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背景下,整体攀升,很多投资者正是看到这种趋势,带着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对中国艺术的信心,开始投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品。
(一)专门收藏机构。
博物馆、美术馆等在一定意义上往往扮演着国家和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收藏作品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一种福利性质的精神消费,这也是艺术家成功的一种标志或形式。这些收藏机构通过展览的方式又扮演着艺术策划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对艺术消费及市场具有动态的影响。在国内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当代油画艺术品真正进入到国内美术馆的并不多。除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其他一些艺术机构和少数院校具有较为明确的收藏制度和学术规则之外,大量的公共收藏还处于随意性、临时性的阶段。
我国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以国家拨款为主,而海外的美术馆则有着多元的渠道和方式。以2003年为例,中国美术馆成立了5年内立项2.5亿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每年5000万元,用于收藏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的作品;英国的泰特美术馆,国家给予的收藏经费仅500万英镑,但其他方式筹到的社会资金就达2000万英镑。此外他们通过建立各种收藏家基金,接受各种形式的捐赠,与其他美术馆共享藏品等方式来巩固庞大的收藏系统。我国的美术馆也应该寻求多种方法与途径来增加馆内藏品的质量与数量。
(二)有经济实力的大小企业和社会团体购藏。
这种收藏大多是作为投资和树立文化品位。企业等单位看重的是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和前沿性,希望通过赞助当代艺术展览建立自己的艺术收藏来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实际上一种行之有效的软广告行为。例如早些年的天津泰达集团的泰达美术馆、成都的成都现代艺术馆、北京现在的保利艺术博物馆、今日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上海的证大现代艺术馆等。
国际知名企业收藏艺术品更是由来已久。IBM不但是卓越的信息科技企业的先行者,还是企业中最早支持和赞助艺术活动的公司,是具有领导地位的艺术赞助者和收藏者。早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IBM就利用艺术展示为企业宣传的手段,获得极大成功。IBM将赞助和参与艺术活动作为公司重要的公关策略,不断推广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商业观念。1983年位于纽约麦迪逊590大街的IBM大厦落成,IBM艺术与科技画廊就设立在大厦内部,这里陈列着黑泽尔(Heizer)、安迪?沃霍尔(Warhol)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他们还积极赞助和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如卡塞尔文献展、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网上艺术馆和其他的新媒体艺术活动。IBM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在商业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认识到艺术在拓展文化视野上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艺术的需求和欲望对商业拓展的重要性。通过艺术公关活动,IBM在全球艺术圈内建立了极好的文化形象,同时也证明了他们的技术对艺术的提升作用。
(三)个人消费是油画市场消费阶层最广泛的部分。
国际的艺术品投资者与欣赏者是我国当代油画最主要的购买者。国际艺术品市场对当代艺术品的购买一直保持着热度。
2006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的夏季号通过对20多个不同国家的美术馆负责人、私人收藏家、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机构、艺术专业顾问的采访,推出了2005年度的“艺术收藏家TOP10”、“艺术收藏家TOP200”的榜单,这是该杂志的第16次杰作。其中涉猎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共计142人,占总数200人的71%,而当代艺术的专门收藏家共计86人,占总数的43%。可见关注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成为了全球收藏家的共识。
西方的收藏家相信“收藏是一个专业而不是一个嗜好或爱好”,投资以后必须苦心经营才能有回报。这是很多海外收藏家所相信的一条真理。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在中国生活期间,系统地收集包括油画、影像、装置等大约数千件艺术品,这些全面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线索。2005年乌里?希克在瑞士的伯尔尼博物馆展出了这些艺术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艺术家和藏家。在收藏策略上乌里?希克的方法也很灵活。1998年他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当代艺术奖”的艺术奖项,希望能借此吸引最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收藏家尤伦斯收藏了1700多件中国艺术品,当代艺术占到了80%。2003年他成立了由策展人组建的尤伦斯基金会,保证了收藏和其他学术活动的质量。目前由中国艺术评论家费大为主持日常工作,体现出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理解和对中国艺术未来的判断。基金会已经在欧洲举办了两次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
中国富豪新贵对中国艺术品也有旺盛的需求,他们在国际一线拍卖行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2000年,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国艺术品销售业绩有一半来自香港,其余一半主要在伦敦和纽约。而2005年以后,两家拍卖行每年都有超过70%的中国艺术品销售份额来自于香港,2009年这一比例高达75%。其余25%在伦敦、纽约和巴黎这三大艺术品贸易中心。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投资,由于买股票和债券纯粹是为了经济效益,而购买艺术品却特殊地拥有投资和审美两方面的目的。藏家们的主要动机集中于审美、装饰或历史原因,他们认为艺术是一项极好的长期投资。既有消费性的购买,比如时尚、媒体和设计界的人士参与较多,买的作品不会太贵但趣味性较强。还有一些有更文化的收藏家,为了自己的美术馆而选购作品,著名香港藏家张永珍(Alice Cheng)认为“如果你喜欢一样东西,即便它很贵,那也是值得的”。
当代大腕艺术家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写实风格作品更多受到国内和东南亚等华人收藏家的青睐,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国内买家比较多。
当然在国内的收藏界除了一部分人喜爱艺术外,也有人恣意炫耀和发展他们各自的“收藏癖”,钱包满满的新买家中不乏“有心之士”,有人花大价钱请人充当收藏顾问或事先进行艺术咨询,这些人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真正的收藏家,但其中更多的则是纯粹的投资性买家,他们忽略了那些需要时间来实现其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一)专门收藏机构。
