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材和参数
数码单反技术发展之快,在过去短短十年中,星空摄影这个在胶片时期普通器材难以胜任的题材,迅速地在广大摄影爱好者中普及开来。本人1999年开始用胶片相机拍摄星空照片,可以算是见证了这个过程。十年前需要用昂贵的高感光度胶片,配合专业天文跟踪设备(赤道仪),曝光数分钟才能拍到的照片,现如今单单用一台入门级的数码单反曝光半分钟就可以达到几乎同样的效果。
技术还在发展,星空摄影的器材门槛会越来越低。到如今,这个门槛已经降低到了一台入门级数码单反和一只中档次的超广角镜头。至于拍摄参数的门槛,为了得到一张星空部分曝光充足的照片,保底的参数是:ISO3200,30秒曝光,2.8光圈。
对于数码单反机身的选择,30秒的曝光任何机身都可以在全手动(M)模式下实现,于是在ISO3200或更高感光度下的噪声表现便成为了最重要的指标。这一指标跟单反的价格是完全成正比的。全幅旗舰机的高感光度表现大大好于APS-C画幅的入门机,应付起星空摄影自然更加顺手。但即便如此,当今入门级单反在ISO3200下的表现也是相当可以接受的,真正的限制因素更多的在镜头上。
星空跟太阳月亮一样会东升西落,曝光30秒的情况下,如果镜头视角过窄,星空的东升西落就会以“拉线”的形式被明显记录下来,成了长条状而非点状,大大影响照片的美观。为了避免拉线效果过于明显,需要尽量使用超广角镜头,比如对应APS-C画幅机身的10~11mm超广角镜头和对应全画幅机身的14~17mm超广角镜头。使用超广角镜头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拍摄跨度极广的银河时在取景上有更多的余地。同时,为了曝光足够充分,所选镜头的最大光圈最好大于等于2.8(数字小于2.8)。
在机身和镜头备齐,参数设定完成后,完美的对焦是最后一个门槛。当今的单反大都具备实时取景模式;对焦时,将镜头切换到手动对焦并将对焦环转至“∞”(无穷远)字样处,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对准天上最亮的星并放大到10倍,再轻微左右转动对焦环至星点变为最小,对焦便算达到精准。
在以上条件均已达到的情况下,一个稳固的三脚架,是在恶劣户外环境下成功拍摄的可靠保障。
环境与时机
想拍摄星空,首先要能看到星空。离城市太近的地方,星空被城市灯光盖过,黯淡无光;相机虽能捕捉到人眼无法看到的暗星,但城市的灯光也会被一并放大,在上文提到的拍摄参数下,得到的照片往往是一片惨黄。因此,在星空摄影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 烧器材不如烧环境。选对了拍摄环境,拍摄时机也是重要因素,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才能成就一幅满意作品。和白天的风光拍摄应该选择日落日出前来保证最完美的光线一样的道理,夜间的拍摄也应当选择光线变化丰富的时段。
晨昏,东、西方地平线刚刚泛起一点点鱼肚白之时,即是地平线的颜色过渡最为绚烂之时。肉眼虽然无法察觉,但拍摄出来,那可是跨越了整个光谱的颜色过渡,这一点微亮的光线还可以稍稍照亮地景,配合壮丽的星河,照片的色彩彻底丰富了起来。
除去晨昏时分,月出月落之时也有着拍摄带地景星空照片的绝佳光线。虽然肉眼看上去并不壮观,但用上文中的参数拍摄出来,地景的光影效果几乎跟日出日落时分别无二致,不同的就是白天空空如也的天空换成了璀璨的星空,画面冲击力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月有阴晴圆缺,并不是每一天的月光都适合拍摄。根据本人的经验,上弦月下弦月,即农历初七和农历二十二前后的月光最为适合拍摄,地景不会太暗或太亮,星空又不会因月光太强而黯然失色。月亮起落的时间,现在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软件查得。
拍过了晨昏和月初月落,下一步该追求的就是天文现象了,比如流星雨和大彗星。每年都有三场不会爽约的可靠流星雨,1月4日凌晨的象限仪座流星雨,8月13日凌晨的英仙座流星雨和12月13日晚的双子座流星雨。选择在这些流星雨出现的日子出行拍摄,利剑般的流星闯入镜头视野的机会大大增加,让照片与众不同。
大彗星则没有那么常见,上一次北半球可见的大彗星是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大彗星在天空中的尺度可以跟银河媲美,拍摄起来不会有特殊的器材需求,是极好的星空摄影主题。如今网络媒体发达,大彗星的出现定会引发广泛关注;时常留意天文类的新闻,不要错过下一颗造访的大彗星。
人
在掌握了基本的拍摄手法,找对环境和时机后,您会发现拍摄星空并不困难;但仅使用一种手法,作品难免千篇一律造成审美疲劳。这时,相机背后的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不断努力寻觅新的方法,对照片的画质、主题、意境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超越自己过往的作品甚至别人的作品,涉足难度更高的领域如星空延时摄影,才是刚刚普及不久的星空摄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数码单反技术发展之快,在过去短短十年中,星空摄影这个在胶片时期普通器材难以胜任的题材,迅速地在广大摄影爱好者中普及开来。本人1999年开始用胶片相机拍摄星空照片,可以算是见证了这个过程。十年前需要用昂贵的高感光度胶片,配合专业天文跟踪设备(赤道仪),曝光数分钟才能拍到的照片,现如今单单用一台入门级的数码单反曝光半分钟就可以达到几乎同样的效果。
