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能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计算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计算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过去枯燥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计算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计算课教学;教学模式
计算教学历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众所周知,计算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计算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懂算法,又明算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而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整个教学模式就是呆板、枯燥、单调,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创设多样化的计算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在新授课时,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要设置好新课的导入环节,创设好最理想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疑乃思之源,质疑便是创新的开始,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通过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加以链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散思维,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分组学习是数学课堂经常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都是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能够独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部分小组的交流当中,并适当地给予讲解,讲解的时候要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讲解能够达到通俗易懂。在计算“33-16”时,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大多学生上课都会有一些辅助计算工具,比如小木棒、火柴等。学生就会利用这些计算工具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会想到将16分成几份,进行连减。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潜能,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够在小组中获得一种荣誉感、自豪感。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小组间进行集体探讨,解惑释疑
教师不仅要进行分组教学,还应该让小组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探求新知。可以将小组之间的交流成果进行展示,营造出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的学习氛围。小组间进行交流可以每个组派出一位代表,其中一个小组发表意见之后,其余的小组意见不同,可以进行反驳、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会不断地加深,他们不仅能够弄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也在不断的学习中便会变得喜欢沟通、交流与合作。对于“33-16”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由各个小组的代表来传达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以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分别写在黑板上,教师首先应该对于各小组提出的见解给予一种肯定和鼓励。这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区别这几种计算方法,看哪种方法更为方便简洁。交流后不难看出“列竖式”是最简单的方法了。此时,可以再出几道题“66-18”“70-34”来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计算过程。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理清思路,能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展示自我、加强自身的数理推理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做到欣赏他人、欣赏自己。
四、归纳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自身知识理论归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将凌乱的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为将来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当然在进行知识的归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合理的评价,表扬进步较大的同学,对于一些还没有调动起积极性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五、巩固练习——拓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课堂巩固练习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价值。巩固练习的同时,学生形成了熟练地计算技能,智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然巩固练习不能够只是枯燥地做练习,而是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突出学习的重点。实现整个练习环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才能与综合素质。
结语
总之,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它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影响孩子每次习题的结果。在进行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算理,对于易错点要及时给予纠正,并且加以合适的变式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每个孩子的计算能力有所差距,对于习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变式练习的量也需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去适当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长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9):85-86.
[2] 吴文琴.抓住学生差异,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差异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108-110.
[3] 贺冬梅.适用于农村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情境-探究-训练”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123-125.
[4] 王贵钦.让孩子自由翱翔在数学这片天地——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55-58.
关键词:小学;计算课教学;教学模式
计算教学历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众所周知,计算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计算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懂算法,又明算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而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整个教学模式就是呆板、枯燥、单调,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创设多样化的计算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在新授课时,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要设置好新课的导入环节,创设好最理想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疑乃思之源,质疑便是创新的开始,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通过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加以链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散思维,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分组学习是数学课堂经常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都是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能够独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部分小组的交流当中,并适当地给予讲解,讲解的时候要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讲解能够达到通俗易懂。在计算“33-16”时,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大多学生上课都会有一些辅助计算工具,比如小木棒、火柴等。学生就会利用这些计算工具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会想到将16分成几份,进行连减。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潜能,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够在小组中获得一种荣誉感、自豪感。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小组间进行集体探讨,解惑释疑
教师不仅要进行分组教学,还应该让小组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探求新知。可以将小组之间的交流成果进行展示,营造出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的学习氛围。小组间进行交流可以每个组派出一位代表,其中一个小组发表意见之后,其余的小组意见不同,可以进行反驳、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会不断地加深,他们不仅能够弄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也在不断的学习中便会变得喜欢沟通、交流与合作。对于“33-16”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由各个小组的代表来传达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以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分别写在黑板上,教师首先应该对于各小组提出的见解给予一种肯定和鼓励。这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区别这几种计算方法,看哪种方法更为方便简洁。交流后不难看出“列竖式”是最简单的方法了。此时,可以再出几道题“66-18”“70-34”来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计算过程。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理清思路,能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展示自我、加强自身的数理推理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做到欣赏他人、欣赏自己。
四、归纳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自身知识理论归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将凌乱的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为将来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当然在进行知识的归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合理的评价,表扬进步较大的同学,对于一些还没有调动起积极性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五、巩固练习——拓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课堂巩固练习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价值。巩固练习的同时,学生形成了熟练地计算技能,智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然巩固练习不能够只是枯燥地做练习,而是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突出学习的重点。实现整个练习环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才能与综合素质。
结语
总之,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它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影响孩子每次习题的结果。在进行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算理,对于易错点要及时给予纠正,并且加以合适的变式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每个孩子的计算能力有所差距,对于习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变式练习的量也需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去适当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长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9):85-86.
[2] 吴文琴.抓住学生差异,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差异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108-110.
[3] 贺冬梅.适用于农村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情境-探究-训练”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123-125.
[4] 王贵钦.让孩子自由翱翔在数学这片天地——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