博物馆、美术馆等在一定意义上往往扮演着国家和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收藏作品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一种福利性质的精神消费,这也是艺术家成功的一种标志或形式。这些收藏机构通过展览的方式又扮演着艺术策划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对艺术消费及市场具有动态的影响。在国内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当代油画艺术品真正进入到国内美术馆的并不多。除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其他一些艺术机构和少数院校具有较为明确的收藏制度和学术规则之外,大量的公共收藏还处于随意性、临时性的阶段。
我国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以国家拨款为主,而海外的美术馆则有着多元的渠道和方式。以2003年为例,中国美术馆成立了5年内立项2.5亿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每年5000万元,用于收藏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的作品;英国的泰特美术馆,国家给予的收藏经费仅500万英镑,但其他方式筹到的社会资金就达2000万英镑。此外他们通过建立各种收藏家基金,接受各种形式的捐赠,与其他美术馆共享藏品等方式来巩固庞大的收藏系统。我国的美术馆也应该寻求多种方法与途径来增加馆内藏品的质量与数量。
(二)有经济实力的大小企业和社会团体购藏。
这种收藏大多是作为投资和树立文化品位。企业等单位看重的是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和前沿性,希望通过赞助当代艺术展览建立自己的艺术收藏来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实际上一种行之有效的软广告行为。例如早些年的天津泰达集团的泰达美术馆、成都的成都现代艺术馆、北京现在的保利艺术博物馆、今日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上海的证大现代艺术馆等。
国际知名企业收藏艺术品更是由来已久。IBM不但是卓越的信息科技企业的先行者,还是企业中最早支持和赞助艺术活动的公司,是具有领导地位的艺术赞助者和收藏者。早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IBM就利用艺术展示为企业宣传的手段,获得极大成功。IBM将赞助和参与艺术活动作为公司重要的公关策略,不断推广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商业观念。1983年位于纽约麦迪逊590大街的IBM大厦落成,IBM艺术与科技画廊就设立在大厦内部,这里陈列着黑泽尔(Heizer)、安迪?沃霍尔(Warhol)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他们还积极赞助和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如卡塞尔文献展、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网上艺术馆和其他的新媒体艺术活动。IBM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在商业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认识到艺术在拓展文化视野上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艺术的需求和欲望对商业拓展的重要性。通过艺术公关活动,IBM在全球艺术圈内建立了极好的文化形象,同时也证明了他们的技术对艺术的提升作用。
(三)个人消费是油画市场消费阶层最广泛的部分。
国际的艺术品投资者与欣赏者是我国当代油画最主要的购买者。国际艺术品市场对当代艺术品的购买一直保持着热度。
2006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的夏季号通过对20多个不同国家的美术馆负责人、私人收藏家、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机构、艺术专业顾问的采访,推出了2005年度的“艺术收藏家TOP10”、“艺术收藏家TOP200”的榜单,这是该杂志的第16次杰作。其中涉猎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共计142人,占总数200人的71%,而当代艺术的专门收藏家共计86人,占总数的43%。可见关注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成为了全球收藏家的共识。
西方的收藏家相信“收藏是一个专业而不是一个嗜好或爱好”,投资以后必须苦心经营才能有回报。这是很多海外收藏家所相信的一条真理。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在中国生活期间,系统地收集包括油画、影像、装置等大约数千件艺术品,这些全面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线索。2005年乌里?希克在瑞士的伯尔尼博物馆展出了这些艺术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艺术家和藏家。在收藏策略上乌里?希克的方法也很灵活。1998年他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当代艺术奖”的艺术奖项,希望能借此吸引最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收藏家尤伦斯收藏了1700多件中国艺术品,当代艺术占到了80%。2003年他成立了由策展人组建的尤伦斯基金会,保证了收藏和其他学术活动的质量。目前由中国艺术评论家费大为主持日常工作,体现出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理解和对中国艺术未来的判断。基金会已经在欧洲举办了两次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
中国富豪新贵对中国艺术品也有旺盛的需求,他们在国际一线拍卖行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2000年,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国艺术品销售业绩有一半来自香港,其余一半主要在伦敦和纽约。而2005年以后,两家拍卖行每年都有超过70%的中国艺术品销售份额来自于香港,2009年这一比例高达75%。其余25%在伦敦、纽约和巴黎这三大艺术品贸易中心。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投资,由于买股票和债券纯粹是为了经济效益,而购买艺术品却特殊地拥有投资和审美两方面的目的。藏家们的主要动机集中于审美、装饰或历史原因,他们认为艺术是一项极好的长期投资。既有消费性的购买,比如时尚、媒体和设计界的人士参与较多,买的作品不会太贵但趣味性较强。还有一些有更文化的收藏家,为了自己的美术馆而选购作品,著名香港藏家张永珍(Alice Cheng)认为“如果你喜欢一样东西,即便它很贵,那也是值得的”。
当代大腕艺术家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写实风格作品更多受到国内和东南亚等华人收藏家的青睐,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国内买家比较多。
当然在国内的收藏界除了一部分人喜爱艺术外,也有人恣意炫耀和发展他们各自的“收藏癖”,钱包满满的新买家中不乏“有心之士”,有人花大价钱请人充当收藏顾问或事先进行艺术咨询,这些人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真正的收藏家,但其中更多的则是纯粹的投资性买家,他们忽略了那些需要时间来实现其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