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23日,我在电视机前收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观看了《英雄儿女》大型文艺节目。这半年多来,我时不时就拿出老照片,一边看,一边在脑海中上演着“电影”,不知不觉中仿佛回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45天重建生产线
1948年11月,沈阳刚解放没多久,29岁的我就进了沈阳五一兵工厂下辖的枪厂当钳工,为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79式步枪。
没过两年,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为了避免军工厂遭受战争波及,国家决定沈阳一带的重要工业设施北迁。枪厂响应号召,紧急迁移到位于黑龙江腹地的北安,并重新命名为“庆华工具厂”,代号为“626厂”。
枪厂搬迁时,正是寒冬腊月,由于时间紧迫,人随机器一起上了火车。火车轰轰隆隆地跑了两天一宿才到达北安。出了车厢,我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座不大的小城,满目冰雪,夹杂着雪花的寒风刮得电线杆子“嗡嗡”作响……
工厂选在了位于城边上的一处破败的日军营地——“东大营”,“厂子”没窗户没门,房子里灌满积雪。不过,大家谁也没有畏难,心里想的就是“听党的话,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当时还没弄清小城的东南西北,我们就开始抢建工厂、恢复生产——这边用烧开的热水和泥垒墙,在房子里架上大火炉挖冻土、打地基;那边汽车、马车、爬犁、人力一起上,从火车站往厂里运送各种设备。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大家同仇敌忾,脸冻伤了,手冻肿了,可谁也没有怨言。
经过45天的紧急抢建,我们在东大营新建临时厂房3万多平方米,建了8个生产车间,把1500多台机器、3000多吨钢材都运了进来。至此,一条完整的枪械生产线初步建成。
“立刻试制生产50式7.62毫米冲锋枪!”没过多久,我们厂便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以最快速度研制和生产国产冲锋枪,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
二战时,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这款枪因火力猛、威力大,深受士兵的喜爱。枪厂在沈阳时曾仿制并少量生产过这种枪,毛泽东主席还将其命名为“50式冲锋枪”。
虽然我们对造这种枪有一定经验,但要在短时间里实现大批量生产,难度空前。缺设备、少图纸,工人数量不足……一系列难题成为我们面前的“拦路虎”。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4月,我们厂召开誓师大会,大家的想法空前一致:“只要能把美国侵略者打回老家,就是用刀削,也要把50式冲锋枪生产出来。”
科研人员马上展开攻关,重新完善了一千多张图纸、上千道加工工艺,为大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他们还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改进,全枪采用焊接、铆接等一次成型工艺;放弃弹鼓,采用35发弧形弹匣,确保整枪重量轻、兼容性好、供弹故障率低。
枪械定型后,全厂上下全力投入生产。
热火朝天造“50”
“车间就是战场”“宁可后方多流汗,不让前方多流血”……一时间,庆华厂内,大幅标语悬于空中,高产红旗插在机台,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
工人们加班加点,白班连着夜班干。当时我担任二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带着工人们一连二十多天没脱衣服,困了就睡,醒了就干,身上都有了虱子也没时间回家换衣服。那时,没有人叫苦叫累,大病吃点药、小病不休息,就连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空气中闪烁着激情的火花。
不用说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就是外人进了车间,也会被这样的场面所感染,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当时,我们车间生产枪上的一个卡榫件,在工件上钻孔时废品率很高,严重影响了成枪装配的进度,前后几个师傅伸手干都不行。后来,我就让一个铣工师傅去干,他把功夫下在了磨钻头上,几经试验,最终攻克了难关。
一天,铣工师傅没来上班。我觉得有些蹊跷,立即派人去他家。到那儿一看,竟然是煤烟中毒!幸亏发现及时,人没出什么大事。
从那以后,我变换了一种工作方式——一线工人为生产打冲锋,我带后勤人员为工人家里搞服务。遇上谁家有炕不好烧、烟筒犯风的情况,我们就扒炕掏烟筒;像买粮买煤、储备冬菜这些活儿,我们都帮着干。工人师傅们少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工厂党委领导到我们车间听取工作汇报后,把我们的做法作为经验在全厂推广,各车间都掀起了“要让师傅多生产,我为师傅多服务”的热潮。
通过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1951年6月,第一批由慶华厂生产的2000多支50式冲锋枪检验合格后,连夜装上军列,紧急运往前线。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们厂天天都是热火朝天的场景。从1951年6月到1953年12月,我们厂共向志愿军供应了35.8万支50式冲锋枪。
