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汉大学枫园教学楼的一个课堂上,讲台下坐满了各种肤色的外国留学生,老师是唯一的中国人。同学们正在积极地操练汉语,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一节对外汉语课,主讲老师是该院的专任教师张鸣宇。下课以后,张老师来不及跟记者过多地交谈,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武大的另外一个校区继续上课。据悉,随着武汉大学的国际声誉日益提高,每年报考该校的国际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国际教育学院像张鸣宇一样课时饱满的老师不在少数。张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包括全校国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汉语综合课以及汉语进修生多个级别的听说课和写作课,各门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位居前列,去年在学院年终考核的等级被评为“优秀”。
朋友圈里的学生来自全世界
人们常说,师爱无限。张鸣宇说,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他能体会到学生们的困难,因此希望尽可能帮助他们。虽然不是班主任,但他告诉学生,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于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学生们会当面或者通过微信向他求助,从学习上的问题到生活上的困难,从语言上的障碍到专业上的疑惑,张老师都会耐心地解答或者帮助他们寻找答案。张鸣宇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家人和朋友以外,剩下的全是正在教和曾经教过的学生。
英国学生马修第一次来到中国,由于才刚开始学习汉语,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有一次,他的银行卡出了问题,需要重新开户,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理,又担心银行的工作人员听不懂英语,于是向张鸣宇诉说了烦恼。他说:“没想到老师花了整整一个下午陪他去银行办理,真的很感动。”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海明威是一个出了名的“十万个为什么”,每次下课都会缠着张鸣宇问很多问题,他说:“我们的课安排在晚上,下课以后天都黑了,但是张老师每次都耐心地解答完最后一个学生的问题后才离开教室,从来不嫌麻烦。我觉得张老师和我们就是一家人。”记者问张鸣宇,利用课后时间解答那么多学生的问题,不觉得累吗?他说:“我最喜欢提问的学生,他们提问说明在学习中进行了思考,也可以反映出我在教学中的不足。同时,我也可以从他们的问题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很有意思,即使占用了休息时间,也不觉得累。”
每当一届学生毕业归国的时候,张鸣宇会默默为他们祝福,并半开玩笑地对朋友说:“看,我可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还有一些学生选择毕业以后继续留在中国攻读研究生或者工作,张鸣宇也会不遗余力地帮他们搜集信息并进行推荐。正是由于这份跨越国界的爱,让他一直坚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前线,默默地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
一份份爱的成绩单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一定希望看到自己的病人重拾健康;如果你是一名律师,一定希望看到自己的援助对象获得法律公正的裁决。作为一名教师,张鸣宇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视如珍宝,他认为没有比这更让他高兴的事了。
法国女孩傅莉雅正在准备申请研究生的材料,可她担心通不过即将到来的HSK5 级考试,影响研究生录取。她对张老师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张鸣宇在简单测试了她的水平之后,告诉她汉语基础不错,只是缺乏练习,并表示可以在考前帮她突击复习,助她一臂之力。于是,考前两个月张鸣宇每周为她辅导一次,讲应试技巧,进行强化训练。两个月后,傅丽雅以高分通过了考试。在得到成绩后,她第一时间告诉了张老师,并表示了感谢。如今,她已经如愿成为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
武汉国际楚才作文竞赛是一项由教育、外事、出版、文化等多家单位联办的写作国际型赛事,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参赛。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用汉语作为外语写作,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鲜有外国学生报名参赛。然而,张老师在班上反复鼓励学生参赛,他告诉学生,只要他们有勇气参赛,他就会尽可能帮助他们获奖。刚开始,一些学生在他的鼓励下,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张老师对每一位参赛同学提交的作文都精心审阅,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修改、润色。来自老挝的娜达里告诉记者,原来自己的汉语写作并不出色,也没有打算参加作文竞赛,但张老师的鼓励感染了她,所以最后决定参赛。之后,老师多次跟她讨论作文中的问题,告诉她怎样写会更出彩,能够打动评委。用她的话说,张老师的确在用心地教,毫无保留地教。娜达里万万没有想到,三个月后,经过专家评审,她的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为武汉大学争得了荣誉。她说,没有张老师的辛勤付出,自己就不可能获奖。而张鳴宇却说,娜达里之所以能获一等奖,完全是因为她的作文流露出了真情实感,其中表现出的母爱连他都被感动了,自己是沾了学生的光。看得出,他比自己得奖还高兴。据悉,张鸣宇连续三年指导和推荐学生参加该项国际写作赛事,硕果累累,所培养的学生斩获佳绩,其中,三名学生揽获一等奖。