技术还在发展,星空摄影的器材门槛会越来越低。到如今,这个门槛已经降低到了一台入门级数码单反和一只中档次的超广角镜头。至于拍摄参数的门槛,为了得到一张星空部分曝光充足的照片,保底的参数是:ISO3200,30秒曝光,2.8光圈。
对于数码单反机身的选择,30秒的曝光任何机身都可以在全手动(M)模式下实现,于是在ISO3200或更高感光度下的噪声表现便成为了最重要的指标。这一指标跟单反的价格是完全成正比的。全幅旗舰机的高感光度表现大大好于APS-C画幅的入门机,应付起星空摄影自然更加顺手。但即便如此,当今入门级单反在ISO3200下的表现也是相当可以接受的,真正的限制因素更多的在镜头上。
星空跟太阳月亮一样会东升西落,曝光30秒的情况下,如果镜头视角过窄,星空的东升西落就会以“拉线”的形式被明显记录下来,成了长条状而非点状,大大影响照片的美观。为了避免拉线效果过于明显,需要尽量使用超广角镜头,比如对应APS-C画幅机身的10~11mm超广角镜头和对应全画幅机身的14~17mm超广角镜头。使用超广角镜头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拍摄跨度极广的银河时在取景上有更多的余地。同时,为了曝光足够充分,所选镜头的最大光圈最好大于等于2.8(数字小于2.8)。
在机身和镜头备齐,参数设定完成后,完美的对焦是最后一个门槛。当今的单反大都具备实时取景模式;对焦时,将镜头切换到手动对焦并将对焦环转至“∞”(无穷远)字样处,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对准天上最亮的星并放大到10倍,再轻微左右转动对焦环至星点变为最小,对焦便算达到精准。
在以上条件均已达到的情况下,一个稳固的三脚架,是在恶劣户外环境下成功拍摄的可靠保障。
环境与时机
想拍摄星空,首先要能看到星空。离城市太近的地方,星空被城市灯光盖过,黯淡无光;相机虽能捕捉到人眼无法看到的暗星,但城市的灯光也会被一并放大,在上文提到的拍摄参数下,得到的照片往往是一片惨黄。因此,在星空摄影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 烧器材不如烧环境。选对了拍摄环境,拍摄时机也是重要因素,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才能成就一幅满意作品。和白天的风光拍摄应该选择日落日出前来保证最完美的光线一样的道理,夜间的拍摄也应当选择光线变化丰富的时段。
晨昏,东、西方地平线刚刚泛起一点点鱼肚白之时,即是地平线的颜色过渡最为绚烂之时。肉眼虽然无法察觉,但拍摄出来,那可是跨越了整个光谱的颜色过渡,这一点微亮的光线还可以稍稍照亮地景,配合壮丽的星河,照片的色彩彻底丰富了起来。
除去晨昏时分,月出月落之时也有着拍摄带地景星空照片的绝佳光线。虽然肉眼看上去并不壮观,但用上文中的参数拍摄出来,地景的光影效果几乎跟日出日落时分别无二致,不同的就是白天空空如也的天空换成了璀璨的星空,画面冲击力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月有阴晴圆缺,并不是每一天的月光都适合拍摄。根据本人的经验,上弦月下弦月,即农历初七和农历二十二前后的月光最为适合拍摄,地景不会太暗或太亮,星空又不会因月光太强而黯然失色。月亮起落的时间,现在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软件查得。
拍过了晨昏和月初月落,下一步该追求的就是天文现象了,比如流星雨和大彗星。每年都有三场不会爽约的可靠流星雨,1月4日凌晨的象限仪座流星雨,8月13日凌晨的英仙座流星雨和12月13日晚的双子座流星雨。选择在这些流星雨出现的日子出行拍摄,利剑般的流星闯入镜头视野的机会大大增加,让照片与众不同。
大彗星则没有那么常见,上一次北半球可见的大彗星是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大彗星在天空中的尺度可以跟银河媲美,拍摄起来不会有特殊的器材需求,是极好的星空摄影主题。如今网络媒体发达,大彗星的出现定会引发广泛关注;时常留意天文类的新闻,不要错过下一颗造访的大彗星。
人
在掌握了基本的拍摄手法,找对环境和时机后,您会发现拍摄星空并不困难;但仅使用一种手法,作品难免千篇一律造成审美疲劳。这时,相机背后的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不断努力寻觅新的方法,对照片的画质、主题、意境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超越自己过往的作品甚至别人的作品,涉足难度更高的领域如星空延时摄影,才是刚刚普及不久的星空摄影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