红色军工铸“枪魂”
50式冲锋枪在战场上适合打近战、打夜战、打穿插,简直就是“神枪”,凭借可靠的性能、强大的火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被志愿军指战员们称之为“功勋枪”。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率领全排使用14支50式冲锋枪,连续夺取敌人2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毙敌16人。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生产的冲锋枪,都会被打上“三角66”的标志。“三角66”作为庆华厂的厂徽,不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种高质量制造的品牌象征。
严格把控质量关,是庆华厂建厂之初就立下的铁律,在生产50式冲锋枪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抽检每把50式冲锋枪,都必须通过枪械连续射击一万发子弹无故障这道关卡。此外,枪械还要在雨天和模拟沙漠环境中进行射击,确保运往前线的50式冲锋枪足够“抗造”。
志愿军一名班长在给工厂的信中写道:“我们在朝鲜的一个无名高地上与敌人打近战,已经坚守一天一宿了。我们和敌人相距仅百米远,敌人用大炮把阵地上的石土炸翻了几遍,就是冲不上来。我们用不着大炮,在坑道里用你们生产的枪瞄着敌人,露头就打,一枪一个。这枪太神勇了,我们为祖国能生产出这样的好枪感到骄傲。我们想亲眼看看生产枪的工人师傅们,请你们给我们寄张照片来。”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传唱着一首歌:“50式冲锋枪,真是本领强,连打三十发,灵巧又响亮,赛过歪把子的机关枪。祖国人民造,跟咱上战场,冲锋把敌杀,一起保家乡,我爱我的50式冲锋枪。”
……
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在后来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工厂又生产了54式冲锋枪、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这些枪都装备到了军队,总数量可以武装800多个步兵师。
这期间,我们在生产上遇到过不少困难,解决办法就是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时所培育出的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红色军工精神”。它鼓舞着我们一次次地在生产线上“打冲锋”,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我可以骄傲地说,庆华厂为抗美援朝立下了功勋,而抗美援朝战争也为我们铸就了“枪魂”!
45天重建生产线
1948年11月,沈阳刚解放没多久,29岁的我就进了沈阳五一兵工厂下辖的枪厂当钳工,为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79式步枪。
没过两年,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为了避免军工厂遭受战争波及,国家决定沈阳一带的重要工业设施北迁。枪厂响应号召,紧急迁移到位于黑龙江腹地的北安,并重新命名为“庆华工具厂”,代号为“626厂”。
枪厂搬迁时,正是寒冬腊月,由于时间紧迫,人随机器一起上了火车。火车轰轰隆隆地跑了两天一宿才到达北安。出了车厢,我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座不大的小城,满目冰雪,夹杂着雪花的寒风刮得电线杆子“嗡嗡”作响……
工厂选在了位于城边上的一处破败的日军营地——“东大营”,“厂子”没窗户没门,房子里灌满积雪。不过,大家谁也没有畏难,心里想的就是“听党的话,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当时还没弄清小城的东南西北,我们就开始抢建工厂、恢复生产——这边用烧开的热水和泥垒墙,在房子里架上大火炉挖冻土、打地基;那边汽车、马车、爬犁、人力一起上,从火车站往厂里运送各种设备。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大家同仇敌忾,脸冻伤了,手冻肿了,可谁也没有怨言。
经过45天的紧急抢建,我们在东大营新建临时厂房3万多平方米,建了8个生产车间,把1500多台机器、3000多吨钢材都运了进来。至此,一条完整的枪械生产线初步建成。
“立刻试制生产50式7.62毫米冲锋枪!”没过多久,我们厂便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以最快速度研制和生产国产冲锋枪,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
二战时,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这款枪因火力猛、威力大,深受士兵的喜爱。枪厂在沈阳时曾仿制并少量生产过这种枪,毛泽东主席还将其命名为“50式冲锋枪”。
虽然我们对造这种枪有一定经验,但要在短时间里实现大批量生产,难度空前。缺设备、少图纸,工人数量不足……一系列难题成为我们面前的“拦路虎”。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4月,我们厂召开誓师大会,大家的想法空前一致:“只要能把美国侵略者打回老家,就是用刀削,也要把50式冲锋枪生产出来。”