他对记者说,看到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自己会很有成就感。他喜欢看到学生获得成功时的笑脸,而自己则更愿意在幕后和他们分享这份喜悦。老师,就是这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爱在课堂内外传递
语言传递信息,文化传播思想,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张鸣宇说,每位对外汉语教师都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他们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助力的重任。在工作中,他亦是如此践行的,一方面努力搞好汉语教学,一方面尽力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来自泰国的张哲娜是武大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曾在张老师的班上上过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她说:“在张老师的课上,我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次,老师从一个成语故事讲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礼、信,同时告诉了大家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深受启发。”塔吉克斯坦学生马博告诉记者,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思辨性的话题让大家辩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的汉语水平有限,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并不怎么参与。可是老师经常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变得表达自如,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他觉得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其他各国的文化,真是一种快乐而又奇妙的体验。在上学期的汉语演讲比赛上,张老师推荐马博担任主持人,并对他进行指导,他最终获得了“优秀主持人”称号,因此特别感谢老师。张鸣宇坦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有挑战的,但是勇于迎接挑战的人都会有收获。留学生们都很有思想和见解,教学相长,他也从学生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他愿意做其中的那座桥。 语言是活的,张鸣宇时常教导学生语言要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融入中国生活,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穿户部巷品味特色小吃,登黄鹤楼俯瞰滚滚长江,游古琴台寻觅中国知音……参加这些文化体验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刻。热爱旅游的塔吉克斯坦小伙卫东说:“张老师是一个好导游,他就是武汉本地人,因此带我们参观了武汉很多有名的地方。多亏了他,让我发现武汉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古典与现代并存的美丽城市。我来这里留学算是来对了。”“武汉,每天不一样!”如今,很多在武汉的留学生都知道这个口号。张鸣宇也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能跟他一样见证武汉的发展,经常在课间向同学们讲述这座城市的巨变。他说,当学生开始热爱一个地方的文化,那么这个地方的语言一定可以学好。他无时不刻在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去年,武汉规划展示馆招募外籍讲解员,张老师鼓励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并且亲自带队进行实地培训,让同学们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荆楚文化的了解。
Alexander Zahar是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外籍教授。为了能更好地在中国教学和做研究,他两年前开始跟张鸣宇学汉语。Zahar教授说,张老师的每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信息量大且实用。他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位好老师。尽管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但想跟着张老师把汉语继续学下去。另外,Zahar教授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名字叫安娜。安娜在学校学习的外语正是汉语,因此每当安娜放假来武汉看望父亲时,Zahar教授都会请张老师为安娜辅导一段时间汉语。安娜说,自己从小就对汉语感兴趣,所以在悉尼的学校选修汉语课,而张老师跟悉尼的汉语老师不太一样,他除了教她汉语,还让她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如今,安娜会剪纸,中国象棋,还有中国书法,这些都是张老师教给她的。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中国了。上次放假再次来武漢时,安娜告诉了父亲一个想法:她高中毕业后想来中国留学。这是Zahar教授没有想到的,他说本来准备送女儿去美国读大学,但现在女儿希望来中国留学,他是非常支持的,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实力,相信女儿一定能在这里成才。Zahar教授说,不知道女儿的这个决定是否和张老师的教学有关,但他能肯定安娜是很喜欢这位老师的,而且女儿的汉语也提高得特别快。转眼间,安娜该回国了,他拜托张老师继续通过网络为安娜进行辅导,帮助她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以便申请中国的大学。
