续稳定提升。
四、结语
陕西正值“追赶超越”的关键时刻,陕西民办高校也要更进一步突破,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确保继续引领全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提下,面对生源人数减少的巨大压力,应该更加加强学校的软实力发展,为陕西民办高校提升拓宽发展空间,继续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撑起一片
天空。
首先,陕西民办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师生比。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师应该树立“课大于天”的职业理念,但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课堂授课完全成为了一项体力活,不仅让教师疲于上课,而无暇顾及自身的思考和学习,且会慢慢失去职业乐趣。应该加强教师“优课”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品牌课程,才能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探索研究,成为精品课程。其次,学校应该继续加大教科研投入。诸如,支持年轻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支持年轻教师赴国外高校访学,鼓励教师在行业高端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加大教科研奖励等。短期来看,势必增加学校的运营成本,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良性循环,达到质的飞跃,潜力是巨大的。再次,学校应该结合政府政策号召,鼓励教师在高水平科研机构兼职,在增加教师合法收入的同时,增加职业荣誉感,提升民办高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开阔教师的视野,更好地做好理论支撑实践,实践反哺理论提升的良性循环。最后,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考核办法,抓住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契机,不以研究成果数量论成败,让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找到自身的兴趣点,这才是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聂慧.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12).
[2]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6).
[3]玄黎娜,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