科研人员马上展开攻关,重新完善了一千多张图纸、上千道加工工艺,为大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他们还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改进,全枪采用焊接、铆接等一次成型工艺;放弃弹鼓,采用35发弧形弹匣,确保整枪重量轻、兼容性好、供弹故障率低。
枪械定型后,全厂上下全力投入生产。
热火朝天造“50”
“车间就是战场”“宁可后方多流汗,不让前方多流血”……一时间,庆华厂内,大幅标语悬于空中,高产红旗插在机台,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
工人们加班加点,白班连着夜班干。当时我担任二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带着工人们一连二十多天没脱衣服,困了就睡,醒了就干,身上都有了虱子也没时间回家换衣服。那时,没有人叫苦叫累,大病吃点药、小病不休息,就连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空气中闪烁着激情的火花。
不用说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就是外人进了车间,也会被这样的场面所感染,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当时,我们车间生产枪上的一个卡榫件,在工件上钻孔时废品率很高,严重影响了成枪装配的进度,前后几个师傅伸手干都不行。后来,我就让一个铣工师傅去干,他把功夫下在了磨钻头上,几经试验,最终攻克了难关。
一天,铣工师傅没来上班。我觉得有些蹊跷,立即派人去他家。到那儿一看,竟然是煤烟中毒!幸亏发现及时,人没出什么大事。
从那以后,我变换了一种工作方式——一线工人为生产打冲锋,我带后勤人员为工人家里搞服务。遇上谁家有炕不好烧、烟筒犯风的情况,我们就扒炕掏烟筒;像买粮买煤、储备冬菜这些活儿,我们都帮着干。工人师傅们少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工厂党委领导到我们车间听取工作汇报后,把我们的做法作为经验在全厂推广,各车间都掀起了“要让师傅多生产,我为师傅多服务”的热潮。
通过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1951年6月,第一批由慶华厂生产的2000多支50式冲锋枪检验合格后,连夜装上军列,紧急运往前线。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们厂天天都是热火朝天的场景。从1951年6月到1953年12月,我们厂共向志愿军供应了35.8万支50式冲锋枪。
红色军工铸“枪魂”
50式冲锋枪在战场上适合打近战、打夜战、打穿插,简直就是“神枪”,凭借可靠的性能、强大的火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被志愿军指战员们称之为“功勋枪”。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率领全排使用14支50式冲锋枪,连续夺取敌人2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毙敌16人。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生产的冲锋枪,都会被打上“三角66”的标志。“三角66”作为庆华厂的厂徽,不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种高质量制造的品牌象征。
严格把控质量关,是庆华厂建厂之初就立下的铁律,在生产50式冲锋枪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抽检每把50式冲锋枪,都必须通过枪械连续射击一万发子弹无故障这道关卡。此外,枪械还要在雨天和模拟沙漠环境中进行射击,确保运往前线的50式冲锋枪足够“抗造”。
志愿军一名班长在给工厂的信中写道:“我们在朝鲜的一个无名高地上与敌人打近战,已经坚守一天一宿了。我们和敌人相距仅百米远,敌人用大炮把阵地上的石土炸翻了几遍,就是冲不上来。我们用不着大炮,在坑道里用你们生产的枪瞄着敌人,露头就打,一枪一个。这枪太神勇了,我们为祖国能生产出这样的好枪感到骄傲。我们想亲眼看看生产枪的工人师傅们,请你们给我们寄张照片来。”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传唱着一首歌:“50式冲锋枪,真是本领强,连打三十发,灵巧又响亮,赛过歪把子的机关枪。祖国人民造,跟咱上战场,冲锋把敌杀,一起保家乡,我爱我的50式冲锋枪。”
……
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在后来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工厂又生产了54式冲锋枪、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这些枪都装备到了军队,总数量可以武装800多个步兵师。
这期间,我们在生产上遇到过不少困难,解决办法就是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时所培育出的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红色军工精神”。它鼓舞着我们一次次地在生产线上“打冲锋”,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我可以骄傲地说,庆华厂为抗美援朝立下了功勋,而抗美援朝战争也为我们铸就了“枪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