下课铃声响了,一名学生拿着书走上讲台,他指着课文中“缘分”二字问张鸣宇:“老师,请问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张鸣宇面带微笑地回答:“能够在这里遇到你们,这就是缘分……”正是由于这种奇妙的缘分让他毫不吝惜地把爱洒向学生,向全世界展示着一个高速发展的美丽中国。
朋友圈里的学生来自全世界
人们常说,师爱无限。张鸣宇说,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他能体会到学生们的困难,因此希望尽可能帮助他们。虽然不是班主任,但他告诉学生,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于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学生们会当面或者通过微信向他求助,从学习上的问题到生活上的困难,从语言上的障碍到专业上的疑惑,张老师都会耐心地解答或者帮助他们寻找答案。张鸣宇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家人和朋友以外,剩下的全是正在教和曾经教过的学生。
英国学生马修第一次来到中国,由于才刚开始学习汉语,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有一次,他的银行卡出了问题,需要重新开户,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理,又担心银行的工作人员听不懂英语,于是向张鸣宇诉说了烦恼。他说:“没想到老师花了整整一个下午陪他去银行办理,真的很感动。”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海明威是一个出了名的“十万个为什么”,每次下课都会缠着张鸣宇问很多问题,他说:“我们的课安排在晚上,下课以后天都黑了,但是张老师每次都耐心地解答完最后一个学生的问题后才离开教室,从来不嫌麻烦。我觉得张老师和我们就是一家人。”记者问张鸣宇,利用课后时间解答那么多学生的问题,不觉得累吗?他说:“我最喜欢提问的学生,他们提问说明在学习中进行了思考,也可以反映出我在教学中的不足。同时,我也可以从他们的问题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很有意思,即使占用了休息时间,也不觉得累。”
每当一届学生毕业归国的时候,张鸣宇会默默为他们祝福,并半开玩笑地对朋友说:“看,我可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还有一些学生选择毕业以后继续留在中国攻读研究生或者工作,张鸣宇也会不遗余力地帮他们搜集信息并进行推荐。正是由于这份跨越国界的爱,让他一直坚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前线,默默地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
一份份爱的成绩单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一定希望看到自己的病人重拾健康;如果你是一名律师,一定希望看到自己的援助对象获得法律公正的裁决。作为一名教师,张鸣宇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视如珍宝,他认为没有比这更让他高兴的事了。
法国女孩傅莉雅正在准备申请研究生的材料,可她担心通不过即将到来的HSK5 级考试,影响研究生录取。她对张老师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张鸣宇在简单测试了她的水平之后,告诉她汉语基础不错,只是缺乏练习,并表示可以在考前帮她突击复习,助她一臂之力。于是,考前两个月张鸣宇每周为她辅导一次,讲应试技巧,进行强化训练。两个月后,傅丽雅以高分通过了考试。在得到成绩后,她第一时间告诉了张老师,并表示了感谢。如今,她已经如愿成为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
武汉国际楚才作文竞赛是一项由教育、外事、出版、文化等多家单位联办的写作国际型赛事,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参赛。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用汉语作为外语写作,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鲜有外国学生报名参赛。然而,张老师在班上反复鼓励学生参赛,他告诉学生,只要他们有勇气参赛,他就会尽可能帮助他们获奖。刚开始,一些学生在他的鼓励下,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张老师对每一位参赛同学提交的作文都精心审阅,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修改、润色。来自老挝的娜达里告诉记者,原来自己的汉语写作并不出色,也没有打算参加作文竞赛,但张老师的鼓励感染了她,所以最后决定参赛。之后,老师多次跟她讨论作文中的问题,告诉她怎样写会更出彩,能够打动评委。用她的话说,张老师的确在用心地教,毫无保留地教。娜达里万万没有想到,三个月后,经过专家评审,她的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为武汉大学争得了荣誉。她说,没有张老师的辛勤付出,自己就不可能获奖。而张鳴宇却说,娜达里之所以能获一等奖,完全是因为她的作文流露出了真情实感,其中表现出的母爱连他都被感动了,自己是沾了学生的光。看得出,他比自己得奖还高兴。据悉,张鸣宇连续三年指导和推荐学生参加该项国际写作赛事,硕果累累,所培养的学生斩获佳绩,其中,三名学生揽获一等奖。
他对记者说,看到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自己会很有成就感。他喜欢看到学生获得成功时的笑脸,而自己则更愿意在幕后和他们分享这份喜悦。老师,就是这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爱在课堂内外传递
