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调节剂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药耐药(MDR)的形成是肿瘤化疗的一大障碍,如何有效地逆转耐药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综述了国外近年来应用化疗药联合耐药调节剂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进展,期望这些方案及思路得以广泛而合理地应用。

其他文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典型的两或三阶段临床病程,传统药物(如马利兰、羟基脲)既不能阻止急变,也不能明显延长病人生存期。干扰素-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得到了肯定,但是对其用药方案、与病人预后因素的关系以及对异基因骨髓移植结果的影响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干细胞因子(SCF)为迄今所发现的作用于造血最早阶段的细胞因子。它在维持适宜的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干细胞的生存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和早期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SC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而且,低的骨髓血浆SCF水平与病人骨髓前体细胞呈白血病性生长方式有关。体外加入外源性SCF可刺激MDS病人造血前体细胞集落形成,部分地恢复MDS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血液恶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传统的预处理采用致死性大剂量放化疗,毒性较大,致使移植相关死亡率增加,限制了应用范围。近年来,在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应用非致死性预处理并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方法,证明是可行的。本文综述非致死性预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结果及临床应用。
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治疗分为五个层次:①基因水平——反义寡核苷酸;②分子水平——细胞因子;③蛋白水平——单克隆抗体;④细胞水平——免疫活性细胞;⑤疫苗水平——抗肿瘤免疫。这对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进展作一综述。
人类脐血(Cord Blood,CB)富含造血干细胞,作为骨髓与外周血以外的一种重要造血干细胞来源日益受到重视。脐血移植(CBT)用于临床已有10年历史,世界各先进国家均积极开展无关供体脐血移植的研究,并相继建立起脐血库,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起步。本文就CB在采集、冻存、质量检测、CBT临床应用资料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建库面临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结构,其长度与细胞的复制及衰老有关。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能利用自身的RNA成分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阻止端粒缩短。造血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阳性,但它的端粒仍然会随着干细胞的增殖而缓慢缩短,测定供体端粒长度对于筛选更好的干细胞以重建造血有重要意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TTP/HUS)是一种起病较凶险的疾病,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损伤、vWF释放增加及其在血清中裂解障碍、微血管中血小板血栓形成所致的多种系统损害。血浆交换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方法。
期刊
荧光原位杂交利用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核酸探针,可以对特异DNA序列进行检测,并且能结合形态学或免疫学检查鉴定特殊细胞群的克隆来源,因其具有准确、敏感和安全等特点,已成为检测恶性血液病克隆来源的一种方法。本文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恶性血液病克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克隆性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性疾病。患者常有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且有2~3系形态异常。MDS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获得性MDS原因未明,继发性MDS可发生在恶性血液病及其他实体瘤放疗或化疗之后。关于MDS与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国外报道甚多,现将MDS与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情况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