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必然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个"发展"从内容上说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从时间上来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走进常态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如何真正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前提
1、认真研究教材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必须先熟悉课标的有关要求;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科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科学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课前教师要了解之前的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要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教学的功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对知识有渴求欲望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等特点,告诉学生目标就能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切实整合并有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都需切实整合并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同时回答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可谓统揽全章,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牛顿力学打下基础,更是发展了学生摒弃某些错误的习惯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能力。所以说,这一教学资源的效能独特、意义重大;但限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这一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必须慎重处理,以求突破。在课上,我携学生一道,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逐点突破。其中关键是展现斜面小车实验,理清思路,发展思维:
1、每次实验中小车都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让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速度相等;而三次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目的是制造不同大小的摩擦力。--对比实验的控制变量思想。
2、观察小车的滑行距离的长短:滑行距离越远,说明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注意:不是越少)。--替代法(用容易观察的滑行距离长短,代替不易察觉的速度变化)。
3、思辩: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果说明了: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4、推理:假如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那么小车将怎样?--从现实到理想化的抽象推理。
结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推理。
在此,充分展示了实验的过程,也就展示了思维的过程,还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史--科学史教育。不仅于此,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合作、失败(失误)后的调整再做,以及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的讨论、表达、交流、感悟等,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三、回归生活世界,构建和谐课堂
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由苹果落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由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的发明......。科学教学,其本身就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它和其他的纯理论学科不同,它以实验为基础,而且大多来源于生活。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并且学以致用,是我们在新课标形势下构建和谐课堂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
要做到科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知识与生活及社会相融合。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体现了科学基础知识与科学探究的融合、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把学科知识镶嵌在生活和社会之中。作为教者应该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审视教材,教会学生用生活视角引入知识,用科学视角探求知识,用社会视角运用知识,完成"从生活走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社会",进而"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学习过程。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上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求真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以上几个方面,是本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本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将会继续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必然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个"发展"从内容上说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从时间上来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走进常态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如何真正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前提
1、认真研究教材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必须先熟悉课标的有关要求;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科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科学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课前教师要了解之前的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要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教学的功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对知识有渴求欲望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等特点,告诉学生目标就能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切实整合并有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都需切实整合并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同时回答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可谓统揽全章,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牛顿力学打下基础,更是发展了学生摒弃某些错误的习惯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能力。所以说,这一教学资源的效能独特、意义重大;但限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这一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必须慎重处理,以求突破。在课上,我携学生一道,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逐点突破。其中关键是展现斜面小车实验,理清思路,发展思维:
1、每次实验中小车都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让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速度相等;而三次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目的是制造不同大小的摩擦力。--对比实验的控制变量思想。
2、观察小车的滑行距离的长短:滑行距离越远,说明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注意:不是越少)。--替代法(用容易观察的滑行距离长短,代替不易察觉的速度变化)。
3、思辩: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果说明了: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4、推理:假如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那么小车将怎样?--从现实到理想化的抽象推理。
结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推理。
在此,充分展示了实验的过程,也就展示了思维的过程,还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史--科学史教育。不仅于此,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合作、失败(失误)后的调整再做,以及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的讨论、表达、交流、感悟等,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三、回归生活世界,构建和谐课堂
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由苹果落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由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的发明......。科学教学,其本身就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它和其他的纯理论学科不同,它以实验为基础,而且大多来源于生活。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并且学以致用,是我们在新课标形势下构建和谐课堂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
要做到科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知识与生活及社会相融合。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体现了科学基础知识与科学探究的融合、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把学科知识镶嵌在生活和社会之中。作为教者应该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审视教材,教会学生用生活视角引入知识,用科学视角探求知识,用社会视角运用知识,完成"从生活走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社会",进而"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学习过程。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上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求真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以上几个方面,是本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本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将会继续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