语言传递信息,文化传播思想,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张鸣宇说,每位对外汉语教师都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他们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助力的重任。在工作中,他亦是如此践行的,一方面努力搞好汉语教学,一方面尽力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来自泰国的张哲娜是武大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曾在张老师的班上上过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她说:“在张老师的课上,我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次,老师从一个成语故事讲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礼、信,同时告诉了大家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深受启发。”塔吉克斯坦学生马博告诉记者,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思辨性的话题让大家辩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的汉语水平有限,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并不怎么参与。可是老师经常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变得表达自如,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他觉得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其他各国的文化,真是一种快乐而又奇妙的体验。在上学期的汉语演讲比赛上,张老师推荐马博担任主持人,并对他进行指导,他最终获得了“优秀主持人”称号,因此特别感谢老师。张鸣宇坦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有挑战的,但是勇于迎接挑战的人都会有收获。留学生们都很有思想和见解,教学相长,他也从学生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他愿意做其中的那座桥。 语言是活的,张鸣宇时常教导学生语言要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融入中国生活,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穿户部巷品味特色小吃,登黄鹤楼俯瞰滚滚长江,游古琴台寻觅中国知音……参加这些文化体验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刻。热爱旅游的塔吉克斯坦小伙卫东说:“张老师是一个好导游,他就是武汉本地人,因此带我们参观了武汉很多有名的地方。多亏了他,让我发现武汉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古典与现代并存的美丽城市。我来这里留学算是来对了。”“武汉,每天不一样!”如今,很多在武汉的留学生都知道这个口号。张鸣宇也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能跟他一样见证武汉的发展,经常在课间向同学们讲述这座城市的巨变。他说,当学生开始热爱一个地方的文化,那么这个地方的语言一定可以学好。他无时不刻在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去年,武汉规划展示馆招募外籍讲解员,张老师鼓励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并且亲自带队进行实地培训,让同学们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荆楚文化的了解。
Alexander Zahar是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外籍教授。为了能更好地在中国教学和做研究,他两年前开始跟张鸣宇学汉语。Zahar教授说,张老师的每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信息量大且实用。他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位好老师。尽管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但想跟着张老师把汉语继续学下去。另外,Zahar教授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名字叫安娜。安娜在学校学习的外语正是汉语,因此每当安娜放假来武汉看望父亲时,Zahar教授都会请张老师为安娜辅导一段时间汉语。安娜说,自己从小就对汉语感兴趣,所以在悉尼的学校选修汉语课,而张老师跟悉尼的汉语老师不太一样,他除了教她汉语,还让她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如今,安娜会剪纸,中国象棋,还有中国书法,这些都是张老师教给她的。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中国了。上次放假再次来武漢时,安娜告诉了父亲一个想法:她高中毕业后想来中国留学。这是Zahar教授没有想到的,他说本来准备送女儿去美国读大学,但现在女儿希望来中国留学,他是非常支持的,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实力,相信女儿一定能在这里成才。Zahar教授说,不知道女儿的这个决定是否和张老师的教学有关,但他能肯定安娜是很喜欢这位老师的,而且女儿的汉语也提高得特别快。转眼间,安娜该回国了,他拜托张老师继续通过网络为安娜进行辅导,帮助她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以便申请中国的大学。
下课铃声响了,一名学生拿着书走上讲台,他指着课文中“缘分”二字问张鸣宇:“老师,请问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张鸣宇面带微笑地回答:“能够在这里遇到你们,这就是缘分……”正是由于这种奇妙的缘分让他毫不吝惜地把爱洒向学生,向全世界展示着一个高速发展的美丽中国。